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灵性蒙古高原 >

第1章

灵性蒙古高原-第1章

小说: 灵性蒙古高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b6155/
……

感恩起点、感恩编辑、感恩一直以来相随的朋友、读者

    周五,《灵性蒙古高原》上架。

    我很开心。

    2012年9月,在先生离去838天之后,我从地狱里爬起来,拿起笔开始“倾述”。

    想一想,原来也写些东西,报刊发表过一些文章,记得当地一家报纸曾经就副刊想跟我长期约稿,而被我婉拒,原因是我没有时间,我满足于一粥一饭的小日子。

    结婚生子后,就一心一意在过日子,照顾一大一小两个人,基本放弃了临床,也放弃了喜欢的阅读和写作,就这样幸福而浑浑噩噩地过了十年。

    直到博士毕业、事业如日中天的先生猝然离世,我突然从天堂掉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我整个人像失去灵魂的僵尸,没有思想、没有思维,这样的日子在过去了800多天后,我恢复了一些神智,我想我不该把“我的”人生就这样荒废了,慢慢地活过来,也寻找一个生命——或者说活下去的突破口。

    于是,我拿起久违了的笔墨,开始在起点上传我的《走过蒙古高原的生命》,(《灵性蒙古高原》的前身),随着笔端流淌而出的文字,我的情感和情绪都得到舒缓。

    写作的初心是,用心写一部经典大作。我一直坚信,只要倾注了真情和心血,凭着我的文字功底和流畅的思维,写出一部好作品还是可能的。

    上传后,反响强烈,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了十几万的点击,还是我在断断续续地更新之下。

    可惜后来清查,封闭了所有作品。我只好停下来等待,等待了很久之后,在书虫姐姐和一些读者、朋友的建议下,转站到主站,也接受一个读者的建议,改了作品名,可是,我现在却有些后悔,觉得“走过蒙古高原的生命”更贴近作品,也更符合我的写作初心。

    可惜,已经用“灵性蒙古高原”这个名申请了“著作权登记”,并且和起点签…约,想改回去有些难,不过想想,也倒安然:无论自己的孩子叫什么名,不也是同一个孩子?

    一直没有明确的目的,比如签…约,上…架之类事情,我甚至没有心机去了解这些,只是在不停地书写,从开始局限于自我的小圈子到慢慢扩展开来关注大众、关注民生、关注时代特征,命题和视野宏大起来,我的生命也逐渐焕发出生机。

    我很感恩,感恩起点在我生不如死时提供了一个给我安置生命期望的平台;感恩原来的责编薯条的厚爱,她从万千作品中看到我朴素而真挚的“拙作”,督促我签…约;感谢主编胡说上架该作;非常感恩一直以来陪伴我喜怒哀乐的读者们!特别感谢书虫姐姐、奶奶、一竹、水清竹韵、月辉、徐家店、燕衡、沃土等等笔友几年来的鼓励、支持、相随相伴。

一、风雨孕育的山丹花

    (起点网专一作品,请勿转载,否则作者和起点将维权,追究盗版责任)

    如你喜欢,敬请收藏。

    一、风雨孕育的山丹花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民都在轰轰烈烈地投身于“特殊时期”的战斗中。在“学大寨”、“多开田广积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闹哄哄吵喳喳地社会背景下,一个雨雾濛濛的早上,昨天还在地里拼命拔麦子争当先进模范的铁蛋儿妈准备临盆了。

    干旱的草原,一个秋季都不曾下过雨,那天早上却下起了毛毛细雨,这远不是草原雨水的性格。草原的雨如同草原的人——直爽、豪迈、激烈。像极了当地的汉子——如草原旋风——说来即来说走就走、绝不拖泥带水。今儿的雨倒像江南的淅淅细雨,一大早便开始淅淅沥沥个不停。

    早起,铁蛋儿妈起床就觉得肚子不得劲,她早早起来,走到大门外倒了夜尿,掏了灰,洗好隔夜手,洗了锅,从大水缸里舀好一大锅水,准备烧滚水做早饭了,肚子却一阵紧似一阵地痛了起来。

    铁蛋儿大天还没亮就出去拾粪了,白天还要加入农业社热火朝天的“秋收大革命”,做家里6、7口人的饭菜的火实都要靠平时铁蛋儿大打早上掏空出来的时间拾牛粪来烧呢。

    草原上牛马成群,不缺的那就是粪,也因为铁蛋儿大的勤快,铁蛋儿妈从来没有为烧火柴不足烦恼过。都是放心地烧最好的牛马粪。每年还能存起来满满一粪房的大块牛马粪。塞北高原寒冷的冬天也从未受过冷冻。秋天草老,牛马粪成型,因而结实耐烧,正是拾粪存储的好时候。

    新鲜的牛粪要等它僵硬了及时拾起来晾晒,否则粪牛牛(屎壳郎)就会在粪堆里安家落户,用不了几天,牛粪就会被吃喝的只剩表皮一层空壳。

    粪牛牛会把牛粪滚成圆溜溜的球,然后把蛋(卵)下进去,粪球球即是育婴房又是“孩子”的食物。粪牛牛父母费尽心机和力气,一前一后把粪球球滚到荫凉湿润一点的低洼地,以保证“儿女”不至于被塞北毒辣的阳光晒干。

    今天早上,铁蛋儿妈照样揪了一把引火柴提了一箩头干牛粪回来,放在灶旮旯,肚子痛到她不能再烧水做饭了。

    她费力地慢慢爬上炕。

    铁蛋儿红扑扑的小脸上挂着笑容,口角流着清凌凌的口水。铁蛋儿今年刚刚3岁,高原的风把孩子娇嫩的小脸都吹出一道道小口子了。黑乎乎的小手露在被子外面。

    铁蛋儿妈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怎么都不忍心叫醒他。

    她一直忍着,要等铁蛋儿大回来。她已经有了生铁蛋儿的经验,况且这一回肚子也偏小,月份儿还不足呢。她想可能是昨天和三后生比赛拔麦子揪扯着了,还没到生产时间呢。

    昨天一直是手下败将的三后生居然敢挑衅,从未输过的铁蛋儿妈又一次被激起斗志,在大家的起哄呐喊声中以双手拔六垄小麦赢了比赛。

    现在,她是那么后悔。

    她想:可能也是变天的缘故,人、牲口都肯在变天时候下崽,也或许只是痛一痛就过去了。

    她倚在窗台上默默地忍着、盼望着铁蛋儿大能快点儿回来。

    听到隔壁妯娌喜凤起来开门的声音,她敲敲仅有的半块玻璃,原来雕花的木窗上装有两块透光的玻璃的,铁蛋儿刚学会走路那会儿,跌跌撞撞地两块都碰碎了,只剩下上半边尺二八寸土坯那么大一块了。

    她轻轻地叫了一声:“他二婶,你过来一下。”喜凤听到叫声,放下手中的尿盆走过来问:“咋了?”

    铁蛋儿妈说:“我肚疼,可能要生了,他大还没回来,你帮我喊喊,看他回来跟前没有?”

    喜凤问:“你不是还没到月份吗?”

    喜凤也挺个大肚子,两人的预产期差不多,都是农历八月份的。如今才刚刚六月底啊。

    喜凤是头胎,不免惊慌,急急忙忙回去叫醒铁蛋儿二叔二娃,二娃听说,一蹦三尺高,急急忙忙揪上裤子,爬上屋顶,扯开嗓子叫上了:“哥——哥——嫂嫂要生了,听见就快回来啦——”

    因为下着小雨,铁蛋儿大也并未往远走,他只在房后的大洼那儿拾一些平时看不上的牛粪,存储起来是不好用的,现时烧应该没有问题的。

    空旷的草原,他听到了弟弟的声音,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地往家赶。连箩头和粪叉子都扔了,没命地往家跑。

    秋天是忙碌的季节,已经有很多人起床了,房后住着的二来更看到铁蛋儿大飞也似的往家跑,以为出了什么事,也跟着一起跑进了门。一边跑一边问:“咋了?咋了?”

    当看到铁蛋儿妈好好地坐在炕头上时,铁蛋儿大长出了一口气。

    因为跑得急也因为担心,铁蛋儿大蹲下来大喘气。

    喘过气来,才问铁蛋儿妈怎么样了。铁蛋儿妈说可能要小月产了,叫他快去找接生婆来。

    铁蛋儿大急急忙忙去借农业社的驴,好驾了驴车去接隔十里外下滩村铁蛋儿的姥姥和一个沟沟坎坎纵横交错皱纹满脸的接生婆——羊换妈。

    铁蛋儿大到羊房去找饲养员李罗圈儿。李罗圈儿是一个瘦小枯干的汉子,人称“刮地穷”,是个连黄风过来都要抓它一把砂子下来的人。

    铁蛋儿大赶到羊房时,李罗圈儿刚刚起来,出门撒尿。看到铁蛋儿大急急忙忙冲过来,便大声问询:“咋了?被狼咬了后半截了?”

    铁蛋儿大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媳妇要生了。。。借生产队的一头驴。。。一辆车。。。。。。去接外母娘和接生婆。”

    李罗圈儿眨巴着眼屎迷糊的双眼:“真的假的?一大早的?怎么说生就生了?”

    铁蛋儿大急急忙忙拉了李罗圈儿赶往牲口棚,两人走过牛栏马厩来到驴圈。

    李罗圈儿牵出一头麻灰的老驴,一边说:“这头驴老是老了,但紧要关头肯出力,也跑得快。”

    铁蛋儿大爬上驴背往车马库疾驰。

    把驴拴在拴马杆上,整理好车子,弟弟二娃也赶来了,兄弟两麻利地上好笼头、带好嚼子、拴好滚肚,套好了车,铁蛋儿大赶着驴车飞车而去,扬起一溜儿黄尘。

    二娃在后面喊:“你慢点儿,有我在家了,你放心。”

    铁蛋儿大扬起手中的鞭子,舍不得打在驴身上,在空中“呜——啪——”地亮了一鞭子,灰驴扬蹄急奔。它完全能感觉到主人的焦急。

    走入华草如织的草甸中,沿着平时车、马、人踏出的一条细细的路迹走,两边没(mo)过车辕的茂盛茅草减慢了他们行进的速度。

    一对鹌鹑被他们疾驰而过的车辙惊起,呼啦啦飞出好远。

    早起的一对“吥吥哧”(戴帽鸟),在路边不远处一唱一和:这边“吥吥吥——”,那边“哧——”。

    忙着在小树林里笔直的白杨树上搭建新窝的喜鹊含着一枝枯树枝飞过他们的头顶。

    还有休息了一夜早起的蛐蛐也不甘寂寞,藏着草丛中“吱吱”地亮着歌喉。

    看来这一场秋雨给这个草原带来的不只是清凉的空气,还给众生带来了勃勃生机。

    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忙了一个下雨的早上,紧张焦急的铁蛋儿大,这时才感觉出了汗的背心沁入的丝丝凉意。他缩了缩脖子,裹紧了衣衫。

    身上的夹衫还是过大年时铁蛋儿妈拆了自己的一件衬衣做里子,买了五尺白洋布染了黑色做面子,唯一的一件新衣服。

    平时总舍不得穿,今天出门,铁蛋儿妈一定要他换下身上那件千缝万补的旧衫穿上的,他用手摩挲着衣衫密密的针脚,心里暖融融的。

    走时铁蛋儿妈还拿了五毛八分钱给他,要买二毛钱的两斤黑糖,一斤坐月子,一斤送接生婆。剩下的买一刀草纸一毛钱,买四盒二分钱的洋火。

    车子终于到了合作社的门口,铁蛋儿大把驴车拴在牲口桩上,跑进合作社。

    合作社的小杨刚刚取下护窗板,看着铁蛋儿大狂奔而来,问:“怎么这么急?老婆生娃娃了?”

    铁蛋儿大没时间理会小杨的玩笑,“快、快!二斤黑糖分开包两包,一刀草纸,四盒洋火。”

    小杨一边麻利地拿出两张牛皮纸称好黑糖包好,又用纸绳绑好,一边问:“真的生娃娃了?我说你平常不能这么急嘛!”然后去拿来一刀黄色的草纸和四盒洋火,放在柜台上。铁蛋儿大丢下紧紧攥在手心的五毛八分钱,两手捧着买好的东西疾奔而出。

    把东西用避雨的帆布包好,放在驴车上。急忙奔铁蛋儿姥姥家而去。

    铁蛋儿姥姥家下一个斜坡就到了,一个村子也就七八户人家,秋天的早上,虽然下着雨出不了田地干不了农活,但家家户户也已起来了,氤氲的雨气里炊烟犹犹豫豫地漫天飞舞。

    雨虽不大,衣服露在雨布之外的地方都已浸湿,好在买的东西用帆布包着不曾湿水。

    铁蛋儿姥姥刚刚喂完六个月大的小儿子坐在灶旮旯准备烧水熬粥。火石还没有打着,就着的马槤毛(一种植物的根须,特别容易引火)还没有着火起来,铁蛋儿大已经站在身后了。

    铁蛋儿姥姥今年四十三岁了,正月里刚刚生下她的第十个孩子,也就是十娃。她一共生了十个孩子,五个女儿五个儿子,个个健康。

    也曾经因为她生的孩子多而被评为“英雄母亲”。

    一家十二张嘴,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物质匮乏时,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往往大一点的孩子上田地去摘嫩的油菜花,去草原里采蘑菇、捡野菜再加上几粒小米熬成一锅粥作为一家人的食物,勉强度日。

    铁蛋儿姥姥一辈子不曾有过月事,却生下十个健健康康的孩子,而她的五个女儿却个个正常的很。

    如今大女儿的第二个孩子要出生了,二女儿也有了一个女儿了,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