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国学知识大全 >

第19章

国学知识大全-第19章

小说: 国学知识大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纂微一百六卷。纂郭象、吕惠卿、林疑独、陈祥道、陈景元、王云、刘概、吴俦、赵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范元应十三家之说。提要谓宋以前解庄子者,梗概略具于是。又焦竑庄子翼八卷,体例与其老子翼同;虽提要议其不如彼书之精,然亦多存旧说也。近人注释,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郭氏书兼载郭象注及唐成玄英疏,更集众说,加以疏释,颇为详备;王氏书较郭氏为略,盖其书成于郭氏之后,不取重复,故但说明大意而止也。

    逍遥游第一此篇借物之大小不同,以明当境各足之义。盖世间之境,贫富贵贱,智愚勇怯,一若两端相对者然;语其苦乐,实亦相同。然世多以彼羡此,故借大小一端,以明各当其分;大者不必有余,小者不必不足郭注所谓“以绝羡欲之累”也。“列子御风而行”一段,为庄子所谓逍遥者,其义主于“无待”。夫世间之物,无不两端相对待者,欲求无待,非超乎此世界之外不可,则其说更进矣。此篇文极诙诡,然须知诸子皆非有意为文。其所以看似诙诡者,以当时言语程度尚低,抽象之词已少;专供哲学用之语,更几于绝无;欲说高深之理,必须取譬于实事实物;而眼前事物,欲以说明高深之理极难,故不得不如是也。此等处宜探其意而弗泥其辞;苟能心知其意,自觉其言虽诙诡,而其所说之理,实与普通哲学家所说者无殊矣。至于世俗评文之家,竟谓诸子有意于文字求奇,其说更不足论。此凡读古书皆然;然庄子书为后人穿凿附会最甚,故于此发其凡(此篇引齐谐之言。所谓齐谐者,盖诚古志怪之书,而作此篇者引之。不然,初不必既撰寓言,又伪造一书名,而以其寓言托之也。然则此篇中诙诡之语,尚未必撰此篇者所自造;有意于文字求奇之说,不攻自破矣)。

    齐物论第二“论”与“伦”古字相通。伦者类也,物必各有不同,然后可分为若干类,故“伦”字有“不同”之义。(犹今人各种东西之“种”字耳)此篇极言世界上物,虽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然其实仍系一物。盖“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去彼则此之名不存,去此则彼之名亦不立。又宇宙之间,变化不已,此物可化为彼,彼物亦可变为此。此足见分别彼此,多立名目者,乃愚俗人之见矣。此篇宗旨,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十二字。惠施“泛爱天地,万物一体”之说,(见天下篇)亦由此理而出。实仍本于古代哲学,宇宙万物皆同一原质所成之观念也;亦可见先秦诸子之学,同出一源矣。

    养生主第三此篇言做事必顺天理,以庖丁解牛为喻。天者自然,理者条理;随顺天理,即随顺自然之条理也。人能知此理,则能安时处顺,使哀乐不入,而可以养生。

    人间世第四此篇言处世之道,贵于虚己。所谓“虚己”者,即无我之谓也;人而能无我,则物莫能害矣(物兼人为之事,及自然之力言)。

    德充符第五此篇举兀者等事,见无我者之为人所悦,是为德充之符。

    大宗师第六郭注云:“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此篇盖发挥哲学中之机械论,夫举全宇宙而为一大机械,则人处其间,只有委心任运而已。故曰:“天地大炉,造化大冶,唯所陶铸,无乎不可”也。

    应帝王第七以上内篇。此篇言应世之术,贵乎无所容心。其言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乃全篇之宗旨也。盖言无我则能因物付物,是为应世之术。

    骈拇第八此篇言仁义非人性。伯夷、盗跖,虽善恶不同,而其为失本性则均,齐是非之论也。

    马蹄第九此篇言伯乐失马之性,圣人毁道德以为仁义,与上篇宗旨意同。

    胠箧第十此篇言善恶不唯其名唯其实,因欲止世之为恶者,而分别善恶,为恶者即能并善之名而窃之;夫善之名而为为恶者所窃,则世俗之所谓善者,不足为善,恶者不足为恶审矣。乃极彻底之论也。

    在宥第十一此篇言以无为为治,而后物各得其性命之情。戒干涉、主放任之论也(性命二字之义见前)。

    天地第十二此篇为古代哲学中之宇宙论,极要。

    天道第十三此篇由哲学中之宇宙论,而推论治天下之道,见道德名法,皆相一贯,而归本于无为。

    天运第十四此篇言仁义等之不足尚。

    刻意第十五此篇言虚无无为之贵。

    缮性第十六此篇言心之所欲,多非本真,故戒去“性”而从心,当反情性而复其初。

    秋水第十七此篇首设河伯、海若问答,亦齐物之旨。“夔怜蚿”一节,言人当任天而动。“孔子畏于匡”一节,言穷通由于时命,非人所能为。“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一节,言名学之理颇深。唯“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两节粗浅。

    至乐第十八此篇言“无为为至乐,至乐者无乐”,因极言生死之同。“种有几”一段亦此义。(郭注:有变化而无死生也)近人以牵合生物学,似非也。

    达生第十九此篇言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可止;能遗世则为善养生。亦委心任运之论。

    山木第二十此篇言人之处世,材不材皆足婴患,唯乘道德而游者不然。所谓乘道德者,虚己之谓也,虚己则无计较利害之心;无计较利害之心,则物莫之能累矣。亦人间世德充符两篇之旨也。

    田子方第二十一此篇记孔子告颜回语,亦齐物之旨。老聃告孔子语,推论生物之源,由于阴阳二力,亦古代哲学中之宇宙论也。

    知北游第二十二以上外篇。此篇言“道”,亦古代哲学中宇宙论也。其言“无无”之义,已颇涉认识论矣。

    庚桑楚第二十三此篇文颇艰深。其大意谓一切祸福,皆心所造;故心无利害之念,则物自莫之能侵。所谓“寇莫大于阴阳,犹今言自然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自使之”;“身若槁木,心若死灰,祸亦不至,福亦不来”也。其云“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于是”,阐无有之理尤精。(此言一切万物,彼不能为此之原因,此亦不能为彼之原因)乃道家虚无无为之旨所从出也。

    徐无鬼第二十四此篇亦言为仁义,则必流于不仁义;道家所以贵道德而贱仁义者由此。末段亦涉及古代哲学中之宇宙论,文颇难解。

    则阳第二十五此篇亦言为仁义则必流于不仁不义,兼涉及宇宙论,与上篇同。篇末“莫为”、“或使”之辩,即哲学中“有神”、“无神”之争也。其论犯罪者非其罪一节,尤有合于社会主义。

    外物第二十六此篇为杂论。

    寓言第二十七此篇亦杂论,有与他篇重复处。

    让王第二十八此篇杂记让国之事,言唯轻天下重一身者,乃足以治天下。词意似浅。然道家所谓“养生”,其意实谓必如此之人,乃足以治天下,而非徒宝爱其身,欲求全其性命。即此可见此义道家屡及之,如吕览贵生、淮南精神训诠言训是。神仙家之窃取附会,而自托于道家者,其失不待辩而自明矣。

    盗跖第二十九此篇言君子小人,名异实同,莫如恣睢而求目前之乐。与列子杨朱篇同义。其言富者之苦乐一节,颇可考见古代社会生计情形。

    说剑第三十此篇记庄子说止赵文王好剑之事,意义浅薄,与庄子全书,了无关涉。且此事散见他书者甚多,所属之人亦各异。凡古代传说之事,固多如此。盖此事相传,一说以属庄子,故编庄子书者,遂以之辑入为一篇也。

    渔父第三十一此篇亦浅薄。

第21章 经子解题(14)() 
列御寇第三十二此篇亦浅薄,而间有精论。

    天下第三十三此篇盖庄子之自叙,前总论,后分列诸家,可考见古代学术源流。论古代学术源流者,以庄子此篇、淮南要略、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四篇为最有条理,而四篇又各有胜处。汉志推论诸家之学所自出,可见其各有所本;庄子此篇,则言道术始合而后分,可见诸家之学,虽各有所本,而仍同出一源,(同出一源,谓其同根据于古代之哲学;各有所本,则言其以一种哲学,而推衍之于各方面)其义相反而相成;淮南论诸子之学,皆起于救时之弊,有某种弊即有某种学,如方药然,各有主治即各有用处;而太史公自序,则言诸家之学,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其义亦相反而相成也。

    三、列子

    此书前列张湛序,述得书源流,殊不可信。而云“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同归于老、庄”;“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庄子、慎到、韩非、尸子、淮南子,玄示指归,多称其言”,则不啻自写供招。佛经初入中国时,原有以其言与老、庄相参者;一以为同,一以为异,两派颇有争论。湛盖亦以佛与老、庄之道为可通,乃伪造此书,以通两者之邮也。其云庄子、慎到等多称其言,盖即湛造此书时所取材。汪继培谓“后人依采诸子而稍附益之”,最得其实。然此固不独列子。凡先秦诸子,大都不自著书;其书皆后人采缀而成;采缀时,岂能略无附益,特其书出有早晚耳。故此书中除思想与佛经相同,非中国所固有者外,仍可认为古书也(篇首刘向校语,更不可信。凡古书刘向序,大都伪物。姚姬传唯信战国策序为真,予则并此而疑之)。

    注庄子书者甚多,列子则唯张湛一注,孤行于世。唐殷敬顺就张湛注作释文,本各为书;元、明以来刻本,皆以释文入注,二有遂混淆不辨。谓汪继培得影宋抄本,又录释文单行本于道藏,据以参校,二者始各还其旧;此外参校之本尚多,实此书最善之本也。又有唐卢重元注,唐书艺文志以下,皆不著录,郑樵通志始及之。书有陈景元序,谓得之徐灵府。清秦恩复得之金陵道院,重刻之。然今所传文子缵义,亦出徐灵府,其书殊不可信,则此书恐亦非唐时物也。

    此书大旨与庄子相类。精义不逮庄子之多,而其文较庄子易解,殊足与庄子相参证。(读庄子不能解者,先读此书最好)其陈义有视前人为有进者,如汤问篇:“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无物,可乎?汤问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按古人论宇宙原始者,率以为有气而后有形,有形而后有质,皆宇宙论中语。此则明人能知有,不能知无——时间之起讫,空间之际限,实非人所能知;人之所知,实以认识所及为限——已深入认识论之堂奥矣。盖佛学输入后始有之义也。

    天瑞第一此书为列子之宇宙论,与他古书所述大同,而文最明白易晓。

    黄帝第二此篇言气无彼我,彼我之分由形;任气而不牵于形,则与物为一;与物为一,则物莫能害。盖承上篇,言人所以自处之道也。

    周穆王第三此篇言造物与人之为“幻”无异,梦与觉无异,盖言真幻不别也;似亦已杂佛学之理矣。(庄子物化之说,虽亦已起其端,然言之不如此篇之透彻)西极化人,即西域眩人,乃汉时事。穆天子传及山海经中涉及西域者,后人以其地理多合,信为古书;不知其正西域地理既明后,伪造之作也。观此篇所取材,而知其为魏、晋间物矣。

    仲尼第四此篇总旨,在“忘情任理”四字。“中山公子牟”一节,述公孙龙之学,颇有条理。其说必有所本,注文亦极明了,可宝也(今公孙龙子殊不易读)。

    汤问第五此篇言空时间皆不可知。又言人所不知之事甚多,不可据其所知,以疑其所不知;乃极精之认识论也。

    力命第六此篇言力不胜命,今哲学中所谓定命论;又言凡事皆出于不得不然,今哲学中所谓机械论也。

    杨朱第七此篇为厌世之义。杨朱之学,除孟子称其“为我”外,他无可考;此书何从独有之?可知其伪。

    说符第八此篇言因果有必至之符,亦机械论。又言有术者或不能行,行之者不必有术;视学问事功,判然二物。又言人与物徒以智力相制,迭相食,见无所谓福善祸淫等天理,其理亦皆与机械论相通也。

    四、荀子

    儒家孟、荀并称,然荀子书予极疑之。予疑荀子书,自读其“非象刑”之论始。盖儒家论刑,止有二义:(一)曰五刑,是为肉刑,见书吕刑篇;(二)曰象刑,见尧典。(今本分为舜典。象刑之说,见书大传,谓不残贼人之肢体,徒僇辱之而已。汉文废肉刑诏:“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