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569章

崇祯七年-第569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董策面前的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的精锐,已经跟他们刚离开甘肃大草滩的时候截然不同。这一路上,董策并没有闲着,在路上的时候,他时时刻刻都在操练这些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察哈尔部族民。

    如果说之前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个寻常百姓的话,那么现在便是有了些精兵强将的意思了。

    之前的他们,虽然控马技术娴熟,但一看就知道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便是控马技术再好也不过是寻常百姓而已。而现在,他们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支真正的骑兵精锐。

    这样一支兵强甲坚,军容森严的队伍,很容易就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威慑力。所以,在董策这支队伍周围百步之内都没有流民的存在。远远的瞧见他们,流民们都是让开道。

    不过这会儿董策等人想要再往前走却也是真难了,层层叠叠的这一大片流民把前路给堵得严严实实的,他们这么大一支想过去,人家就算想让路都没地方可以给他们让。

    那一队斥候中汉话最好的自然是董策原来的家丁,他报告道:“大人,属下等人方才去宁州城下联络了,结果城上守军说不让咱们进,说生怕一旦开了城门,流民们也都涌进去。”

    董策听了,不由得一阵默然。

    一旦在城池附近发现大股流民,立刻关闭城门,不准流民进入,这是这个时代,大明朝的官员们处理流民问题时候惯用的手段。不光是对待战争产生的流民如此,便是太平盛世,对待那些因为泸泸水灾旱灾蝗灾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灾民们,不少官员也是这般处置。

    大门紧闭,谁也不准进来,管你在外面是死是活,反正别让我瞧见就行了。

    有那有点儿良心的,还知道往城外弄些粮食什么的赈济一下灾民,就算是没什么切实的用处,但至少也做个样子。那等没良心的,根本管都不管。

    董策早在之前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所以他还吩咐斥候们寻找适合安营扎寨的地方。

    他问了一句,那斥候立刻道:“属下寻到了,就在城东,乃是一片高地,旁边还有条小河,里面泸泸水不多,但总算还有些,那里也有流民,但咱们选的地界儿在上游,流民就少一些,取泸泸水也方便,泸泸水还干净。”

    董策点点头,吩咐队伍去往那处高地。

    既然前路堵了,也无法通行,董策便吩咐士卒们下了官道,从野地里前进,让过前面那些流民去。

    在密集的人群中艰难的往前挤了半个时辰,董策等人方才到底地头儿。确实不错,地面宽敞开阔,比周围地势高一些,还有泸泸水源。

    董策吩咐下了营寨。因着是临时营寨,又是赶路而不是打仗,所以营寨扎的很是粗疏。外面只是浅浅的挖了了一圈儿壕沟,三尺深,五尺宽而已,在壕沟后面,是木头搭建的寨墙。寨墙上开了几个缺口,连大门都没有,缺口开的也很大。

    如此看来,这营地实在是太过于简陋了一些,哪怕是临时营地,也未免太不讲究。毕竟一座营地建的坚固了,不仅仅是好看,确实也是有着更好的防御能力。但董策也有他的理由,他建造这样的营地,和现在他手下的组成有关。若他现在带领的是磐石堡步军,那他一定老老实实的按照兵书中所写的建造营地,一点儿都不会降低要求。但现在,他手里头都是马队,那样就没必要了。现在这个营地的样子,最是适合马队在其中奔驰,大门也够大,要杀出营地也是简单。

    这便是营地了,再往里头,就是营帐。而占了营地一大半面积的,却不是人住的地界儿,而是马圈。

    马圈很大,因为董策这支队伍带的马实在是太多,足足有八百余匹。

    除了五百匹马是苏泰太后送的之外,还有三百匹,却是董策在苏泰太后那里买的。这三百匹马,花了董策一万两银子,算下来,差不多一匹马三十几两银子的样子,这个价格不算便宜,可见苏泰太后知道董策有钱,也没跟他客气。但问题是,在关内,战马稀缺,便是有钱也无法一次性买的这些战马。

第897章 九一五 曹文诏的消息

    八百匹马,乃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但带着赶路,可就多了许多麻烦了。

    接下来,家丁们便即从大车上卸下辎重,开始搭建营帐。随行的有十余辆大车,用来运送辎重。

    正在士卒们干活儿的时候,董策忽然听到宁州城下的方向传来一阵凄厉的哭喊声。

    董策赶紧看去,却见一大片人跪在宁州城门口,而在城墙上,却有不少守军张弓搭箭,朝下射去。不少流民都被箭射中,一个个哭喊着,其他人都是被吓到了,赶紧起身,惊恐的朝外跑去。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站在城墙上,正自朝着下面大骂着什么。

    董策眉头皱了皱,神色间一片冷然。

    这是怎么回事儿,他菜都能猜到。肯定是城下的流民请求进城,结果城头的守军不但不允许,反而放箭射杀。

    看到这一幕,董策牙齿咬得咯吱作响,脸色狰狞,狠狠的攥紧了拳头。不过,最终董策也终归是只能深深一叹,而后转过身去。

    他不可能因为这些流民便和同为大明军队的宁州守军翻脸,而且现在这种对于流民的处理方式,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员,几乎都已经默认了。这一路走来,如此对待流民的难道还少吗?又岂是只有宁州一处?

    身在大明官僚这个体系中,董策也是无能为力,所以他才觉得心头如大石压着,身上如同被缠了一层层的**,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只觉得自己的身体周围重重滞涩,想要活动一下都是艰难的要命!

    所以他才立下大宏愿,要拳打脚踢,将这上上下下的枷锁禁锢都打得粉碎!

    等到众人都安顿下来,董策便派出人去打探消息,这些流民来自于四面八方,将他们口中的信息汇聚起来,大致便能对眼前的局面有一定的了解。

    如白贻清,刘若宰等高级官员,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得到专门的军报,里面对现下的局势,乃至是一些战争的情况都非常详细的描述。但董策现在的身份地位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他现在又在行军途中,也无法去刘若宰那里借阅,而偏偏现在董策对情报又是非常之急需。

    为了不让自己两眼一抹黑,他每到一地便大量派出人手打探消息,若不然的话,他甚至可能连在宁州襄乐镇被几乎全歼了的那些明朝军将的名字都不知道!

    到了晚间,出去打探消息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消息都汇聚到董策的案头。别的军兵都已经入睡了,他却是在自己的营帐里翻阅着这些情报。这些情报里头绝大多数都是没什么用处的,他看了一眼便扔在一边,但其中有一条却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条消息是出去打探的人从几个来自陕西西安府的流民口中得知的,这些流民从西安府一路跑到这儿来也算是跑得颇远,他们告诉前去打探消息的人说,他们在过来的路上看到官道上有一支大军正在前行,这几支大军全是骑军,而且装备极好,里头的人一个个凶神恶煞,瞪人一眼似乎就能把人给吓死。这支骑军的人数也是极多,足足有两三千人,这条消息,引起了董策的主意。

    他心中亮光一闪,顿时便意识到,只怕那支骑兵队伍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在大明朝骑兵可是相当稀罕,而一支规模达到两三千余人的骑军,在陕西,乃至于在整个大明朝都是相当罕见的,也就是辽镇蓟镇才有这样的实力组建。而在西北地区,在陕西三镇,只有一个人麾下有这样的一支骑兵队伍。

    那就是曹文诏。

    曹文诏是洪承畴手下大将,麾下队伍有人数三千余,全是骑兵。根据那几个流民的描述,这支队伍肯定便是曹文诏的。

    想到此处,董策忽然心中一凉,恨恨的一拍膝盖,脸色有些阴沉。他想起来了,按照历史的进度,就在崇祯八年,孤山副总兵艾万年等人战死之后,曹文诏为了替他们复仇,率领三千余骑兵从陕西赶往甘肃。

    结果遭遇了流寇的埋伏,伏兵四起,曹文诏自杀,这一支在整个西北算得上最为精锐的骑兵力量也是被杀的七七八八,从此一蹶不振,洪承畴手中也少了一支王牌。

    而具体伏击的地点,董策却是记不得了。

    他立刻下了命令,让手下人把那几个流民找来,准备细细询问。

    约摸半个时辰之后,几个流民便被带了过来,他们一个个心情颇为忐忑,眼中透着恐惧,不知道突然被带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这也正常,任是谁正在睡梦中却被人突然叫醒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周围还都是身穿战甲手持利刃的军兵,心中也会害怕。

    白忠旗把人带到董策帐子里,低声道:“大人,人带到了。”

    董策摆摆手,白忠旗会意,悄没声地退了出去,把大帐的帘子给落了下来。

    董策瞧着那几个流民,他站起身来神色和缓道:“你们都不要害怕,本官叫人把你们带来,只是想问你些话,并无其他意思。”

    这几个流民当是一家子,有一男一女,两个正当壮年,还有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那壮年男子赶紧跪倒在地,磕头道:“老爷,有什么话要问的,小的一定给您说道。”

    见他跪下,另外三人也都跪下,董策把他们扶了起来,温和笑道:“不用这么拘谨。”

    顿了顿,他把方才想的那些问题,一一说出来,让这几人回答。

    比如说,那支大军的装备如何,是什么样的?人数到底是多少?毕竟两千还是三千,差距也是颇大。他们去向是何处?有没有听见他们谈话的只言片语之类。

    那壮年男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他知道的全都说了出来,董策也由此得到了相当多的珍贵情报。一刻钟之后,问话也差不多了,董策让白忠旗给他们拿了些银两,算是报酬。这一家子喜不自禁千恩万谢地走了。

    董策从这几个百姓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一夜思量之后,第二日一大早,便即传令众人立刻起行。只不过,之前他们前进的方向,乃是东南方向,因为庆阳府宁州,就在关中之北,董策本来的打算是,由此地南下进入关中,去澄城县周围走一趟之后便由关中东去。但董策突然下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不再去往正南而是去往东南。

    从宁州去往东南,前方不足百里外有一座城池,名叫真宁。

第898章 九一六 新的编制

    董策之所以要去真宁,是为了一个人,便是曹文诏。

    他虽然已经忘记了在他那个时空崇祯八年的历史中曹文诏到底是死于何处,但他根据昨日的那些信息大体可以判断出,曹文诏麾下骑兵所前进的方向,应该是在真宁县城一带,而如果流寇要杀他的话,真宁县附近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朝着东北方向而去,越是往前走越是有点兵荒马乱的意思,一路过去不断能看到逃难的流民。从他们口中,董策也肯定了自己之前的猜测。确实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寇在那一块活动,他们攻占土地,杀死官吏,也让不少百姓变成了流民。

    当日晚间,董策等人再次扎下营地,而这里距离真宁县城不过一百余里而已。

    这一路过来,董策不断得到的消息是官兵正和流寇在真宁城以南的大片区域中作战,大仗小仗打了一连串。流寇人很多,官兵人数不足流寇的三成,但官兵却没吃什么亏,反而是打散了不少支流寇。

    董策听了,心中更是笃定。

    现在整个陕西三镇的官兵中能有这般战斗力的官军,就只有曹文诏一个,看来曹文诏果然就在这里附近。

    当日晚间,队伍在九龙川——也就是后世的宁江——扎下营盘。

    在营地中,董策把所有人都召集了起来,而后他宣布要重新划分一下建制。

    首先他对大伙儿的身份做了一个界定,正式宣布,在场所有人,无论是察哈尔部的族民还是他原先的家丁们,以后便只有一个身份,就是他董策懂大人的家丁,并且重申了一下当他的家丁所能享有的那些待遇。

    董策说着,下面针落可闻,安静无声。等他说完,众人方才赶紧鼓掌,齐声叫好。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之处,若是在以前的话,那些察哈尔部的族民们定然会不等他说完便叫好喝彩了,而现在显然他们纪律性比过去强了太多。

    接下来,董策把手里头现在这所有人划分成了三个总,每一总下辖六个都,每个都则是下辖三个伍。每一伍有五个人,其中一人为伍长。每一都有十六人,其中一人为都头。

    每一总有九十七人,其中一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