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权贵娇 >

第251章

权贵娇-第251章

小说: 权贵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隐公子和韦传琳。在安国公府将来要走的路上,意见截然相反。外人只看到安国公府赫赫之势,却不知道韦传琳与长隐公子的对峙。

    安国公夫人管氏在这一事上,保持了足够的清新,站在了自己孙子这一边,赞同安国公府远离朝堂,并且帮助长隐公子将安国公府稳住。

    管氏的见识,促使了她做这样的决定:她是郑太后的闺阁好友,在朝政局势上,多少有些敏锐。

    韦传琳被禁在自己的院中。好不容易才等来了长隐公子。气急败下,什么话都说了出来,然而长隐公子无动于衷。

    “祖父,请孙儿不孝。若祖父不上表请降爵。那么孙儿就请祖父让出安国公之位了。”长隐公子说道。目光却并不在韦传琳身上。

    即使说着这些夺权的话语。他的姿态依然似要超脱物外。不知他想到了什么,目光深邃悠远。

    韦传琳听了这话,气得用手指着长隐公子。却只是哆嗦着嘴唇,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清楚,这个谪仙般的孙儿,说得出便做到到,狠绝起来的时候,的确是六亲不认的。

    以崇德帝对长隐的喜爱,这个安国公他想得到,并不是什么难事。

    韦传琳的手指颓然地垂了下来,悲愤与痛心交织,心中酸涩不已。他知道一向聪慧绝顶的孙儿,为何要囚住他。江南银库事是其一,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当年元家的事。

    元家的事,阴魂不散!

    “显儿,这么多年了,你还放不下吗?我以为,你早已放下了。”韦传琳逸出了这一句,知道了说什么都无果。

    长隐公子垂下眼睑,淡然地回道:“祖父,我放不下。自那事后,安国公府荣显了那么多年,是应该赎罪了。”

    向当年的元家赎罪,向……沈度赎罪。

    是以,安国公府一定要远离朝堂。如此,才能真正保住安国公府。——局势走到了这一步,长隐公子已经隐约明白,沈度手中那张巨大的复仇图谱已经展开。

    安国公府作了那样的孽,肯定在图谱之上。他惟愿,以整个安国公府的权势,和他永恒无止的愧疚之心,赎回当年的罪。

    “赎罪……向谁赎罪……”韦传琳喃喃道,在见到长隐公子冷然的眼神后,话音戛然而止。

    到了这一刻,韦传琳才真正明白到,当年那件事,对长隐公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不惜用整个安国公府来陪葬。

    安国公府因元家而持续荣显,也将因为元家而骤然衰落,这莫不是报应么?

    一刹那,韦传琳就像老了好几岁,就连长隐公子是什么时候离开的,都没有发觉。

    京兆局势的发展,不会因为这一对祖孙的争执而有所停滞。

    顾霑等吏部官员,仍是忙碌着东宫属官的配设;礼部的官员,则是为了帝王出巡的事,忙得脚不沾地。

    诏书已经晓示天下,帝王将于端午之后、五月初十离开京兆。离这个出巡的日子,虽然还有一个多月,但这一个多月里,还要准备法驾、卤薄等事宜,还要准备告宗庙等仪礼。

    仔细算来,礼部的时间仍十分紧迫。

    对于政事堂的官员来说,在帝王出巡这一事上,他们担着大任,最重要的事,就是太子监国与随行官员这两事。

    君王既出,太子监国就是必然了。政事堂官员也将留在京兆,协助太子处理国事;同时,须选有识通达的官员随皇上出行,以便能达到令帝王知风闻俗的初衷。

    那么,谁留,谁去,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了。

    选择随行的官员,须得顺皇上之意、与吏部仔细挑选。但政事堂官员,得先作出选择。

    政事堂的五位官员之中,裴公辅和王璋表示年老,自当留在京兆;朱有洛则是大声地说道:‘我随皇上出行!“

    他对帝王巡幸有一种莫名的执着,在他看来,巡幸即是帝王索贿,他倒很想亲眼去看看,江南官员送给皇上的“贿赂”会是什么。

    尚书左右仆射两人,必有一个要留守京兆的。既然朱有洛要去江南,那么留下来的,当然就是郑时雍了。

    令政事堂另外四名官员意外的是,御史大夫俞恒敬竟也想去江南。只见他挑着那一双深情的眼眸,笑意盈盈地说道:“我欲去江南。”

    政事堂官员意外,是因为俞恒敬近日在朝中相当沉寂。这还是他自上表监察六部后,第一次如此明确地就朝中大事表明态度。

    俞恒敬,怎么就这么想去江南了呢?

    面对着政事堂这些大佬们的探究目光,俞恒敬淡淡一笑,眼角眉梢全是情意。

    (章外:第一更!)(未完待续。。)

    ps:  第一更,谢谢大家~

424章 见微

    (第二更!)

    俞恒敬半眯着桃花眼,想起了那个年轻官员来拜访的情景。

    上一次,那个年轻官员送来的是一封没有钤印的奏疏。这一次,他送来的是一个消息。

    那封奏疏,是成全,对俞恒敬、御史台的成全。这个消息,则是艰难,俞恒敬、御史台的艰难。

    御史台的官员以清廉起仕,艰难什么的,实属常事,俞恒敬从来就没有怕过。

    因此,江南府,他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了。身为御史台的长官,这是他不容推搪的职责。

    自上而下,政事堂的随行官员既然定下,那么其余的随行官员,也要陆续挑选了。

    因有杜预和韩士元争执一事,使得这一次帝王巡幸的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小,就是为了避免劳民伤财。

    这一次随行人员,定为三百人左右,包括随行官员与仆从,却不包括随行守卫的虎贲士兵。

    可以这么说,这个人数已经相当相当精简了。在这一点上,大定历代帝王都和前朝不一样,或也是大定胜于前朝的地方。

    前朝巡幸的规模极大,而且巡幸的次数极多,史书都这样记载“西征东幸,无所暂息,六宫与文武吏士常十余万人,然非省方展义之行也。”

    非省方展义之行,这就是史书否定的评价。有时候,巡幸和暴政就只有一线之隔。这个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了。既要知道民情。又不可劳民伤财,所以朝廷才定员三百。

    这样的规模,怎么说都不能视为所以奢靡了。

    这三百人之中,主要的都是吏胥、侍从、文士,官员不过占了五十之数。这五十个官员,出自五省九寺五监,实际每个官衙不过出两三名官员,对朝事没多大的影响。

    这五十个官员,都有谁呢?

    顾霑和张明德碰了面,都为了挑选合适的随行官员。都绞尽了脑汁。因为这事,的确不太好办。

    跟随帝王出巡,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荣耀。对很多官员来说。这是他们官场生涯中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伴驾出行。就意味着有机会在皇上跟前露面。对于文官来说,万一有机会,赋的某句诗、作的某副对。能得到皇上的赏识,那就意味着官员亨通了。

    对于武将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皇上巡幸,武将随身保护,这就多了时间和皇上相处。感情,都是处出来的,得到皇上的好感,还愁以后的官路吗?

    因此,为了能跟随帝王巡幸,官员们想尽了办法,就是为了让吏部和礼部的主官选中。一时间,前往顾家和张家拜访的官员便多了起来,而且都备了重礼。

    面对这么有目的性的拜访,顾霑一贯的原则都是推拒的,大部分帖子都是不受。但有一些官员的帖子,顾霑却不能不接

    这些官员,或是在朝中有大势力、大倚仗,或与顾家有很深的联系。比如,户部尚书张龟龄的帖子,还有太仆丞崔韶的帖子,类似这些官员,他都是要见的。

    他接了这些帖子,傅氏便变得比以往忙碌。无形中,顾琰也忙了起来。迎来送往、维系交情,历来都是当家夫人和嫡女的重要职责。

    崇德帝巡幸江南一事,令顾琰有些恍惚。前一世润州大疫肆虐,润州临近江南府,举国百姓避之不及,当然没有帝王巡幸江南一事。

    她从沈度的口中得知,沈家在江南早有谋划,针对的,就是成国公秦邑。

    沈家所谋划的事,是江南银库的事,具体细节并没有和顾琰多说,只是说十分有信心。

    沈肃和沈度的行事,顾琰很清楚。他们说十分有信心,就说明事情已经完备,就等着帝王巡幸江南了。

    有顾霑在,有杜预在,沈度在随行官员中,是意料中事。

    至于江南银库……顾琰所知不多,最大的印象,就是崇德十八年的三初宫变,江南银库是为朱宣明谋反提供钱财支持的。换言之,江南一直是朱宣明一系的后盾,而且是很可靠的后盾。

    这辈子时移世易,前世发生过的事情,或许也作不得准了。但朱宣明有这么坚固的后盾,她是一定要提醒沈度的。

    及到傍晚,她接到了傅铉的消息,联想到成国公府现在的处境和朱宣明的为人,她便想到了一个可能,恍惚渐渐变得清明。

    待沈度来到桐荫轩的时候,顾琰便将这个可能对沈度说了,是提醒,也是帮助。

    沈度惊异地看着沈度,再一次为她对朝局的敏锐感到震惊……和佩服。阿璧虽在闺阁之中,却所知甚多,包括对很多官员来变幻莫测的朝局,她都能把握得到。

    比如她当下说的这个可能,他就忽略了。

    “阿璧,你说,太子殿下会阻止皇上去杭州?太子意在江南银库?”沈度如此说道。

    他在江南的谋划,已经和父亲沈肃推了无数次,也将各种可能的情况都列了出来。秦邑会向朱宣明求助,是他们的预料之中。

    但是,据东宫的暗卫所报,朱宣明并没答应秦邑所请。先前,他们还感叹,道太子的确变聪明了,没有将这件祸事揽上身。

    但听了阿璧之言,他才发觉,或许他们算漏了些东西。不是太子变聪明了,而是太子的野心太大了,大到出乎他们的预料。

    阿璧说,傅家的暗卫查探到,江南卫大将军唐训刚纳了一门小妾,还喜爱得紧。

    这是来自军中的消息,自是傅家比沈家灵通得多。就是唐训纳妾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消息,能充分说明一件事:江南银库的相关官员,并无惊慌。

    唐训是江南卫大将军,江南银库不可能绕过他。据沈度所知,唐训手中也有江南银库半成干股。皇上即将巡幸江南,唐训还有心情纳妾?

    但他的的确确是纳妾了,还喜爱得紧,这就不寻常了。

    沈度的面容渐渐严肃起来,此刻他还不知道,东宫铺设的一张大网,已经罩到了他头顶。

    (章外:第二更!)(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

425章 套住

    (第一更!)

    朱宣明心中有根刺,这根刺,就是他怎么都无法拉拢的沈度。

    说来也奇怪,朝中这么多官员,不受他拉拢的人也有,但对沈度的拒绝,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执念。

    自从秦绩死后,朱宣明就越发看沈度不顺眼。因他会时不时想起秦绩当初的话语,秦绩那时候劝朱宣明除了沈度,免得将来有后患。

    当初他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现在早就觉得这些话有道理了。如果不是沈度,罗炳光不会出事,方集馨也能继续为他效命,他的势力会更加强大。

    然而,这都不是朱宣明想置沈度于死地的理由。

    真正让朱宣明对沈度起了杀意的,是和秦邑所说的消息有关,和秦绩之死有关的消息。

    秦绩虽已死了,死于京兆尹林世谦的虐杀,但秦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总觉得背后有人在着力对付成国公府。是以,他一直没有放弃过查探秦绩的死因,以期能揪出背后的暗手。

    几个月过去了,秦邑终于得到了一条线索:那些曾摆在京兆府尹的百姓刺客,被京兆录事参军事裴容换走了。这个裴容,是沈肃引荐入仕的,和沈家有莫大的联系。

    在秦邑看来,如果没有那些百姓伏杀成国公府的死士,那么秦绩就不会被带进京兆府,就不会死。归根到底,秦绩的死,那些百姓死士绝脱不了干系。

    秦邑现在已经捉了裴容,希望从他口中得知真相。然而不管怎么刑求,裴容什么话都没有说。

    秦邑会向朱宣明说起这事,乃是希望朱宣明记得秦绩的情谊,能在江南银库事上帮他一把。

    如秦邑所料,朱宣明记得了秦绩,想到,却不是在江南银库上帮他一把,而是怎么对付沈度!

    就算裴容没透露什么,在朱宣明看来,沈度就是令秦绩身死的人。——他心中已经认定了这一点。沈度就是他的死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