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古代汉语 >

第90章

古代汉语-第90章

小说: 古代汉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艺文志诸子略'1'
  儒家者流'2',盖出於司徒之官'3',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4'。游文於六经之中'5',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6',宪章文武'7',宗师仲尼'8',以重其言'9',於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10'。〃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11',而辟者又随时抑扬'12',违离道本'13',苟以哗众取宠'14'。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15',儒学衰'16'。此辟儒之患。
  '1'艺文,指书籍。略,概要。《艺文志》是根据西汉刘歆的《七略》写成的。其中的诸子略是根据刘歆《辑略》中有关诸子部分及其《诸子略》写成的。这里只采其论述部分而删去其书目。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班固是站在儒家正统派的立场来评论诸子学派的。
  '2'流,流派。
  '3'司徒,官名,秦以前掌管对人民进行教化的事。
  '4'阴阳,指儒家所说的阴阳之道,即天地人事自然之道。
  '5'游文,等於说习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句大意是钻研六经的文字。
  '6'祖述,奉行其道。
  '7'宪章,法制。这里用如动词,是守其法制的意思。
  '8'尊敬仲尼,并以他为师。宗,尊敬。
  '9'大意是说: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学说的重要性。
  '10'见《论语·卫灵公》,原文作:〃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大意是:如果我对人有所称誉,那是因为我试用过他。
  '11'精微,指儒家学说的精妙细微之处。
  '12'辟(pì),僻。辟者,邪僻不正的人。抑,压抑。扬,抬高。
  '13'道本,指儒道的本旨。
  '14'苟,苟且,随随便便。哗,喧哗。宠,尊荣。哗众取宠,使众人轰动,以取得尊荣。
  '15'乖(guāi),背戾,相反,这里指违反五经的本义。析,分离,这里指弄得经义支离破碎。
  '16',通浸,渐。
  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1'。历记成败、存亡、祸'4'。合於尧之克攘'5',《易》之嗛嗛'6',一谦而四益'7'。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8',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9';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1'史官,记事之官。
  '2'道家主张清虚自守,鼓吹〃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俱见《老子》)。
  '3'道家提倡柔道,认为弱能胜强,柔能胜刚。《老子》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又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4'君,用如动词。君人,做老百姓的君主。
  '5'克,能。攘,通让。《尚书·尧典》称尧之德为〃允恭克让〃(尧真正恭而能让)。
  '6'嗛,通谦。《周易·谦卦》:〃谦谦君子。〃这是说谦而又谦,极言其谦退。
  '7'益,增益。四益,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2',卑弱以自持'3',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周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变盈流谦,依旧说是丘陵川谷之属,高者渐下,下者渐高。)按:这跟道家所提倡的柔道是一致的,所以班固用来说明道家。
  '8'放,放任,指无为。
  '9'弃,同弃。道家主张纯任自然,反对仁义礼法;鼓吹无知识,反对学问。老子有以下这些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绝学无忧。〃庄子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发挥。
  阴阳家者流'1',盖出於义和之官'2'。敬顺昊天'3',历象日月星辰'4',敬授民时'5'。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6',则牵於禁忌'7',泥於小数'8',舍人事而任鬼神'9'。
  '1'阴阳家,研究阴阳律历的一个学派。
  '2'义和,义氏、和氏,相传为上古世掌天地四时的官。《尚书·尧典》:〃乃命义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钦,敬。若,顺。)
  '3'昊(hào)天,就是天。昊,大。
  '4'历,通历,纪载历法的书。象,观测天文的仪器。〃历〃〃象〃在这里用如动词,指推历观象。
  '5'敬,慎。时,天时,包括年、月、日、晦、朔、弦、望、四季、节气等。
  '6'拘,固执不通。
  '7'牵,牵制。禁忌,有关吉凶的忌讳。后来阴阳家更讲择日占星等迷信的事,禁忌很多。
  '8'泥(nì),拘泥,拘执。数,术。小数,有关禁忌的小术。
  '9'任,听凭。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1'。信赏必罚'2',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3'。〃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4',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残害至亲,伤恩薄厚'5'。
  '1'理官,审理狱讼的官,即法官。
  '2'信,诚。必,果。两个词都用如动词。
  '3'饬,整顿。这句话见於《周易·噬嗑(shì hé)卦》,但〃饬〃作〃敕〃。
  '4'刻,刻薄,仁厚的反面。
  '5'薄厚,使仁厚变为刻薄。
  名家者流'1',盖出於礼官'2'。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3'。孔子曰'4':〃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盪者为之'5',则苟钩鈲析乱而已'6'。
  '1'名家,战国时代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企图用比较严密的推理方式来辩论问题,但是也有诡辩的倾向。
  '2'礼官,古代掌礼仪的官。
  '3'数,这里指差等。
  '4'见《论语·子路》。参看上册176页。
  '5'盪(jiào),挑剔,找岔子。
  '6'钩,取。鈲(pī),破。钩鈲,钩取出诡怪的道理而破坏名实。析乱,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淆乱名实。
  墨家者流,盖出於清庙之守'1'。茅屋采椽'2',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3',是以兼爱;选士大射'4',是以上贤'5';宗祀严父'6',是以右鬼'7';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8';以孝视天下'9',是以上同'10'。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11',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1'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所以称为清庙。守字是官字之误(依余嘉锡说)。
  '2'采,木名,即栎(lì)木。
  '3'三老五更,古代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三老、五更各一人。更当作叟(依钱大昕说,见《潜研堂文集卷十一》)。
  '4'选士,相传周代有选士的制度。《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大射,古射礼之一。据说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群臣射,屡中者得参与祭祀,否则不得参与。
  '5'上,通尚。墨子主张选择贤者居上位,就是天子也不应世袭而应由万民选择。
  '6'宗祀,庙祭。
  '7'右,等於说尊尚。墨家信鬼神,尊尚鬼神。
  '8'非命,反对天命之说。
  '9'视,通示。
  '10'上同,指与在上者取得一致,然后天下太平。墨子主张上同於乡长、国君、天子,最后上同於天。
  '11'蔽,见解不全面。
  从横家者流'1',盖出於行人之官'2'。孔子曰'3':〃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4',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5'!〃言其当权事制宜'6',受命而不受辞'7'。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8'。
  '1'从横家,指策辩之士。本来春秋时代的使臣就很讲究辞令。战国时代,苏秦、张仪合从连横,以雄辩的语言游说诸侯。从此策辩之士自成一家,叫做纵横家。从(zōng),也写作纵。
  '2'行人,《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掌朝觐聘问之事,类似后世的外交官。
  '3'见《论语·子路》。原文於〃诵诗三百〃后,尚有〃授之以政,不达〃。
  '4'春秋时代,使者出使四方,有会同之事,常引用《诗经》的诗句以见意,所以做外交官要熟读《诗经》。专对,独自应对。
  '5'《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使乎!使乎!〃是孔子赞美使者的话。
  '6'权事制宜,权衡事实做合适的对策。
  '7'大意是:只从国君那里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话。《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
  '8'上,通尚。谖(xuān),诈。
  杂家者流'1',盖出於议官'2'。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3',见王治之无不贯'4'。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5',则漫羡而无所归心'6'。
  '1'杂家,不主一说而糅合诸家之说的一个学派,其学说以《吕氏春秋》《淮南子》所表现的思想为代表。
  '2'议官,谏议之官。
  '3'国体,治国之法。此,指儒、墨、名、法诸家的学说。
  '4'王治,王者的政治。无不贯,对各家学说无不贯通。
  '5'荡者,学识浮泛的人。荡,通荡。
  '6'漫羡(yǎn),即漫衍,指牵涉面很广而抓不住要点。无所归心,等於说使人心没有归宿。
  农家者流,盖出於农稷之官'1'。播百穀,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2'。孔子曰:〃所重民食'3'。〃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4',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5',誖上下之序'6'。
  '1'农稷之官,周的始祖弃在尧时做稷官,号曰〃后稷〃。
  '2'八政,《尚书·洪范》:〃农用八政(农,厚)……一曰食(教民勤於农耕),二曰货(教民宝用货物),三曰祀(教民敬鬼神),四曰司空(主使民安居),五曰司徒(主教民以礼义),六曰司寇(主治奸盗),七曰宾(教民以礼待宾客),八曰师(建立军队)。〃食列在第一项,表明八政以食为先。
  '3'见《论语·尧曰》。意思是:治理国家,所重的是人民和吃的东西。本文引用这句话,重点只在食上。
  '4'鄙者,鄙野的人,实指主张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儒家认为参加农业劳动是鄙事,含有轻视之意。
  '5'并,同并。《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许行就是一位农家,主张君臣并耕而食。
  '6'誖(bèi),扰乱。
  小说家者流'1',盖出於稗官'2'。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3':〃虽小道'4',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5',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6',亦使缀而不忘'7',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8'。
  '1'小说,我国上古所说的〃小说〃和现代所说的〃小说〃,涵义不同。在上古,凡记载下来的街谈巷语,都叫做小说。
  '2'稗(bài)官,负责记述闾巷风俗的官。
  '3'见《论语·子张》,但现在的《论语》作〃子夏曰〃。又,〃弗为〃作〃不为〃。
  '4'小道,小的道理。按《论语》原意当解作〃小技艺〃。《汉书》引用时,只当小道理讲,用来说明小说家。
  '5'这是说:小道用在远大的事业上就窒疑不通了。泥(nì),阻滞。
  '6'里巷里知识浅薄的人所看到的道理。
  '7'缀,联缀,这里指联缀辞句记录下来。
  '8'刍荛,割草打柴。这里泛指一般平民。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1',皆起於王道既微,诸侯力政'2',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3',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4',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5':〃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6'。〃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7',以明其指'8',虽有蔽短'9',合其要归'10',亦六经之支与流裔'11'。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12',皆股肱之材已'13'。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14'。〃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於野乎'15'?若能修六艺之术'16',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17'。
  '1'九家,指除小说家以外的九家。
  '2'政,通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
  '3'蜂,同蜂。蜂出,像群蜂纷飞似的出现了。
  '4'辟(pì),比喻。后来写作〃譬〃。
  '5'见《周易·系辞下》。
  '6'同一个目的地,可以有不同的途径;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考虑。
  '7'大意是用尽心思。穷,究,都是尽。
  '8'指,通旨,宗旨。
  '9'蔽,蔽塞,对某方面的道理蔽塞不通。
  '10'要,主要的道理。归,归宿,目的。
  '11'支,分支。流裔(yì),末流。
  '12'折中,调节过与不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