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我是慈禧 >

第376章

重生之我是慈禧-第376章

小说: 重生之我是慈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这在寝殿召见军机,似乎也不太对劲啊,”宝洌г臼切睦镆凰桑辛舜沽倍嗄辏廊绾魏屯獬枷啻Φ奶蟮牡绫ǎ氡厝缃竦奈;馨踩欢裙皇牵馐焙颍值S瞧鸪牡氐憷戳恕

    惇亲王连忙喝住宝洌В罢馐焙蚧顾凳裁矗簿残搅死锿罚杀鹪倌质铝耍窀龌噬峡墒窍轮冀心忝墙吹模蛞蝗堑牟豢模忠殖鍪裁戳耍 

    陈胜文出来,带着十多个大臣一同进了里面,九州清晏的东暖阁亦是有宝座,只是众大臣进了东暖阁,大吃一惊,坐在宝座上的赫然是慈安太后!

    皇帝倒是反而跪在了地上,背对着殿门,恭亲王等人不敢怠慢,也连忙跪下请安,“太后万安。”

    “五爷六爷七爷不必多礼,快快起来,大家也都起来,”慈安太后温和的说道,“各位都是为国尽忠的能臣,实在是辛苦了。”

    恭亲王说着不敢,眼睛却是看着跪在地上的皇帝,慈安太后转过眼,对着皇帝一顿教训,“这些年,不是你皇额娘和你六叔在外头一力应承着,如今那里还有你这样舒服的日子过着,你倒是好了,对着你六叔耍脾气,要知道,你六叔,除了议政王之外,更是你的亲六叔,你五叔和七叔也是一样,都是你的长辈,你做的不对,教训你几句,你倒是发起脾气来了,不许你这样,陈胜文,传我的懿旨,”陈胜文袖手听命,“议政王、五爷、七爷劳苦功高,今年辽东最好的山参和鹿茸,叫内务府分下来,拿到三位的府里头去,其余的都是老臣,我自然就不用说了,必须要让皇帝好好尊敬各位。”

    皇帝唯唯诺诺,十几个人跪在地上谢恩不已,“皇帝,你处分六爷的旨意发下去了没有?”

    “回额娘的话,还没有。”

    “那没下去,自然就没有这么一回事,”慈安太后温和的说道,“你要下诏好好褒奖你六叔,皇帝,知道了没?”

    “是,儿臣遵旨。”

    “那你们议事吧,妇人家原本不应该插手这些政事的,”太后站了起来,皇帝也站了起来,转过脸,脸上古井无波,只是扫视到恭亲王的时候,微微僵硬,“你们都跪安吧,李师傅,你写一道褒奖议政王的旨意来看。”

    。。。。

    鸣翠给皇后奉上了一杯松萝云茶,“主子,您怎么把东边的抬出来了?这人情白白被东边的受了去。”

    “人情?”皇后喝了一口茶,自在的笑道,“这是人情吗?”

十、海不扬波(一)() 
“事到如今,皇上也明白,哎,这和恭亲王闹翻,眼下还不能够,别说别的,就瞧着,李师傅还不敢接皇上的旨意执掌军机处,就知道,恭亲王的势力之大啊,皇上秉持母后皇太后教导多年,性子虽然急了些,可看的清楚呢,”阿鲁特氏说道,“皇额娘已经有了定夺,皇上再怎么样,也不会出了那个圈子,如今就是看着怎么借坡下驴而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母后皇太后的意思是让皇上暂且忍让一时,皇上不会不知道,所以我这主意才出的恰到好处,惇亲王和醇郡王都是外臣,也是皇上的臣子,内里的长辈,在园子里的只剩下东边的,不请她这尊大佛出来,我还能请谁啊,难不成我自己上台子去?我可是晚辈,不能干政。再者教训皇上的话,我可不敢说。”

    皇后放下了茶盏,抚了抚鬓边的流苏,午后的阳光照进了澄影纱,室内一片明亮,只是丝毫不觉的热,皇后的翠绿岁绣喜鹊玉色百合花旗袍在夏日之中分外清凉,“你说是人情,只怕东太后想起来,反而觉得今日我给她设了一个套子呢。”

    “娘娘这话的意思呢?”

    “垂帘听政是西太后一个人的事儿,召见外臣也是西太后一个人做的事儿,今日固然是西太后不在国内,这才找了东边的,可这皇额娘心里会不会起了疙瘩呢?”皇后笑道,“鸣翠,你说,皇额娘会不会心里犯嘀咕?”

    “母后皇太后最是大度,发怒想必是不会的,”鸣翠悄悄笑道,“别的,奴婢就不知道了。”

    “哎,这宫里头,日子实在是太长久了,”皇后叹道,“做事说话都要带着些心机,倒是不累,只是厌倦了,不过细想想,若是这些事儿,不弄着心思去做,这日子也太无聊了。”

    宫女来禀告“瑨贵人来请安。”

    “就说我睡下了,让她回去吧。”皇后淡然开口,“把那盘吐鲁番来的金玉葡萄,赐给瑛妃。”

    “是。”

    。。。。

    逼着皇帝必须要妥协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今年的七月十三日,日本派遣出了舰队,骚扰琉球国。琉球国一日三惊,原本作为航运中转站的琉球国几日之间,港口里的商船消失无踪,日本国又派遣使节大久保利通来京中筹办建交事宜,并对琉球国之事交涉,说琉球国渔民无礼,擅自闯入日本海域捕鱼,并化作海盗,上日本诸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日本国必须对琉球国做惩戒,此番来京,只不过是报备而已。外患来临,藩属有危,皇帝自然不好继续折腾恭亲王以免在外国人面前失了天朝的脸面。

    庆海还在欧洲,自然无法接待,恭亲王也不欲理会日本人,加上琉球国多年不朝,恭亲王也想着给他们一个教训也罢了,所以只是对着大久保利通说道,“琉球国虽是天朝藩属,可其国内之事,天朝从未干涉,其渔民越界犯法之事,贵国自行与琉球处理便是。”

    大久保利通巴不得恭亲王有这样一句话,电报拍回国内,成立不久的日本海军即刻出征琉球国,可怜琉球国主几日之间,还没来得及派出使节前往北京求援,日本国海军就已经兵临城下,虎视眈眈的了,国王不得已之间投降了事,此事一经在大清日报上刊出,瞬间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还是前门大街上,最热闹的祥福茶馆,说起来,这些日子倒不是最热闹的时候了,前些日子,茶馆里头是半只脚都插不进去,也不知道是那里来的消息,说如今已经外放江苏省镇江府知府的方老爷,原本的那位穷章京,就是在祥福茶馆遇到了贵人,这才一跃冲天的,如今已经是四品黄堂,所以前些日子,祥福茶馆一下子涌进来许多穷京官,和补缺的官儿,一时间祥福茶馆官气逼人,只是流言蜚语不足为信,且过了许久,也没见有人在这里遇到什么贵人,得了什么大官,这热闹的样子才慢慢散去。

    只不过这祥福茶馆还是热闹的紧,今日在大门口就听到里头人声鼎沸,“要我说,什么时候轮到日本人在咱们头顶撒野了?”一个嗅了鼻烟的大胖子嗓门洪亮的很,“你说以前的洋鬼子,什么英吉利,什么法兰西,以前也是得意过的,拿着大炮把咱们国门给轰开了,咱们也容不下他们,八里桥外头还有多少金头发的洋鬼子头颅在那里呢?这就是得罪咱们天朝的教训!”

十、海不扬波(二)() 
“如今可真是好了,没几年的时间,这日本小鬼子东洋人也上赶着来咱们头上动土了,”一个读书人模样的人,挥着手里头的报纸,“他们的皇帝,号称天皇,就在同治七年,下诏开始维新,在下倒是不信,他们这几年时间,就已经练成了这样的虎胆,敢来捋天朝的虎须?”

    众人都笑了起来,一个颇为彪悍的年轻人一拍桌子,“哼,”他的脸色不豫,“说到底,还是朝中的大臣软了骨头!见到洋人就笑,使不出力气来,琉球虽然不如苏禄恭顺,却也不是一个小小日本国可以欺负的!”

    边上两个老者在窃窃私语,“我瞧着这位六爷,倒是真的应了鬼子六的称呼。”

    “是没错,”不少人也在窃窃私语,“办洋务,也不是说什么体面都不顾及的。”

    “你们那里晓得朝廷的难处啊,”又有一个人摇摇头叹道,掌柜的这么多年历练下来,早就已经麻木,无所谓茶客们说什么话了,只要不是什么杀官造反的话,他都听而不闻,这个人继续说道,“前些日子,万岁爷准备改革八旗,这不是耽误下来了?为什么耽误下来?无非是朝廷缺钱,这八旗丁银可是海一样的银子,这钱省不下来,大家伙说说,那什么去对付日本人哪?”

    “不是还有北洋水师嘛!”

    “听听?”那个人微微撇嘴,“北洋水师是有,可这水师,不仅仅就是那铁甲船是银子买的,这日常的俸禄,这打出的大炮,烧的煤,可都是要银子的!没有银子,这铁甲船可不是白莲教那些道长,吹一口就能飞的起来的!”

    “这位爷说的在理,”那个精干的年轻人点点头,“说到底还是军机大臣们当差不得力罢了。这些人,”年轻人朝着自己的同伴说道,“弟也是旗人,那些丁银我自然是瞧不上眼的,可这积沙成塔,知道人一多,就必然数目巨大,圣上说要裁撤丁银,以供军需,我自然是赞成的。”

    他的同伴连忙止住了他的话语,“老三,这话可别说了,除了那些铁帽子之外,八旗上下,谁不指望着那丁银过日子的?这丁银分摊到每家每户是不多,可也是一点肉末不是,咱们不通,咱们有差事,在同文馆上学还有津贴,不比他们,这年轻的还好,总要有营生,可年纪大的,怎么过活。我瞧着,恭亲王这事儿,办得好。”

    “大兄!你,哎,这么几年下来,虽然有所寸进,可较之西洋诸国,实在是落后太多,如今就差距如此之大,将来必然太多,我大清要与世界诸国争长短,需分秒必争啊,朝中衮衮诸公,还如此勾心斗角,不愿抛头颅而为国奋斗,只是一味着争强斗胜,或者是走马兰台,寻欢作乐,就是太后,她,”老三也知道轻重,压低了声音,“不是也让这些人在国内乱来,自己出国游玩了嘛!”

    “不可浑说!”同伴被吓了一大跳,“太后访欧之行,是为了合纵连横之事,更是为了洋务大业,你没瞧见那么多的订单,且不说别的,以后这军备之事,咱们中国就不用只仰英国人鼻息了。”

    老三顿觉失言,也不再说此事,只是讪讪,“太后为何不主持政事,垂帘之时,远远好上如今这风波不断。”

    两个人默然,茶室之内十分热闹,人来人往,犹如这些时候的政局,恭亲王得了皇帝的驳斥,被一竿子免到底,就连亲王的爵位都没保住,御前大臣不敢奉召,皇帝又发怒将军机处一干大臣全部罢免,之后虽然皇帝看在慈安太后的慈谕之下收篷,可这恭亲王原本头上的议政王头衔,却是一直没有赏还。

    随即又借故免了载澄的郡王头衔,好生安慰自己的岳父崇绮,将当日涉事的人员,尽数开除出旗,又迁怒于领侍卫大臣并护军营等官兵,罚俸的罚俸,留用的留用,不过幸好止于此,朝政事上,较之以往,更为仔细,时常在御前给军机大臣们难堪,不过还算就事论事。

    内外不和,总是不妥当的,这两个人神色有些担忧,不少人在大骂日本人无礼,有些人在讨论,滦平至天津再到保定的铁路已经准备筹建,对外筹股本,一百银元起售,除却官办的股份之外,售发当日,不仅京中的富商倾巢而出,就连山西晋商、徽商、扬州的盐商这种巨商尽数到齐,不到一日,这道铁路的股本就已经销售一空。

十、海不扬波(三)() 
天津到京师的铁路日日爆满,流水般的货物和人群来往于两地之间,相比较之货运,来往于两地的旅客非富即贵,这个时代的铁路旅行,还是属于高档人的消费。

    有个客商倒是不以为然,“天津至开滦的铁路,原本就是为了将滦平的煤矿顺利运出发售各地的,这里头都是煤矿,不见得有多少人乘坐,而保定至天津再至北京,是为了曾督的个人想法罢了,来往的人,怕也是少数,我瞧着把钱投到这铁路上去,是要亏的。”

    “您这话的意思是?”

    “保定原本算不得什么大地方,”那个人笑道,“只是南北要道罢了,如今有运河,有海运,还有铁路,保定之地无关紧要,就算建了保定到京师的铁路,这也是曾督新到直隶而要做的政绩罢了,这两条铁路的钱景儿,怕远远不如苏州至上海松江府的铁路了。”

    “此言就有些偏差了,”另外一个嗑着瓜子的花白头发男子出声反驳,他丢下了手里的瓜子,拍拍手,从店小二手里接过了热乎乎的毛巾,擦了擦脸,精神抖擞,左右的人见到此人发话,连忙打招呼,对着说保定至京师铁路无用的茶客介绍道,“这位是报纸上发文章的大才,马爷。”

    那个花白头发的男子矜持一笑,“无非是在报纸上写几块豆腐块罢了,当不起什么大才的称号。”

    “如何不是?马爷当年的一篇捐官之弊一出,那大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