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扩张之路 >

第938章

扩张之路-第938章

小说: 扩张之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事实上最初的时候。向山铁厂也的确一直都处于亏损的状态。如果不是当时严绍在海外有着油田等方面的大笔收入,再加上国内的棉纺织厂等经营的都还算不错。恐怕早就已经坚持不下来了。

    不过与那些前清的官吏们不同,严绍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之所以会这么做,纯粹是为了争取时间。

    毕竟在严绍看来,时间才是这个国家最需要的,与之相比钱财什么的都只不过是身外之物——————当然,这也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资金,所以才能如此做。

    所谓有钱?任性就是如此。

    而他的选择似乎也并没有出错,因为正是有了安徽的基础,之后的七年里,中国才能如此的飞跃发展。不但单凭当时的中国,想要在山东击败日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能获胜,恐怕也是会发展到类似于后世的,那种把日本人拖垮的全面战争。

    只不过真要是到了哪个地步,怕是也就没有所谓的赢家存在了。

    自然,后来的国防军远征欧洲什么的,国防军所能发挥的出来的作用,怕也会比想象中的还要小。

    而凭着先前在安徽的基础,国社政府非但在山东击败了日军,也在远征欧洲的过程当中大放异彩,彻底的奠定了国社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

    ————————————————————————

    不管怎么说,因为前清的缘故,平头百姓也就算了,毕竟这类在当时的中国就连识字的都没有多少。在看到了如此宏大的一个计划之后,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就只有振奋。

    可是对于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所感到的就是担忧。忧心政府在花费了如此多的金钱之后,最后却是什么都没能得到,反而和前清时候的一些官办企业一样,最后所有的企业都办垮了,投入到里面的金钱最后也是连个成本都没有收回。

    不过也难怪他们会这么想,毕竟有着前车之鉴,他们对国社政府和严绍也没有什么了解。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清楚原来前清的那些官办企业,究竟与计划经济有着怎样的差异——————实际上,严绍所执行的所谓五年计划,也并不是什么计划经济,到与德国的混合经济比较相似。只不过与德国的混合经济相比,要更加贴近于计划经济一些。

    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

    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快速经济发展,这类主张被称为国有社会主义,或是马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与计划经济的精神相近。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

    在计划经济下,三个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决定的。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国家大部份资源由政府拥有,并且由政府指令来分配资源,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举例来说,政府认为国家需要苹果。在计划经济下,被政府选中的个人集体(一般为符合该类生产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进行种植苹果的工作,但事实上实际生产的产品可能不符合实际需求。

    计划经济里面不仅是控制国营产业。连私人企业也要受政府指示运作。私人企业要生产什么,由政府作主。私人企业以什么方法生产,由政府决定。生产出来的东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决定。国家操控着生产的供应、价格以至销售渠道,都是由政府决定。

    这也是如今国社政府的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不同之处。

    因为国社政府的计划经济当中,所考虑的仅仅只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而已。至于究竟该如何分配的问题,政府仅仅只是保留干预的能力和权力,实际上并不会使用这种权利。

    就连私人企业究竟该生产些什么也是如此。政府仅仅只是建议一些企业生产一些国家需要的东西,至于对方愿不愿意。政府可以在建议的同时,给予一些优惠的政策作为利诱。却绝对不会强迫…

    至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当时提出了‘七五工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严绍却是一点也不担心。

    因为在严绍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已经是1913年了,按照历史进程来讲,在1914年便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即便因为他的缘故,历史发生了改变,当时的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对峙也已经是越来越紧张,甚至可以说到了一个极限——————当时的德国国力迅猛发展,真是急求势力扩张的时候,其军力也增长很大。与之相对应的,英国方面则一直都奉行着两强标准,问题在于,德国越强,他的这个标准也就必须要更强才行,如此一来…

    如此一来,时间拖的越久,英国的财政压力岂不是就越大?

    这就好像弓弦一样,越拉越紧,越拉越紧,到了最后,总有拉不住的一天。因此这场战争除非发生些什么意外,不然几乎是必然会爆发的,最多也不过是推迟个三五年罢了。

    而严绍的五年计划和七五工程,却都是需要时间才能见到效果的。

    换句话说,等到这两样取得效果的时候,恰恰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的最为激烈的时候,严绍根本就不必担心工厂建起来之后,产品的销路问题…

    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工厂该怎么建起来。

    甚至于,即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而工厂却已经早早就建起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有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那就是中国的面积很大,他的需求也同样很大。

    尤其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种较为荒芜的状态当中,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属于落后地区,正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的时候。

    公路、铁路、下水道、路灯、自来水…

    这些东西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基础。而如今的中国偏偏缺少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事情真的很简单,如果严绍想要发展中国,便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弄起来。

    而要把这些东西弄起来。便需要很多原本中国根本就无法生产的资源乃至设备。如此一来,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之后。严绍真的没有必要担心销路的问题。

    因为销售的问题,严绍早就已经解决好了。

    不,确切的说,是这个国家早就已经帮严绍解决好了!

    ————————————————————————————

    不管怎么说,在其他人不断质疑这一计划的情况下,最终这个五年计划还是成功了。并且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风,成功的从这场战争当中获取了可以壮大自身的资本。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

    现如今的中国。虽说在一些需要时间才能追赶的项目上面,和列强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但是凭着较强的经济总量,却已然成为了世界排名前五的工业强国和军事强国。

    同时,如果说第一个五年计划,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

    那么第二个五年计划所要解决的,就是在原本虽然有,但是无论是数量亦或者是质量都不是很强的工业基础上,继续壮大自己!

    中国如今的工业规模,完全是靠着数量较多,但是质量却不怎么样的工厂支撑的。就比如四川的綦江铁厂。如今的粗钢产量不过才年产五万多吨。其他的铁厂也都比较类似,最大的一个也不过才三四十万而已。这些全部加在一块,算上严绍的向山铁厂和民间的一些企业家自营的铁厂。才使得中国的粗钢产量能够达到接近于德国和英国的地步。

    但是仔细分析的话便可以发现,这些铁厂单独的看,每一个的产能都不是很高。

    其他的一些工业也是如此,比如说洋灰厂亦或者是其他一些工厂,都是已经有了,而且因为数量较多的关系,看上去使得中国在这些数据上似乎很好看,与列强相比也差不多的样子。

    可是实际上,每一家的规模却都很小。而这一次的计划便是为了让这些工厂。能够追赶的上国外的那些大型工厂。

    毫无疑问,如果第二次五年计划也成功的话。中国的工业实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飞跃性的,就像先前那种盖房子的比喻。你想盖房子,首先给有块自己的地!

    如此,你才能给自己盖房子!

    第一个五年计划,所求的不是如何如何,而是先解决有或者说是没有的问题。

    没错,中国的国土面积的确很大,无论是盖什么样的房子,这么大的土地似乎也都够了的样子。

    可是在工业这个领域里,中国就只是一个穷光蛋…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尽管中国有了较为全面的工业基础。但是实际上每一个单元,比如说一些新建钢铁厂的产能都不是很大。

    如今之所以能够拥有接近于列强的产能,纯粹是因为当初盖的钢铁厂足够多,除此之外就是有向山铁厂在那里支撑着——————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向山铁厂的规模越来越大,涵盖面积也越来越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把向山铁厂改为马鞍山铁厂的提议。

    对这个提议,严绍虽然没有支持,但是却也没有反对,因为他很清楚后世在那里的那个钢铁厂,的确是和这个名字非常的相似。

    只不过向山铁厂是他亲自打造出来的,让他就这么抛弃自己原来所命名的名字,他的心底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甘愿。

    只不过在经过了旁人的劝说后,严绍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动摇了一些。

    ————————————————————————

    “新占据的领地吗?”

    或许是已经打消了辞职,跑出去重新带领国民党与严绍对着干的想法。宋教仁在沉吟了一下之后,开口询问道。

    这个时候的他,多多少少已经猜到了严绍的想法。

    而看着宋教仁的样子,严绍也是在微微一笑之后点头道。

    “没错,就是新的领土。原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在当时的国土上进行计划的。而如今呢。新的领土面积,恐怕未必就比原来我国的领土小上多少,其中还有不少是资源富饶的地方。仅仅只是因为人口等因素,所以没有得到妥善的开发。”

    “钝初。你想想,我国最多的是什么?就是人!俄国有一亿多人口,所以无法尽情的去开发西伯利亚及中亚两个地区,而我国却有五亿多,对于俄国来说最大的困扰,对于我国来说却算不得什么。”

    “同样,这两个地方作为我国的新占土地,连中东的领土一样。都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开发,如此才能让我国拥有更强的力量,也能让当地的本地人彻底归心——————你也知道,这两年来新领土上的抵抗可是一直没有停止过,尽管这种抵抗的力量和成都,正在不断的衰退当中,但是想要彻底的解除这种抵抗,还需要很多的时间。”

    “应对这种抵抗,单纯的依靠力量是没有用的,必须要用一些怀柔一些的手段。发展当地,让当地人享受到在国社政府统治下的好处,如此才能彻底的消除他们的抵触…”

    说到这里。严绍也不由得得意的笑了起来。“万幸,俄国人和原来的土耳其人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收买人心什么到也顺利,不然的话,事情还真有些麻烦呢…”

    看着严绍得意洋洋的样子,宋教仁也显得有些无奈。

    好在这么多年来,他也有些习惯严绍这种性格了,到是没有多说些什么。

    而另一方面,看着宋教仁的样子。其实严绍心里也一样松了口气。

    对于严绍来说,宋教仁还是有些用处的。首先。就像严绍先前说的一样,随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展开。大量资金将会投入到这个计划当中,其中不少环节都有可能会被人乘虚而入,如今的国社政府用了好长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制造了眼前这种较为清廉的环境,严绍可不愿意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而让这种环境毁于一旦。

    该怎恶魔说呢,作为廉政部的部长,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