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青云路 >

第173章

青云路-第173章

小说: 青云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比青云要大半岁,而不是小半岁。罗家出事时,她已经有四五个月大了。



青云有些目瞪口呆了,这是怎么回事?!



太后倒是放心了许多,笑道:“一定是这个姓关的丫头弄错了你的岁数,才会误以为你比她年长半岁。想来宗室里说起孩子的岁数,都是照虚岁来算的,她大概是听说你刚过了生日,就以为你是满了十八周岁吧?”



这个解释倒也说得通,但青云还是有些不放心。见太后与谢姑姑都无意再追究下去,她便闭嘴了。关蕴菁的身份是不是有问题,还是等大皇兄那边的消息出来了再说吧。



不过,哪怕关蕴菁的身世背景没有问题,跟罗家关系也不是十分密切,但太后还是对她看不上眼:“蒋氏教养大的孩子,天知道是个什么脾气?会设下这种圈套算计男人,肯定不是什么规矩的孩子。哀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顺了蒋氏的心的!”



这就算是绝了官面上的路了,齐王妃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的谋算会出这等变故吧?



太后继续在京城二、三等的官宦人家中寻找着清江王正妃的人选,她已经看中几位闺秀了。正打算在重阳节前后,找借口陆陆续续将那几家的女眷请进宫来说话,但考虑到先前流言赫赫扬扬的。若再闹上一回,又有几户人家寻借口回绝,倒叫清江王脸上不好看了,活象世上的女孩儿都视他如洪水猛兽,宁死也不愿意嫁给他似的。太后便请了姜大太太进宫商议。希望她能借着到各家走动的机会,试探一下那几家人的想法,若是对方不乐意,也就不必宣进宫来见了。



姜大太太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命,正巧,她也有意到各家亲朋故旧家里走动。给两个女儿瞧一瞧是否有合适的子弟可匹配,至于次子,却是一向有意从宗室里挑人的。若能尚得清河县主自然最好,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公主!若是不能,那也要选一位才貌品行俱佳的宗室贵女。



长辈们有事在忙,青云也没闲着,她寻到清江王问了他调查的结果。大致上跟谢姑姑查到的差不多,齐王府那个内侍也算是提供了不少情报了。可惜,两份情报相似度太高的结果,不是说明两边查的都是实情,就是齐王府内侍提供的不过是官面文章。



清江王听青云说完她发现的疑点后,低头想了想:“据那内侍说,当年的蒋二奶奶派了奶娘将侄女儿送到齐王府,是通过齐王妃的陪嫁婆子,好不容易才从后门进去见到齐王妃的。而齐王妃当时初学佛法,动了恻隐之心,便把孩子留下来了。说实话,尽管那内侍说得清清楚楚,我心里却总觉得这不是真的。齐王妃与蒋二奶奶之间几乎水火不容,而且,蒋二爷身边一个极得宠的侍妾,还是齐王妃送过去的。她们仇怨深到那个地步,齐王妃当时又已被幽禁佛堂,蒋二奶奶要托付孩子,何必寻上齐王妃?据我所知,当时京中虽没有关家族人,却有关家另一房族人的姻亲,请他们照顾一下孩子,送回乡间交给族人,并不是难事。”



青云歪歪头:“这么说……还是有问题了?”



清江王沉思片刻,叹了口气:“蒋二奶奶已经去世很久了,而蒋家人回乡后就再也没上过京城,虽说这两年齐王妃的处境好了些,但皇上并没有重新起用那些被罗家谋逆一事连累而丢官去职的人,蒋家也不过是重新推了个子弟出来参加科举,听说在乡试时落榜了。如今要找到当年知情的人,只怕没那么容易。”



青云若有所思地看向清江王:“大皇兄,你……怎么会知道蒋家的事?你还很关心他们吗?”



清江王的神情有些不大自在,他移开了视线:“我……我只是怕他们听说我出来了,就……就有了不该有的心思,因此……时常让底下人去打听他们的消息。但这些事皇上都是知道的!”他手下的御卫都是直接向宫中负责,绝不会做出任何对皇帝与朝廷不利的事,既然涉及到谋逆罪人的门生故旧,自然要向上禀报。清江王也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才放心派御卫去探听消息。



青云知道他处境艰难,暗暗叹了口气,脸上却露出了微笑:“大皇兄别担心,我让牛辅仁找几个机伶的人去帮着打听,大不了往蒋家原籍跑一趟好了。不过是十几年前发生的事,蒋家那么多人还在,总有人还记得真相的。”



清江王忙道:“若能这样办就再好不过了,但这些人出远门的费用,就交给我吧,妹妹千万别再为我的事破费。”



青云不以为然:“那能花多少银子?大皇兄你手里也不富裕,多留着些。等娶亲的时候用,不好吗?”



“话虽如此,但你又能有多少银子?前些天才一口气买了那么多宅子,只怕手里的现银已经去了十之**了吧?”



青云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脸:“没那么夸张,那些宅子都旧了,又不算大,地段也不算十分好,只是住着还算方便罢了,买下来后,我手里还有一千多两银子。够我撑上半年的了。到了年底,庄园和各入铺子的入息交上来了,我又有了钱。不会没饭吃的。”



清江王无奈地看了她一眼,目光中带着几分宠溺与纵容:“也罢,随你吧。你虽然有时候花钱大手大脚了些,却都是用在正途上,除了给自己置办产业。还施钱粮给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之类的地方,去年朝廷新设了麻痘局,你一口气就捐了五百两,因见你这样热心,太后也捐了八百两去。只可惜你是匿名施捐的,世人只知道太后与皇上仁慈。又有几人晓得你清河县主的善名?”



青云摆摆手:“不过是几百两银子罢了,我现在又不缺这几个钱,如果不是怕捐得太多会被人盯上。我也愿意再多花一点。当年我流落清河县,与流民为伍时,多得那些好心人帮助,才能过着安安稳稳的日子,没有他们。我早就死了。我现在有了能力,别的帮不上。给点银子却是极容易的。反正那庄园还有钱都是父皇给我的,我将生意上的收益全部拿出来帮助他的子民,不是好事吗?放心,我不会因为做善事就让自己受穷的,相反,我现在还越来越富有了呢!”



清江王笑了,想了想,道:“有时候我也想要做点好事,只当是给生母与外祖当年做的孽赎罪,只是我这样的身世,就怕做了好事,落在有心人眼里,反成了罪过。象妹妹这样闷头捐钱的倒好,只是不知该给谁。妹妹下回再行善,不如叫上我吧?我虽算不上富裕,倒还有几个闲钱。”



青云很想劝他有钱多花点在自己身上比较好,他的日子跟其他郡王相比可算是清苦的了,但心下细细一想,又觉得他还没到受穷的地步,既然有这个心,就满足了他又如何?便答应了,道:“我正想着,京城内外无业游民渐渐多起来了,他们没个手艺,又找不到工作,多亏皇上好心,想了许多法子救济孤寡,援助贫民,因此他们也饿不死,只是整天游手好闲的,放任下去,不知会出什么乱子,该想个法子改变这种状况才好。”



清江王忙道:“这是正事儿,妹妹何不向皇上建言?朝廷也该正视起来。当年罗氏动乱之前,也差不多是这样,这些无业游民穷怕了,只要有人给钱,他们就愿意卖命!罗家手里的私兵,有一大半是从这样的人里招募来的!”



青云心下一动:“当年……也是这样吗?”那还真是要提醒皇帝弟弟一声才行。他虽然想了不少好办法帮助穷苦老百姓,但只是让百姓饿不死还是不够的,世上多的是人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可别被坏人利用上了。



这个念头在她脑海里一闪而过,她便暗暗记住了,转头对清江王笑道:“我从前在清河时,见流民们没有营生,象一盘散沙似的,做到死也赚不了几个钱,很多人都忍不住上山落草去了,我就组织了一些人凑份子,彼此教授手艺,组团去给人干活,效果还不错,后来甚至有了咱们自己的生意。现在想要再组这样的团,恐怕不大方便,但要开个技能学校,免费教那些贫民简单的手艺还是没问题的,蒙学也可以开几座,教穷人家的小孩子简单的文字、算术,高深的教不了,但他们有了基础,要再找工作就容易多了。等年下我的钱到账了,我就打算筹备这件事,大皇兄也不必出太多钱,但教人认字,总需要些大字帖什么的,也许还要画画,就麻烦大皇兄了。”



清江王一听便知道她是在为自己着想,咧嘴笑眯了眼:“这有何难?交给我吧!”



兄妹俩商议定了明年的计划,今年的事却还要继续做。青云传信牛辅仁处,请他帮忙物色几个机伶的探子,预备往蒋家的家乡跑一趟,而当年的旧事,还要继续打听。另外她还告诉了牛辅仁一个好消息,皇帝今早已经下了明旨,明年年初,龚乐林一家就要从锦东回京城来了,多半要留在京中任职,到时候姜融君自然也会跟着回来。



姜融君之母的奶娘一直在她身边随侍,乃是牛辅仁认的干娘,感情很好,他闻讯自然欢喜,顺道告诉了她一个新打听到的消息:齐王府的那名内侍,不知为何惹恼了齐王妃,最近挨了板子,齐王妃明令王府里的人不许给他请大夫抓药。那内侍不得已,只得忍疼带伤,买通了后门把守的婆子,悄悄儿跑到外头来求医。



青云听了,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清江王道:“大皇兄,这是好机会!”



清江王也笑着点头,但又有些讷闷:“好好的,齐王妃怎会对他如此冷酷无情?这内侍从小太监时起,就在她身边当差,无论她落魄还是得意,都不离不弃,顶多就是有些贪财的小毛病,也算不了什么,她为何要下此狠手?莫非是知道他向我透露消息了?”



青云摇头:“不可能,他告诉你的事情都是官面文章,跟外头打听的并无两样,多半是得了齐王妃授意才告诉你的,齐王妃对着这样的忠仆,还打他做什么?”



兄妹俩对视一眼,都百思不得其解。但机会确实是好机会,若能借着这回齐王妃主仆生隙,把那内侍争取过来,那无论齐王妃有多少图谋,都瞒不过清江王了。后者马上就找人布置去了。



青云回了宫,为三日后平郡王府的宴会做准备,却渐渐听到了一些传言,终于明白齐王妃为什么恼怒了。



传言中,太后已经托姜大太太为清江王相看了几位合适的大家闺秀,很是满意,打算召入宫中进一步相看,连这些闺秀都出自哪家,都有人知道了。



就在这个消息传开来的第二天,清江王在齐王妃寿宴上撞见关家姑娘更衣的流言,也开始散布开来。



对十九章对策



青云几乎惊呆了,她对着太后、姜大太太与谢姑姑,一再要她们确认:“这是真的?真是齐王妃传出来的话吗?她是不是傻了?!”



那日并没有人撞见清江王与关蕴菁会面的情形,清江王离开时又与多位贵妇打过照面,嘴里清楚地说明了是齐王妃约他到“巷道”里去的,在场的人都是人精,自然会起疑。而当时谁都没看见关蕴菁,她又有个完美的离席借口,哪怕离开得太久了些,也没人会说她的闲话。齐王妃这次不成,大不了以后再寻机会得了,反正她只是要把关蕴菁送上清江王侧妃的宝座,清江王是否定了亲事,她也不该着急的。现在流言一出,如果清江王执意不肯承认,关蕴菁岂不是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了?



遇上这种流言,不管谁是谁非,总是女方要吃亏些。



但太后与姜大太太、谢姑姑都一再确认:“真是齐王妃传出来的。”



流言目前其实只在宗室圈子里流传,十来位与齐王妃有来往的宗室女眷这两日都先后收到了她的帖子,本来只是开茶会而已,齐王妃在茶会期间却总是在哀声叹气——两天内四次茶会,次次如此——别人问起她在愁什么,她就拿养女关蕴菁的婚事来说话,隐隐约约,半含半露的,但事情过程却说得非常清楚明白——



那日清江王前来赴宴,因为喝得多了,又想着是在姨母府上,无须见外,就让相熟的内侍带他去后花园醒酒,结果碰巧遇上了关蕴菁。后者因为在席上被侍女弄脏了衣裳,就在花园里找间小屋更衣,结果被清江王看了个正着。他慌忙退出来。还遇上了齐王妃与好几位贵人。关蕴菁事后哭得跟什么似的,直说为了名节要去死。齐王妃好不容易安抚下她,又开始犯起愁来——养女的名节受损,不是去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做姑子,恐怕就只能嫁给清江王了,这事本是清江王不占理,无奈关家门第不高,太后那儿是一定不会答应这门亲事的,清江王也会嫌弃关蕴菁的出身。



那几位宗室女眷地位都不高。平日里跑齐王府跑得勤,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