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和熹传 >

第15章

和熹传-第15章

小说: 和熹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汪眼水涌上了左非的眼睛,他清瘦的双手用力抓紧了身上的衣服,别过了头,好久才对那老人道,“秦伯,侄儿知道了。”然后恭恭敬敬的对着邓绥施礼道,“姑娘大恩,左非永生不忘。”

    商队又缓缓前行,只留下左非和邓绥三人目送着他们离开,左非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轻声道,“敢问姑娘,令尊是何人。”

    邓绥轻声笑道,“我父亲是护羌校尉邓训,你跟我们来吧!”

    对于女儿的这种事情,邓训似乎见怪不怪了。先是收留了赵玉和李夏,多一个左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对于左非的来历,他还是详细的问了一下。

    原来左非的父亲为御史左圣,因谏言窦氏一族而获罪被诛杀。当时左圣有一子二女,乳母带着左非逃走,到了其父幼时好友,经商在外的秦门市家中,大女左大娥和二女左小娥,都被官府抓去,下落不明。秦门市在京中的生意也受了影响,只好跟随众人去西域经商,而左非因为无人照管,只好跟随着来到了塞外。

    左圣与邓训也是旧识,邓训感叹一番道,“你父亲获罪,你可改名左天奇,在我左右效力,如有军功,自会升职,只是现在你年龄幼小,又无军功,只好委屈下了。若日后有机会,我会帮你打听两个妹妹的下落,也好帮你完成心愿。”

    左非含泪点头,却对邓绥感激不尽。

    又过半月,终于到达了河湟。安顿好后,绥边将军卢上纶来报,羌族各部结合起来,有四万兵力,决定约好时间一起攻打邓训。

    邓训叫来护东羌校尉张野,昭烈将军武开芳,以及一众护疆将领,了解了一下情况。

    迷吾是烧当羌豪华滇吾之子,建初六年时,曾起兵反汉,金城太守郝崇率兵征讨过,反被羌兵打败。章帝元和三年,迷吾再次揭竿而起,率领羌人叛逃出塞。

    迷吾有一个弟弟,名叫号吾,相当的骁勇,他并不把汉边守军放在眼里,率军攻打陇西边界。

    章和元年三,羌人一部要迁徙别外,被护羌校尉傅育当做“叛羌”追杀,傅育派遣三千精锐骑兵追击,在三兜谷中伏兵,结果中了羌人的埋伏,傅育及其部下将士八百八十人阵亡。

    边帅被杀,朝廷十分惊恐,四月,章帝令将关在郡一级监狱的囚犯各减刑一等,发配金城戍守。七月,烧当羌再次攻打金城,章帝命陇西太守张纡为护羌校尉,率由犯人组成的军队出击,在木乘谷打败羌兵。

    迷吾表示投降,张纡接受。但是在临羌接待迷吉的宴会上,张纡下毒酒毒死迷吾,伏兵杀死羌酋八百余人。迷吾之死引起羌人各部落的愤怒,谋划想报仇,特别是迷吾之子迷唐继立后,实力更加强盛。他正当壮年,精力旺盛,正是大敌。

    听说朝廷又重新派来护羌校尉邓训,愤怒之情更加强烈。羌人各部之间相互解除前仇缔结婚姻,相互交换人质结成盟约,如今已会集四万多人,约定在黄河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

    邓训听了大家对情况的分析,沉吟许久,问道,“我们这里有多少兵力?”

    张野声音响亮答道,“现有兵力约两万余众。”

    邓训将案几之上的奏报简单看了一遍,对众人道,“邓训自幼爱兵法,不喜读书,自是想建功立业一番。当年上谷太守任兴想杀赤沙乌桓,乌桓怀恨想图谋反叛,是我奉先皇命令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狐奴,以防乌桓叛乱。我并没有穷兵黩武,却将乌桓的人待之以礼,安抚边境的百姓,并使幽州地区百姓归顺了大汉。”

    他环视了一下众人,清了清嗓子又道,“我做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大多扶老携幼,很高兴地随我搬迁到边疆。鲜卑人听说了我的名望,也不敢向南接近边塞。”

    他顿了一顿,又朗声道,“边境百姓多寒苦,冬季苦寒,只夏季可以放牧牛羊,常常因为水草之地而大举迁移。如果我们能爱护他们,用恩德感化他们,羌人多英雄之辈,自会与我们化敌为友,使得边境和平昌盛,如此朝廷少用兵,也可休养生息,也便国富民强,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他说完,见众人都默不作声,又道,“我知众位在河湟日久,想必比邓训更加了解羌人的情况,这样吧,我今天所讲的话,就是我来此的真实想法,如果众位有何意见,回去想好后,明早我们再做研究。”

    他的目光阴郁的看了众人一眼,“退下吧,我才到此处,还要再进一步的了解情况,各位想必也知道我邓训的性格,我当众位为友,却不允许众位有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百姓之事。卢将军,你可以将这里的情况,详细的与我谈谈,众位散去吧!”

第二十章 大将军八面威风(上)() 
第二十章大将军八面威风(上)

    窦太后并没有抛弃窦宪,她还是让御医治好了他的风寒。不过,她的气还未消,窦宪仍旧被关在宫中,不许出去。

    窦景和窦笃自从得到兄长被关入宫中的消息后,就如热锅上的蚂蚁,多次进宫求见太后,窦太后却避而不见,并告诉他们,窦宪罪有应得,留他一条命,已经是额外开恩了。

    而司徒袁安和司空任隗却抓住了这个机会,每有朝日,必奏请杀掉窦宪,弄得窦太后头疼不已。只得找来窦景和窦笃商议。

    窦景道,“太后,兄长虽然有错,却罪不致死,降他的官职也就是了。你想,我们兄妹几人这些年来,风风雨雨,经过了多少事。虽然刘畅是太后喜爱之人,也不能因此毁了我们兄妹辛辛苦苦创出来的局面啊!”

    窦笃也道,“太后,兄长当初献刘畅给你,确实是想太后你宫中寂寞难耐,也是为姐姐你着想,如今他杀都乡候,却是怕你太过宠信于他,而失了我们兄弟的情谊!”

    窦太后叹道,“我本也不想杀了兄长,只是此事现在已难收拾,堂堂一朝太后,总也不能出尔反尔吧!”

    窦笃看了看四下,见宫女宦官都站在远处,便小声道,“太后,天下的美男子不止刘畅一个,要是太后放过大哥,我们就会给你找到更好的,让太后开心,姐姐,都乡候已死,再好,也是一具枯骨了。你还得往前看啊!”

    窦太后心中一动,那些久远的**将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心里滋生了起来,她看了看窦景,“你觉得呢?如今三府屡次上奏要处死兄长,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窦景嘿嘿一乐,伸出了两根手指,“两个办法,第一个,撤掉三公之职,让那几个老家伙,回老家去。”

    窦太后摇了摇头,“这不行,三公之中袁安,任隗威望极盛,我们动不了他们。”

    窦景撇了一下嘴,“我就知道太后不会如此,所以就只有第二个办法了!”

    见窦太后和窦笃都看着他,便咳嗽了一声道,“太后,前日早朝,典客司不是报告说南匈奴单于遗使希望我朝派出大军讨伐匈奴吗?”

    窦太后的脸微微扬起,“不错,此事尚在商议之中。耿秉也次上书请求哀家,希望能够让他北伐匈奴,你有什么想法?”

    窦景眯了眼睛,低声道,“太后,你可让大哥出征讨伐匈奴,这样大哥的罪可免,而朝中之人也不敢说什么了。”

    窦太后心中大喜,“此计甚好,哀家现在就下诣释放兄长,后日早朝,正好商议此事。”

    匈奴当时分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靠着每年汉朝供养的金钱,天天好酒好肉吃着,加上汉朝给出的牧场,南匈奴的马儿也是膘肥体壮。

    而北匈奴却相反,他们的大后方西域地区被班超控制着,东边又有乌桓和鲜卑不断的争斗,再加上只认钱不认人的南匈奴,不断的雪上加霜,处境已是十分艰难。

    建初八年夏季,北匈奴三木楼訾大人稽留斯等,率三万八千人,带了两万匹马,十万多头牛羊到五原塞归降了汉朝。章和二年时,又有首领车利涿兵等叛逃,投奔到汉朝边塞,前后共有七十三批人。

    此时北匈奴的力量已十分衰弱,各部落纷纷离散反叛,匈奴从永平朝的僵持态势彻底改为防守,甚至连守也守不住了。于是只好不断迁移,走向了下坡路。

    北匈奴单于也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他见事已至此,便决定与汉朝讲和,开放贸易。元和元年时,北单于派使者向当时的武威太守孟云致信,孟云感到这次北匈奴的诚意,便上书章帝。

    章帝得到消息,十分高兴,便下诏批准。却没有想到,当北匈奴大且渠伊莫訾王等人率领商团驱赶着一万余牲畜前来边境,准备同汉朝进行交易时,南匈奴单于却毫不客气的派轻骑兵从上郡出发对商团进行袭击。

    结果可想而知,商团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牲畜也被抢走。北匈奴却以为是汉朝与南匈奴串通,大骂汉朝不守信义。

    第二年,南匈奴单于病逝,他的儿子宣上任不久,带着一千多人去猎,开始的时候十分顺利,但是当他们赶到涿邪山的时候,南匈奴单于听到了另一队骑兵的声音。他认为是北匈奴来袭击自己,于是立即命令手下拼命冲杀,不惜一切代价杀败北匈奴部队。

    当时北匈奴的首领温禺犊王也非常惊讶,但是突然被袭,也只好迎战,双方在大草原上大肆厮杀,不久,北匈奴温禺犊王的头颅就被南匈奴砍下,大败而回。

    对于南匈奴这种事前不请示,事后不通报的行为,汉朝政府也是徒呼奈何,无能为力。

    很快,北匈奴方面的使者又来到武威,严厉斥责武威太守孟云,“我北匈奴已经准备了与你们大汉和解,但是南匈奴屡次攻打我们,你们不加以制止,前次抢夺牛马,这次又杀死我们的温禺犊王,你们汉朝是什么意思?如果双方再次发生战事,我们也要让你们大汉朝尝尝我们钢刀的滋味。”

    孟云也不了解情况,安抚了匈奴使者后,立即上书章帝,报告情况,并建议安抚北匈奴,让南匈奴归还抢来的浮虏和牲畜。

    这一上报,引发了大汉朝野的激烈讨论。

    开始的时候,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和司徒桓虞等大臣认为不应归还,原因很简单,那些北匈奴都是夷狄,经常不讲信用,而且贪心不足,假如归还了俘虏,那些匈奴人还会大肆夸张自己的损失,让大汉朝赔偿。此例一开,汉朝的就会蒙受损失。

    但是当时的太仆袁安却不同意,他说,“北匈奴以前派使都进项请求和亲,还把被掳去的归还汉朝,这说明他们害怕大汉声威,而不是先违背条约。孟云以大臣的身份守卫边疆,不应该对夷狄不讲信用。让俘虏回去,足以表明大汉对他们的宽大,而使得边境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何乐而不为呢?”

    袁安这话简而言之,北匈奴害怕大汉,所以排出使者进贡请求和亲,另外汉朝不应该不讲信用,只要归还俘虏,这样可以表示中国的宽大,而且还可以得到安宁。

    司徒桓虞听袁安这样一说,反而改变了立场,支持袁安。

    这样一来,第五伦和郑弘两个人怀恨袁安,双方意见争执不下,在朝堂上唇枪舌剑,弄得章帝烦恼不已。郑弘甚至还大声激怒恒虞,“凡是声称应当归还俘虏和牲畜的,都是对皇上不忠的小人!”

    桓虞也反唇相讥,呵斥郑弘:“要是按照你的方法,匈奴明年就会大举入侵边关,你说我不忠于陛下,我看你才是第一号奸佞之徒,天下第一的小人!”

    朝堂之中的声音越吵越大,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全都愤怒不已,变了脸色。司隶校尉也上书弹劾郑弘等人,引起郑弘等人更加不满,集体要求辞去官职,交上了印信绶带谢罪。

    袁安看到事情发展到如此程度,也不肯低头认输,同时要求辞职,也把印绶交给了皇帝。章帝看到众位大臣争先辞职,立刻下诏答复安抚群臣。

    他告诉大家“要集思广益,商议决定,做人也要忠诚,行事更要正直,众臣要和睦相处,这才符合朝廷的礼仪,缄默不语压抑情志,不是朝廷的福气。江海所以成为百川之首,是由于其地势低下。汉朝略受委屈,又有什么关系!何况如今在汉朝与北匈奴之间,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就如父亲帮助儿子。北匈奴言辞恭顺而守约,不断进贡,难道我们就该违背信义,自陷于理亏的境地吗?”

    他又命令辽将军兼中郎将庞奋,用加倍的价格赎买南匈奴所抢得的俘虏和牲畜,归还给北匈奴。而南匈奴曾杀敌擒虏,应当论功行赏,一如惯例。

    章帝这个诏书可以说很完备,他一方面同意袁安的意见,还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为了让南匈奴能够稳定的守住北匈奴,奖励南匈奴,让他们不要产生错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