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带着异能兴农家 >

第339章

带着异能兴农家-第339章

小说: 带着异能兴农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这一次是全国范围的大型选美活动。而且还与往年非同一般。

    两月前,老皇上陈元明驾崩,太子陈旭继位。因为准皇后一直病病怏怏,在新皇上即位不久去世了。新皇上又不愿把太后们给他指定的侧妃扶正,一直还没有举行婚姻庆典。

    今年恰逢皇家三年一选秀之年,新皇上便有意在新选的宫女中,选拔一名端庄美丽,温婉贤惠的女子,立为正室皇后。

    为此,满朝廷十分重视这次选秀女活动。

    选秀女的工作是由户部主办的。

    首先派出多路人马,到全国各地物色出十三岁至十六岁的秀女五、六千人。在付出一些银币作为聘礼后,就责令其父母在某月某日里,把她们送到京城。

    待所有的秀女都云集到京城后,皇家又派太监进行第二次挑选。秀女们按年龄大小,每一百人排成一行。太监们站在队伍前面,对每一个秀女都逐个察看。发现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女子,就拽出队列,以示没有被选中。

    第一批淘汰了一千左右。

    次日,留下的秀女们仍像上一天那样列队。太监们以极挑剔的眼光,察看她们的眼、耳、口、鼻、头发、皮肤、颈项、肩膀、背部等,一一筛选。

    继而又让她们自报姓名、年龄、籍贯,以观察她们的音色和神态,如果口齿不清,嗓音粗浊,或应对慌张的,又让其出列,这样又淘汰掉了两千余人。

    第三天,太监们用尺子量那些秀女的手脚,再叫她们每人走几十步,以观察其步态。这一次又除去了一千左右的不合格者。

    那最后一千余人,按顺序排列,由太监引入顺贞门,让帝后们选看。如果帝后们看着不顺眼的,仍然被剔出来。

    没被剔出来的,再由一些稳婆带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经过又一番令人难堪的折腾之后,入选者只余下三百余人了。

    这三百余名女子需被禁在宫中一个月,由专人熟察她们的性情言论,进而判定她们的性格、作风、智愚与贤惠。

    通过这一过程,再挑出被认为是“秀色夺人,聪慧压众”的佳丽一百人,然后被收为宫女或封为妃嫔,最优秀的一个很有可能被认定为准皇后——整个选美过程宣告结束。

    梁晓乐就在这三百人之中。

    梁晓乐和三百名秀女(此时她们还不算是宫女),被安排在了顺贞门外甬道边上的一排又小又矮的小屋子里。据说这里是宫女们会见家属的地方,临时借来让她们居住。

    接下来倒是很清闲,除了每天一节礼仪课和一节练步走以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小屋子里自由活动。()

第487章 赶考路上(一)() 
话说说梁晓乐和三百名秀女(此时她们还不算是宫女),被安排在了顺贞门外甬道边上的一排又小又矮的小屋子里。里是宫女们会见家属的地方,临时借来让她们居住。

    接下来倒是很清闲,除了每天一节礼仪课和一节练步走以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小屋子里自由活动。

    不过,每个人过得都很谨慎。所有的秀女都知道,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让她们充分暴露自己的优、缺点,一便皇家进一步选拔,最终三个人里留一个。

    三百人里出一个皇后,无疑给众秀女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皇后,而每一个人又都知道那是一个遥远的梦。

    梁晓乐也把它当成了一个梦。听说小皇帝今年才十七岁,与梁宏远、窦金安、谢玉成他们同岁。虽然位高权重,梁晓乐也不可能以自己实际年龄三十六岁的老姑娘心态,去爱一个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小伙子。

    梁晓乐到希望自己成为最后的百分之一。因为被选的宫女们,除了服侍皇上外,余下的便用于服侍各位后妃。

    皇上才十七岁,后妃们还能大到哪里去?两世为人的梁晓乐觉得掌控她们如掌中之物!然后通过她们,认识一些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熟识以后,便向他们灌输自己的合理密植、土地租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如果在八年时间内形成一项国策的话,自己的异能和空间又何尝保不住呢?!

    梁晓乐美美地想着。

    在等待定员的日子里,梁晓乐过得十分悠闲自得。她既不刻意隐瞒自己的缺点,也不暴露自己的优点。每天写写字,画画画儿,和同室的秀女们打打纸牌。夜深人静以后。等身边的秀女熟睡了,就躲到空间里到处看看,把家人和朋友“视察”一个遍,给式神们灌输一下指令。然后再找到梁宏远、窦金安和谢玉成三人,看看他们遇见什么情况了没有。宫中和农家的事情一点儿也不耽误,这让梁晓乐感到特别欣慰。

    只是空间里少了小玉麒麟,梁晓乐没了斗嘴撒气的对象,又感到有些清冷、孤独。

    ………………………………………………………………………………………

    这天晚上,梁晓乐躲到空间里,驾着“气泡”沿着学子们的赶考路线往北飘飞。一路寻找下去。却见梁宏远和窦金安、谢玉成分道而行。梁宏远一个人独行,窦金安和谢玉成在一起,三人相距足有四十多里。心里不由一惊。赶紧过去了解情况。

    原来,梁宏远在赶考路上遇到了点儿小麻烦。

    书中暗表:梁宏远、窦金安、谢玉成三人,一心想体验赶考的滋味,便谢绝家人相送,选择了徒步而行。

    三人一边游玩儿。一边温习功课,昼行夜宿,倒也其乐融融。

    一日,三人走到一个集市上,忽然遇见官兵与土匪交火,兵、匪各骑着高头大马。在集市上横冲直闯。

    集市上顿时大乱,马嘶狗叫不绝于耳。受惊吓的人们哪里还顾得东西南北,有个过道、胡同。便赶紧往里逃窜,躲避着兵、匪的马蹄。

    混乱中,梁宏远与窦金安、谢玉成走散了,怎么找也不见踪影。万般无奈,一个人便顺着去京城的一条大道走下去。以期在路上追上他俩。

    正走间,见路旁柳荫下坐着一个年轻人。一边休息一边捧着书本研读。看衣着打扮,倒也像个赶考的举子。

    梁宏远心里惦记着窦金安和谢玉成,便上前施了一礼,问道:“这位兄长,可曾看到两个年龄如我一般,身穿宝蓝长袍的学子路过这里?”

    那年轻人见问,抬眼望了望梁宏远,见他一身书生打扮,问的又是两个学子,想必也是赶考的了。身,说道:“不曾看到有学子经过。看你打扮,莫非也是进京赶考的举子?”

    梁宏远回道:“正是。莫非兄长也是进京赶考?”

    那年轻人说:“是的。你走失了同伴儿,我孤身一人,咱俩何不一块儿行走?!”

    梁宏远也觉得一个人走路太孤单,有意与他结伴而行,想一边走,一边寻访窦金安和谢玉成。便欣然同意。

    相互一通报姓名,两个人都笑了。

    原来,两个人一个姓梁,一个姓蔡,名字都叫宏远。都是一米八的身材。梁宏远英俊,蔡宏远魁梧;梁宏远十七,蔡宏远十九;两人身上都充溢着浓浓的书生气。

    由于名字相同,话也多起来。两个人边走边谈,很快便熟知起来。

    两个人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都不知朝哪条路走了。刚好有个小孩儿赶着羊群过来,梁宏远上前问道:“小弟弟,去京城该走哪条路呀?”

    “你们去京城干什么呀?”小孩儿好奇地问。

    “去赶考。”蔡宏远不无骄傲地说。

    小孩儿听说二人是进京赶考的举人,便要出个对子让他两对。小孩儿说:“先对个对子,然后再给你们说走哪条路;谁对上来就告诉谁,如果对不来的,劝你们还是回家的好。”

    蔡宏远笑了笑,心想:你出别的题目,可能我还有些犯难,这对子可是我的强项。便催小孩儿快出。

    小孩儿两只水汪汪的眼睛一转,说:“你们两个人不能用嘴说,要不不知道第二个人是自己答出来的,还是跟第一个学来的。你们都背对着对方,用树枝把对子写在地上,谁也不许看谁的。”

    梁、蔡二人都为小孩子的聪明感到惊讶,觉得再不配合的话,实在有失学者风范。便同时说:“可以。”然后乖乖地转过身,相互背着对方站好。

    小孩儿见状,随口说道:“对子的上联是: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羊哮哮。”

    梁、蔡二人想了想,很快用路旁树枝在土路上写道:“水牛落水,水淹水牛头,牛呸呸。”

    小孩儿一看两个人都对出来了,而且对的一模一样。高兴地给他们指出方向,让他们走了。

    二人又走了几里路,一条小河出现在前面。河上有一座小桥,小桥的对面是两条岔道。二人又不知从哪条道上走了。

    在小桥下面的河边儿上,有位老人在钓鱼。梁宏远上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说:“请问老伯,此去京城应从哪条路走?”

    渔翁头也不抬地问:“客官进京有何贵干?”

    蔡宏远说:“小生是进京赶考的。”

    钓鱼翁说:“既是上京赶考的举子,那好,老汉刚刚想到一副下联,还欠一个上联,你们可否愿意给对出来?”

    二人忙说:“可以,请老伯快快说出对子。”

    钓鱼翁抬头望了望他们,惊奇地说:“你们两个人异口同声,一个字也不差,好像有灵犀似的。这样吧,我把下联说出来,你们背过身去,各自把上联写在河坡的地上,我看看还能不能写成一样的?!”

    于是,钓鱼翁说出了下联:“一鱼一尺,量量九寸十分。”

    两个人各自在地上写道:“十鸭十身,数数三双四只。”

    钓鱼翁起身看了看二人的对子,惊讶的半天没有说出话来。之后手捋银须,不无惋惜地说:“只可惜二位同届应考,要不然,一定是两名头名状元!”说罢,给二人指明了要走的路,一直用目光送到看不见人影儿方转回身。

    “他仅凭一个对子就能看出学问深浅?”走过一段路以后,蔡宏远高兴地问梁宏远。

    “人老言善,顺情说好话呗!”梁宏远不以为然。

    二人又继续往前走。

    走到半下晌,二人来到一个名叫“潜龙”的集镇。蔡宏远觉得累了,又图镇名吉祥,便想在这儿住下。

    梁宏远望望天空,说:“太阳还很高呢,再撵出十几里地不成问题。”

    蔡宏远说:“我们徒步而行,不就是为了一边观光游玩,一边温习功课嘛!要图快,早让家人用车马相送了。”说完又补充道:“‘潜龙’这个名字吉祥。我们赶考之人在这里休息,也好沾染点儿喜庆。”

    梁宏远说:“仁兄要住就住下,小弟还要沿路追赶我那两个兄弟。早一天相聚,早一天放心。我再走一程。”

    于是,两个人就此分手了。

    梁宏远为了早一天找到失散的窦金安和谢玉成,一个人顺着奔往京城的道路走起来。不想因为贪着走路,错过了宿店,摸着黑走到一更,才来到一家大庄院门前。便想在这儿借住一晚上。

    上前敲了敲门。好半天,才有人走过来打开门,问道:“干什么的?”

    梁宏远说:“是赶考的举子,错过了店房,想在贵舍借住一宿。

    开门的人说:“我家员外定的规矩;从来不准留生人住宿。客官还是去别处里借宿吧。”

    这里如果不留宿,梁宏远只好露宿街头了,一颗心一下提到嗓子眼儿里。

    只见那个人刚要关门,院子里有人问:“是谁?干什么的?”

    那个人说:“回老爷,有个赶考的举子,要在这里借宿。”

    问话的人说:“让我看看!”

    家人立时点亮了火把。

    只见火光中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头儿,穿戴很是整齐,眉眼倒也温和,梁宏远提着的心又落了下来。()

第488章 赶考路上(二)() 
老头儿亲自拿过火把,把梁宏远从头到脚照了三遍,才笑着对家人说:“夜已深,那就让他住下吧。br /》

    梁宏远连忙道谢。

    老头儿说:“刚才家人多有冲撞,请公子不要见怪。”

    梁宏远说:“夜深敲门打户,搅了主人的好梦,是我失礼。”

    “夜晚投宿,想必公子还没有用晚饭吧?”老头儿又问。

    梁宏远错过宿店,自是也错过了饭时,此时肚中又饥饿,便点了点头。

    老头儿又忙吩咐家人备饭。

    老头儿把梁宏远领进北屋堂屋坐下。家人端上茶后,老头儿一边让梁宏远喝茶,一边有些歉意地说:“不是小老儿不好客,只是年过半百,家中又无小儿嬉闹,一向清静惯了,所以……”

    梁宏远闻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