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357章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357章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等到众人都急着离开京师躲避兵祸的时候,再想要离开已经做不到了。

    谢升,就这么呆了下来。

    如果说,就这么安安稳稳地一直等下去,谢升也就是个免职了的曾经宰辅,孤零零无人注意。

    但偏偏,自从去年清军围攻好不容易击败逼退以后,今年清军又来了。

    比起去年,今年的战局更加愁困。

    前方,是御驾亲征而去的朱慈烺。他带领着帝国的主力大军前去围剿而今帝国最大的叛乱分子:顺军。而对手更是强大得让人心中沉重。

    披甲之士十万人,从西安一路进抵太原,连战连捷,让无数明军只觉得这天下已然要改天换日了。

    要不是而今来了一个朱慈烺,恐怕朝廷最后一点人心士气都要丢掉了。

    偏偏,在这个紧要关头的时候,清军来了。

    他们一战击破了蓟镇驻扎的第二团,十日停顿后,又大步朝着京师出发。通州已经被围,京师内外交通断绝,城内物价飞涨,米粮腾贵,百姓纷纷歇业,军警走上街头,一片肃杀与紧张。以及……一种无力的恐惧。

    仿佛,内贼与外虏这两道紧箍咒真的会让大明就此败亡一样。

    这让不少人纷纷将这位当年参与进议和之事的武英殿大学士给回想了起来,以至于当谢升要在自己的暖阁里办个私人宴会的时候,不少人都闻风而动,纷纷赶了过来。

    这其中不仅有文渊阁大学士魏藻德,还有现任礼部侍郎的丘瑜。

    其余人数虽众,却不如魏藻德与丘瑜一般人望隆重,不值一提。

    谢升不必说,当年的武英殿大学士。而魏藻德呢?更厉害,要不是陈演倒了,他就是继任的内阁首辅。当然,两人眼下身上都是闲职在野,平素串联百官,保持着自己的声望。

    行事之时,更加老资格的谢升显然是众人之首。倒是丘瑜,依旧是而今的礼部侍郎。排资论辈的时候,依旧在两人之前。

    尤其有名的是,当年议论孙传庭与闯贼之战的时候,群臣都奏请孙传庭速速出击,崇祯更是心急。唯独丘瑜不赞同,他认为孙传庭在西安,依旧可以聚拢主讲保留力量,一旦草率出关,则福祸难料,太过冒险。

    其后局势发展果然如丘瑜所言,自此,丘瑜名声大振。

    谢升环视众人,见人都来齐,轻咳一声,道:“诸公不惧时艰前来,老夫委实感动得紧。这其余的废话呢,也不多说了。今日老夫不惧奸臣所害,召集诸位,为的,就是我大明的江山未来!要不然,待到鞑虏铁蹄入京就为时已晚了!”

    “哦?”丘瑜眯起了眼睛。

    魏藻德沉声道:“事到如今,我大明已经到了存亡危急的关头了。犹如崖山之战,已为我汉家江山存续之紧要之所在。我辈世代身受皇恩,这个关头岂能不挺身而出?”

    “说得好!”

    “魏公与谢翁说得好啊!”

    “不愧是我士大夫楷模!”

    ……

    众人嗡嗡闹闹地,士气颇为提振。

    丘瑜问道:“此等事情,不就是朝廷修缮城防所为?敢问魏公与谢翁高见。”

    谢升沉声道:“若朝廷还在正道中人的手中,那自然也不必老夫冒这么大风险,让诸位前来了。”

    魏藻德跟着轻轻一叹。

    其余人闻言,那里还不明白这其间的意思。

    能够被魏藻德与谢升聚集起来的,自然就是在京师里的失意之人。这些人满腹牢骚,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最是想象力丰富,当下就明白了两人腹诽当今掌权之人的意思。

    “还请魏公与谢翁解当今京师之危啊!”

    “这般紧要关头,只有魏公与谢翁了!”

    “是啊是啊……”

    魏藻德环视众人,低声道:“法子,自然是有的。那就是议和!”

    谢升幽幽道:“只是这一桩事情,就看诸位,敢不敢做了!”

    ……

    与此同时,右安门前,一人背着红旗疾驰而来。

    门前老兵很有眼力劲:“这是喜讯啊!”(未完待续。)

第四十章:精彩才刚开始

    背着红旗的传令兵纵马疾驰入城,。此刻刚刚天黑,传令兵却漏夜入内,一路进了枢密院的公事房里。

    不多久,枢密院的枢密使杨文岳来了。内阁里的首席大臣李邦华也披着一件外套来了。

    传令兵气喘吁吁,浑身是汗。

    杨文岳招呼着李邦华,轻叹一声道:“这位勇士,一路奔波疾驰而来,换马不换人,方才又从宫外一路跑入内。赳赳武夫,国之柱石啊。”

    “为我辈军人,此是本分。两位相公,还请签收密信!”传令兵昂然挺胸,苍白的脸上,满是自豪。

    李邦华赞叹了一声,招呼着手把人送了出去。

    不多时,密信被拆开。

    四个简洁的大字率先落在两人眼前。

    “大获全胜!”

    其后,才是密密麻麻由枢密院军事们撰写的详细战报。

    看到这四个字的两人都是重重松了一口气。

    尤其李邦华更是心细地指着落款道:“这是六月二十日晚上的奏报!”

    杨文岳惊喜道:“今日,才是二十六号啊!”

    ……

    与此同时,南熏坊的谢府书房内。听了议和两个字以后,众人纷纷震动。一时间,稍稍有些安静。

    这时,谢升加了一句:“此事,更是已然得了太上皇之助。要知道,当年太上皇就有意与关外之敌先和一步了。眼下,太上皇明白圣上正在与内寇决战的紧要关头,断然是不希望被清人所打断的。只是,这等议和的污名,太上皇如何忍心让圣上担负?自然,太上便是要亲自出手,为圣上解忧啊!”

    说完,谢升与魏藻德纷纷看下台下。两人几乎话音刚落,就见几人挺起身,高声说了起来。

    “天家情深,真是让臣等感动啊……”

    “杀伐有伤人和,这等事情,能少一些少一些为妙嘛。”

    “是极是极……”

    丘瑜心中一沉:“但是,这是议和!”

    他板着脸,死死盯着在场众人。刚刚被几人掀动起来的热乎气顿时冷了几分,更多的人更是怒视着,要不是谢升与魏藻德在场,都要破口大骂了。

    要知道,大明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身为人臣,又岂能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软弱?

    眼见不妙,当下就有人拍案而起。

    只是,拍案而起的却不是怒斥议和。

    “诸位!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死的是谁,守的是谁?既然应该守的那人不再了,就应该让那个眼下能守的人站起来!”谢升站起身,拍着桌案,环视众人,鼓动着道:“只要这一回解决了京师之危,助太上皇办好此事,此间所有人都能立下大功!”

    “大功……复立之功啊……”魏藻德低声说着,声调若有若无。

    两人话音落下,屋内,无可抑制地嗡嗡闹闹起来。

    所有人听着这话语,都忍不住议论来舒缓一下这样让人震动的情绪。

    大明不是没有出现过这种事。土木堡之变后京师如何变换两位皇帝的,这里谁人不晓?

    太上皇与皇帝毕竟是不一样的,幽居在紫禁城内的太上皇心理更是每一个人不住揣度的话题源头。但这样的话题,却都是封禁在每一个人的心底里,只有确信可靠的人身前才会讲出来。

    而眼下,魏藻德与谢升将这个禁忌的话题抛了出来。不仅如此,更是还将这样禁忌的事情毫无估计地抛出来,顿时惹起无数人心中惊涛骇浪。

    复立之功,便意味着翻身的机会。

    这对于一个个在京师里失意潦倒的人而言无不是强烈的诱惑。

    甚至,听着谢升蛊惑的话语,丘瑜有那么一瞬间也心动了。

    要知道,太上皇要是复位了,那他们这些人可都是从龙之功啊。期间功能有多大,谁不动心?至少,入阁为宰辅是定然有希望的。

    但转瞬,一个念头在丘瑜心中升起:但这一切,却是要和建奴议和来换取啊!

    借力于鞑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真的应该去做吗?

    丘瑜看着狂热的一干人,有些迷茫。

    ……

    “这就是明国官员的德行!”多铎手中拿着一封书信,甩落在桌案上,说完,引起一阵子的哄闹笑声。

    帐内,站立着的都是清军的将官。

    清军的组成一如既往的复杂,八旗体制下,既有女真人又有蒙古人与汉人。最尊贵的依旧是满洲八旗军的将领,但不同的是,以前蒙古人其次的地位悄然一变,汉军八旗的地位比以往稍稍高了那么一些。

    也许,这是因为而今这一路兵马主力汉军为多,又在蓟镇击败第二团陈永福部以后。

    在场的巴音心中想了想,将这念头按了下去,他还未开口,就见屋内的诸多汉军将领纷纷大声应喝起来。

    孔有德高声道:“末将恭贺豫亲王。城内如此急切议和,这足以说明人心向背,说明此战胜机啊!我看,这一战入主京师之机会都足够了!”

    “末将恭贺豫亲王啊!”耿仲明有些不太会说话,面色紧张激动地高呼道:“此战,末将愿为登城头战!”

    “末将亦是不惧死战,为豫亲王立此奇功!”尚可喜紧随其后。

    听到这里,巴音急了:“你们汉人能耐,我蒙古人就不行了吗?豫亲王,这一战,我蒙古八旗也要上!”

    身后,不少蒙古将领纷纷跟着高呼:“我也上!”

    多铎看着群情激奋,笑着摆摆手,罕见没有因为军帐有些混乱而发怒,道:“战功是有的,立功的机会,更是多多的。但攻下京师么……”

    想到这一茬,多铎心中有些气闷。

    这一战的战略目的可有些极大的不一样呢。

    性质上,绝不是历史上这个时候多尔衮入关入主中原。自从阿巴泰被朱慈烺击败,清国首都又被朱慈烺一锅端以后,这会儿的清国与历史上的清国差距就极大了。

    首先士气上就不一样。经过了几次大战,女真满万不可敌的说法已经悄然消散,无人再提。明军战力强悍,足以匹敌女真兵的事实在一次次明军的胜利中被印证。

    其次就是战斗力。攻城战清军本来就不擅长,一直以来清军都只是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城。不管是锦州城还是宁远城,历来都是如此。就算是蓟镇陈永福部第二团在野战上被打残了,清军也没有足够信心击破蓟镇。

    最后,也就是最决定性的,便是这战略目的了。前两者大家心知肚明,多铎是不会拿出来短自家士气的。后者就不同了。

    “却决无必要。”多铎道:“摄政王是要我大清打天下,占天下的。眼前哪怕付出代价攻破京师,所获也不过是空空如也的明国国库。最重要的么,还是不让那顺军被明军击破啊!让这大明永远在内乱之中持续下去才是正道。”

    庞大的明国是塞外小国无比恐惧的事情。

    建奴二十多年的军事优势能否持续领先这是谁都没有信心的事情。就如同现在突兀出来了一个大明太子,便让这一切迹象都有土崩瓦解之态。

    故而,对于多铎而言,沿途劫掠补充军资这是必然之举。但草率攻入京师,却让朱慈烺灭了内寇,那就不妥了。

    万一朱慈烺彻底南迁,打起了持久战,清国上下那就吃不消了。

    此刻,一个汉人轻轻咳了一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多铎目光闪动,很是期待:“洪翁定有高见了。”

    原来,此人赫然就是投降了清朝的洪承畴。

    众人望过去,一见是洪承畴,目光顿时各异。有赞赏,有鄙视,也有期待。

    洪承畴身着一身简朴素淡的蓝色长袍,见众人望来,悠悠道:“这一番,可不仅是议和呢。在明国,能议和之人任何臣子都做不了决定。天子守国门,就意味着,想要议和,只有天子才可以。注意这上面的年号……当今,哪里还有什么崇祯十七年?可以看出,明国亦是在内乱。若是能复崇祯在位,让那厉害的太子灰飞烟灭。则我大清江山,稳固矣!”

    “崇祯难道会议和?”吴三桂听了,也不由感觉惊奇。

    “这是公开的秘密了。”洪承畴淡淡一笑。

    “哈哈哈,本王明白了。”多铎大笑:“让明国与我大清议和,每年封赏金银入贡,这才是夺取天下的策略。也是摄政王临行前,再三交代本王的事情!”

    开什么玩笑,打下京师了,朱慈烺万一不来怎么办?

    当年朱慈烺攻盛京的时候其实也是这般想的,为的就是围魏救赵。

    对于多铎而言,让明国陷入持续的内乱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