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抗日之铁血兵王 >

第278章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278章

小说: 抗日之铁血兵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铮也到了阳谷县,却是没有上的景阳冈。

    但是他马铮依然要成名,不,应该是他康必胜要成名。倒不是马铮也想要上的景阳冈打只母老虎,他要将阳谷县吃人的几位老虎先拿掉。

    马铮南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奉命组建山东军区,其次是要到胶东地区开创新的局面,控制沿海港口,为接受美国方面的物资而做准备。

    他之所以要在聊城扎根,完全是看中了聊城的地理位置和聊城的战略资源。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后世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这让马铮看到了部队以后发展所需要的粮食等生活物资的来源地。

    同时聊城境内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而且聊城境内也有许多高矮不平的丘陵,地势虽然不是很陡峭,但是还算得上是复杂,十分适合马铮的需要。再加上聊城境内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但是却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发现,马铮可以加以利用。

    最让马铮看中的还是聊城的地理位置,聊城地处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地理位置很重要。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无论是经济还是农业都很发达。

    用后世的评语说就是,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但是马铮的考虑是,聊城靠近冀南,必要时马铮可以得到冀南八路军的援助。同时绥察军区的物资也可以转道冀南运抵鲁西,不至于让马铮现在率领的部队到达了山东后就显得孤立无援了。

    当然了,马铮更是知道一些别人无法知晓的事情。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以及日军入侵,虽然给聊城的农工商各业造成了极大破坏,但是也培养了聊城人民的反抗积极性。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单单在聊城及其周围地区活动的抗日武装就足有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

    在此当中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聊城人民参加国共双方的抗日部队的人数超过了十五万人,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兵力资源,这也正是马铮现在所缺乏的东西。

    而且马铮也知道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就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用马铮的话说,聊城就是一块充满了英雄的热土,只要组织合理领导得当,马铮相信单单聊城一地就能拉起一支足以震撼日伪军的抗日雄师。

    阳谷县也是一个好地方,除了有马铮所部现在最需要的山区,而且还有一些马铮看中的资源—煤炭。阳谷—茌平煤田沿黄河北呈西南东北展向,分布在莘县南端、阳谷大部、聊城东部、东阿西部及茌平南部,面积为数千平方公里,预测储量129亿吨。

    该矿田米以浅煤层分布范围广,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煤质优良,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在后世被评为全国一般矿种重大突破项目之一。旦镇煤矿区位于东阿县境北部高集乡旦镇一带。呈西南东北走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该矿探明此矿储量1。39亿吨。

    这也是马铮将所部的几个营分布到这几个县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无论是东阿还是莘县再或者是阳谷县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矿产,有了矿产那日伪军肯定不会让这些珍贵的东西永久地保存在地下,以那些****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个性肯定会强迫中国人民来为他们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这样一来这几个县不用想也是矿区林立,矿工众多。只要现在马铮所部实力上去了,那么随时可以照绥察军区发展的那样从矿区拉一支部队起来。

    现在马铮最紧要的事情倒不是打仗,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一个可以做根据地的地方,要知道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那么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来投奔他。

    当然这次马铮不打算走寻常的路子,他让部队都将从绥察军区带过来的麻衣破布土匪装全都换上,一支崭新的土匪就这样诞生了。

    想要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活动而不被人注意到,土匪的身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这是一个乱世,落草为寇的人每天都有,还有一些在当地混不下去的土匪也会流传到其他地方,所以出现一支新的土匪绺子在这个时代最正常不过的了。

    更何况现在的鲁西本身就是一个土匪林立的地方,几乎只要是有山头的地方就有土匪,小的绺子有几十上百人,大的土匪窝甚至于会有千人以上。

    为了让自己更像是一个土匪,也为了隐藏身份,马铮平时都带着一个漆黑的独眼罩子,还专门蓄了胡子,再加上他一身的铁血气质,因此整个人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这分明就是一个山东本地的大土匪。唯一不同的是,马铮这个山东土匪并不说山东话。

    显然马铮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段时间正在和当地的几个战士努力学习山东话,既然要学着当土匪,那就要学全套了。半零不落的算啥子,咱要弄就要弄最正宗的,要当正版,拒绝盗版和山寨。

    人有了,枪有了,连服装也有了,剩下的便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做山寨,当土匪怎么可能连个窝都没有,用马铮的话说,就算是抢个压寨夫人回来也没地儿安置人家。(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章:景阳冈落草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四百七十一章:景阳冈落草(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马铮这几天并没有命令部队开工,他知道打仗的事情急不得,必须谋定而后动,要么就安安稳稳的找个小山头或者是老林子里休整,要么就一击必杀。

    所以这几****将特战队几乎所有的战士都放出去,让他们熟悉熟悉阳谷地区地形,毕竟以后要在这一带混,不熟悉地形可不是八路军的风格。同时马铮也给特战队员们下了一个命令,命令他们在熟悉地形的同时也访查一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看能不能做根据地。

    当然了,马铮自己也没有闲着,亲自带着两个队员化妆进城转了一圈。他必须亲眼看看山东本地的县城的水平,不仅仅是日军守备情况,还要看看县城里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

    看完之后马铮很满意,不愧是沿海省份,即便是山东此时并不富裕,比起江浙地区差远了,但是比起绥远和察哈尔这两个偏远省份,山东的情况就好太多了。区区一个阳谷县就有将近40万人口,几乎相当于一个归绥市的总人口了,绥察军区所占的四十多个县区没有一个在人口上能和阳谷相比。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阳谷等地显然也不是绥察军区所能比的,人家一个破县城都是商铺林立,不比绥远包头这些大城市差多少,如果能在山东站稳脚跟,确实大有可为。

    但是战士们侦查回来的情况却是很不乐观,阳谷县虽然有山有水,地形也算得上复杂,但是绝对和险要沾不上半点边。那山虽然叫山,但是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小土包,连丘陵都算不上。找来找去也就只有一个地方勉强合乎马铮的要求,那就是著名的景阳冈。

    没错,就是武二郎打虎的那个景阳冈。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说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总占地面积33。3公顷。

    景阳冈上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岗上还有一些遗留的古迹,比如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等。但是大多处地方由于无人打理已经彻底荒废了,甚至于沦为当地人的乱坟岗。

    随后马铮亲自带人到这处威名赫赫的山岗上实地勘察了一番,发现情况还算不错,有山有水,而且面积够大。即便地势不如阎王山和大青山那么险要,但是作为一个临时驻地已经足够了。

    最让马铮高兴地是景阳冈上竟然还有一座山神庙,这座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虽说破烂不堪,但是基本的框架还在,只要略加休整就能当指挥部。

    也难怪马铮会如此高兴,要知道他此时的身份是这帮土匪的头头,既然决定了要占山为王,那总要有个山寨吧!不然说出去叫人笑话,同时也很难瞒得住日本人。现在既然有一个现成的山神庙,只要拾掇拾掇便可以改造成为景阳冈上的大山寨,就可以立起杆子占山为王了。

    7月21日,马铮率领部队上了景阳冈,一支名震鲁西的土匪终于露出了獠牙。

    同后世的景阳冈繁华热闹不同的是,此时的景阳冈就是一个荒芜的小山岗,平时除了流民贼寇以及上山砍柴的的农夫外,几乎没有那个人愿意来这里。而那几间山神庙也没有后世修葺的那样威严好看,只有三间建在长三十多米、宽二十五六米、高四五米的土台上的土木建筑。

    山神庙坐北朝南,青砖灰瓦显的破旧不堪,中间那一间更是连大梁都垮了,还将一尊泥胎塑像给打碎了。这间古庙像沉寂了千年的智者一样=般,冷眼看着世间的变化。

    左侧的那间屋子里塑有武松打虎造像,但是此时的神像也已经破败不堪了,不但武松缺胳膊断腿的,就连他身下的那只老虎也缺了大半个身子。

    而且整个山神庙要门没门要窗户没窗户,连大殿的顶上也裸着天,风一吹大堆的风沙夹杂着泥土落了下来,情景极其凄惨。

    上山之后,马铮命人将破旧的山神庙打扫了一番后,马铮所部便正式将景阳冈山寨的大旗竖了起来。当然了,在竖起土匪旗之前,马铮派人将景阳冈的防务情况进行了一番整改,虽不能说将此地变的固若金汤,但最起码不会像之前那样可以轻易上山了。

    随后马铮便将这一路上俘虏来的三百多土匪和八路进行整编,当然了,在整编之前他还是将他们这支军队的真实身份进行了澄清,不然那些八路军是不会跟着他们的。只不过马铮并没有对那些人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信息,因此这些土匪和八路军俘虏并不清楚他们是跟着大名鼎鼎的马铮在打鬼子。

    不过关于怎么打鬼子,众人的想法不一,许海峰等人在了解完阳谷县的情况之后觉得不应该这么早的和小鬼子死磕。因为阳谷县地理位置比较重要,靠近聊城,经济比较发达,再加上还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再加上自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阳谷、莘县都是抗日战场的最前线,所以日军对这里的防务极为重视的。

    重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驻军人数比其他地方要多。要知道就算是在华北的一些大县城,日军的驻军一般也不超过五百人,但是在阳谷县日军却驻扎了一千多人,可见日军对阳谷县的重视。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兵员质量上,独立第39大队师第10混成旅团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大队,可以说是日军第10混成旅团的精华。

    正因为这样,许海峰等人觉得不应该在实力不足之前对付小鬼子,这一千多鬼子兵倒不怕,以他们的战斗力想要消灭他们自然是不成问题。但是一旦开打就会引起日军的注意,要知道在聊城附近的几个县里日军还有五六千兵员,如果加上配合作战的伪军的话,兵力至少有万人。

    反观马铮所部的实力,加起来也就一千五百人,更不要说这一千五百人现在分散在三个县,一旦引起了日军的注意,后果不堪设想。

    按照许海峰等人的建议,他们想要先从土匪身上找到突破口,就像是在察南的时候那样,以攻打土匪山寨为策略扩编部队,等部队的总体实力壮大之后在打鬼子。

    但是马铮想了想却觉得不太可行,主要是山东和察南的形势还不大一样,在察南,当时日军的统治势力还很薄弱,日军虽然占领了县城,但是兵员少战线长,对于广大农村地区鞭长莫及,因此当地老百姓和土匪对日军还没有太大的反抗之心,所以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