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带着异能兴农家 >

第146章

带着异能兴农家-第146章

小说: 带着异能兴农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三年间() 
“这我就不知道了。”小玉麒麟卧在地上眯起眼睛做沉思状,不紧不慢地说:“那天晚上你领我在他家庭院上空转时,我就发现那宅子的西北角上有宝气外溢。但不知是不是他们家的。见里面有个马厩,就故意逗你说你姥姥家少了点儿什么。你问我少了什么,我说马厩。你就把那处宅院指给我了。当时我就给你说,让你兒冒桑你忘了?!”

    梁晓乐想了想,点点头说:“是有这么一回事。当时你说了句‘这还差不多’,我问你‘什么差不多呀’,你就说让我兒冒伞D至税胩欤那时候你就知道有金子了?!”

    “确切地说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是金子。你走了以后,我又用神力探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一瓮金子。因为你指明为你二舅还赌债。我就用小金人儿去引逗你二舅了。”

    “哎呀,你真坏!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害我白着急半天。”梁晓乐说着站起身,在小玉麒麟的脑门儿上打了一个小小的爆栗。

    “我要提前给你说了,你还让你娘亲要他家三分之一的土地吗?”小玉麒麟坏笑着说。

    梁晓乐想想,也确实如此。自己当初要是知道金子是李家老辈儿里埋入地下的,一定不会采用那个分配方案。这样说来,自己(当然也是宏远娘)沾李家的光大发了!不过已成事实,也无法更改,只有以后在买卖上多帮衬他们了。

    关键是自己不用背着债务过日子了!!!!!

    小玉麒麟见梁晓乐沉思不语,以为她还在纠结这回事,又哄她说:“哎。你不是还帮忙了吗?”

    “你是指我把他掫墙头上的事?”梁晓乐惊奇地问。

    “是啊。当然,你不把他掫墙头上,我也会让他知道的。大不了晚一天呗。”小玉麒麟又自负地眯起眼睛。

    “我的行动你知道的怎么清楚啊?你是不是在时时监督着我呀?”梁晓乐不满地撅起了小嘴儿。如果这样的话,自己在这个时空里可就一点儿秘密也没有了。

    “我才没这个闲情逸致呢?是你让我帮着借钱。我才去的李家。你想啊,我如果不到,那小金人儿能去引逗你二舅吗?”

    梁晓乐想了想。觉得也对。便点了头,没说什么。

    “不过,你在李家表现的可不怎么样?”小玉麒麟又说。

    梁晓乐闻听不由一怔,忙问:“怎么了?我做错什么了吗?”

    “错倒没错,就是一副小大人儿的样子,整天板着个面孔,好像有谁欠你一百万似的。”

    “嗯?……”

    “你想想。你和你姥姥家几个表姊妹的关系是不是很紧张?!人家跟你说话,爱答不理的?”

    “这……”

    梁晓乐语塞。想了想,猛然醒悟:自己还确实是这样。在萧家镇的那些日子里,自己光顾了忙大事去了,把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和几个表兄妹的关系始终不冷不热。尤其是二舅家里的一双儿女,见了自己都怔怔的,一副想接近又不敢的样子。就连最活泼的比自己大一岁的欢欢,也是看着自己的脸色行事。

    “这样很不好。”小玉麒麟又说:“小孩子就要有小孩子的活泼劲儿。不能为了发展事业,就把自己的身份给忘了。这样很容易露马脚,人们会把你看做妖异,对你敬而远之。”

    “是!晓乐谨记!”梁晓乐诚恳地说:“谢谢你提醒!今后一定改!”

    ……………………………………

    时间就像手里的流沙一样,眨眼间就不见了。不知不觉,三个寒暑已经过去。梁晓乐八岁了。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梁晓乐过的顺风顺水,事业有成。

    养老院发展到了六十排房子。在梁家屯村北(就是原先的那处院)三十排,村南三十排,形成了两个大院。而且计划一直向南延伸。

    与空间的形式不同的是,空间里是两排并行。这里是三排并行,中间两条过道。

    过道也全搭上了顶子,两排房子之间的空挡装上了玻璃墙。所有房子的前出抱厦,也一律装修成走廊式,与过道连在一起。

    这样,老人们在这个院里活动,无论到哪里,如去食堂吃饭,洗衣间换洗衣服,或者去串门聊天拉呱儿,都是在封闭的通道里穿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且处处相通,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养老院里已经有五百多个老人了。

    英老太太入住时制定的优惠政策传开以后,四外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愿意来这里。说的几乎众口一词:“我死了你们也得破费一亩地钱吧!就当提前把我发送(送老、出殡)了,我上那里享几天福去。”

    三年的时间里,竟然来了十一位(不包括英老太太)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年龄最大的是外村里的一个老爷子,今年八十五岁,英老太太第二,今年八十四岁。而且没有一个去世的老人。于是又传出了话题:“老人们进了养老院,就等于进了保险柜,没‘死’这一说。”

    为了不打扰老人的休息,孤儿院和学堂也都搬了出去。但仍然与养老院毗邻,在养老院的西面,村北是孤儿院,村南是学堂。为了管理方便,给这两下里都设了洗衣间和食堂。食堂里所需原材料,还是由宏远爹娘供给,只是让他们单另起火。

    孤儿院里建了三排房子,样式和养老院里的一样,也是每排十间。孤儿院已经有五十多个孤儿了,光工作人员就安排了十五、六人。三排房子都利用起来了,并且还在计划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梁艳秋被提成了孤儿院院长,负责全面。李巧巧被提成了副院长。梁赵氏则因为家务(下面就要说到)辞掉了孤儿院里的工作。

    学堂里建了四排房子,两排是教室,一排是宿舍,一排安排了洗衣间、食堂、杂物室,解老夫妇的宿舍也在这一排里。

    谢老先生已经退休。解立君担任了学长(校长)的职务。解立君年轻气盛又满腔热忱,把学堂管理的井井有条,教学质量在当弯儿里也数得着。

    梁艳秋和解立君的爱情结晶在一年半前也呱呱坠地,是一对龙凤胎。男孩儿叫谢玉龙,女孩儿叫谢玉凤。梁艳秋和解立君的工作都很繁忙,看孩子的任务就交给了解老夫人和梁赵氏。梁赵氏为此辞去了孤儿院里的工作。如今两个小家伙都一周岁半了,十分活泼可爱。

    芑家大院已经竣工。建筑规格完全是按照宏远娘(梁晓乐)的思路,前面盖了两排(过道东西个一排)青砖瓦房,喜子和春燕、长工、仆人,都住了进去。

    后面一律建的粮仓,存放着芑家那千亩粮田里的粮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宏远娘在梁晓乐灵魂对接的情况下,应了替李巧巧当管家一事,李崇茂就把在芑家大瓮里找到的银子、银票和地契,全给了宏远娘。并说:“要把这个大院建好了,这点儿钱远远不够。你就先紧着有用的建吧。等地里的粮食下来了,卖了钱,你愿意给她建,再一点儿点儿往前进行,反正当时也用不着。”

    宏远娘觉得也应该这样。便一口应承下来。

    谁知那大瓮里的银子取也取不败。取一次,下回再取时,还是那么多。

    宏远娘看出了蹊跷,知道这是“老天爷爷”又在从中帮忙。也不言语,只是让工程队不停地施工,工程上需要多少银子,一句话,立马拿出。

    当然,宏远娘也给自己增加了一项工作:每次往外取银子之前,必定在天地底下插上三炷香,虔诚地祷告一番。

    芑家大院竣工以后,梁晓乐又与宏远娘对接了灵魂,把自己的计划灌输给了她。宏远娘心领神会,觉得反正银子“取之不竭”,何不趁着现在有,多置一些地和房产。就责成宏远爹,让他带着建筑总管梁德顺,到梁晓乐计划的三下里买地建庄园,建筑面积和形式要和芑家大院一模一样。

    像这样的事,宏远娘不对外人说,却不瞒着自己的丈夫。宏远爹听了以后,觉得宏远娘说的在理。虽然以后和李巧巧平分,拿着人家的钱搞建设,自己落一半,这样的好处哪里找去?!

    宏远爹欣然同意,而且积极性还挺高。很快在梁晓乐计划的那三下里买了二十亩地搞建设,并派驻了建筑队。至于粮田,宏远娘的意思是想有了宅院以后再买,那样管理着还方便。

    庞岩峰和丁大女的养殖事业发展也很快。已经有二十多个村子有了养鸭场。少的一、二百只,多的上千只。

    养鸭场卖鸭蛋、小鸭,也卖成鸭。收入颇丰。因为房子用的是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们交上来的,坑塘是宏远爹买的,在利润分配上,从上到下,都安五五(各分百分之五十)。这样,宏远爹娘有了一笔额外收入,庞岩峰夫妇挣了个钵满盆溢。

    他们的爱情结晶已经两周岁半多了。是个女娃,起名庞爱爱。很聪明伶俐的一个小姑娘。(。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一五章 学校生活(一)() 
粮田里的收成也很好,夏粮(小麦)和秋粮(玉米)亩产都超过了一千斤。人们在惊叹的同时,都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把自己的粮田租赁给宏远爹。众口一词地说:“地在我们手里,累死累活,一年才收三百来斤。在你们手里就是两千多斤,差老鼻子啦!把地租给你,我们也不少落,还能腾出功夫来干别的。就是编草编包装袋,一天还能挣十文钱呢!”

    这样一来,梁家屯村里的所有地,几乎全租赁给了宏远爹。男的出去跑业务,女的在家里,或者编草编,或者糊包装袋,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附近村里的人们见了,也依样学样,并且逐步向四外延伸。

    梁晓乐最喜欢的就是土地连成片。无论买的或者租赁的,都归自己管理。意念一动,不管浇水、施肥还是除虫,全部完成。省了一个地块儿一个地块儿地转悠了。

    当然这只是指附近村子。养老院里五百多个老人来自六、七十个村庄,那里每个村里的地还很少,梁晓乐也只能一块地一块地地走。虽然都是点到即成,地块儿多了,时间也就出来了。

    粮仓建设已经有了三十亩地的规模。但由于地多打得粮食也多,几乎年年建年年储存满了,粮仓建设在目前来说也是一个重任务。

    买卖上也风起云涌。

    宏远爹手下的十个分店都改成了自己上门取货。由于商机掌握的好,都比过去兴旺了很多。挣的钱宏远爹都用来搞了建筑。

    萧家镇、辛屯镇和吴家庄这三下里因为离得远,基本上都是梁晓乐在那里直接从空间里往外取。宏远娘隔几天送一车货。只是应应景儿。当大家看出蹊跷来以后,也都心照不宣,谁也不说什么。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事儿是不能说破的。一说破就不灵了。

    大姨李惠玲门市上赚的钱。按照宏远娘的意思,也全部买成了地。雇了长工管理。地亩和收成,和门市一样。按七比三。宏远娘占七,大姨占三。

    吴夕来是彻底改好了。远离了“吃和嫖赌”。三年间,不但赎回了所有土地,新买的地比原来的也不少。成了吴家庄的首富。

    但是原先的协议仍然未动,产权还是归宏远娘。这样,二姨李慧欣放心,吴夕来也没有微词:谁叫自己当初不争气来着。把手腕子剁给了人家!不过也不要紧,二十年后又回到自己手上了。所以积极性一点儿也没受影响。

    二舅李崇林脑子灵活,见库房里的货物取之不尽,心里就有了打算:反正是无本买卖!何不多开几个门市,趁着“神气儿”壮的时候多赚些钱。于是。得到宏远娘应允后,便大干了起来。三年间,竟然发展了十几家分店。银子“哗哗”地流进了腰包。

    不过,李崇林自己一点儿私房钱也不存,完全“交公”。让大哥李崇茂用来买地、建粮仓。

    李家的粮仓规模也不小。占地十六亩多。是在萧家镇外面建的,雇了专人看管。后来雇的长工也住在了那里。

    由于底子厚(原先就有五百多亩地),又有那一瓮金子,再加上十几个分店的进项,萧家镇李家的粮田亩数。比梁家屯宏远爹的还多。究竟有多少,梁晓乐也不清楚。只是记住了地块,到时候往地里浇水、除虫、除草。

    人们说李家有粮田千顷,梁晓乐认为可能有点儿夸大其词。不过呢,嗯,好像也差不离!

    别看这三下里都改变了进货渠道。货物数量无法掌握了,在账务结算上,都是碌碡砸在碾盘上——实打实,没有一文虚假。除了手足之情和相助之恩外,人们都认为:这是宏远娘的“神气儿”所为。是老天爷爷的赐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