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72章

崇祯七年-第72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兽,野猪狍子,野兔之属,都是上好的野味儿,别是一番风情。”

    “独乐乐不如同乐乐。”纪长风还有着读书人天真的那一面,笑道:“咱们何必自己吃?去和那些百姓吃不好么?与民同乐。”

    他说这话的时候很是兴奋和期待,脸都有些红了。

    董策叹了口气:“又是一个不懂民情,满腔理想,不通世事的官儿啊!却不知道你去和百姓吃饭,百姓最是难受不过。”

    明朝的读书人信奉孔孟之道,他们的教育中,执着的认为百姓是尊贵的,君王在百姓之下,只可惜绝大部分的读书人在当官或是有了功名之后,就把自己看做了黎民黔首的代表。而打着为了天下苍生的名义,把自己的利益,家族的利益,群党的利益,凌驾于整个国家和朝廷之上。

    凭什么?你们又算什么?

    不过董策对纪长风的意思却是不好违逆,既然人家这般有雅兴,那自己就陪着他折腾便是了。

    两人在石进等人的簇拥下策马向着百姓聚居的所在缓缓行去,纪长风显然是兴致大好,时不时的还点评一下周围的风致景色。

    此地风物,也是颇为可观。

    有了这两日,那百姓聚聚的所在又是有了不小的改观。原先杂乱的窝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三排房子,很是简陋,基本上是用原木,泥,外加树皮建造的,屋顶上铺的是草,不过用来暂住是足够了。

    在房子旁边一直到河边,已经清出了一片空地。

    空地上点起了一堆堆熊熊的火焰,火焰上空的空气都在扭曲着。火堆两侧支着粗大的木头叉子,上面悬挂着大锅。百姓们直接从河里取水,而后就着雪水融化颇有些寒意的的河水把那些肥鱼开膛破肚,刮了鳞片,清洗干净了之后,剁巴剁巴,直接便扔到了已经烧开的大锅里面。

一零四章 金瓶梅

    锅里头还有不少野生的芹菜之属,聊以佐味儿。

    这会儿还隔着挺远的,纪长风鼻子一抽,笑道:“好香,在下都等不及了!”

    董策等人正过去的时候,那边忽的起了一阵骚动,一堆人都围了上去,也瞧不清楚里面发生了什么。

    接着,便是一阵惨叫声传来。

    “怎么回事儿?”董策坐在马上冷冷喝道。

    众人见是他过来,立刻恭敬的跪倒了一地。

    里面的情况显露出来,却是一个汉子趴在地上,裤子被拔到了膝盖,而耶律斡里和正握着他手里头那根马鞭,狠狠的抽着那的汉子的臀部和大腿。

    那里已经是一片鲜血淋漓。

    看到董策瞧过来,耶律斡里和大步走来,大声道:“大人,这贼厮鸟私藏一条鱼,按规矩当鞭三十。”

    纪长风顿时大为不悦,一条鱼而已,至于么?

    只是董策在这儿,他却是不方便说话的。

    董策倒是并未在意。

    这些百姓被马贼劫掠,烧了家园,杀了亲人,无家可归,没有粮食,没有衣物,眼看就是饿死这一条路好走。在这等时刻,是董策收留了他们,给他们粮食吃,还把他们带到这里来,要分给他们耕地,给了他们活下去,甚至繁衍子嗣,长久安居的希望。

    董策对他们已经足够好。

    但是人就是一种这么贱的生物,你一个劲儿的对他好,他反而不会怎么珍惜,而且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长此以往,民风会变得非常恶劣。所以还须得恩威并施,王霸兼用才行,让他们知道,在董策麾下,可不是只有好处。照样要遵照规矩,照样要老实听命。

    董策坐在马上打眼瞧去,果然便见到这些百姓脸上都增加了许多敬畏。

    这一顿大棍子看来打的是颇有成效的。

    不过大棍子打完之后就要甜枣了。

    甜枣明日再说。

    他低声向纪长风解释道:“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今日此人私藏一条鱼,若不惩罚,所有人都有样学样,如何管教?何况此时乃是磐石堡草创,一体劳作,都属公中所有,万事都得从严,立下规矩,以后也好说话。”

    不过显然纪长风此人也是坚持己见,不是那么容易被别人的话影响的,他只是淡淡嗯了一声,不再说话。

    他使了个眼色,耶律斡里和点点头,大步走回去,硬是把三十鞭子抽完,那汉子中间晕死过一次,又生生的疼醒过来。

    不过耶律斡里和自有分寸,他看上去被打的血肉模糊,极为凄惨,实则都是皮肉伤,没几日也就好了。

    鞭刑执行完了,这汉子被几个人抬回自己的房子里去。

    而其他人则是在大锅后面排着队,王羽和王通就站在那锅边儿上,为每个百姓盛饭。

    既是农家,又是一路这么走过来的,便也少了许多顾忌,再加上不管男的女的,白日都是要一起干活儿的,因此便都聚在一起吃,毕竟屋子里头又闷又黑。庄户人家,图的也是一个热闹。

    瞧见董策几个人坐过来,大伙儿便都是自觉的避让到了一边,把那好大一片位置闪出来。

    纪长风却是要发扬一下亲近百姓的想法,端着碗凑到人堆儿里面去,和大伙儿扯扯家常。怎奈何这个年代百姓畏官如虎,对他也不怎么熟悉,因此他问什么的,都是一脸恭敬的说好。纪大人的满腔热情把兜头一大盆冷水给泼的熄灭了,他没得法子,悻悻的回来了。

    因着这事儿,这顿饭吃的也是不咸不淡的、过了好一会儿,纪长风才低声对董策道:“果然先贤们说的不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董策笑道:“先贤们说的,自然是万世不变之至理,大抵是不会错的。”

    心里却是冷笑,还不知你们这些读书种子们发明出来愚弄老百姓的东西?

    吃过饭,回到城门的时候,所有的物资都已经卸载完毕了。眼看天色不早,纪长风便匆匆告辞,为免失礼,他解释道:“在下还要帮兵备道大人写一本书查资料,这可是兵备道大人极看重的大事,在京城还未来此上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下笔,现在写了有一半了。”

    “哦?什么书?”董策不由得有些诧异,便问了一句。刘若宰现在公务如此繁忙,却还有心思写书?

    “金莲传。”纪长风有些自豪道:“不过我给大人提建议,改为金瓶梅似乎更佳,大人已经同意了。”

    金……金……金瓶梅?

    ××××××分割线××××××

    已经是深夜。

    磐石堡外已经陷入了一片漆黑的沉静之中,百姓们一穷二白,自然是油灯灯台都没有的,这会儿都已经造完小人儿,陷入了沉睡的梦想之中。大荒原上有风呼呼吹过,已经带着几丝凉意,风生水起,甘河和洢水河涛声阵阵。

    不远处有轻轻的马蹄声传来,一行六个骑士缓缓策动着胯下战马,沿着洢水河的北岸,自东向西而去。

    他们都可以放缓了速度,更像是信马由缰,不过行进方向始终保持着一条直线。每个人手里都举着火把,把周围照的一片亮堂。十里铺外可是把白麻子匪帮给得罪了一个狠得,以董策的缜密性格,自然不会忽视他们有可能存在的报复。安乡墩那边不怕,城高池深,又小又硬,白麻子匪帮根本啃不下来。比较值得担心的就是磐石堡这边,毕竟有许多百姓都是住在堡外的,若是被白麻子这些马贼杀进来乱砍一气,则后果不堪设想,刚刚聚拢的民心立刻就要散了。

    是以董策安排了两只巡逻队,比较讽刺的是,这两支巡逻队都是那些投降的马贼组成的。马贼被分成了两队,一队五人,马林领一队,耶律斡里和领一队。这样一来,他这个军法官手底下多少也算是有些力量了。两队分别是轮值上下半夜,各自直接对董策负责,在城门处交接。

    这会儿是上半夜,队伍最前面的就是耶律斡里和,董策给他发了一套皮甲,也算是彰显出他特殊的身份,和马林一样的待遇。

    而其他的那些前马贼,现任巡夜斥候,都发了弓箭和铁刀。董策也不怕他们逃跑,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呆了这一日,只要是眼睛不瞎,就能看得出来,这个群体拥有何等巨大的背后支持和发展潜力,更能清楚的意识到,现在能够置身于这个群体中,是何等的幸运。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水涨船高,乃至升官发财。有这样让人充满了希望的发展愿景,鬼才愿意回去当马贼呢?

    再说了,若是谁敢有二心,耶律斡里和的熟铜锏第一个就砸碎了他的脑袋!

    这时候在磐石堡原先的官衙,现在董策的住处,前厅之中,火把熊熊照亮了整个厅堂。

    董策坐在上首的位置,石进几个人都站在他的左右手边下首,而董策面前,却是跪了几个百姓,在那儿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今天送走了纪长风之后,董策便把手下们召集在一起,询问今天工作的情况。

    第一个便是王通,他回禀说,一条荒废程度比较浅的沟渠已经初步开挖出来了,那条灌溉渠大约有半里来长,三米宽。淤积的本来就不是很深,现在已经挖下去了不到一尺深,预计十天之内能够把灌渠给清理出来。

    听了这个蛋疼的数字,董策无比怀念后世的挖掘机。

    不过这个年代的生产力就是这样,急也没用,所幸这边土地肥沃,前一阵子又刚下过雨,倒也并不急着用,慢慢来就是。

    至于烧荒,进度就要快得多了,清理出来四周的空地之后,王通一把火烧上去,直撩的半天高,在洢水河北岸和甘河西岸整整烧出来一千多亩地,那些草木灰堆在地上,就是上好的肥料。

    老农们也都看了,连声称赞,从未见过这么肥沃的黑土地。

    事不宜迟,董策立刻就让他挑出一些有经验的农民,商量耕作问题。

    下面跪着的几位就是,董策让他们起来说话,一问话他们回答的时候便是跪下,最后董策干脆就随他们了,他们这样反而自在。

    所谓耕作问题,其实最核心,最主要的就是种什么的问题。

    “你们可曾见过这等东西?”董策双手比划着:“在地表生长藤蔓,可达七八尺长,伏在地面上,叶片绿色,藤蔓稍有些发赤。开小花儿,白色或者黄色。块茎则是生长于地下,形如纺锤,表面乃是土黄色或紫红色,能有这么大,产量很高。”

    董策双手比了一个大小。

    他说的东西,自然便是红薯。

    这种植物,早在董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之时就已经想过不止一次了,看到粮食产量如此之低——往高了算一亩水浇地也就是能打下来一石粮食,明季一石换算成后世的度量衡就是一百九十多斤。这让早就习惯了后世动辄亩产七百百斤上千斤甚至数千斤的董策感觉非常不适应,不过他也知道这是没有法子的事儿,事实上,在这片东亚土地上,这种粮食产量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直到之后的数十年间,靠着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及化肥的大量使用,产量才提升上来。

一零五章 种什么?

    董策的想法是寻找替代品,那就是红薯。红薯的高产举世皆知。

    而且地瓜这种作物还跟别的不太一样,里面淀粉含量和糖分都非常高,是可以作为主食干粮来食用的。董策母亲那一辈人,在年幼年轻的时候,基本上都吃过地瓜干儿的窝头,那时候一般人家吃地瓜干儿的窝窝头,讲究点儿的则是吃棒子面儿也就是玉米面儿的窝头。

    董策小时候也吃过几次地瓜干儿窝头,第一顿甜的能腻死人,一嘴下去又香又软又甜,感觉就像是吃了一口沙糖。不过也就是一顿而已,到了第二顿就硬的能砸死人。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能吃上一口地瓜干儿窝头绝对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董策印象中,红薯和玉米应该都已经在崇祯朝之前就传入中国了,只不过应该是没有广泛推广。

    他前世的时候甚至从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若是红薯能够早推广二十年,大明朝未必会亡。

    这个且不说,但是大明之后那个鞭子王朝的人口能够从康熙初年的五六千万左右,在一百多年之后的乾隆末年增长到三亿多,红薯和玉米绝对是立下不世之功。

    所以董策一开口,立刻就是满怀希望的问出了这种作物。在他看来,此时红薯的产量绝对没有后世那些水足肥多,又是不知道多少次杂交出来的优质品种那么高,但是两三千斤该是有的吧?

    没想到的是,他说完之后,几个百姓却是面面相觑,没一个说话的。

    “怎么,是不知道还是不敢说?”董策微微笑道:“但说无妨,说的好了,本官有赏赐。”

    几个汉子看了看,一个年纪大些,看上去有四十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