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马未都说收藏 >

第12章

马未都说收藏-第12章

小说: 马未都说收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一起时,天衣无缝,确实是一对。可惜的是,当时我买不起。最后这对大柜被卖到了美国。

【多宝格】

到了清朝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时期,全国的收藏热再度兴起。这时,多宝格就出现了,它已经不是只有一个层面的柜子了。我们从雍正《十二美人图》上面,可以看见当时多宝格的形象。我们推测多宝格是雍正年间发明的,就是当第三次收藏热达到高峰的时候。多宝格专门用来陈设古董,是专属家具。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喜欢古董的时候,经常跑琉璃厂。当时文物商店的收购部就在琉璃厂,那里有一对雍正年间的鸡翅木多宝格,我每次去都观看很长时间,非常喜欢。当时收购部的人说这对柜子不可以卖,于是就一直搁在那儿。十几年中,每次路过时我都进去看看,心里就觉得高兴。后来1995年翰海拍卖时,这对柜子被拿出来拍卖了。当时社会缺乏对多宝格的认识,所以我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回来了,现在还在观复博物馆里展出。

一般情况下,多宝格都是对称的设计,左边有一个空间,右边也有一个同样的空间,并不一顺边。这是多宝格的一个特征。对称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基本原则。多宝格一般都是成对出现,尽管我们看到过很多单只的,但那都是历史上就被拆散了。

多宝格的出现,表明社会富足时期的到来。今天就是这样。现在很多人家庭面积改善了,就跑到家具市场买一个古董柜子,不管是真,还是假,反正搁几件古董上去,就很高兴。这是社会富足的一个标志。

古董的陈设,由早期的案、榻之上的陈设,到万历柜里的平面陈设,再到多宝格的多层次陈设,这是陈设性家具的一个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家具设计意图的走向。

【面条柜】

刚才说的都是陈设性的家具,还有一种完全储物的家具。第一种是明代最经典的柜子,俗称“面条柜”。样子是上窄下宽,呈“A”字型,所以英文里叫“A型柜”。南方人说得更通俗,叫“大小头”,显然是底下大,上面小,很形象。面条柜的设计非常科学。它利用了物理的重心偏里的原理,把面条柜的门打开以后,不用关。因为重心偏里,柜门在没有任何动力的情况下,会很缓慢地自动关上,很神奇。我曾经给一个美国人演示这个柜子,我打开柜门,一松手,它自动就关上了。美国人很惊讶地说:“我儿子终于有治了!我儿子从来不知道关门。”

面条柜除了自动关门的优点外,还有非常好的视觉稳定感。因为它下宽上窄,当你离它很近的时候,更有稳定的感觉。一般人很少注意,当我们走近上下垂直的柜子时,由于视差的变化,柜子会变成上宽下窄。而当你走近面条柜时,它就变成直的了,这是一种利用人的视差、利用人的内心很细致的感受,设计出来的一种经典的柜子。由于面条柜的设计理念与众不同,所以它是中国古代家具中最贵的柜子,是西方人最为追逐的柜子,而我们自己往往会忽视。

面条柜进入清朝以后,数量就逐渐减少。民国到现在,几乎没有人再生产这种柜子。很多人就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这么优良的柜子,反而不用了?这与我们国家人口增殖有很大关系。明末时,中国大概有不到1亿人。这种统计在学术上有各种争论,但一般都认为到明末,中国人口在9000多万到1亿人左右。到了乾隆朝,人口翻了两番,是4亿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晚明引进了番薯和玉米,这两大植物救了很多中国人的命。中国过去五谷杂粮都比较低产,一亩打200斤就算很多了。这两种植物的引进,是人口急剧增殖的一个基础原因。当然还有政治原因,就是康乾盛世的整体社会因素。

人口翻了两番,但房屋面积没有相应扩大。人均居住面积在下降,要求家具的摆放更紧凑。面条柜的摆放,必须是左一个、右一个,必须拉开,它不能靠在一起摆。因为当它靠在一起时,两个柜子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大的倒三角,视觉上不舒服。对于清朝人来说,这种柜子不再适合日益缩小的居住面积。

我们到解放那年,还是4亿多人,当时的口号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团结起来,就是4。5亿人。我们从解放到现在,不到六十年的时间,人口增长得非常快,大概增加了两倍,现在有13亿多人。这个数字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顶箱柜】

人口增加了,建筑跟不上,这时就要考虑家具的设计。这时一种符合要求的柜子就诞生了。这就是直边的方角柜,上下一般宽,可以靠在一起,节省了室内空间。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大型的组合储物柜:顶箱柜。一个大柜上面顶一个小柜,一般都成对摆放,又叫“四件柜”。严格地说,这应该叫“顶柜柜”,因为上面是一个柜子。但说着有点儿不舒服,所以就叫“顶箱柜”了。实际上,确实有上面搁一个箱子的例子。

当一对顶箱柜靠在一起的时候,它的储物功能扩大到极致,一面墙显得非常富足。因此,顶箱柜后来成为家庭中最重要的财产之一。比如过去家里都要做顶箱大柜,有钱人家用黄花梨、紫檀;大户人家用樟木、楠木;乡下就用榆木。

我在北京的一个老戏剧家家里,见过一对黄花梨顶箱柜。他家里老式厅堂的布置,多少年也没变。其中一对非常漂亮的顶箱柜,在屋子里摆着。当时他的子女说:“我什么都可以卖,就不想卖这对顶箱柜。”我说:“我什么都不想买,就想买这对顶箱柜。”后来俩人就顶上了。他解释说:“我觉得这对柜子要是卖了,这屋里就塌了。”这对顶箱柜体量非常大,在屋子里占一面墙呢。其实他家好几百件家具,但大部分都是桌椅。他就是觉得顶箱柜很重要。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财产观对他的影响。

这种顶箱大柜,历史上北京最多。北京原来有一个老字号的掌柜的,我去他家看过。老头儿当时86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我进门一看,他家有一对紫檀顶箱大柜,三对黄花梨顶箱大柜,都搁在楼房里。我当时很惊讶,人家有这么丰富的收藏!然后我就问:“您这东西想出让吗?”老头儿说:“我不想出让,我都86了,出让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我就想留给我的四个孩子,一人一对。”我说:“如果你这四个孩子都挑紫檀怎么办?你不如分钱。”老头儿说:“我不分钱。至于他们怎么挑,我不管,反正一人一套,就是不卖。”果然到现在也没有卖。

北京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很多人看外表不惊人,其实家里有价值连城的家具。过去像这样的好家具,藏在私人家里,你不进去根本看不到。不像今天,通过博物馆、拍卖会,还能有机会看到。

【组合柜】

我们今天已经不是很在意家具在家庭中的财产地位。但过去的老人都非常在乎,认为家具是要传宗接代的,是家里最重要的财产。

20世纪80年代,当我国人口增长到11亿的时候,最流行的家具是什么呢?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组合柜。那时还有进口的罗马尼亚组合柜,人们排好几天大队去买,跟现在买经济适用房似的。组合柜设计得非常好,占满一面墙。这块儿拉出来,给老婆梳妆打扮;那块儿拉出来,给孩子做作业。哪儿搁书,哪儿搁衣服,哪儿搁电视,都清清楚楚,把整个一面墙设计得严丝合缝。组合柜是我们在居住面积最狭小的时候,设计出来的家具。这时候家具的使用功能设计到了极限,不考虑美观,不考虑装饰,首先考虑实用。现在这种家具卖不掉,因为我们的居住面积在增大,家具的另外一个功能—陈设,就变得重要了。我们开始强调它的陈设功能,强调它的外观。

柜子的实用功能性开始下降,装饰功能性开始上升。多宝格是典型的装饰性家具,除了搁几件古董装饰,没有什么别的用处。但生活好了,就一定要追求这种精神上的享受。我们可以通过家具,看到财富的积累,看到社会的进步。但是,我想如果将来要做一个中国家具博物馆,组合家具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章节。再过二三十年,再过一代人,可能一说组合家具,都听不懂了,所以应该让后人看到当时的组合家具是什么样子。

【其他柜子】

从尺寸上讲,柜子是非常大的家具。比如有出戏叫《柜中缘》,讲的是南宋岳飞被害后,其子岳雷逃难,躲到村女刘玉莲家,藏在柜子里,后来被她哥哥误解了。这件事要是搁到今天,柜子里藏了一个人,也容易被人误解,肯定说不清楚,是吧?但它起码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柜子非常大,可以藏一个人。我记得小时候玩藏猫猫,经常藏在壁柜里。我们过去盖房子都有壁柜,今天不再设计了,除非你自己愿意安装。

还有一些柜子地域特征比较明显,比如有一种柜子俗称“天津柜”,天津地区特别流行,是一种躺柜。所谓躺柜,就是横向的柜子。

再有一种形制比较特殊的柜子,过去在北京的老户最多,今天看到的机会非常少。这种柜子是案形,两个门,上面带抽屉。如果有三个抽屉连着,叫“连三”;有两个抽屉连着,叫“连二”。但没有“连一”啊!它既可以当案,又可以当柜。

这种家具西方人最喜欢,因为在西方根本看不到。可惜大部分都毁掉了,能留到今天的为数不多。

还有一种很古老,储物方式又特殊的家具,叫“闷户橱”。它看上去只有抽屉,没有门。实际抽屉底下设有储物的空间,叫“闷仓”。打开抽屉后,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取其秘密储物之意,所以叫“闷仓”。

我曾经跟我的一个朋友说:“闷户橱很有意思,它底下有一个闷仓,可以藏东西,你们家的细软都能藏在里面。”他听着,两眼放光,说:“有机会你替我找一个。”后来我就真帮他买了一个闷户橱。他拿回家后,跟我说:“我把我们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搁里头了,还没搁满,里头还挺大。”时隔几年之后,有一天,他哭丧着脸跟我说:“我们家进小偷了。”我说:“小偷翻你的闷仓了?”他说:“没翻,小偷直接把柜子拿走了。”我估计小偷回去,把这抽屉打开以后,会非常高兴。

在家具中,储具似乎有些默默无闻地承担着家居重任。但实际上,由于它的高度,除具备基本功能外,还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大型储具,有时甚至高达3米多,古称一丈,堪称家具王者。加之古人的财产观与今天大异,各类家具还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延续财产的同时,也延续了文化。

07 别具匠心……屏几

中国最古老的家具是屏风,周朝就有了。截至2006年;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家具创造的最高纪录就是屏风。2003年香港佳士得有一个紫檀百宝嵌的屏风拍了人民币大约2500万。

【屏风的功能】

古代屏风的功能要比今天大得多。《水浒传》中有这么一段:柴进转到一间偏殿,殿上挂着金书的匾,“睿思殿”,是皇上看书的地方。迎面一座大屏风,上前一看,画的是青绿山水,非常漂亮。柴进转到背后一看,屏风上写着“四大寇”,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哥儿几个都在呢!皇上每天都盯着,要把这几个人除掉。史书上还有记载,比如唐太宗把各州郡都督和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后,为的是在这些官员汇报政绩时,考察他们的优劣。

在这里,屏风上写字,完全是一种备忘录的形式。今天当然不需要了,使的都是电脑,甚至手机上都有备忘,但当时没有这些。屏风作为居室中最重要的家具,所以备忘尽量在不起眼的地方写。除了提示自己,还捎带有装饰作用,因为中国书法本身有极强的装饰性。

屏风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象征权力。这个作用在今天已经不太受重视了。过去每逢重大场合,主人身后一定要搁一座屏风,它意味着气势。《礼记》有载:“天子当依而立。”这个“依”,就是屏风。“依”的另一个写法是“”。还有一个字,官邸的“邸”。“邸”的原意是木板,代指屏风,所以有“皇邸”、“官邸”之称,品位非常高。

第二个功能是分割空间。今天大致使用的还是屏风这个功能。比如在一些重大场合,或非常大的餐厅,可以用屏风挡一挡,使很多人有自己相对的一个封闭空间。

第三个功能非常科学,就是可以挡风。古代的屋子不像今天这么密封,常有穿堂风、小阴风刮着。睡在地上,就需要三面都挡上屏风,防止睡觉时受凉、受风。这种三面挡屏风的习惯,逐渐演化出后来的罗汉床。中国床大都有三面围子,就是受屏风影响。外国人早期睡高床,所以与之无关。

最后一种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