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风流-第8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大掌柜听着,又是面面相觑,这……还是觉得赌得太大了,在他们看来,平时春秋对商业都是谨慎的,可这一次……
虽是这样想,最后孙琦还是拿了主意,道:“好,就按着这个办。”
大家便再无异议了,叶春秋反是显得气定神闲,等送走了他们,方才长长地松了口气。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接着,在镇国府,文告便张贴了出来。
对于这新奇的铁路,绝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大家只是知道,叶家似乎要修一个东西,可到底是修什么,却还是不得而知,不过这显然并不妨碍当消息泄露的时候,使大家开始激动起来。
“叶家在青口、振阳等地大量购地,花费了纹银上百万了,除此之外,还有青龙以及秦淮岛对岸的许多土地,噢,最新的消息,已经花费了三百万两纹银了。”
一时间,许多商行都疯了,无数的掮客奉了东家之命,开始在各处打听消息,也有人连消息都不打听,开始在那附近也想着购地,虽然叶家购去了最核心的地块,却还是有一些边边角角,大家也不嫌弃,买下来再说,叶家敢买,他们就敢买。
而另一方面,却又传出传闻,叶家开始疯狂地注资了,许多的作坊主们都被请去洽商,有直接并购的,也有入股的,总而言之,叶家有银子,希望你拿你的作坊去换,你若是舍不得,那可以出让作坊半数的股权。
这种事,一开始还没有引起人的警觉,可是等到叶家疯狂买进的时候,纸终于还是包不住火了。
而这时,铁路终于开建了。
从青龙到秦皇岛,乃至于是京师,几乎到处都在招募人手,有匠人,也有脚力,一开始倒还正常,可是随之这种疯狂的招募人手,甚至只要一把气力都要,却令人瞠目结舌了。
叶家到底在做什么?
无数双眼睛盯着叶家,盯着叶家的大小掌柜们,而铁轨开始铺设的时候,大家却还是一头雾水。
钢铁并不是便宜的东西,用钢铁铺在地上,这也太奢侈了吧,而此时,钢铁作坊便瞬间开始繁荣了,因为做这一行买卖的人瞬间发现,近来大宗的钢铁买卖时有发生,许多钢铁作坊,甚至还未开工,未来所生产的钢铁,便被人‘买’了下来。
钢铁的价格徒然地开始攀高,几乎是每日一个价钱,各大作坊,几乎不敢停窑,卯足了劲头,开始疯狂生产起来。
这还不算,对于无数的商行和商贾们来说,他们猛地意识到,钢铁业开始愈发地有利可图了,仿佛只要你能生产的出来,便有人肯源源不断的买进似的。
这就形同于一本万利的买卖啊。
这一次,所有人都觉得要疯了,大量的商行,也纷纷开始筹建钢铁作坊,没有人会和银子过不去,假若只要舍得投入,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赚来银子,谁还会嫌这银子烫手呢?
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归心
商贾总是最敏锐的,当他们嗅到了一丝银子的味道,感觉到了有利可图,不需有人鞭策,也不需有人去苦口婆心的相劝,便自发地掏出了压箱底的银子,毫不犹豫地砸入接下来的一股巨大投资浪潮之中。
工坊需要扩建,所有的工坊都需要扩建。
这已不再是涉及到钢铁和木工行业了,因为任谁都明白,钢铁和木业的繁荣,势必要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他们将招募更多的人手,更多的人有了薪水,就需要餐饮,需要衣食住行,更多人会对水晶玻璃有所需求,也更多人需要车马,他们需要丝绸,需要布匹,市面上,一切都是所需的。
扩建了作坊,就需要更多的人手,人力……成了重中之重,到处都在招募人,从前还需要你识字,现在连识字都不需要,不要紧,一边做工一边学,薪俸没有吸引力,不打紧,那就加,这都是不打紧的事,最重要的是,现在市面上的物资都在涨,得赶紧开工啊,再不开工,手里的订单就黄了,这都是银子啊,只要开工,就是银子。
可开工的地方越多,招募的人手越多,就意味着,更多的行业繁荣,因为有人要住宿,所以需要搭建房子,因为有更多人招募了来,就需要愈来愈多的衣食。
所有人都像是失去了理智,疯了一样,京师还算稳定,可是青龙那儿却是处处都是紧迫感,甚至直接跑去各州县找人,只要有气力的,出关,出关放牧,出关做工,出了关,就有你梦寐以求的一切。
出关成了一个产业,或者说,人牙行已经兴起,从前那些人,大多是人贩子,最为人所不齿,可现在,他们倒是不经营这个了,无利可图啊,或者说,买卖人口反而费时费力,他们摇身一变,入驻进各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招工,他们在关外与牧场和工坊那儿谈妥了价钱,招了多少工,给多少银子,那边缺人,很缺人,修铁路需要人,牧场需要人,工坊需要人,客店需要人,食铺也需要人,有了人,投资的银子方才开始运转起来,源源不断地赚更多的银子。
这些牙人,便回到各自的老家,打了招牌,但凡是有人稍稍起了一点心的,便热络地登门,开始各种游说。想娶媳妇吗?哎呀,你一日只吃两餐?你家孩子竟不读书?你……
去啊,出关去,出了关就能挣银子,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生活。关外是天堂,地上都是铺了铜钱的,一日三顿撑死你,有了银子还怕娶不着婆娘?你家孩子该读书,挣了钱该供养起来,将来能做秀才,你娘在家放不下?不打紧,也去,可以给作坊里做点针线活,可以去帮厨,还有,那儿时兴老嬷嬷带孩子,总之,都能挣钱。
他们有一张巧嘴,什么海口都敢夸,你的家什也带去?带个屁,这些瓶瓶罐罐有什么用?去了那儿,什么都有,是去享福的。
呀,路引不打紧,现在关防松了,你还担心?不必担心,你若是真担心,不防如此,我让县里的人给你开一张路引,哈,使了钱的,有钱能使鬼推磨,那县里的差人保准肯帮这个忙,这上上下下的,都是我们的人,诗社你晓得吧,我们有熟人的,县里呢,早就铺好了路,就等你点这个头。
从山东到河南,从宣府到陕西、山西,甚至是湖广,这些牙人们宛如没头的苍蝇一般,出没于州府和乡里,凭着巧舌,招揽一个又一个的人。
与此同时,内阁的商税拟定章程也已送入了朝中,李东阳自是极力反对的,反而是礼部尚书费宏态度微妙,他没有极力反对,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位如今声名狼藉的礼部尚书,现在下头已有了一家报馆,专门刊载他的文章,一开始,自是被人嫌弃和鄙夷,可渐渐的,也开始让人接受。
费宏的观点很简单,事到如今,朝廷征税已经势在必行,商税法未必是坏事,我辈读书人,若是全盘否定,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
而今陛下已痛下决心,对商税法予以了肯定,而首辅王华,极力的推行,其余如谢迁、杨一清,态度虽是不明,却也难以反对,事到如今,与其如李公这般反对,反不如参与其中,对商税法的某些值得商榷之处进行指正。
这个理由,颇有些像是温和派的意味,无非就是说,眼下是拦不住了,与其拼命去拦,做这无用功,那就把危害减到最低,全盘否认只是捣乱,有限参与,才可以尽力地挽回损失。
当日,这份报纸的销量开始上扬。
虽然对费宏这样痛斥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却也有一些读书人,渐渐开始深思起来。
是啊,闹下去有什么好处呢?
不但有害国家,还会引发党争,何况就算是各种折腾,就拦得住商税法了吗?
王公……这也是谋国之言啊。
费宏接着上奏,要求廷议讨论商税法。
宫中似乎对此也能理解,也知道若是强推,未必有利,自然恩准。
如此一来,这就有了讨论的空间,而针对这商税法,这费宏也是滑头,而是在报中呼吁读书人寄书信来报馆,表明自己的立场,自己则选录其中一些建言,在廷议之中代为奏陈,好使天子知道,读书人们的心中所想。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费宏收买人心的手段罢了。
偏偏,颇有效果,倒也挽回了一些声誉,虽然激进的人依旧叫骂,却也有一些人,觉得费公行事稳重。
这其实未必就是费宏比李东阳稳重,只不过二人所代表的利益不同罢了,李东阳的背后,是激进反商,且悲愤的读书人,他只能为反而反,否则,那些支持他的读书人,非要炸锅不可。
一场廷议,已是迫在眉睫,针对这廷议,又是满城风雨,谁会管镇国府那档子的事呢。
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富可敌国
对于廷议的事,叶春秋倒是不甚关心的。
因为对他来说,现在的他,要做的事太多了。
现在大明,不,更严格地来说,是整个关外,已经陷入了某种盲目之中,巨大的投资,疯狂的扩张,无数的人力和物力,源源不断地随着海船,或者是陆路,开始出关。
这些都需引导,决不能出任何岔子。
不过叶春秋倒是并不担心商贸过热,眼下这关外,乃至于整个大明,实在有太多太多的chu女地了,有太多太多市场需要开拓,也有着无穷无尽的增长点,让他们烧起来吧,烧得越充分越好,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铁路危机,都距离这个商贸刚刚兴起的时代太远太远。
而廷议,其实都已经在叶春秋的大致掌握之中,王华作为现在的内阁首辅,他的商税法一出,陛下又既然给予了支持,那么就只剩下如何排除阻力了。
在这里头,费宏帮了叶春秋的大忙,若不是有这样的理性派的出现,那么李东阳势必一面倒地带着人反对,这……便是恶性的党争。
可费宏的出现,却将反商的理性派集结在了一起,即便这个时候,他们并不茁壮,却是将一部分的反商读书人分化了出来,最后廷议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费宏与王华讨价还价,确定一些士人的地位问题,用以来交换商税法的贯彻。
政治本身的目的就是妥协,若是无法妥协,就只能用刀剑去解决了。
在叶春秋看来,他并没有觉得一言而定的方法是最好的,陛下和自己的泰山大人确实需要做出一些妥协才好,做出了妥协,才能让那些失意的人得到安慰,才会令他他们心里不至于因为不甘心,而使他们走极端。
而那些真正的激进反商的读书人,则就不在叶春秋所思考的范畴之内了。
因为一旦妥协理性派和诗社以及宫中,还有镇国府都达成了一致,无论是李东阳还是那些激进反商的生员,都将会被边缘化。
这才是叶春秋当日特意拜访心灰意冷的费宏,要留下费宏,支持费宏的主要目的。
上千年的传统,早已融入了许多人的骨血里,即便商贸发展的好处就在眼前,可是恪守着书本的读书人,也未必肯妥协,既然你无法说服他们,既然他们认为你在祸国殃民,那么该怎么办呢?
与其将他们全部送去你的对立面,让已经成为死敌的李东阳带着这些人处处掣肘你,那不如请一个人出山,让他代表这些读书人,学会妥协,学会讨价还价。
商贾的地位被提高,他们自然是不乐意的,可反对无用又怎么办?那就请个人来和谈,弄出一些折中的方案,提高商贾地位的同时,也给士人一些好处,虽然不至于皆大欢喜,却也能将反对的力量压到最低,最后得到平衡,那么要实践的事情就能安稳地实施。
所以太白诗社开始在商贾的赞助之下,将触角深入到大明的方方面面,甚至叶春秋以太白诗社的名义,在地方上开始大肆地兴办学堂。
银子从哪里来?向商贾们筹募!什么样的学生都收,而且只收取很少的一些学费。
王华那儿,也尽力给予一些方便,在邸报上,三令五申的,令地方官进行配合。
这样的做法,便是提高全面的识字率。
一方面,可以请本地的生员去教授功课,毕竟不是每一个生员都是大富大贵的,给予一定的薪水,让他们能脱离生活困境,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个清闲的工作,可以使他们最终全部网络到太白诗社里。另一方面,任何人读了书,识了字,即便所学的不过是最粗浅的知识,不过是简单的算数和开蒙,可一旦认了字,就能自行读书看报,便可了解外间的世界了,一个知道天地广阔的人,还甘心在家务农吗?
一切都在纷争和吵闹中,虽有阻拦和挫折,却蹒跚而行,渐渐上了轨道。
说回来,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