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三国之公孙天下 >

第104章

重生三国之公孙天下-第104章

小说: 重生三国之公孙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寒舍简陋,公子将就一下!”,徐庶见公孙续快速打量了一下自己屋内的陈列,一边去将榻上的被褥卷了起来,一边笑呵呵的对公孙续道,倒未与公孙续生分。

    “元直,今日过后,搬离这里吧,与我同住,如此你我二人也好相互照料一番!”,公孙续在席上盘膝坐下,拿起桌上的书简道。书简是一本《孙子兵法》,其上字迹都已经因为翻阅次数太多的缘故,而变得模糊,公孙续看了一眼,便将其放下。

    听到公孙续的话,徐庶卷被褥的动作一顿,之前的笑意渐渐淡去,“看来公子的确是觉得庶寒舍简陋!”

    公孙续猜到了徐庶所想,也不在意的笑道,“元直莫要误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房屋只是一处栖身之所,简不简陋,与主人有关,而与房屋无关。续有此提议,不过是见元直屋中书籍甚少,实不利于学习,而续之住所,书籍颇多,不仅有这《孙子兵法》……”。

    公孙续拿起本已经放下的《孙子兵法》扬了扬。

    “更有完整《六韬》,其他书籍,也颇为齐全,更方便元直学习!”

    公孙续重新将书简放下,朝已经双眼放光转过身来的徐庶笑道。

    “元直总不能,让我将所有书籍送入你这屋中吧!”

    这个时代,由于世族大家垄断的厉害,书籍是最珍贵的东西,比黄金还要贵,所以将书籍放在徐庶这里,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如此甚好!”,徐庶高兴笑道,刚才心中所升起的一丝芥蒂也烟消云散。

    接下来,公孙续与徐庶也未耽误时间,徐庶之间将屋中的东西简单收拾一下,便搬进了公孙续提前办置好的府邸之中。

    公孙续的府邸,可就比徐庶的小房子阔气多了,三进三出,四合大院,府邸之中,一应仆人俱全,令徐庶好一阵感叹。

    午间用餐时候,公孙续便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徐庶,希望能够由徐庶引荐一下,与庞德公、司马徽等人结识一下。

    “与德操先生结交倒不难,但与庞德公结实却比较麻烦。”,徐庶一边抿着茶,一边思衬着说道,“毕竟庞德公虽然淡泊名利,高雅之士,但终究出自庞家,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顾忌的,公子想与他结识,可能需要费一番周折,就连庶现在也不过与庞德公点头之交而已。”

    公孙续点点头,表示了解,世家之人,皆眼高于顶,若非得到他们的认可,正眼瞧你一眼,都已经是难得了。

    “无妨,我此次来荆州,主要目的也不是招揽这些人,能结识最好,结识不了,也无所谓!”

    “公子莫非对荆州之地有所算计?”,听公孙续如此说,徐庶心中好奇,脱口问道,但说出之后,便有些后悔,又尴尬的摆摆手,“恕庶失言,公子不提也罢!”。

    公孙续也摆摆手,示意无所谓,坦然道,“我与元直,何需隐瞒?”

    徐庶心中感动,双眼灼灼的看着公孙续,公孙续继续道。

    “此行荆州,一来,是为麻痹袁绍,令其降低对幽州的忌惮;二来,我的确对荆州有些念想,此时南四郡尚未入刘表手中,我欲算计一番,将此四郡,最不济也要将长沙、桂阳两郡,从荆州划出去。”

    徐庶震惊,未曾想公孙续算计竟然如此之深远,他虽然不知道公孙续会怎么做,但以南四郡目前的情况,以及荆州当前所处的局面,运作一番,将这四郡一直独立于荆州之外,还是有不小可能性的。

    “那庶就拭目以待,看公子神算!”,徐庶感慨道。

    “哈哈,元直也要勤于读书,待得学成之后,还有赖元直辅助!”

    公孙续说的是真心话,他是在提前预热,拉拢徐庶。

    但徐庶听来,却以为是公孙续的客套话,所以只是摇头笑笑。此时,徐庶如何能够预料到,不久之后,自己就将成为一名颇为不俗的谋士。

第136章 拜访司马,黄家有女(还有一更)() 
流水涓涓,绿树荫荫。

    耳边,沙沙沙风吹树叶的声音与林间此起彼伏的鸟鸣声相互映衬,反倒显着整个林中格外的幽静,令人心安。

    阳光通过繁茂的枝叶,艰难的将点点亮光映照在青草漫布的林中小径上,倒也颇为美妙。风是清香的,空气是甘甜的,让公孙续和徐庶都忍不住贪婪的狠狠吸了几口。

    “如此清幽环境,的确令人心旷神怡,忘我忘物,难怪德操先生留恋于山野之间,不愿入仕!”。

    晌午过后,用过餐的公孙续便在徐庶的带领下,前往司马徽的住处。根据徐庶的想法,司马徽是最容易接触的一个人,所以自然先来拜过司马徽。

    司马徽住在襄阳城外南漳的玉溪山上。玉溪山上,林木茂盛,郁郁葱葱,仅有一条长满青青绿草的小径,能够通往司马徽的住处。小路深远幽静,在两侧参天的大树怀抱下,十分的幽静,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令公孙续不由的赞叹。

    “公子所言不假,这玉溪山的环境,的确令人流连忘返,庶第一次来着玉溪山,也费了好大力气,才说服自己不要如那德操先生一般,寓情山水。”。

    徐庶也不由的感叹,乱世之中,能有如此清雅之处,释放身心,融入自然,的确是十分难得。

    “德操先生,果真好雅兴啊!”,公孙续再次感叹一声,不知道为什么,公孙续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个人,一个同样寓情山水,流连忘返的人,陶潜、陶渊明。或许,他们真是同一种人。

    徐庶再次点点头,二人就这般说说笑笑,一路往司马徽的住处去。

    约小半时辰之后,一路享受着自然风情,悠哉悠哉的二人终于来到了玉溪山半山腰的位置,于马上放眼望去,已经能够看见不远处两间还算是精致的茅草屋以及一个茅草亭。

    此时,尚没有水镜山庄,不壮观,不恢弘,但却更加的朴素、自然,更加的贴合这玉溪山的环境,以及司马徽的超然之心。

    “我们下马吧!”,公孙续朝徐庶说了一声,然后轻轻一跃,翻身下马。

    徐庶微微点头,心中暗赞,如此心性,难怪能够年少成名,并做出如此一番成绩。徐庶心中想着,面上不由的浮现一丝微笑,也翻身下马。与公孙续一同徒步朝不远处的茅草屋走去。

    走了不一会,公孙续眼尖,发现林中小径对面,一中年儒士正骑着一匹驽马,慢悠悠的朝自己和徐庶这面走来。公孙续以为是司马德操,心中想着怎么先引起对方的注意力。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若自己能够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必然有利于后续的交往。

    怎么办呢?

    公孙续心中想着,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吟诗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吟什么诗呢?作诗,公孙续或许有那两下子,但现在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抄袭了。可抄袭谁的?

    公孙续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了最合适的一首诗。

    于是,公孙续轻轻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内心情感酝酿了一下,朗声诵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声音朗朗,顺着清香的山风,远远的飘送出去。

    那骑在驽马上的儒士听到公孙续的声音,身子在马上明显的一挺,歪头脑袋,探出耳朵,细细听着公孙续的朗诵。而公孙续身边徐庶,也在公孙续开口之后,微微愣住,而后有聚精会神的听着公孙续的朗诵。

    “好诗!好诗!公子好文采!”。

    公孙续诵读完之后,一远一近两道声音同时响起,异口同声的称赞道。

    徐庶和驽马上儒士皆微微一愣,互相转头看向对方。那中年儒士哈哈大笑一声,而徐庶,则略显恭敬的微微一笑,遥遥朝中年儒士拱手,高声道,“后进晚辈,单福见过承彦先生!”。

    那儒士摆摆手,示意徐庶不必多礼。而公孙续,则心中嘀咕一声,“完蛋,白卖弄了!”

    承彦先生。承彦,如此名字,这三国襄阳,怕只有一人,那就是诸葛亮的便宜岳父,黄承彦。黄承彦也是襄阳名士,并且是大家族黄家的当权者之一,此刻见到了,公孙续自然不能没有表示,于是也躬身成九十度,朝黄承彦拱手道。

    “后进晚辈,郝继见过承彦先生!”。

    这一会,黄承彦已经走近到二人身前,翻身下马,朝公孙续也摆摆手,“公子无需多礼!”

    公孙续起身,黄承彦看着公孙续俊朗玉面,风度翩翩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喜爱之色,而公孙续,也趁此打量着历史上这个诸葛亮的便宜岳父。

    黄承彦三十出头的样子,但岁月却并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头发乌黑浓密,眉毛也整整齐齐,仿佛修剪过一般,一双眼睛,充满了睿智之光,鼻子挺拔,嘴巴略略宽厚。少带点国字脸,让其儒生气中,又多了一丝淡淡的威严。耳朵微微外翻,耳垂宽大,似乎很有福气的样子。

    虽然三十多岁,但黄承彦依旧比较俊朗,十足的一个俊朗书生。

    “这么俊朗的父亲,怎么就生了一个丑女儿?”。

    公孙续暗暗感叹一声,这黄承彦如此丰神俊朗,老婆也是美人一枚,怎么就生出黄月英那么个丑女儿。

    “公子好文采!”,黄承彦朝公孙续拱拱手,丝毫没有因为公孙续的年纪而又分毫的轻视和摆谱,平易近人。

    黄承彦称赞了公孙续一句,然后又笑着道,“方才听闻公子所吟之诗,似乎是前来寻德操?”。

    公孙续也拱手回礼,“正是!”。

    “那公子来的不巧!”,黄承彦洒脱一笑,回身指了指不远处的茅草屋,“方才我便从德操处归来,今日德操外住访友,不在家中,公子是白来一遭了!”。

    公孙续心中略微失望,但面上却做洒脱状,“无妨,今日能得见德操先生,是继之幸,不能得见,也是继之命,他日再来即可!”

    黄承彦轻轻的点了点头,为公孙续的表现点赞,如此年级,能如此洒脱,着实不易。

    “方才听闻公子所吟之诗,十足的道出了德操的心声,德操今日是不在此处,若在,单凭公子这一首诗,便会将公子引为知己!”。

    “先生谬赞!适才不过胡乱吟诵几句,文体不符,意境浅显,实乃小儿之作,如何能入先生法眼,得先生如此称赞!着实令继惶恐!”,说着,公孙续拱手再次行礼,做诚惶诚恐状。

    “文体是与当下不符,但却属推陈出新。至于意境,公子谦虚,此诗意境之深远,即使我也望尘莫及也!”。

    公孙续还待推辞,却被徐庶打断。

    “哈哈,承彦先生,公子,你二人也不必相互谦虚,公子文采不凡,承彦先生声名远播,皆为当世人杰!”。

    徐庶与黄承彦也没有什么交情,现在见黄承彦竟然如此高捧公孙续,自然知晓其是对公孙续起了喜爱之心,这对于公孙续来说,或许是获取黄家帮助的契机,所以,徐庶准备从中帮衬一把。

    “正巧今日德操先生不在,公子巧遇承彦先生,又与承彦先生如此投缘,若承彦先生不弃,不若我等三人寻一地方,促膝长谈可好?”

    黄承彦本就对公孙续起了喜爱之心,想要结交公孙续,而公孙续,而确确实实想结交黄承彦,试探一下能不能得到黄家的帮助,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好!好!如此甚好!”,黄承彦高兴道。

    “继求之不得!”,公孙续也在黄承彦大声叫好之后,拱手道。

    “也不必寻一去处!”,黄承彦高兴道,分别拉过公孙续和徐庶的手,“就去我家,我等秉烛夜谈!”。

    “善!”,公孙续、徐庶大喜。

    于是,三人重新上马,在黄承彦的引导下,往黄家而去。

    一路之上,三人相谈甚欢。黄承彦久负盛名,自然谈吐不凡,无论什么话题,都能够侃侃而谈。公孙续后世来人,眼光独到,见识广泛,每每都能够语出惊人,令二人心中震撼。反观徐庶,便差了一筹,毕竟徐庶有向学之心时日并不长,言语上并不够出众,但其灵敏的思维,和一心向学的态度,却令黄承彦和公孙续暗暗赞叹。

    黄承彦更是评定,只需给徐庶些许时日,定能够一举成名。

    途中,黄承彦问及公孙续的家室,公孙续说自己是辽东富商之子,小时便一心好学,如今一边四处经商,一边四处求学,黄承彦倒没有怀疑,只是称赞了公孙续向学的精神,让其坚持不要放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