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抗日之铁血兵王 >

第461章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461章

小说: 抗日之铁血兵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好事情,几乎全盘接受了日本人的条件。

    只不过孔祥熙又从中国的国内局势提出了一些请求:“在条约上公开承认满洲独立,我们国内很困难,只有悄悄地逐步实行。例如,首先设置领事,凡属经济问题由领事间解决。如遇众多政治问题,领事解决不了,接下来再派公使或大使。同时在华北设置特殊地区不适宜,中国无力支付对日赔款。”

    其实国民政府已经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但是最后又日本试图以“******下野”作为中国政府“屈服的条件”之一。经过双方的多次会晤,最终日本要求“******下野”是这次交涉的焦点问题,也是难于达成妥协的症结。

    为了促成这次和谈,国民政府甚至提出一个退让方案:“由孔祥熙本人以行政院院长负全责而辞职,至少在履行条约完毕之前,蒋先生依然居于其原有的地位。”

    可是,日本方面断然拒绝。为了达成妥协,孔祥熙答应乘日本军舰亲自赴长崎与宇垣外相直接会晤。最后,日本陆军强硬派板垣征四郎、东条英机坚持要“******下野”,并以成立“兴亚院”为手段迫使宇垣外相辞职,最终这次谈判无疾而终。(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九章:日本要和谈了(第一更!)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七百七十九章:日本要和谈了(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第二次谈判是发生在1939年,当时老蒋出于战士的考虑,直接指挥复兴社杜石山与日本萱野长知、小川平吉之间在香港进行谈判。

    当初,老蒋在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政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3月4日,他致电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杜石山指示他同日本进行“和平交涉”,方针是:“和平之基础”“尤不能忽视卢沟桥事变前后之中国现实状态”。

    随后,宋美龄莅港指导。

    三月中旬柳云龙、杜石山、萱野长知在香港大酒店350号房间开始交涉。柳云龙提出如下条件:平等互让;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日本)撤兵;签订防共协定;中国赞成经济合作;不追究维新政府、临时政府人员的责任;对满洲另行协定。

    3月24日,日本前铁道大臣小川平吉抵港参加谈判。日本方面对柳云龙的条件不予置理。4月初。小川平吉提出一个和谈的“先决问题”,即要求蒋将“容共抗日”改为“排共亲日”,首先讨伐八路军,然后实行局部停战。同时开始“和平交涉”。

    这个“先决问题”是在八路军等抗日力量日益壮大的情况下提出的,表明日方将“讨共”作为日蒋妥协的基础。这是此次香港交涉内容与以前和谈的明显不同之处。杜石山将小川所提首先讨共的“先决问题”报告宋美龄,宋称可以密约办理。

    随后,杜致电蒋请示,蒋复电“用密约办理”。

    诡谲的小川试探蒋的诚意,指出:“方案内容极为微妙而且秘密,非面晤蒋委员长心腹要人不能详细议谈。”

    老蒋听到小川要求派孔祥熙或居正赴港,表现逡巡不前。杜石山搪塞小川:此次交涉乃蒋之“嫡系人物”所秘密进行。柳云龙是蒋委员长姨母之子,直接与蒋以密电联络。且陈诚已派参谋长来港说明对付延安方面的准备工作:山西、陕西两省有70万大军对****取包围态势,各军校共系学员已悉行驱逐。

    5月11日,小川平吉直接致函******:“当此艰局,毅然不惑,如挥快刀而斩乱麻,此诚真英雄豪杰之所为也。”请蒋派要员来港,或允小川偕萱野赴渝聆教。

    小川密函转到重庆,蒋提交嫡系干部会议讨论。但事为延安方面和桂系得悉,延安方面要求“通缉主和人员”,要蒋履行西安抗日约言,不得中途妥协;。

    与此同时,桂系声称:如果议和,广西军队将单独抗战。

    当日蒋围绕派遣要员问题纠缠不休之际,汪精卫降日活动已有进展。东京确定实行“倒蒋立汪”政策,随后,日本政府声明:将扶持汪精卫成立政府列为施政方针。于是,萱野长知离港,日蒋交涉停顿。

    尽管两次谈判都失败了,但是主要原因却是在日本这边,由于借着陆军方面的节节胜利,日本方面将姿态放得太高了,以至于搞得现在如此的难堪,颇有一种搬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即使是明知道很困难,但是现在除了和谈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因此经御前会议决定,情报部门先派出一名大佐或者大佐级别以下的军官与中国政府进行有限的接触。如果中国政府对和谈有诚意,那么双方再进行更高级别的谈判。

    但是和谈必须要迅速,决不能与支那政府扯皮,因为帝国拖不了多长时间。

    在日本高层的指示下,日军铃木卓尔中佐与宋子文的胞弟宋子良秘密在香港会面,日本方面与重庆的接触自此开始。

    在此以前的12月中旬,铃木中佐就通过香港大学教授张治平的斡旋,曾要求与宋子文的胞弟宋子良会面,但宋子良以需得其兄子文同意为理由,予以拒绝。而此次则是由宋主动要求进行会谈的,因此,铃木中佐认为。这可能是反映宋子文或重庆政府的意向。

    但是事实上铃木卓尔中佐不清楚的是,和他会面的并非真正的宋子良,而是由军统局的特工假扮的。

    事实上不但日本方面对于和谈心有疑虑,国民政府也一样,对于和日本和谈老蒋心里同样颇有疑虑。

    有了前两次的和谈,老蒋对于日本人这次提出的和谈请求表现的并不是很积极,一方面是以为日本人的胃口很大,以现在老蒋在国民政府的地位根本就不能满足其巨大的野心。

    况且更重要的一点,一旦他与日军媾和,那么他本人将要面临来自国内外巨大的压力,甚至于会因此而倒台。

    其次,现在日军的各个战场上的表现已经远远比不上刚开战时那样强悍了,在一些局部战役中国民党部队已经有能力与日军一较高下了,这也让老蒋可以挺直了腰板说话。

    最重要的是,与日本媾和这根本就违背了蒋百里等人为他战前制定的抗日战略,用蒋百里的话说,放虎归山的最终结局就是养虎为患。

    尽管对于日本方面主动提出的这次和谈老蒋表现得并不是很积极,但是并不等于说老蒋并不动心,恰恰相反,老蒋对于和谈早有想法,只不过日本方面一直不给力而已。

    其实老蒋以及支持他的江浙财团在乎的是其政权在中国统治的正统地位,最重要的是能被西方接受、支持。因此呢,只要日方不破坏这一点,其他都可以谈,包括国家主权。

    “七七事变”前日本占我山东部分地区、占我东北、侵害我上海等地主权,老蒋政权不仅不与日本“翻脸”,而且继续与日本“友好”,放任其在华投资贸易额比重上升,甚至压制国内抗日言行,放任日军间谍横行我国,放任日方投资乃至控制我国铁矿等战略性行业;事变后也从来不主动发动以“还我河山”为目的的进攻。

    现在日本人的威胁固然不小,但是在老蒋看来国内的威胁同样巨大,不说原本已经被打的奄奄一息的****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其正规部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四五十万,就说北方近崛起的那个小家伙就令老蒋常常从睡梦中惊醒。

    那个小家伙虽然年轻,但是野心不小,那支数十万人的大军不要说政府军不是对手,即便是日军与之相比也差了老大一截。

    最重要的是那个小家伙可是得到了美苏两国的支持,这一点即便是他这个委员长也不能与之相比。几次交手下来老蒋算是看出来了,自己根本就拿绥察军区一点办法也没有。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顾虑,老蒋其实最希望和谈了。这次之所以表现得并不积极,主要是因为日本方面两次和谈都令老蒋极其难看。非但没有达成任何有效协议,反而认了一身骚气。

    再加上这次日本方面派出的人只是一个小小的陆军中佐,换成中国的军衔不过是个中校而已,一个小小的步兵营长能决定两国的战与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老蒋才会表现的如此消极。

    便是如此,老蒋还是没有完全拒绝日本方面的意思。反而命令戴笠处理这件事情,让他派出特工假冒顶替宋子良与日本方面洽谈。

    与此同时老蒋悄悄放出消息,想要试探一下马铮的态度,毕竟现在大半个北方是由马铮说了算的,他蒋某人的命令在中国北方可比不上绥察军区总部的一纸军令。(未完待续。)

第七百八十章:马铮的担心(第二更!)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七百八十章:马铮的担心(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身在归绥的马铮自然不知道老蒋和日本方面的龌蹉,但是延安方面的特科对此却十分关注,很快关于国民政府要同日本人和谈的消息便甚嚣尘上。

    接到延安方面发来的相关电报之后马铮心里很矛盾。历史上中日多次和谈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两国也知道彼此之间再也没有和谈的必要了,和谈也就戛然而止。

    但是现在不同往日,历史上中日没有和谈成功,并不代表这个时空中日也会像历史上那样。要知道历史上日本的国力明显强于现在的日本,即便不与中国和谈,日本还能坚持下去。

    然而现在呢?经过马铮从军事、外贸以及金融货币方面的打击,日本经济实力滑坡很严重,与历史上比起来差了老大一截,因此日本方面确实有和谈的期望。

    至于老蒋方面,马铮压根就不认为那个光头是个坚定地抗日分子,这从老蒋的抗日策略上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有很多人认为国民政府根本就没有制定抗日战略,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早在日军强占东四省之时国民政府就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这一点我们从******庐山讲话完全可以分析出来。

    ******的庐山讲话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含蓄但是毕竟他承认了延安方面的合法地位。发出了将要抗日或者说不再压制抗日的信号,值得肯定。但肯定是一回事,有人吹捧之“掷地有声”一类的,大可不必。

    从******庐山讲话可以看得出。老蒋政权肯定有抗日的通盘战略:首先老蒋和他的幕僚们一致坚持能不打就不打,好听点说就是极力追求和平,这一点在其讲话看的非常清楚。

    在第一部分就强调“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重申“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第三部分再次声明“万一真到了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第四部分再一次强调“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最后再次提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所谓“苟安”,应该是汪精卫后来所为,这一点值得肯定。

    说白了就是咱能不打还是不打了,如果能花点钱或者磕几个头就能把事情办妥那是最好不过了。实在逼得没办法了,那咱们就打吧,人家都打上门来了,还抱有这种想法,这能是一个坚定地抗日分子吗?

    其次就是坚持不投降的抗日底线,既然极力“希望和平”,那么是否抗战呢?其讲话也说得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就强调“最后关头”;第二部分进一步解释了“最后关头”的涵义:“如果芦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会变成北平!”。

    意思很清楚:不当溥仪。还有最后说的“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也是不当溥仪的意思。

    当然不能当溥仪,因为老蒋集团的基础是英美及其支持下的江浙财阀集团,一旦投降其政权在国际上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也必定被全国人民抛弃。

    那为什么说老蒋政权的底线是不投降呢?这从后来老蒋政权抗日的战略和表现可以看出来。其战略就是“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其表现就是只求以正规政权形式苟安、不求收复国土,其底线当然是不做溥仪嘛!

    最后就是坚持“以主权换和平”、“决不求战”的抗日战略。既然在讲话中一再表白“希望和平”,那么在讲话的最后强调“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的战略就非常自然了。

    其这个战略,应该加上个“以主权换和平”。这一点,从此前与日本签订的《塘沽协定》等条约和后来的抗战表现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