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古代汉语 >

第22章

古代汉语-第22章

小说: 古代汉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注:《经典释文》简名《释文》,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音为主,也有少数义训),经过作者一番选择,成为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注音(兼释义)总集之一。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的一部完整的专著,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的相应的正文之下。))。[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引了一小部分。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於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如〃'硕鼠'至'得我所'〃〃笺'硕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贯事也〃,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笺:〃硕大也〃,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颖达认为毛传和郑笺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来注解正文的);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可见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例如何晏注《论语》,就是集解。试举《论语》第一句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其中〃马曰〃的〃马〃指马融,〃王曰〃的〃王〃指王肃。在读〃集解〃之类的著作时,首先要细读它的序,这样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几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个人。(也有序里没有提到的,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出现某人时用全名,以后只用他的姓。)
  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第一,释词。如上例〃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马融就只注释了〃子〃字。
  第二,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如前例郑笺对〃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两句作了串讲:〃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没有释词,但实际上是在串讲中附带地注释了词义,如以〃事〃释〃贯〃,以〃眷〃释〃顾〃都是。又如上例〃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
  第三,通释全章大意。如现在流传的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就是采用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的办法。《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章的后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这种办法,为的是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显,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大意有一个总的了解。
  要想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经书注疏的体例和注解的各种情况之外,我们还要对经书中的注解术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解的术语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几个较为常见的术语。
  1。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
  《诗经·术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引此)。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饥〃与〃馑〃是同义词,〃切〃〃磋〃〃琢〃〃磨〃是近义词,注释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在注释并区分这类同义词或近义词时,既可用〃曰〃,也可用〃为〃,也可用〃谓之〃可见〃曰〃〃为〃〃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种〃曰〃〃为〃〃谓之〃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谓〃和〃谓之〃不同,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可见这两个术语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例如: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政〃的概念比较抽象,故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法教〃来注释它;〃后生〃的概念比较特殊,故用比较一般的概念〃少年〃来注释它。这都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3。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如: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这种〃貌〃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4。犹 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例如: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笺云:〃谓何,犹云何也。〃用〃厓〃释〃侧〃,用〃云何〃释〃谓何〃;因为〃云〃〃谓〃义同,〃侧〃〃厓〃义近。这种〃犹〃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等於说。〃
  以上〃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术语,都是单纯用於释义的。
  5。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例如: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肃〃〃正〃〃得〃除了从意义上分别注释了〃萧〃〃政〃〃德〃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上的关系:〃肃〃〃萧〃双声,〃正〃〃政〃同音,〃得〃〃德〃同音。
  6。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礼记·曲礼》:〃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郑玄注:〃绥读曰妥。〃〃泮〃和〃绥〃是假借字,〃畔〃和〃妥〃是本字。
  7。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例如: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古汉语通论(十八)
  古书的注解(下)
  从汉代学者注经开始,其后魏晋南北朝各代,注解古书的范围都有所扩展。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之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了注解。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为主,有的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例如司马贞、张守节对《史记》所做的注解,都较多地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之上。这类古书的注解,有的在考核史实之中增补了许多后代难得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就有这个特点。
  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中古时期,引经据典几乎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因此,注解这些文学作品时,注明出典就成了注解家的首要任务。李善《文选》注就几乎集中全力在注明出典方面,因此当时人们批评他的注解是〃释事而忘义〃(这个批评不一定完全正确,李善注解中的释义工作虽然做得比较少,但是他并不是完全不释义)。试看他在扬雄《解嘲》中的一段注解: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 左氏传曰。齐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奚。使相可也。公从之。墨子曰。傅说被褐带索。庸筑傅严。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 或倚夷门而笑。 应劭曰。侯嬴也。秦伐赵。赵求救於魏。无忌将百余人往过嬴。嬴无所诫。更还见嬴。嬴笑之。以谋告无忌。韦昭曰。笑人不知己也。 或横江潭而渔。 服虔曰。渔父也。 或七十说而不遇。 应劭曰。孔丘也。已见东方朔答客难。 或立谈而封侯。 史记曰。虞卿说赵孝成王。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谯周曰。食邑於虞也。 或枉千乘於陋巷。 吕氏春秋曰。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君傲霸王者亦轻其士。从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 或拥彗而先驱。 拥慧。邹衍也。七略曰。方士传言。邹子在燕。其游。诸侯畏之。皆郊迎拥彗也。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李奇曰。君臣上下有瑕隙乖离之渐。则可抵而取之。窒。竹栗切。这段原文虽然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褐〃〃傅〃〃枉〃〃诎〃〃窒隙蹈瑕〃等(这些词语最好也加注释),但原文中更难理解的是每句话的用典,如果没有李善的注解,一般读者就难以知道每句话用的是什么典,也就难以理解每句话的内容了。
  有时,李善不是注明典故的来源,而是指出某些词语的出处。例如: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李密:陈情表)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孔丛子。孔子曰。吾於狼狈见圣人之志。荀悦汉纪论曰。周勃狼狈失据。块然囚执。 (同上)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毛诗曰。既优既渥。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周易曰。初九。盘桓利居贞。 (同上)这三个例子中,他指出了〃终鲜兄弟〃〃狼狈〃〃优渥〃〃盘桓〃等词语的出处。这种注解,也有助於读者充分领会作品词句的意思。
  有时,他也释义,不过他往往是转引古注或古代字书对这个字的注释。例如: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礼记。子曰。回得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说文曰。列。分解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字书曰。祚。福也。 (李密:陈情表)
  有些古书的注解,除了注明出典之外,并能划分段落,诠释大意,从而帮助读者分析和鉴赏作品。试举仇兆鳌注杜甫《春望》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忧乱伤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赵汸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发白更短。愁乱思家所致。○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庾信诗。山河不复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