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智者人际 >

第16章

智者人际-第16章

小说: 智者人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人要正派,所谓“博声名,不如正心术”,所以要“检身以正”,正己然后可以正物。一个人,怎样才能知道他正派与否?可以从遇到紧急事情,大家忙乱一团的时刻,如果这个人一点都不慌忙,可见他内心很坦然、很安详、很从容、很自在,所以他能遇事不慌,由此可见他是非常正派的人。正派的人,行得正,站得直,不求形直而形自直;正如树之直,不求影直而影自直。

第47节:智者当明辨

从前有一个比丘,因为犯了过错,从僧众中被赶了出来,既伤心又烦恼,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问比丘道:“你为什么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说:“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让僧人们给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供养全没了,远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因此我想得直哭。”

鬼对比丘说:“我能叫你的坏名声消除,还能让你得到许多供养,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着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看得见你,看不见我。你要是得到供养,我们就平分了。”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前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的上空,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没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赶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多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的那样,得到的、穿的、吃的以及各种东西,都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游行,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属官。鬼一见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得稀烂而死。

据《杂譬喻经》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题目各有不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一个版本里面的偈,偈曰:

末法多邪魔,附人显神通;

智者当明辨,勿把心迷惑。

只要有“正”的地方,“邪”就会出现。如何明辨是非,分清敌我?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无不牵涉到这一问题。

是非问题相对来说客观性多一点,能找到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如果大家心平气和,坐下来讨论、谈判,可能达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论,从而明辨是非。是非问题可以用理性解决,可以不卷入情感。而敌我的划分一部分根源于利益的冲突,一部分根源于对利益冲突的错误认识或无限夸大,很大程度上这种冲突的利益根源并不存在,或者不如想象的不可调和,如所谓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冲突。敌我划分一定程度上是双方对情景进行错误的定义的产物,而且在冲突中双方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并制造了许多并不是必然存在的价值观等观念的冲突。一旦情感大规模卷入冲突,最初的敌我判断得到不断强化,从而陷入一浪高于一浪的仇恨中,最初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或民族变成了水火不容的真正敌人。

让我们来谈谈美国。它的许多霸权行为令爱好正义的人们愤怒,尤其是被炸了大使馆的中国人。那么是不是我们首先就要把美国定位为一个敌人呢?这也涉及是非与敌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美国定义为敌人,往往会导致我们妖魔化美国,对美国的一些好东西视而不见,戴上了一副民族偏见的眼镜。我们应该先看是非,美国做的对的、好的我们支持,共享同一个真理,如老美的民主、自由与法治。是非已经确定的基础上,如果美国做错了而且拒不改正,那就把他当作敌人。同时跟敌人共享部分真理也是可能的。敌我关系是相对的,各方甚至可以在同一时间在某一问题上是敌人,而在另一问题上是朋友,也就是可以既合作,又冲突。

第48节:亲恩不可忘

有一个叫炎的人,很孝顺父母。爸爸、妈妈老了,没有牙齿,不能咀嚼东西,身体瘦弱。他就想:“爸妈年纪大了,没有牙齿,吃不了东西,怎么办呢?”听说鹿乳有营养,他于是披上鹿皮,戴上鹿角,扮作鹿儿,天天到山上,躲在鹿群中,榨取鹿乳,拿回家给爸妈吃。

《炎的故事》

黄香,是东汉江夏安陆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9岁时便懂得要孝敬父母,侍奉老人。

有一年冬天,外面下鹅毛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可是黄香仍在微弱的油灯下刻苦攻读经书。父母亲有点舍不得,便催他上床睡觉。不料,黄香却先睡父母的床。母亲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睡我们的床啊?”黄香说:“我这是为父母暖暖床铺啊!这样二老睡上去才不会太冷啊!”孝亲之心,溢于言表。

夏天天气闷热。晚上小黄香的父母都在院子里纳凉,而黄香却在里屋不出来。但见他汗流浃背,手中拿着一把蒲扇,在往父母的床上扇扇子。他的父亲见后,非常纳闷,就问小黄香:“你不到院子里纳凉,在这里扇扇子干什么?”黄香答道:“我用扇子扇蚊子,使蚊帐里的蚊子远远地躲开,同时让枕席变得凉爽,好让二老好好地安歇!”“敬老、孝亲”思想在黄香的言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亲情,自古就是人们讴歌的主题;家庭,历来被人们当作爱的港湾。孝敬父母,是做子女最起码的品德。父母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在生活上关心我们,体贴我们,在学习上督促我们,而且还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可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与人之间最深情的爱。曾记得有这么一段话:世界上最纯洁的感情是什么?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完全不带任何功利的爱。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如此,当子女的怎能不深深铭记于心头?

中国有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的就是要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及到尊重他人的长辈,尊敬父母,爱护父母,是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孝敬父母总是永不变更的美德。真的,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应该学会去孝敬他们。一般说来,父母进入中老年阶段以后,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了往往更需要感情的慰藉,更需要儿女的关心体贴。因此,孝敬父母,是我们回报养育之恩的最基本形式。“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是提醒我们行孝道应该及时。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和父母谈话时,态度要和善。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外出时,要告知父母,以免父母为我们担忧。 第二,要顺从父母,尽量听从父母的意见,以免父母操心。在家中,要爱护兄弟姊妹,不可吵架,才不会使父母生气。时时注重健康,保护身体,以免父母伤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我们应在学业和工作上努力,以便让父母放心。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类爱的源泉,人类的爱都从这里延伸。让我们永远记住:寸草当报三春晖。

第49节: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后,大家也在一起修道。 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 出外受食,最后端身静坐,念佛、念法、念僧。 以后回来的人照着做,沉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报告各人修行的心得,讨论问题,解决困难。大家利益均等,分工合作,过着宁静、合群、纯洁的生活。佛陀来看他们,赞美说:你们和平相处,一心一德,真是好极了。 以后,佛陀就教那些欢喜争执的人,学习阿那律等无争的生活。

《阿那律》

兄弟姐妹,古人比喻为手足,具有血缘之亲。俗话说:打虎还要亲兄弟。一方面,兄弟是骨肉至亲,到危急时自会同心协力的拼命;另一方面说,兄弟相知最深,相爱最切,不难彼此协调合作。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一则是孝顺父母亲的表现,二则是家庭生活快乐的源泉。

兄弟关系不仅是可贵的,而且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兄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家庭中的投影,一个孩子可以通过与兄弟姐妹相处而学会人际交往和处世方法,它是亲子关系所无法代替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上下关系,纵向的关系,尤其在孩子幼年时,双亲对孩子的作用是管教和培养,而对于孩子来说,双亲是伟大的人,是仰慕、认同的对象。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来说,可能成为学习的目标和效仿的楷模。哥哥姐姐也指导、教育弟弟妹妹。从这个角度来看,兄弟关系也包含有纵向的人际关系的因素。

但是,兄弟关系还不止于此。兄弟姐妹之间还经常会发生纠纷。他们为了争一个玩具或一块蛋糕红起脸时往往会忘记年龄差别,彼此站在同等层次、平等立场上你争我夺。虽然他们在其他时间会经常在一起玩耍,相互之间像最要好的朋友一样。从这一角度看,兄弟关系包含像朋友关系一般的横向的人际关系的因素。在孩子眼里,与父母相处和与兄弟姐妹相处不是一回事,如果一视同仁往往没有好处。孩子们通过体验兄弟关系,懂得了孩子与大人的不同,并且学会了孩子之间的处世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又会逐渐从兄弟关系中学会成人之间的处世方法。

然而,兄弟姐妹天天相处,出现纠纷和矛盾是难免的。如何才能避免将小事弄大,不伤兄弟感情呢?这就需要了解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

一个人要能和别人互助合作,就要从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做起。如果不能兄友弟恭,哪能长幼有序,敦亲睦邻,为人友善呢?假如兄弟姐妹不互相友爱,弟妹对兄姐不和顺,兄姐对弟妹不友爱,轻则形同陌路,重则兄弟越墙,同室操戈。

兄弟姐妹之间,应该见利不争,见害不避。我们时常会看到兄弟姐妹小时候就相争不让,长大以后,为争家产,对簿公堂,甚至手足相残,令人扼腕叹息!

兄弟姐妹虽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在智力体力方面,仍会有差异,在未来的成就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总需互相帮助与扶持。朱柏庐《治家格言》说:“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就是这个意思。兄弟姐妹能互相帮助,就能互相合作,所以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心断金。”

第50节:苏轼的兄弟亲情

帝须修行终得罗汉道以后,回想起昔日出家时与哥哥阿育王的临别之约,当时阿育王说:“你出家之后一定要来看我。”

帝须想:“现在我已修成罗汉,应该实现这个约定了。”于是,就整装启程,来到相邻的波吒利弗多国。早上起来,他穿好衣服,拿着乞讨用的瓦钵,进入阿育王的国内。他慢慢地走到王宫门口,对守门侍卫说:“你去报告国王,一个叫昆多输柯的比丘在大门外,想求见国王。”

守门侍卫立刻进去禀告,国王一听忙说:“一个出家人求见,快请他进来。”

帝须(又名昆多输柯)见到阿育王后,马上行礼致意,只见他行礼时象一棵倾倒的大树,待他直起身子,双掌合十时,阿育王仔细地端祥着他,真觉得百看不厌。多年的分别使阿育王泪流满面,他硬咽着说:“天下所有的生灵,他们都为与家人的团聚而感到欢乐,你今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团聚,还有一颗祥和的心。现在我已经理解了你的心意,你是这样的充满智慧,令人俗念顿消。”

大臣们看到昆多输柯,也感到他十分和善,都从心里喜欢他。

昆多输柯回到王宫后,依然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拿着乞讨的瓦钵,挨门挨户的乞食,不论食物的好坏他都坦然接受,内心从未有厌恶与喜欢。

大臣们见昆多输柯并没有因为王宫奢华的生活而改变心意,就对阿育王说:“昆多输柯少欲知足,清净坦荡。他的所做所为已经是最好的证明了,大王你可以亲自看一看。”

一天,阿育王摆下一桌饭食,请来昆多输柯,让他坐在上座。阿育王亲手把各种食物递给他吃,昆多输柯却毫不惶恐地吃喝。饭后,他把讨饭瓦钵洗干净放到一旁,当着众人的面为国王讲解佛法。他对阿育王说:“大王你衣食无愁,自在惬意,应该明白,这是你在前世行善积德的结果。但是,你不应恃过去的功德,放纵自已,而应该时时雇三宝,鞭修佛法,供奉三宝。记住,佛的教诲是世上最有价值的。”

说完,昆多输柯的身体升到了半空之中附近的人们都看到了这一景象。阿育王和众人都合掌看着他渐渐地远去,目光久久不舍得移开。

据《阿育王经 昆多输柯七耀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