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127章

罗辑思维-第127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了屋大维的这一套组合拳,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一套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型和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啊。它至少需要这么几个条件:第一,明确的目标;第二,坚定的决心;第三,柔软的身段;第四,高超的技巧;第五,共同的底线;第六,设计元规则制度的能力;第七,崇高的道德声望。

    当一个政治家凑齐了这七张牌之后,他就可以推牌说:“和了!”

第128章 孤独地面对全世界(1)()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

    01别让人际关系毁了你:曾国藩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对曾国藩可没什么好印象,因为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他外号叫“曾剃头”,是一个刽子手,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恶棍。

    但是随着年岁渐长,读的书越来越多,我们知道中国近代的很多著名人物,比如毛泽东、蒋介石都十分崇拜曾国藩。可见,曾国藩是当时标准下的一个成功人物。

    所以,在中国的很多地摊图书上,曾国藩成为了成功学著作的一个重要作者。前几年不是有一句话吗?“经商要读胡雪岩,当官得看曾国藩。”

    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人,他到底成功不成功呢?他当然很成功。按照当时的标准,他在28岁中了进士,少年得志。然后就是十年的京官生涯,从一个普通的翰林,连续被提拔七次,如果按级别来说,就是连提了十级,一直做到吏部侍郎,就是今天的中组部副部长,可谓顺风顺水,青云直上。

    他当了侍郎之后,家里出事了——他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他要回家丁忧守制,于是他就回到老家湖南守孝。当时正赶上太平天国兴起,于是他投笔从戎,组织起家乡的团练,这就是著名的湘军。

    湘军不仅战功赫赫,还是中国近代军阀的老祖宗。曾国藩后半辈子都在带领湘军跟太平天国死磕以愉悦皇上,最后磕赢了,灭掉了太平天国。

    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对清朝来说几乎可以算是再造之恩,但这也给清政府出了一个大难题:功劳这么大,没法儿封赏了。

    如果按照咸丰的想法,那就简单了。咸丰在生前曾经悬赏过一个赏格:任何人只要灭掉太平天国,就赏他一个王爵。今天听起来可能没什么,皇帝封一个王爷,不就是随口一句话的事儿吗?可在清代的制度里,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自从吴三桂死了之后,清朝封王爷,要么是爱新觉罗家族自己的子弟,要么就是朝鲜、蒙古这些外藩。旗人是奴才,封不了王,汉人就更别说了,那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咸丰答应给外姓封王,是一个大大的赏格。

    可是咸丰一死,他留下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一看,既然太平天国已灭,这王爷的爵位就舍不得了,后来只封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侯,就是侯爵当中的一等爵。

    曾国藩这个人很牛,后来他功成身退,得到了善终。在帝制时期,一个大功臣如果还能有善终,绝对有了不得的官场生存能力。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笨蛋”曾国藩

    曾国藩这个人也有缺陷,就是他比较笨。当时也有人说他是“赐同进士出身”,意思是三甲的进士出身,看不起他。

    清朝进士一共分三档,就是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这叫“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就多一些了,这叫“赐进士出身”;三甲的进士叫“赐同进士出身”,就是皇上可怜你们,赏赐你们,你们的身份也如同进士。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词叫“如夫人”,指的就是小妾,但“如夫人”与夫人的地位可不知差到哪儿去了。“赐同进士出身”与进士,就相当于小妾和夫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当时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替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

    这么“黑”曾国藩其实没什么道理,因为按照当时的人口基数来算,三年才有一次京考,然后才出那么几个进士,真的是很少很少,比今天北大、清华的学历可要金贵得多了,所以曾国藩还是一时之人杰。

    我说他笨,是指他小时候。他小时候是真笨。前面我们说他28岁考取进士,但是他23岁时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后考了七次。

    曾国藩小时候不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比如说比曾国藩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而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再比如说梁启超,11岁中秀才,16岁就中举人了;李鸿章17岁就中了秀才。所以说,曾国藩读书开窍是比较迟的。

    野史里面有一则史料,说有一个贼跑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藏在房梁上,准备等他们全家睡着以后再下来。当时曾国藩正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但怎么都背不会。最后这个贼都会背了,他气急败坏地从房梁上跳下来,从大门口扬长而去,临走还回头指着曾国藩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

    确实,曾国藩自己在成功之后也一直说,我这个人才气不行。包括同时代的左宗棠,后生当中的梁启超,也都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不以才气见长。

    曾国藩后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说自己吃过四次大亏,叫“四大堑”,头两次都是跟智力相关的。

    第一次是他第六次考秀才时,考得还不行,学台大人就张榜发布公告,说给曾国藩四个字的评语:“文理太浅。”但他又认为曾国藩是个可造之材,就给他搞了一个身份:佾生。

    “佾生”就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学台大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你这个佾生可以来伴舞。所以,曾国藩把这件事当作人生中第一次奇耻大辱。

    第二次发生在跟咸丰皇帝打交道的时候。咸丰1851年上台后,下诏“求言”。曾国藩就上了个奏折,建议皇帝“日讲”,就是给皇帝上课,加强学习。咸丰皇帝说这个想法不错,你写个方案吧。

    曾国藩就写了个方案,还画了一张日讲的讲堂布置图给大家看。结果所有的同僚都嘲笑他说,这图画得太丑了。一个农家出身的腼腆少年,怀着一种壮烈的心志想干一件事,结果却被所有的人嘲笑。所以,他认为这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奇耻大辱。

    总之,在历史上,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笨笨的形象。

    青年时代,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

    笨是什么意思?中国人说人笨,通常包含三个字。第一个字是愚,第二个字是蠢,第三个才是这个笨,这三个字字形不一样,含义也略有区别。

    所谓愚,上从禺,下从心,上面的禺是什么意思?就是指山脚或者墙角。合起来,就是指一个人钻牛角尖,不开通,死心眼,一根筋,钻到角落里难以自拔。

    蠢的意思是什么呢?它上面是个春字,下面是两个虫,含义就是春天到了,虫就出来了,一通乱动。所以乱动称之为蠢。

    笨是最难解释的,它上面是个竹字头,把一根竹子破开之后,我们会发现里面有一层薄薄的东西,洁白得像纸一样。它跟笨蛋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中间有个过渡。当时古人形容一个女子很笨,会说她像白纸一样纯洁简单,后来这个简单的意思就演化为笨蛋的笨。

    我们说曾国藩笨,指的就是他的简单。因为他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那个世界确实很简单,只要在上者仁义,感化下面的人,下面的每一个人恪守自己的本分(比如说文官就要死谏,武将就要死战),那个世界就会变成朗朗乾坤。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社会发展模式,它太简单,简单到根本就没法儿运作。所以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就说,什么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都是骗人的。

    但曾国藩就是相信这一套,而且还身体力行。他不仅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世界图景和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还要求其他人;不仅要求其他普通人,甚至还要求皇帝。

    举个例子,咸丰皇帝登基之后,按照惯例要求群臣直言进谏。这个时候作为臣子,轻描淡写地提上一两条,比如“领导太不爱惜身体”之类的就可以了。可是曾国藩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封奏折,指出了皇帝的三个毛病。

    第一条,说咸丰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任何一个有智商、有自尊心的人,恐怕都受不了这个评价。第二条,说咸丰“徒尚文饰”,就是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第三条,说咸丰刚愎自用,出尔反尔。

    别说是臣子给皇上提意见了,现在的领导如果直不愣登地给自己的“90后”下属提这么三条意见,人家也得跟你急。

    咸丰皇帝果然就急了。据说他当时拿到这个奏折,“咣叽”一下就给扔地上了,马上就要派人办曾国藩。结果被边上的人给拦住了,说是您老人家自己求直言的,这个时候再杀人不好吧?所以曾国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曾国藩不只跟皇帝这么来劲,跟自己的同僚也是一样,都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别人。

    他刚刚拉起湘军的时候,就带着队伍跑到湖南的省城长沙,要求跟当时的正规军——绿营会操(一起训练)。绿营又称绿旗兵,是清朝的常备军之一,在满清入关几百年后,已经烂得提不起来了,很多将官都是靠吃空额过日子的,很多士兵除了当兵这份职业,还搞起了第二职业,比如剃个头、卖个豆腐之类。这样的军队,看见曾国藩带来的这帮“土老帽儿”,能看得起吗?虽然绿营军战斗力不如人家,但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正规军,湘军是民兵;自己是警察,湘军是城管。你想跟我会操,你有资格吗?

    当时长沙绿营的副将叫清德,是个满人、八旗子弟,当然就不服不忿了,每次会操都不来。那些士兵本来就不听招呼,更何况他们的长官在后面挑拨是非。曾国藩抱着拳拳忠君之心,要为抵抗太平天国加强战斗力,还经常登台演讲,以忠君爱国之心来激励士气。但是那些人连字都不认识,皇上来了要粮食他们可以给,但忠君爱国的思想他们哪里有呢?所以就很难说到一块儿去。

    清德后来闹得非常不像话。曾国藩一看有这么一个人在背后捣鬼,反正自己也有专折奏事之权,于是就给咸丰皇帝发了一封奏折,说清德原来逃跑,现在捣乱。咸丰就说,那就把这个清德革职查办吧。

    曾国藩初来乍到,居然用朝廷的体制把身边的兄弟给办了,这让其他人怎么看?当时的湖南提督鲍起豹也是一名武将,他当然要跟曾国藩为难了。但是因为有前车之鉴,他就在背后捣乱,经常挑拨绿营兵和湘军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绿营兵把曾国藩的弟兄们给揍了,曾国藩一怒之下,行文到提督衙门要求严惩肇事者。鲍起豹就装模作样地绑了几个士兵给曾国藩送去。与此同时,他又挑拨其他的绿营兵跟曾国藩起哄,看他怎么严惩。反正鲍起豹自己不出头,因为一出头就会被参。

    结果大家可想而知,绿营兵绑着自己的几个弟兄,送到了曾国藩那里,然后就在门口起哄:“我们把人送来了,有本事你处置啊!”

    曾国藩当时在湖南巡抚衙门的“射圃”(练射箭的园子)里设了一个临时办公室。当时的湖南巡抚叫骆秉章,就住在隔壁,也不吱声,就看着曾国藩。曾国藩刚开始心里也是定的,认为自己又没犯错,而且巡抚大人就在隔壁,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所以也不吱声。

    外面这帮绿营兵越闹越凶,最后情绪失控,破开大门,冲进来就要打人,甚至要杀人。要知道,这帮当兵的没有文化,然后基于各种各样的义气,后面又有自己的长官撑腰,能干出什么事儿可就真没准儿了。

    曾国藩被吓得掉头就往巡抚衙门里跑。这个时候骆秉章出来了,绿营兵一看巡抚大人到场,马上就安静了。在清朝的体制中,重文轻武,巡抚当时是挂中央的衔的,是最高的军官,甭管武将有多高的品衔,哪怕是一品的武官,见到二品大员的巡抚都要下跪。所以骆秉章一来,大家就安静了。

    骆秉章上去就给五花大绑的弟兄们松绑:“哎呀,弟兄们受委屈了,好了,没事儿了,大家撤了吧。”绿营兵就撤了,这一仗算是打赢了。

    其实所有人的表演,都是做给曾国藩看的。就是要告诉他,你再这样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