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化妆品好坏知多少 >

第20章

化妆品好坏知多少-第20章

小说: 化妆品好坏知多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读者若选择这一类不含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或物理性防晒粉体的防晒制品,就应有心理准备,其防晒效果可能不佳。

前面曾提到:防晒是为了皮肤的健康,预防皮肤因为光害而老化。所以,防晒制品中的护肤成分,也是选择防晒产品的重要依据。

白天才有防晒的需要

首先要有“白天才有必要防晒”的观念。

因此,凡是粉底类制品,像是妆前霜、隔离霜、粉霜、蜜粉等制品,若经常于夜间使用,或说上妆时间根本没有晒太阳的机会,那就不需使用含防晒成分的制品。这样才能减轻皮肤的负担,避免皮肤受防晒成分刺激。

高级保养品,不应添加防晒剂

其次要有“防晒品与保养品分瓶”的观念。

这种说法较为表浅,仔细地说是:不要选择含防晒成分,又含高营养价值的保养品。

因为高营养成分的保养品,通常使用高不饱和度的油脂,氨基酸等成分,这些成分是夜间皮肤清洁后,休息时使用。

而为达到更佳的保养效率,通常会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也就是帮助活性成分渗透入皮肤的成分。

若保养品中含有防晒成分,则会一并渗入皮肤中伤害细胞,有违护肤的原意。

(人间注:我也同意作者保养与防晒分瓶的观点,Paula在她的书中曾经提到一瓶好的日霜的标准其中是要有防晒成分,而且在她每年的好货排行榜上,含有效防晒成分的日霜也是能上榜的有力竞争点之一。但是我觉得,防晒和保养,还是宜分开,一瓶面霜很难兼顾好的防晒效果和好的保养效果,日霜中有好的防晒成分这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作起来不效果未必那么好,防晒也面对补擦的问题。。。分开来反而更好)

防晒产品应有的护肤成分

防晒品中所使用的搭配成分,应该有可维持角质水分的亲水性保湿成分。

种类上,则无禁忌。多元醇类的甘油、丙二醇等,高分子生化透明质酸皆可。

油脂的使用上,则以抗氧化性强的葵花油、荷荷巴油、红花子油、开心果油等较佳。

此外,抗氧化剂的加入,可以防止脂质过氧化。抗氧化剂常见的有BHA、BHT、维生素E、EDTA、Carotene、SOD、SPD等。

以防晒品的角度来看,较佳的选择是维生素E与Carotene。

防晒制品加入太多营养成分,或加入高浓度的果酸、水杨酸、维生素A酸等,基本上都不适合。

对皮肤具渗透性的活性成分,或具有剥离角质的活性成分等,都不宜与化学性的防晒成分一起使用。

(人间注:普及防晒观念我觉得是每一位从事美容工作者的责任,防晒的必要毋庸置疑,关键是选择好的成分和产品,我感觉物理防晒剂还是要比化学防晒剂安全性更高,但是目前化学防晒剂也向着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目前我用的就是化学防晒,不过会一直寻找合适的物理防晒。)

单元10 含美白成分保养品剖析

一般人选用美白制品,简单的想法是:可以让皮肤白皙,而且脸上的色斑可以淡化。

这样的期待虽不算是奢求,却也不见得能如愿以偿。

当美白制品不能达到你心中的期待时,你是否一味的责怪产品有欺骗之嫌?还是决断地认为:美白产品根本没有作用呢?

其实,色斑的种类关系着美白效果。有的色斑在皮肤深处生成,擦美白制品是完全无反应的。

所以,读者应对自己“黑”的原因有所认识,不要做无意义的努力,既花钱又伤皮肤。

关于色斑的类别与除斑的方法等常识,报章提到甚多,笔者也在《化妆品的真相》一书中详细地说明过。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考。

基本上,“美白化妆品”是为了满足人类爱美心理所研发出来的产品。不只是皮肤黑的人想要美白;拥有白皙洁净皮肤的人,也用美白制品。

所以,美白类制品这块市场大饼,让制造者绞尽脑汁、用尽办法,想博得消费者的芳心。

既然人人都想美白,想藉助美白制品来保有白皙的肌肤,笔者在本书中,就不再赘述哪一种色斑才能真正有效淡化,而直接将重点放在美白成分的个别介绍上。

不论你的期待是什么,以爱美的心态来揣测:想美白的人,自然是重视皮肤保养的人。因此选择美白制品的原则,仍应是以“安全”为前提。不伤害皮肤、不违背保养原则的美白,才能长期使用。

正确的美白观

前面提到:因为爱美,所以才要美白。因此,美白成分,最好不要背离护肤的原则。

目前化妆品所使用的美白成分,有些只是为了淡化色素而美白,不但不具护肤功能,甚至会伤害健康细胞。

所以,若你真的要长年累月地使用具美白效果的制品,就应该选择安全、无副作用的美白成分。

另一个美白的配套措施是防晒。防晒做得好,美白没烦恼。

避免制造黑的机会,不使用美白制品,照样可以白皙无暇。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笔者假日逛街时,会刻意地走近化妆品柜,实地了解销售人员的推销术。发现现在的专柜小姐,除了极力强调产品的美白效果之外,还不忘推崇成分的安全性。

但不论哪个牌子,哪一种成分,在专柜小姐三寸不烂之舌的说明下,都成了既安全又速效的宝物。

笔者常想:我是专业人员,多问多听装糊涂,可以帮助我了解化妆品真实的销售状况。但专柜人员的这一套说词,听在一般消费者、想美白的女性耳里,会发酵成何种结果呢?消费者真的很难从业者的口中获得正确诚实的说词。

选择美白成分的基本原则

照理说,必须具有美白作用机理的物质,才能称为美白成分。像是熊果素、曲酸、维生素C等,都是常见的美白成分。虽然同样可以美白,但这三者对皮肤的美白方式是不相同的。

若从使用者的需求角度来看,凡是使用后可以让皮肤白皙的化妆品,就是美白化妆品。

对使用者而言,去解释美白的机理,其实是多余的。像是民间耳传的偏方,而且安全无副作用,谁管它有没有道理。

其实,有些美白成分对皮肤并不安全。

其可怕之处在于使用时不易察觉刺激性或伤害。往往到了问题发生了才猛然知觉,且情形已经不可收拾了。像是汞类制品即是。

当然也有立即发生刺激过敏现象的美白成分。虽是少数,却能及早警觉,像双氧水、民间的一些偏方(例如槟榔叶)。

所以,为了皮肤健康,唯有认识美白成分的个别性质,才能做好预防工作。

笔者将安全的美白成分用“☆”表示;危险的用“◆”表示;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值得长期信赖的用“○”表示;安全但不宜经年累月使用者以“△”表示。

美白成分看这里

1。 维生素C(Vitamin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acid)。是一种强还原剂,具有抗氧化作用,也可称之为抗氧化剂。可以还原黑色素成淡色的麦拉宁。

维生素C的美白效果,跟本身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发挥美白作用的是L型,即左旋的维生素C。天然的维生素C就是L型的维生素C,而合成者通常混合着D型与L型两种。

D型的维生素C,是不具生理活性的。

所以,有些以维生素C维美白成分的化妆品,会强调用的是L…Vit。C。

维生素C淡化黑色素的方式十分的温和安全。其作用对象主要是已经形成的黑色素,安全上是可以放心的。

但众所周知的,维生素C不耐热、不耐光,容易接触空气而氧化。所以,在利用上必须加以保护,才不会失去还原力。

同样含维生素C,美白效果并不相同。

化妆品制造上用两种方式来利用维生素C。一是将维生素C制成油溶性物质,例如VitaminCstearate(或Ascorbylstearate)、VitaminC2,6…dipalmitate(或Ascorbyldipalmitate)。这除了可以稳定维生素C的还原力之外,还有利于制剂易于渗透入皮肤中。

另外的方法是,将维生素C制成硫酸镁盐(Magnesiumascorbylphosphate,APMg)再利用。据悉,APMg经皮肤吸收后,可以被皮肤内的磷酸盐分解酶所分解。分解后,维生素C可释出执行还原工作。

比较之下,未经改良的基本型维生素C,在利用上就有些麻烦。

基本上,直接将维生素C加入化妆品的配方中,其效果是不佳的。特别是一些含有水分的制品,像化妆水、美容液、乳液、面霜等,维生素C都会自行氧化而失去作用。

市场上有一种个别包装维生素C粉末的美白粉,让使用者在涂擦前再开封与化妆水调匀使用。这种方式,就是在确保维生素C的效用。

所以,绝对不要嫌麻烦,自作聪明先调配好,或为了节省,放着用好几天。其实效果早就不见了。

维生素C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利用,那就是以包裹的方式,先将维生素C包裹在如胶囊瓣的微粒子中,再加入化妆品制造。

所谓胶囊般的微粒子,是指磷脂囊或称微脂粒(Liposome)、微粒子(Nanopartical)等磷脂质组成的空心球。

这种空心球,可以将维生素C填充入其中,并有效的携带入皮肤的里层,在崩解释放出维生素C来进行美白。

此外,试管中的试验也证实了:维生素C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化的功能。

所以,只要维生素C真的能够渗透到皮肤的基底层,其美白效果是双重功效的。即还原黑色素与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2。 曲酸(Kojicacid)☆

人体内的铜离子,具有活化酪氨酸酶的作用。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形成的主要酶。因此,诸多的美白成分,其美白效果的参考指标都是以能否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为依据。

曲酸可以与铜离子结合成惰性物质,使铜离子无法再与酪氨酸酶结合。因此,可抑制酪氨酸酶进一步行动。在美白方式上,称之为“螯合”,即抓住铜离子的意思。

曲酸本身取源自米曲菌,是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产物。对人体、皮肤均无害。

利用上,也有技术上的问题要克服。基本型的曲酸,除了会螯合铜离子之外,对其他多价金属离子也会产生螯合。再者,配方上必须是酸性,且需有抗氧化剂的搭配,才不会有变色的现象。

因此,读者在选择曲酸为美白成分时,应注意到配套的成分,最好是加入抗氧化剂,像是维生素E、BHT、SOD、β…Carotene等。

另外为了减少紫外线的作用,紫外线吸收剂也不可少。偏酸性的配方,对于过敏型肤质可能造成针刺般的过敏反应。

目前新一代的曲酸利用,其方式类似维生素C,即制成油溶性的曲酸。典型的成分为Kojicdipalmitate(或kojicaciddipalmtate),商品名称为KAD…15。

制成油溶性之后,配方上对酸碱的适应范围大,也不会先行与其他金属离子螯合,同时不易变色,可以免去紫外线吸收剂的使用。

所以,选购上应以油溶性者为佳。

3。 对苯二酚(Hydroquinone)◆

对苯二酚,在医药界市可以使用的。

但放在以护肤保养为宗旨的化妆品领域来说,则是具危险性的成分。基本上,化妆品禁用对苯二酚。

对苯二酚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破坏已经形成的黑色素细胞的能力。

医界以2%…5%的外用药膏来治疗皮肤表层色斑。通常还会搭配果酸换肤来提升代谢效果。

但不论如何,药膏是用来治疗,不是拿来美白保养用的。

所以,即便是你有办法买到含有对苯二酚的药膏,也不建议你自行使用。

以来,对苯二酚过渡使用,会引发细胞毒性反应,对皮肤造成伤害。二来,对苯二酚非常惧光,产品容易变色、变质,往往需要配合大量的紫外线吸收剂或抗光剂,例如偏二硫化钠(Sodiummetabisulfite),对皮肤来说,是一大负担。

使用期间,皮肤普遍有泛红现象,医师称之为正常副作用,但这其实就是刺激过敏的表征。

所以,除非是有明显的色斑必须求助医师,否则整脸大面积的涂擦,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4。 熊果素(Arbutin)△

熊果素的流行风,应该是资生堂广告带动的。护肤美容院则称之为“捕黑素”。

熊果素取自植物,为越橘科植物,熊果叶萃取而得。其分子结构中,有对苯二酚与葡萄糖。

美白作用于对苯二酚相同,即抑制酪氨酸酶的活化。但因为结构中的葡萄糖分子,使得刺激性大为降低。

熊果素的作用速度比维生素C快,且与对苯二酚比较起来,无立即的刺激性。但这并不表示对皮肤绝对安全。

熊果素渗入皮肤中,仍必须还原对苯二酚的型态才能发挥作用。

笔者并不同意民间业者将熊果素提升为既能美白又可护肤的优良成分。

读者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仍应停用,搭配其他较温和的成分持续拥有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