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权贵娇 >

第295章

权贵娇-第295章

小说: 权贵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德帝叹息了一声,显出倦容,说道:“昨晚七皇子府出事后,朕才惊觉,朕的皇子虽然多,但成年的皇子就那么几个了。”

    皇嗣,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杀掉自己众多叔父兄弟,哪怕他们毫无过错;但轮到自己的皇子时,他就做不到这样了。

    郑时雍很想恭敬回一句皇上春秋鼎盛、皇子会陆续成年的的,但他没有说,他知道皇上想听的不是这些话。

    皇上有一种深深的疲惫,显然是因为近日的事劳心。在郑时雍看来,东宫这一事,关联得太大了,东宫良娣、尚药局、陈家、几个皇子,全部都牵涉其中。

    此外,还有西盛,太子出事或许还是西盛所为。可以说,这事波及到国朝里里外外。

    郑时雍推断,再查下去,只会牵扯出更多的人、更深的事,而且也不会查出什么结果。

    这么多人、这么多事错杂在一起,具体的真相已很难理清了,只会越来越混乱,他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他回道:“皇上,臣以为,应该了结此事了。太子吐血昏迷,五殿下和七殿下差点死去,损伤太大了,就到此为止吧。”

    郑时雍的话语,正合崇德帝心意。这一切纷纷扰扰,是要停止了。但怎么个止法呢?

    这一点,郑时雍在来紫宸殿前,已经有了对策,便回道:“东宫出事,是郑杏林与祝虞所为。这两个人勾结起来,利用了蒋妘,事后还杀了蒋妘灭口。经查探,郑杏林和祝虞都是西盛潜伏在大定的细作,意图对大定不利。皇上,不知臣说得对不对?”

    说白了,郑时雍的平息对策,就是将所有事情都推到西盛身上。至于他为何会将这些事推到西盛,那就体现了其深谋远虑。

    郑时雍从鸿胪寺的密报中得知,西盛细作动作越来越频繁了;西疆卫送来的军报当中,也提到了边境并不平静,似西盛有调兵之举,再加上雾岭矿脉的事,都让郑时雍有一种危险的感觉。

    他猜想,大定和西盛之间的平静,不会持续太久了。现在他还不能判断西盛是否会大举动兵,但小的滋扰,肯定会陆续有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时雍不愿意朝中起更大的波澜了,不愿再消耗朝中的力量。同时,将事情推到西盛那里,也是为了将来做准备。这些,将来都可以说是西盛的不义。

    这位曾主政太原府,现执掌尚书省的中枢大神,所虑所想,并不仅仅在当下,所以才有这么一个对策。

    既是为了息事宁人,也是为了将来准备。

    他这番话语,真是说到崇德帝心坎里面了。崇德帝一改颓唐,神意飞扬道:“好!爱卿这一番话说得太正确了!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呢?

    (章外:第二更!我觉得,能隐藏那么久的人,是不会那么容易死的~~求轻拍,啊哈哈~~)(未完待续。。)

512章 托天之幸

    (第三更! )

    只不过是什么,郑时雍自然知道。

    太子吐血昏迷确有其事,背后的人一定要找出来的。虽则将事情推到西盛身上,是能够息事宁人,但没能找出这个人,终归不快。

    帝王不快,就说明郑时雍这个对策,并不尽善。不过,郑时雍思虑既深远,自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他这样说道:“皇上,臣曾与司农寺的官员一起垂钓过。听得他们说,欲使鱼儿上钩,鱼线不能拉得太紧,不然鱼儿就跑掉了。这个道理,臣想也可以用在这一事上。既然紧迫着查不到背后的人,不如就暂时停歇为好。”

    崇德帝疑惑地看向郑时雍,一时想不明白他说的暂时停歇是什么意思。是不用查下去还是怎么样?

    郑时雍继续说了:“皇上即将巡幸江南,正好留着这一段时间来观看。诸位皇子、或是西盛有什么动静,皇上都可以一清二楚。到时候,究竟是谁心怀不轨,自水落石出。”

    听得他这么说,崇德帝才恍悟,原来,将线放松,说的是巡幸江南一事。郑时雍的意思,就是用巡幸江南这段时间,试出谁是背后的人。

    这些天京兆发生了那么多事,太子昏迷吐血,崇德帝曾想过取消或延迟这一次巡幸。但是,巡幸的诏令早就发出去了,百官已经做好了出行的安排,江南府也做好了接驾的准备。

    若是取消更改,会引起很大的震荡。也会使得百姓对天家的信任。说到底,帝王巡幸乃是国之大事,非是国有大事,不可轻易更改。

    在政事堂官员看来,太子吐血昏迷一事,并不能算在可以充分让帝王取消巡幸的大事。因此,政事堂的官员强烈建议皇上按照原行程巡幸。

    政事堂官员的意见,崇德帝接受了,仍是打算五月十五起行。

    帝王离开京兆,如同一面镜子。能照出各位皇子的妍媸。到时候就好判断了,总比现在胶着的要好。

    “如此甚好,就按照爱卿所言。这些事情,都应该有个了结了。”崇德帝笑着说道。心中有了主意。

    很快。大理寺对太子吐血昏迷一事的调查。就有了最后的结果。正如先前皇家暗卫所追查的方向一样,在背后谋划一切的人,果然是西盛!

    尚药局奉御郑杏林、七皇子府长史祝虞。都是西盛安排在大定的细作。他们已经潜在大定许多年了,之所以谋害太子,就是为了引起大定的朝堂纷争,削弱大定的力量。

    有了这样的结果,处置自然很快就下来了。

    郑杏林与祝虞两人,被判斩立决。他们的家族子弟也一并夷没。祝虞本来就是内侍出身,并没有什么家族子弟,倒是郑家,郑杏林的几个子孙早已经逃走了,想必是西盛的细作救了他们。

    太子良娣蒋妘被郑杏林、祝虞所蒙蔽,致令犯错。其情可悯,其罪却不能饶,念在其已身死,顾发还尸体,安葬蒋家;蒋钦治家无方,夺宗正卿之职。蒋家一众子弟,皆免职。

    至于被卷进其中的诸位皇子,自是低低放下:责令他们管好自己府中的人员,不许他们随行江南,最后只以一句“静思己过”来处罚他们。

    此外,还有尚药局、宫门局等处的官员被夺职,还有数个内侍宫女被赶出宫中……

    扰攘了数日的九和香事件,就这样暂时落下帷幕。对这个结果,朝臣除了感叹想不到外,便只有默然。

    谁想到,这背后的人是西盛呢?而且,除了被幽禁的二皇子外,几位成年皇子全部都卷了进去,西盛的用心和布局,实在让朝臣心惊。

    在这一次事件里面,五皇子和七皇子几乎身死,而且都不能随行江南,他们两个人所受到的损害,似乎是一样的。但对于知情的人来说,这里面就大大不同了。

    尺璧院中的顾琰,在听到崇德帝的处置之后,心情多少有些郁闷。这个结果,比起她所期待的,差得较远。

    这个不如意,主要在于七皇子。

    她还是低估了这个人,没想到这个人对自己会这么狠,将自己置于死地,反而赢得了生机。

    就因为他快死了,所以很多事情都能轻易揭过去了。虽然是暂时揭过去,想想还是十分失望。

    顾琰低估的,还有郑时雍这个人。或者说,顾琰的考虑,还没有郑时雍来得深远,以致忽略了国朝的因素。因为西盛与大定的关系、因为雾岭矿脉之事,无形中反而给了七皇子庇佑。

    托国朝之幸,七皇子得以暂时安稳,这不是他的运气,而是在于顾琰和长隐的计划不够周密而已。

    “呼……”顾琰抒了一口气,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失望,是当然的,但九和香一事,并不是一无所得。起码,拔掉了蒋妘这根毒藤,令得太子与七皇子相仇,令得七皇子不能去江南。

    顾琰相信,七皇子在江南一定有布局,或许是能影响将来朝廷势力的布局。现在七皇子只能留在京兆了,这个布局应该会大受影响,甚至会成不了。

    顾琰的心情,一直参与九和香其中的风嬷嬷有所了解,她想了想,便说道:“姑娘,周太医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虽然郑杏林出事了,但他真正想对付的人是淑妃一系。先前还一直追问奴婢,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他们。”

    想到周太医,风嬷嬷神色有些异样。周太医……z怎么说,虽然他听从了顾琰的建议,最后还是将关闭郑杏林的地点说了出来,但心心念念的,都是对付郑杏林和淑妃,已经成为执念了。

    “你且告诉周太医,谋事在人不能全能如愿。待江南事了,我一定会如他所愿的……”顾琰这样说道,神色渐渐舒缓开来。

    她知道风嬷嬷为何会提及周太医了,原来是为了劝慰她,是为了让她自己亲口说出这个道理。

    是呀,谋事在人,成事有几分,就很难说了,不可能一一如愿。将蒋妘拔掉,挫了七皇子江南的计划,已经是有所收获了。

    顾琰笑了起来,说道:“嬷嬷,我知道了,你切勿担心。”

    等待而已,她最擅长了。

    (章外:第三更!)(未完待续。。)

513章 元气大伤

    (第四更!)

    九和香一事,顾琰有所得,但对于另外的人来说,就是元气大伤了,甚至已经伤及根骨,想站起来都无能为力。

    五皇子暴露出心悸隐疾,不能参加盛大宴会和重要场合,等于已经不可能登基为帝。先前他还有一些野心,但现在,他的身体已经完全支撑不起他的野心了。

    本就不怎么受注意的五皇子,经此一事,更加淡出了朝臣的视线。这种痛苦,五皇子简直不知如何诉说。他的生母陈婕妤,也只是默默流泪,诅咒这个飞来的横祸。

    唯一会为他感到高兴的,就是他未来岳父、司农卿聂衡了。对于聂衡来说,五皇子离帝位越远,就越好。在五皇子心碎欲绝的时候,这位聂大人还开怀畅饮了一番。

    比五皇子更心碎的,就只有淑妃了。

    因为苦心萦虑,淑妃的胎儿不保了。其实,她的胎况不好,早已经有了端倪。当时郑杏林甩手将她交由周太医主诊,就是如此。果然,就在这个时候落胎了。

    发生了这么多事,她落胎一事,反而不算得什么了。她的两个儿子,太子吐血昏迷,正在养着身体;七皇子刚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还不知要养多少时日,才能好转。

    九和香一事,几乎将她的根基都拔起了。最令她不能面对的,就是她两个儿子现在反目成仇了,一直疼爱的幺儿。更是对她怨恨入股骨。——从七皇子府拒绝永和宫所赐的药材,就可以看得出来。

    现在,淑妃在永和宫,整日以泪洗脸。就算成嬷嬷不断劝慰她要以身体为重,她都听不进去了。

    她这个年纪落胎,已经重创了身子,再加以这样的心绪,身子就怎么都养不回来了。不过一两日而已,淑妃就双颊深陷,整个人就像一株枯萎的花儿一样。哪里还复先前的容貌光彩?看着。倒像一个老妪了。

    太子的身体没有大碍,慢慢调理就能好了。但是他几乎不能行房的事,尚药局的太医都知道了。暗地里,朝臣们都知道了。虽然大家明面上不说什么。但朝臣们一想到皇嗣问题。就心忧不已。

    他们只能安慰自己:太子还年轻。皇嗣会有的。若是没有……那也只能另作打算了。

    朝臣们在想什么,朱宣明并不知道。这样的事,没有人会在他面前说的。对于他来说。现在怎么都咽不下去的,就是朱宣信谋害他一事。

    虽然大理寺定论背后是西盛所为,但发生了那么多事、有那么多证据,朱宣明又不是傻子,对朱宣信自是起了提防。

    祝虞只是一个内侍而已,有什么办法能令蒋妘行事?他更愿意相信,是蒋妘与朱宣信勾结来害他,只不过目前没证据而已。

    人心就是如此,一旦开始怀疑,就怎么看都是那么一回事。先前朱宣明有多相信自己的弟弟,此刻就有多恨这个弟弟!

    甚至,他还怀疑淑妃知道朱宣信居心叵测,却一直在为其遮掩。尤其是,朱宣明听到了一些风声,传蒋妘出事,是淑妃在下毒手,就是为了灭口。

    这些风声,旁人听了只是一笑而过,但朱宣明牢牢记在了心里,无比坚信淑妃为了替朱宣信遮掩,才会杀了淑妃。

    自此,朱宣明对淑妃起了疑心,日渐疏远了。

    七皇子府那里,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朱宣信自从醒来之后便一言不发,脸上也木木的,除了配合太医的治疗之外,旁的反应都没有,似木偶泥胎。

    只有在静夜时分,从宫中隐秘送出来的书信送到他手上的时候,他才会露出笑容。这个笑容,看着就如要吃人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