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红楼之史有前例 >

第32章

红楼之史有前例-第32章

小说: 红楼之史有前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不敢打趣我们举人老爷,哎呀,不对,翻过年去就是进士老爷了!”徐氏可不轻易放过他。

    史仲竹被打趣的满脸通红,作揖求饶到:“好嫂子,我错了,我这不是来给您当苦力来了,您有什么脏活儿累活儿只管交代给我,我一准给您办得漂漂亮亮!”

    “可巧,我这儿正有一件事,还非你不可!”

    “请嫂子吩咐!”

    “给魏家的年礼怎么备,二弟可有主意?”徐氏敛了笑容,正经说到。

    “魏家不仅是姑姑,还是我的岳家,嫂子把往年的礼单给我看看,我再酌情增减,可好。”史仲竹建议到。

    “好。”大嫂徐氏应声,从桌子上繁复的单子中找了一张递给史仲竹,所有的礼单都在这里,徐氏也是早有准备。

    史仲竹和徐氏说笑几句,回了秋节院,细细研究礼单。

    今年的礼只能重不能轻,史仲竹按着去年的单子做了些微调,然后用自己的名义,给姑姑姑夫或者说叫岳父岳父单独备了一份礼,再想了想,给魏贞娘也单独备了一份。回到京城,史仲竹就调整过来了,他知道,该翻篇儿了。

    魏府。

    魏史氏接到娘家的年礼,丰盛的年礼给她长了面子,心中十分欣慰,看到竹哥儿单独备礼,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可惜了,我要是有个女儿就好了。”

    身边的丫鬟接口到:“太太,史二公子是您的侄儿,血缘关系,任谁也抹不掉,可惜什么呢?”

    “是啊,是我魔怔了,就是看不得公公端着一副世家大族的模样,早些年把前头留下的嫁妆私房单传给了贞娘,也不看看我当初陪嫁的时候,十里红妆,带了多少珍宝,难道还能看上一个落魄人家的三瓜两枣。”魏史氏不平到,她从出生到嫁人,不顺心的地方少之又少,唯独这个原配留下的女儿,碍眼的很。

    丫鬟知道,若是老太爷不把先夫人的嫁妆交给大小姐,太太肯定会克扣一部分,其实太太不缺这些东西,只是又便宜不占王八蛋,谁还嫌钱多啊?当然这样的话,打死她也不会说出口,只奉承到:“太太说的是,老太爷如今才算明白过来,大小姐的婚事就是您一手促成的,现在谁不夸您贤良,咱们史二公子,那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良人。”

    “可不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人的好,不是我夸口,竹哥儿是再好不过的人。”魏史氏得意到,“竹哥儿也给贞娘备了份礼,过了我的手,自然不算私相授受,你给清秋小苑送去。”

    丫鬟应诺,吩咐粗使婆子抬着年礼,往清秋小苑走去。

    魏贞娘正在房里看书,听得太太身边的得意人来了,自然请她进来说话。丫鬟俯身行礼,到:“这是保龄候二公子送来的年礼,太太说适合大小姐用,就做主分过来了。”

    “多谢太太惦记着我,你回去替我好好谢过太太。“魏贞娘知道这是未婚夫送的礼物,心中也十分高兴。

    “是。大小姐,不是奴婢多嘴,史二公子和大小姐真是般配极了,听太太说是二公子的院子就叫秋节院,大小姐的院子叫清秋小苑,连院子都配得不得了!”丫鬟奉承到。

    “好一张巧嘴,太太果然会调理人,史二公子的院子取的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的自勉之意,哪里是我这般闺阁儿女附庸风雅能比的。”魏贞娘谦虚到。

    “奴婢可不懂什么诗啊词啊的,只听一个秋字,就知道大小姐和未来姑爷心有灵犀了!”

    “罢了,我可说不过你,秋霜,快拿个荷包堵堵她的嘴,你家主子快让她给羞死了!”魏贞娘也跟着笑骂逗趣。

    秋霜拿了荷包,引丫鬟出去,秋菊过来拆开盒子,把内里的礼物捧给魏贞娘看。

    魏贞娘接过,是一块玉珏,准确说是一对玉珏中小的那一块,明显看得出有等待镶嵌的部分,玉色温润,触手升温,白色的玉上还有红色的圆形小点图案,看着像是……红豆,若是如此,那的确是好玉。

    “姑爷怎么只送了一半来?”秋菊问。

    魏贞娘没有搭话,只在心中默念自己曾经看过史仲竹写的诗:“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看着这玉佩,心中升起更多的期待和爱慕。

第42章 田园悠然乐() 
这个年史仲竹过得轻松自由,虽然史鼎夫妇远在福建,史叔梅、史季兰两个吉祥代表也不在身边,有些遗憾,可京城老宅里还有史伯松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史仲竹从小到大,兄弟姐妹中,和这个哥哥关系最亲密,一起过了一个祥和愉快的新年。

    年三十在一起守岁,初一给三个晚辈发了红包,再去补眠,等史仲竹一觉睡醒的时候,繁忙的拜年活动就开始了。昨天,史家收到了圣人赐下的福菜,史伯松作为保龄候世子一份,史仲竹还额外独得一份,身份大涨。要知道圣人赐菜也是有数的,让史仲竹在众多重臣显爵中插了个队,袭个微末爵位,圣人还不忘赐菜,外人都要高看他一眼。

    所以拜年的时候,史伯松作为世子拜访老亲,史仲竹也代表家族走访,别人家也不觉得派次子来是看低了他,现如今谁不知道史家二公子圣眷正浓。

    过年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春闱。

    史仲竹对应试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春闱对读书人最大的考验其实是身体的,春寒料峭,农历三月的北方,只能穿单衣,身子稍微差点的就熬不过去。

    提着篮子,在南山、去病等一众小厮的目送下进了贡院,在贡院内忍受了九天的折磨,蓬头垢面、满身酸臭的被小厮扶上马车,回到保龄候府。

    史仲竹一头睡死过去,吓得徐氏立马拿帖子请太医,又派人赶紧去通知还在当值的史伯松,一通忙活。等史伯松告假回来的时候,正好听见太医的诊断:“二公子没有大碍,许多考完春闱的士子都有这样的症候,不过是累狠了、饿狠了,让二公子睡饱起来,先用些清淡的东西,一天后再恢复正常饮食就无事了。”

    史伯松到底见识多些,知道自己二弟没有的大碍,殷勤的把太医送了出去。

    “二弟这是累惨了,我吩咐厨房炖只老母鸡,炖得烂烂的,清汤撇去浮油,等他醒了给他下面吃,二弟就爱吃这个。”徐氏自语到。

    “劳夫人费心了,二弟科考不容易,而今这科主考官袁杰大学士大人最公正严明不过的一个人,圣人更是抓得紧,什么消息也不敢打听,你吩咐下人不要在二弟面前提春闱,考都考完了,先放一放,别在损耗心神。”史伯松细致的吩咐到,再补一句“尤其是那两个臭小子!”

    “放心吧,爷,我会好好照顾二弟的。”徐氏应诺。

    其实史伯松夫妇都太过小心了,史仲竹睡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就神清气爽的到庄子上散心了,一点儿没有他们担心的那样心浮气躁、焦急等待放榜。史仲竹考试多年,对试后情绪调节自然有自己的一套,他回到京城这么就还没有去他的庄子上看过呢。

    史仲竹游学之前把庄子上的事务交给了去病和姚管事总揽,赵老做技术总监,史仲竹在黑土地大东北没有找到野生稻,在鱼米之乡的江南没有找到,反而在云南景洪的一个小山沟里发现了野生稻的踪影,当初从四川出来,史仲竹在去京城还是去福建之间犹豫的时候,就近游览,无意间发现的。欣喜若狂之下,派人快马加班送回了京城,如今刚好够野生稻种过一季,史仲竹必须亲自来看看成果。

    三年多过去了,赵老的背佝偻得更厉害了,史仲竹到了小庄子,姚管事和赵老出来迎接,去病本就随侍身旁。

    “主子万安,主子带回来的野生稻果然不凡,种下之后,成熟时容易脱落的种子,都是随熟随采,晒干,净种,贮存,等今年4月初就能播种繁殖。现在还看不到结果,但按主子吩咐的通过花药培养,得了一批具有抗性的合成育种中间材料和一个优质高产新品系。往后几年老头子主要就这些高产优质栽培稻与之杂交、复交和回交下功夫,争取早日把主子要的良种培育出来。”赵老也不说废话,张嘴就是一大堆专业术语,这些东西都是史仲竹教给他的,如今说来,去病和姚管事这般自认识文断字、有些见识的人都听不同赵老在说什么。

    “好,太好了,赵老辛苦了,良种培育总算有了实质进展,只是,依赵老看,良种什么时候能真正稳定、大量出来?”史仲竹问到。

    “这……这个,老头子也不敢肯定,按理说有了今年这批野生稻种,再试验两年就行了,可主子是知道的,庄稼的事情,还得看老天爷赏不赏脸,万一气候不好,或者遇上良种不稳定,老头子实在不敢保证啊!”赵老实话实说到。

    姚管事在一旁听得着急,这个小庄子是史仲竹手中的第一批私产,感情自然是有的,只是如今史仲竹的身份水涨船高,小庄子自身条件又不过硬,姚管事生怕史仲竹狠心抛下这个庄子,姚管事这几年过上了受主子重视、受下面人尊重奉承的好日子,可不愿再过以前无足轻重的苦日子。

    姚管事听了赵老的话,连忙补充到:“主子放心,咱们京城,圣人庇佑,百邪不侵,气候自然是好的,老奴担着管事,什么事都先紧着赵老的良种事宜,主子要的东西,肯定能按计划完成。”

    史仲竹倒不催促,有时候科研就是这样,你做了完全的准备,可时机不到,它就是出不来,很多人都受不了长期大量投入,却没有产出或者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的情况,而撤资、停项。史仲竹坚信自己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沿着这个方向自然有最璀璨的宝石等着自己挖掘。

    “姚管事的心意我知道,只是良种培育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也不是马上就要,慢慢来吧。”史仲竹今年才十五岁,时间还长,他等得起。

    史仲竹为姚管事、赵老、去病都记了一功,赏了银子、布匹,又叮嘱赵老抓紧研究,叮嘱姚管事注意保密,才把话题从良种上移开。

    “听说你们把附近的山头买下来了?”史仲竹游学接到消息的时候,去病早就组织把山头买下来了。

    “是嘞,主子,就是庄子后面的小山包,这山不过十五丈高,在南边位置不好,山上既没有名士隐居,又不出产什么好东西,这山原是一西北武官的产业,只是……”说到这里去病低下声音,私语到:“这武官是端王爷一派的,三王爷受了斥责,手下势力大量被减除,这武官也被抄家了,奴才拣了够漏。”

    “这样啊,那你就只买了这山头?”史仲竹可不相信自己调/教出来的是这样的老实人。

    “嘿嘿嘿,主子料事如神,奴才把这小山包方圆十里的地都买下来了,小山包南面山脚下的地都出了京城地界,属于南直隶了。”去病说到。

    “这样一来,京城南面的地就可以连成一片了。”史仲竹脑海里浮现出史家在京城田产的分布图,把这座山头一买,就和家里原来的田产连起来了,管理也方便很多。

    “办的好,去病,银子还趁手不?”史仲竹走的时候把庄子的产出交给了去病,其他产业也交代了去病去提银子都放行,买山头没问题,也要关心关心花费。

    “主子放心,银子够用,奴才还没到其他地方提银子,但是庄子上出产的其他花儿就赚得钵满盆满。”

    “哦?”

    “主子您是不知道,自从您把牡丹献给圣人,其他人家就都来求了,主子说了牡丹不卖,可庄子上还有其他的花儿啊,沾了圣人的名头,就是一般的花儿也卖出天价来了,尤其是京中贵妇人,都爱咱们庄子上的花儿!”去病得意到,先前主子一心扑在科举上,他也没有机会把庄子的具体产出好好汇报。

    史仲竹没想到名人效应和广告效应这么好,他当初被骂了一顿,不敢再卖牡丹花儿,把庄子事宜全权交给去病打理,没想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你们总是庄子、小庄子的喊,就没有给这庄子取名字吗?”史仲竹问。

    “都习惯了,主子是读书人,给取个雅致名字,奴才说出去也好听啊!”

    东西都卖了几年了,还连名字都没有,真是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史仲竹想了想,大俗即大雅,既然是卖花儿的就叫百花园吧,正好还掩盖了他在改良粮种的事情。

    “百花园,好,百花园,果然贴切又生动,主子干脆一并把小山头的名字也取了吧,小山头,小山头的,叫着也不好听。”去病奉承到,此时“百花园”还没有引申出什么含义,事实上,去病还是第一次听到“百花园”的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