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1章

罗辑思维-第1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本套书共含四册,罗振宇分享认知世界的框架,帮你加速度成长!《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个人如何升级为一个高手。《中国为什么有前途》:“理性乐观派”罗振宇告诉你,如何乘着时代红利快速崛起!《迷茫时代的明白人》: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后,帮你找到个人成长的加速器!《成大事者不纠结》:看历史上的牛人如何解决难题,启发自己换个姿势奔跑!
 ://140065

第1章 知识焦虑的时代(1)() 
这个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有任何思维定式,我们要改变思维模式,要改变得足够快。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

    01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

    张泉灵

    楔子:我的朋友张泉灵

    大名鼎鼎的央视前主持人张泉灵是我认识了很多年的朋友。我这辈子不嫉妒别人什么,我不嫉妒别人有钱有势、长得比我好看,但是我嫉妒别人成长得比我快。

    张泉灵是上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然后去中央电视台当了一个普通的采访记者,很快就成为中央电视台当红的女主播。但是,正当她烈火烹油、达到事业高峰的时候,她突然宣布辞职,进入了投资界。从一个播音主持人到投资界,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跨度啊。

    她决定做投资的时候,还跑来问我:“老罗,互联网我不懂,你得给我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个时候还是我给她讲,但是半年之后我就发现,最新锐的那些互联网现象、企业和事件,我必须请教张泉灵,而且她每次都能给我讲得出道道。这太让我嫉妒了,一个人怎么能成长得这么快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时长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谁利用得好,谁成长得快,就是把一辈子当几辈子活呀。

    当然了,从表面上看,我们只是嫉妒她有速度,但是她是怎样度过这半年快速成长期的?一定充满了各种煎熬和纠结。所以,我请她来分享一下成为投资人的这段生涯是怎么成长的。

    直播平台为什么这么火?

    成为投资人以后,我最大的变化在于,我看一件事情的角度、态度和方式发生了转变。比如,最近很多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直播平台这么火呢?我上去看了看,也没什么好看的。一堆漂亮姑娘说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唱的歌也不好听,跳的舞也没那么好看,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持续地看呢?大家第一天看能理解,第二天看也能理解,大家能持续地看,我就不理解了。而且,这么多平台同时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现在的人就喜欢这么无聊的东西?就喜欢看人吃饭、睡觉,是不是年轻人都很无聊呢?

    以前,我看到这样一个内容平台的时候,我会用下眼角去盯着它。虽然李学凌(yy联合创始人兼ceo)是我们紫牛基金非常重要的lp(有限合伙人),但是我在半年前真的不好意思跟别人承认,我登录过yy直播平台。我觉得那个东西好low,一听到它就会皱起眉头。

    而现在,但凡我看到一个平台非常火,但是内容似乎还没有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标准的时候,我会特别兴奋,因为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会静下心来认真考虑:这个内容真的low,还是我没有理解这个内容?

    举个例子,国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直播平台,叫作liveg。tv。这是一个程序员的直播平台,点进去会看到每一个程序员的直播窗口。它的大页面上都是那个程序员的电脑,全是一行行的代码,外行根本就看不懂。它的页面右下角会出现那个程序员的头像,有时候整场直播一个小时,一句话都没有说,既不唱歌,也不跟观众互动,就在那里静静地编程,偶尔放点音乐。从内容的角度看,我们可能很难理解,这种直播有什么好看的。一堆程序员在那里写一些我们看不懂的天书,不跟我们说话,也不讲笑话,更不唱歌,为什么我们要上去看呢?

    但是,这个平台不仅获得了美国特别著名的孵化器yc的认可,成为他们加速器训练营当中的一员,而且还拿到了投资。它的用户上涨速度非常快。它的分类不是媒体,而是教育。有大量的程序员会慕名而去,也许刚好会看到别人编程中正在攻克的问题正是自己的难点,所以他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

    在相互学习的底层逻辑之下,还有一个更大的需求:程序员常常会觉得非常孤独,如果有一个直播平台,即便他们在上面不说话,也觉得自己是有同伴在一起的;有困难可以一起解决,有问题可以一起探讨,甚至还有人在上面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像这样的聚合,对这些程序来说,是有非常大的价值的。

    所以,当我们看不懂一个内容,也觉得没意思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听一听,它是不是对某个特定的人群来说有意思?这个特定的人群究竟是把它当一个媒体看,还是把它当一个交友的平台来看?这就是非常大的不同。

    facebook(脸谱网)创始人扎克伯格说过,直播是未来,所以facebook也开了直播平台。小扎一开始还担心ugc(用户原创内容)保不住,所以先对明星和一些媒体机构开放,希望能够保证这个直播平台内容的水准。一开始,明星在上面也有互动,但是没有火爆起来。facebook直播平台上第一个火爆的内容是什么?

    是两个穿白大褂的男生,把一个西瓜摆在桌子中间,然后一根一根往上箍皮筋,让大家判断这个西瓜什么时候会爆。这个直播总共直播了45分钟,不干别的,就一根一根地往上箍皮筋,直到西瓜爆炸。这个直播在facebook上获得了80万的同时在线数,而且它事后编成了一个视频,也获得了320万的点击。

    以美国移动互联网的数量来计算,80万的同时在线数,就相当于中国直播平台上有三四百万人同时在线了,所以是一个非常大的体量。为什么这么多人能看45分钟?为什么大家要看西瓜爆炸呢?西瓜爆炸有什么信息量?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我们以前对内容的要求是“寓教于乐”,哪怕是逗个闷子,也总要有点意义。那么,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反过来想,起哄难道不是人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所在吗?

    传播方式已经发生转变

    另外,原来的传媒平台和现在的直播平台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不一样的。原来的传媒平台只能通过好内容来吸引人,因为它的传播是滞后的。也就是说,你看完了这集电视剧或者这部电影,才会大规模地去告诉你的同伴们好看或者不好看。但直播不是,一旦你觉得某个直播稍有意思,就会直接通过在线社交平台去告诉你周围的人,因此它的热点的形成要比通常的传媒平台快得多。

    一件事情哪怕再无聊,只要它形成了一个热点,那么围观热点本身会成为第二层内容。也就是说,表面看来,45分钟里,两个男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往西瓜上一根一根箍皮筋,但他们其实是通过这45分钟又创造了一个新的热点,而对热点的围观形成了第二层社交和传播的意义。所以,直播平台上的内容,我们真的不能简单地把它描述为“给西瓜箍皮筋”,而要把它认定为一个此时此刻的热点事件。大家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就构成了新的价值。

    而且,这样的内容并不是在互联网上、在直播平台上被创造出来的,这样的内容早就在电视上出现过。2009年,挪威有一家电视台做了一次很长的直播,后来被电视界定义为慢直播。它干了什么呢?它在一列奔驰的火车上装了四个摄像头,在300多英里(1英里≈1。609千米)这样的一个路程中,火车开了整整7个小时,而这个电视节目也直播了7个小时。

    四个摄像头:两个在车内专门拍摄所有乘客,大家该睡觉的睡觉,该看风景的看风景,该看书的看书;两个摄像头在车厢外面拍摄沿途的风景。没有解说,也很少有音乐,偶尔会穿插一些对乘客、列车员和历史学家的采访,但是这部分采访在7个小时里只占了极小的比例。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辆火车在“哐哧哐哧”地往前开。

    这个节目总共吸引了多少观众?120万。挪威的总人口也不过600万。也就是说,它触及了总人口的20%,这是多高的收视率啊!要知道,即便是现在,中国直播界最大的ip——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也就是30%左右。

    在这120万人当中,甚至有19万人是从头看到尾的,看了整整7个小时。那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直播到底有什么信息量?它好看在什么地方?

    其实,它击中了观众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临场感”。就好像即便只有我一个人在家,似乎也有很多人的陪伴,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同一件事情。千万不要小看这种临场感所带来的社交参与。

    第二层,火车的行进路线,跟每一个路过的地方的居民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的关系交互。因此,火车每到一个小镇,那个小镇就会沸腾起来。虽然平时火车也会到这个小镇,但是在直播上和不在直播上给人带来的关系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个小镇的人会一边欢呼着去看,一边在facebook、twitter(推特)这样的社交平台上进行二次发酵,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电视节目。

    一旦有了社交平台的二次发酵,整个传播方式和用户对内容的理解会发生特别大的改变。这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今天再看一个内容、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不会先判断它是不是low。我首先会去理解,如果它有这么多的用户,那么用户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的心理是什么。分析用户心理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再举个例子,前不久,在中国一个直播平台上,一个专门做电竞直播的网红姑娘。她在直播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实在太累了,就宣布要睡一会儿。仰面躺下之前,她告诉助理:“我一会儿要是流口水或者打呼噜,你就叫我。”睡了一会儿,她可能觉得仰睡不太舒服,就改为趴着睡。这下真的睡着了,睡了二十几分钟,起来之后迷迷糊糊地开始下一场直播。就在她睡着的这二十几分钟里,在这个房间围观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呢?直线上升,一直飙到了三十几万人。

    三十几万人同时围观一个姑娘睡觉,你说这件事情怎么解释?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都没事干吗?有那么无聊吗?让我们回到刚才说的那一点,去分析一下用户的心理是什么。

    第一个心理叫“喜欢看反常的东西”。在这样一个直播房间里,如果主播进行的是一场游戏解说,那么这是一件正常的事,用户注意的就是内容。一旦出现了反常,试想一下,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有机会去围观一个年轻女孩睡觉吗?机会不大,更何况是三十几万人一起参与,你心里有没有一点暗喜?而且,可以发评论:主播睡姿好不好,我女朋友打不打呼噜会有别人回应自己。大家可以聊着天围观一个女孩睡觉,这在平常的生活里是不是不容易出现?起哄,加上能够看到反常的东西,这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不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并不能说这届网民不行、现在的年轻人无聊,以前的年轻人也是这样。比如我们的电视节目正常播出的时候,收视率是根据内容吸引人的程度而上升或者下降的,但是只要某个电视节目的播出发生了问题,比如突然黑场或者突然变成彩条,你猜怎么着?收视率马上就会升高。

    黑场、彩条能有什么内容?内容再好能比得过正在播出的节目吗?但是它反常,只要一反常,收视率就会飙高,这是人们的一个基础心理。所以,我们真的不要轻易说:这届网民不行,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无聊。我们不能这么下结论,这是人的一个底层的心理需求。

    了解一个人底层的心理需求,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这是投资人的必修课,因为它能够帮我们判断什么值得投资,什么不值得。

    前不久,有两个不同的项目来找我。一个是明星转电商的平台,这个公司是一个明星经纪公司。它说自己可以在社交网络上,比如微博、微信上,让明星来销售他们喜欢的商品。第二个项目是一个网红经纪公司,它可以组织一批网红到社交平台上,也做电商,也卖东西。那么,我更愿意投资哪一个呢?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明星的经纪公司拥有的粉丝量更高。明星在社交平台上都是有大量拥趸的,把他们的粉丝数相加,是一个极高的数额。而网红即便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