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马未都说收藏 >

第82章

马未都说收藏-第82章

小说: 马未都说收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整体上说,镶嵌艺术是一种奢华艺术,它是做加法,深得贵族文人乃至宫廷的喜爱,与老百姓的接触相对有限。不能说老百姓就不使用镶嵌艺术品,我在山西的很多小盒、小盘上都见过简单的镶嵌艺术,但没有百宝嵌这么复杂。镶嵌艺术在宫廷,尤其到了清代宫廷,受到皇帝的欣赏,所以清宫中留有大量百宝嵌以及螺钿艺术品。

镶嵌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它的地位主要表现在选择材料的重要性。我讲过,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材料的民族。那么,镶嵌艺术所着重表现的内容,都跟当时的审美有关,比如商周的嵌松石、战国的错金银、唐宋元明清的嵌螺钿,以及明后期到乾隆时期风靡一时的百宝嵌,都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审美。

下一讲开始讲另一种流传极广,与民间更为贴近的艺术……雕刻艺术。

05  雕镂精湛 妙趣横生

--竹雕艺术

雕刻艺术在中国非常广泛,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石窟,比如龙门、云岗、敦煌石窟,都有雕刻艺术。再有就是帝王墓道上的石刻,比如唐代的乾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墓道上都有雕刻。但我现在要讲的雕刻限定在可以把玩的、陈设案头的小件雕刻。

雕刻工艺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古人一开始用于雕刻的主要材料都取自动物或植物,比如骨头、木头、象牙、犀角等等。由于古人缺乏环保意识,所以有很多早期在中国地区可见的珍贵动物,比如犀牛,都逐渐绝种了,象牙来源也日趋减少。下一讲会讲贵重材质的雕刻,而这一讲仅限于竹子…竹雕。

【竹文化】

竹雕的原材料就是竹子,来源广泛,易于雕刻,价格低廉,所以供人发挥的空间很大。

最早的竹器,目前能够看到比较成形的带有雕工的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勺,勺柄上带有很精细的雕工。竹雕艺术在唐宋史籍中都有很明确的记载,但能够看到的出土实物并不多。

明中叶以后,竹雕艺术迅速崛起。我们已知的明代竹刻大家,都不仅限于竹雕,包括犀角、象牙和紫檀等材料也能雕刻,但为什么都称他们为竹雕大家呢?因为中国文人赋予竹子很高尚的品格。比如图案中常见〃竹梅双喜〃、〃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赋予竹子的优良品格,这种品格第一是清高,第二是坚韧。

中国的竹文化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文化,深入民间。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写的〃六分半书〃被文人称赞为〃乱石铺街〃;他画的竹子受到推崇,非常有名。今天不仅能欣赏到他的绘画,还能在其他雕刻艺术上见到他的竹石,这些都彰显出竹文化如何深入人心。民间还有这样的话:〃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文人通过观察自然植物后所赋予的一种人格化的品质。竹子是空心的,在汉语中与虚心非常巧合。

在所有雕刻使用的材料中,竹子是最便宜最易得的。今天到南方去,能看到大片竹林。文人使用竹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设计,使这样一种普通的材质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化腐朽为神奇。

【朱氏三松】

历史上的竹刻,大家首推晚明朱氏祖孙三代。朱氏祖孙是嘉定人,创立了竹刻的嘉定派。第一是朱鹤(朱松邻),著名作品是竹雕松鹤笔筒,现藏南京博物院;朱鹤的儿子朱缨(朱小松),作品有竹雕人物香筒,现藏上海博物馆;孙子朱稚征(朱三松),他的竹雕残荷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根据史书记载,朱氏祖上是新安人,在宋高宗时期迁至华亭,就是现在上海这块地方,最后迁至嘉定。清朝有个人叫王鸣盛,他写诗的时候无意中提到一句:〃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说的是一个女子卷起的头发上斜插了一支发簪。这支发簪是由朱松邻雕刻或具有朱松邻的风格,〃朱松邻〃就代指发簪。从这一点上推断,这支发簪不是牙的就是角的。

朱小松的作品存世非常少。一般我们说,做什么都〃不过三代〃。比如收藏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手艺也不过三代,都是这么说。

但朱松邻的孙子朱三松还是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手艺,竹雕也非常有名。他喜欢用竹根雕,不喜欢用竹节雕。

朱三松雕的都是小件,比如残荷洗、寒山拾得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朱三松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他喜欢的都是能把玩的小件。

【个性鲜明朱小松】

活跃在晚明时期的竹刻艺人非常多,为什么朱氏三代能成为竹刻的代表呢?首先,作为艺术家得有个性,他的个性会传达到作品之中,从而与众不同。朱氏三代中,记载比较完备的是朱小松,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没有详细的记载。这是因为朱小松的墓志铭出土了,上面记录了他的生平。第一,朱小松能世其业,子承父业,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并且能够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第二,朱小松个性非常强,看重自己的手艺,轻易不给别人雕刻。有人来买,他也不会轻易答应;即使答应了,也不会随便改变自己的风格来迎合市场。我说过,明代晚期是一个活跃的商品社会,很多商业社会的特征都已经形成。很多有钱人买东西时,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迫使艺术家改变艺术风格。但朱小松不会这样,他即便答应给别人雕刻,也要强调自己的风格。

朱小松嗜酒,不喝醉了就不动刀。他一开始为自己自娱自乐,就是说我喜欢竹刻,父亲传下来这门手艺,但我得喝高兴了才开始动刀。朱小松的一件作品有时需要一两年才能够完成。正因为他的创作数量非常少,很难得,就有更多的人趋之若鹜,希望能买到他的作品。但由于朱小松的个性强,很多人就买不到,就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说他傲慢无礼。那朱小松也不听,也不管社会上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一直我行我素。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当官的希望多买几件朱小松的作品,也拿钱来了,朱小松就是不愿意卖给他。这当官的就火了,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把他抓起来。朱小松一听到这个消息,就跑了。一个朋友帮他中间去说和,这个朋友还跟他说:〃要不然你就委屈自己,给他多雕两件,保个平安。〃朱小松在这种情况下,都没有迎合这个当官的,最后也没给他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朱小松作为艺术家的个性,从来不去巴结这些官场上的人。

竹刻艺术家说起来都算是文化人,或者多和文人结交,否则他雕不出高雅的东西。但朱小松本人并不喜欢跟文人骚客来往,反而结识了一些酒肉朋友,喜欢跟人家喝酒、谈天说地。但有一点,他永远不主动去喝酒,有人请他就去,没人请他就在家里待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一辈子不看别人的脸色。

朱小松中年以后丧妻,一直也没有再娶。晚年的时候,因为嗜酒,朱小松中风了,一直卧床不起。有朋友就劝他能不能不喝酒,否则影响身体,影响寿命。他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酒止而生,生何为者?世间殇子,岂尽醉死哉?〃我如果不喝酒了,就能活长点儿,但我活着为什么呢?世间早死的人有多少是因为喝酒醉死的呢?最后,朱小松对这个朋友说了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去本无妨留亦得,何人不是远行人。〃他说得很文雅,就是我死了或者活着都没有关系,谁最终不是要踏上这条路呢?朱小松去世的时候是68岁,在当时已经不算短寿的人了。

【松鹤笔筒】

由于朱小松墓志铭的发现,不仅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他这个人,还对他父亲朱松邻的一件作品产生了疑惑。

朱松邻有件著名的竹雕松鹤笔筒,藏在南京博物院。这件笔筒雕出了一棵老松,主干旁边伸出一枝小干,旁边对站着两只鹤。松鹤笔筒跟其他笔筒在雕刻上有很大不同,它的壁非常厚,雕得非常深。那么,从直观的角度上看,这件笔筒特别不像竹雕,反而更接近于木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朱松邻在雕刻时选择的竹材料是根部。

竹雕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竹干雕,一类是竹根雕。对竹子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竹根的壁非常厚,所以可供发挥的余地也多。朱松邻的这个笔筒是竹根雕,所以壁厚。但竹根雕不太强调竹子的特性,不强调竹子的表现;而竹节雕则要强调竹子的特性,强调竹子的表现。这种表现体现在竹子的节上。

竹根雕里的典型作品有雕白菜、人物、动物;竹节雕里最典型的作品就是笔筒,我们能看到的大量竹笔筒都是利用竹节雕刻的。竹子的节与节之间都有隔,上下不通气。利用一个隔做底,恰恰可以做一个笔筒。笔筒的发明时间非常晚,大约到了明代晚期才出现,这跟我们的想象有很大差距。笔筒最早的雏形就是从竹子开始的。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实物笔筒都是竹雕;从文献里查到的关于笔筒的最早记载,也出自万历年间,依旧是竹雕。

朱松邻的竹雕松鹤笔筒,上面有〃辛未年〃字样,〃辛未〃是哪一年呢?当时不大清楚朱氏三代的生卒年,早期相关的书都认为是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后来又有学者推算了一下他的年龄,觉得这非常不合适。我刚才说了,笔筒的发明是明代晚期的事情,所以这件笔筒搁在明代中期明显不对。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个辛未年指的是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往后退了六十年。

当发现朱小松的墓志铭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朱小松生于正德十五年(1520),卒于万历三年(1587)。小松是朱松邻的长子,这个墓志铭是铁证。如果我们以朱小松的生卒年来推算他的父亲,好像搁在正德六年和隆庆五年都有点儿不合适,上下都不靠。

松鹤笔筒本来是有定论的,属朱松邻制作无疑,而且是硕果仅存的朱松邻作品。但当朱小松的墓志铭被发现以后,有资深学者开始怀疑这个笔筒的真伪。但无论这个笔筒是否朱松邻的真品,它都一定是清初以前的作品,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个笔筒就是朱松邻的。我多次讲过,文物是一门标型学,必须有一个标准在前。像朱松邻这样的竹刻大家,文字上的记载都比较虚,又没有过多的实物可以比较,仅仅是个孤例,很难明确判断它的真伪。

【金陵派濮仲谦】

晚明竹刻的嘉定派,朱氏祖孙是大家。与他们同时期的还有金陵派,代表人物是濮澄(濮仲谦)。明朝张岱《陶庵梦忆》评价濮仲谦的刻竹:〃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一些书上写得很清楚,濮仲谦刻竹是一种非常简朴的风格,寥寥几刀便可得自然之趣。他刻竹不以雕琢为奇,换句话说,他不想在竹子上展现什么复杂的手艺,只想显示他的意图。比如几刀就是一丛兰花,能看出是兰花就行,并不想把它刻得非常细碎。这是史籍记载的濮仲谦的风格。

但实际上今天很少看到这样的作品,能看到的濮仲谦作品,往往都跟嘉定派非常相像,很难区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濮仲谦所处的商品社会对这种简朴风格的艺术品认知程度比较低。

今天也是这样,社会对艺术品的评价往往以难度的高低,而不是以艺术的高低作为价值的标准。但艺术本身是有标准的,有时画几笔兰花不见得比鸿篇巨制价值低。由于濮仲谦声名远播,赝品特别多。大量署濮仲谦名的作品,其实都是后人仿嘉定风格所制作。

明中叶以来,有名有姓的刻竹名家就有几百人之多。有一本书叫《竹人录》,作者金元钰,记载了当时著名的竹刻高手。另外,许多艺术家的名字也散见于各类笔记中,但不一定留下其作品。

【筷子笼】

明末有一个刻竹高手叫张希黄,他发明了一种雕刻方法,叫留青雕。竹子刚被割下来时是青色的,留有一层青皮。雕刻时把不需要的地方轻轻刻去,以青皮部分来表现内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种极浅的浅浮雕,这就是所谓留青雕。雕完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青色会变成油黄色。所以我们看到的留青雕不是绿色的,而是黄色的。张希黄留青雕的典型代表作品是山水楼阁竹笔筒,现藏上海博物馆。

我早年去上海的时候,看到很多竹笔筒。竹笔筒当时在南方的数量远远多于北方,过去南方人拿竹子不当回事。早年间我去安徽黄山,黄山底下有一条街都在卖竹器,人非常多。由于当时谁都不知道竹器这类艺术品的重要性,一个竹笔筒可能会很便宜地卖掉。

我记得当时我在安徽黄山那条老街上逛,进了一家店。他们开店都是前店后家,我聊会儿天就进了人家的家。店主人家里正在吃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