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烽皇 >

第470章

烽皇-第470章

小说: 烽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武宁军表现出来的稳定士气和勃勃英姿,无论是骑军还是步军,都当得起雄兵一说。

    **************************************

    “如何?”郭韬端起茶盅,抿了一口。

    这等据说是从寿州这边流行开来的泡茶法,现在在关中也是大行其道,士绅望族们都爱上了这种更为简便却更能将茶香馥郁发挥出来的品茶方式,郭韬也不例外。

    “同知院大人,若是彭城郡公麾下皆是此等雄兵,当是可与河东争锋。”坐在下首的一名身着便袍但明显是个武人的角色沉吟着道。

    “属下着重观察了武宁步军,其士卒步伐有力,脸膛虽有风尘之色,但却红润饱满,这足以证明这些士卒饮食有序,保障无虞;其横刀质量亦佳,远胜梁兵,长矛矛头锋锐,乃百炼之铁……”

    “还有呢?”郭韬捋了捋颌下胡须。

    “鞋履一致,当是统一配备,什长以上军官护膝护肘皆有,怕是沙陀骑兵都难以完全配齐,……”

    “都头和副都头一级的军官皆有天阶水准,营指挥使这一级军官当在洗髓、结体水准,个别者已踏入天境,单以此论,便不输于南阳和蔡州精锐,……”

    “属下察其骑兵,其实力略有差异,第一军骑军战力最强,据悉为平卢骑军转来,未曾整编,当是平卢骑兵精锐,另两军骑军实力略逊,但亦是不弱,战马皆是精壮健马,只是训练配合略有差异,其马槊配备量,在中原诸藩中绝对居于前列,梁军亦是不如,唯晋军略胜之,但晋军在槊头的长度上远不及,且盔甲配备上也弱于武宁军,……”

    “哦?”郭韬微微动容。

    江烽步军实力郭韬是有所耳闻的。

    蚁贼围城固始那一战便打响了江烽麾下步军的名头,而后蔡州数倍于固始军围攻固始,仍然未能讨得好,狼狈而归,更是将浍州步军战斗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之后攻寿州,战颍州,再后的符离之战,以至于到青州之战,终于奠定了淮右步兵的威名,但若是说骑军仅次于晋军,就不能不让郭韬震惊动容了。

    马槊不是随便配备的。

    第一,能使马槊本身就对骑兵个人素质要求极高,臂力、腰力都有更高的要求;第二,由于马槊在具装骑兵对抗中的特殊功效,使得其极易被对方环刀类武器劈击是槊杆被砍断,所以对槊头延长也是一个趋势,这也意味着用铁量大大增加。

    一个加长的槊头用铁量往往相当于三倍甚至四倍于寻常的矛头,这是一般军队无法承受得起的,但武宁军居然敢这样奢华的大量用铁?

    郭韬他们有所不知的是,当徐州冶炼中心的第一炉铁正式出炉时,后勤部就立即下达了一万枚加长型槊头的订单。

    冶铁锻造中心的规模迅速扩大,也使得武器加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武宁军的骑军就是在沂州进行了换装,新换了加长型的马槊。

第一百八十三节 评估,所图

    晋军的战斗力毋容置疑的,其骑兵战力的体现更多的还是单兵的素质,骑手骑术的娴熟,战斗经验的丰富,战马的优良,这些组合在一起来体现的。

    真正来分析晋军,其骑军单兵武力略强,战马和单兵骑术略优,但盔甲配备不如大梁,武器不及大梁,战斗经验相仿,所以综上晋军骑兵强于大梁,但是也有限,但在步军实力上,晋军是远逊于梁军的。

    但为什么晋军却能在这一次打得梁军大败,除了其将骑兵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梁军的训练和士气大大下滑了,加上梁军高层的不和内斗,直接导致了梁军在战斗中缺乏配合,以至于连遭大败,这反过来又极大的动摇和削弱了梁军的士气军心。

    现在似乎又一支可堪与晋军匹敌的军队出现了,这意味着中原争夺战未必会以大晋的席卷之势而终结,这恰恰是郭韬最希望看到的。

    郭韬从不认为南阳和蔡州能够抗衡晋军,无他,就是南阳和蔡州都缺乏一支在野战中具备决定胜负的骑军。

    南阳的骑军不值一提,哪怕这几年南阳二刘也在着力发展骑军,但是其先天不足,战马数量和素质都差强人意,加上骑兵训练也不足,根本无法和沙陀骑兵对抗。

    蔡州骑兵略好,但由于前期蔡州实力有限,且受制于大梁,所以在骑兵的数量上严重不足,都是在吞并了颍亳二州之后蔡州才开始有意识的大规模扩充骑兵,但骑兵不是一支短期内就能培养出来的兵种,所以也无法和晋军对抗。

    江烽这边的情况略有不同,如果说最早淮右骑兵不值一提,感化军的骑兵差强人意,那么无论是泰宁骑军还是平卢骑兵都是可堪与大梁骑兵一决胜负的雄兵,比起沙陀骑兵并不逊色多少。

    兖郓沂和平卢诸州本身也有马场,尤其是平卢诸州马场数量还不少,所以这也决定了这两地的骑兵基本素质不差,现在有淮右的雄厚财力作为依靠,在具装、武器上更是可以超出沙陀骑兵一大截,那么在未来与沙陀骑兵的对抗上就不输于对方了。

    如果江烽真正做到了将原来平卢、泰宁、感化三军的骑兵力量整合到位,那么郭韬相信江烽在与李(朱邪)存厚的对峙当中就刻意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江烽的步兵力量更是胜过对方。

    郭韬并没有指望江烽会不顾一切的与沙陀人打生打死,李存厚不蠢,江烽更非等闲之辈,一旦他们都意识到无法将对方一下子消灭,自然而然就会寻求妥协,这恰恰是朝廷希望看到的局面。

    郭韬又细细询问了自己麾下这几个专门派出去观察了解武宁军的军官关于武宁军后勤辎重方面的情况,得到的结论更让他欣喜之余也还是有些唏嘘。

    这江烽果然是雄才大略深谋远虑,难怪能如此之快的掌握住诸军。

    牢牢的把持住后勤补给,粮草、武器、甲胄、器械都被统一控制补充,这使得各军对中枢依赖更大,也确保了江烽的控制力和执行力。

    “以你们来看,徐州军的实力是否可以和晋军匹敌?”

    郭韬也知道自己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唐突,但是他却不能不问,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对江烽这个自命徐州大总管府麾下的徐州军作一一观察了解,只能采取窥斑见豹的方式来进行评估。

    几个武官都面面相觑,一时间不好回答。

    “说吧,没什么,先做了一个初步评判,下一步如果有机会,我们再去看看淄青军和淮右军,另外其他人也还要对诸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的了解分析,我现在只想要你们一个初步的评断。”郭韬沉声道。

    “同知院大人,这有些不好评判,但单从武宁军的状况来看,武宁骑军应该是和之前的大梁军实力在伯仲之间,略逊于晋军骑兵,虽然他们在武器、甲胄上胜过晋军骑兵,但是其三军骑军实力不均匀,第一军已经有了和晋军骑兵匹敌的实力,但另外两军却逊色不少,或许经过几番打磨,会有所提升,属下以为主要还是磨合不足以及经历战事尚少的原因。”

    终于有人开口了。

    “步军无论是斗志士气还是单兵战力,以及武器甲具尽皆属一流,不输于以前的梁军,嗯,某以为南阳军和蔡州军精锐,也不过如此,当然,某听闻此武宁军步军几军亦是由原淮右左军转编而来,估计也应当是徐州军中步军的精锐,所以某认为徐州步军当和南阳、蔡州步军实力相若,凭此步军当在淮南、江南独步了。”

    来这一行人中也自然知道郭韬的意图,所以也对步军的观察相当细致入微。

    独步淮南和江南,也就意味着只要徐州军愿意,拿下楚扬二州也不是不可能,尤其是现在李吴大军被拖在江南时,徐州军完全可以凭借其现在雄厚的兵力猛攻楚扬二州。

    不是说徐州军的攻城器械和远程打击武器独步天下么?这正好可以用在楚扬二州这等雄城上,十万蚁贼之所以打不下山阳,不就是因为其缺乏攻城器械么?

    独步江南淮南的步军,加上独步天下的攻城器械和远程打击武器,取下楚扬二州正当时啊。

    郭韬陷入了沉思。

    虽然他认为徐州军具备了和晋军对抗的实力,但仅仅是具备了实力而已,晋军现在的气势正盛,再加上东北的契丹人也在厉兵秣马,一旦南下,二胡联手不是没有可能。

    他甚至也担心像南阳和蔡州这等已经和沙陀人开始勾勾搭搭的势力,日后会不会也与沙陀人联手对付徐州境内,这不是没有可能,或许南阳和蔡州内心深处敌视胡人,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各家的利益,他们一样可能在背后捅刀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郭韬是真心实意的替江烽在谋划了。

    ******************************

    就在郭韬和麾下军官探讨着徐州军的战斗力问题时,江烽却是格外轻松愉悦的陪同着李瑾一行人游览徐州的街景。

    虽然徐州落入江烽手中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徐州未经蚁贼战乱,加之江烽拿下徐州时也算是和平解决,所以整个彭城内也是基本得以保全,所以街景规整,随着整个徐兖地区局面的稳定,流入的流民的数量虽然还不少,但社会治安状况却又已经安定下来了。

    这也有赖于出任徐州刺史的杨勋。

    杨勋担当多年濠州刺史,在徐州亦颇有声名,出任政务厅参知政事兼徐州刺史之后,也是呕心沥血,对地方士绅望族安抚十分得力,可以说徐州大安杨勋功不可没。

    只是杨勋年龄偏大,加上北上之后劳累过度,身体也有些不太好,已经提出了辞呈,希望可以单任政事厅参知政事不再兼任徐州刺史,这也让陈蔚颇感为难。

    徐州刺史这个职位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坐的,尤其是现在江烽已经上书朝廷设立徐州大总管府,统揽军政事务。

    谁都知道京官难做,现在江烽设立徐州大总管府,徐州刺史也就相当于大总管府辖的第一京官,要协调好上下关系,威望和手腕,缺一不可。

    现在还只能杨勋干得下来,像萧宪、郗昙、费牧等人都还不太合适,所以现在陈蔚还只能勉为其难的请求杨勋继续担任一段时间,让本来准备出任齐州长史的王朴来出任徐州长史,让杨勋带王朴一段时间,看看王朴能不能接任杨勋的徐州刺史一职。

    “汉高祖,沛人,属徐州;项羽,下邳人,近徐州;刘裕,彭城人;朱温,砀山人,近徐州。可见这徐州人才辈出,乃英华之地。今日一观,果然不负盛名。”漫步前行,尉迟燕侠漫声道。

    “尉迟二兄所言甚是,只是徐州亦被称为凶地,自汉以来,历朝徐州都是战乱之地,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尽皆会战于徐州,徐州士民实苦不堪言。”江烽淡淡的道:“某甚是敬重时酆,能遗爱于民,非常人能所及。”

    尉迟燕侠此次前来也是花了一番心思。

    李瑾邀约规模尉迟燕姗一行,尉迟燕侠之前并未考虑过也要随行,而后叔父尉迟无病和兄长尉迟燕客都力主尉迟燕侠随行,并专门交付了任务,尉迟燕侠这才发现这一次随行的使团规模如此庞大,甚至几大公卿家族中均有子弟参加。

    虽然对家族如此看重徐州一行有些觉得小题大做了,但是尉迟燕侠还是遵从了家中的意思,与尉迟燕姗一道东行,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也逐渐让尉迟燕侠意识到自己这一趟来果真是有意义的。

    在关中当井底之蛙,难以一窥天下之大,真正走出了关中,你才能感觉得先前的目光短浅。

    自己能看到,想必同行的其他家族子弟一样也会有所收获,现在到了目的地,郭韬他们自有朝廷的想法,各家族恐怕也会有各家的意图了。

第一百八十四节 探底

    “时公在长安亦是自得其乐,某去年底时曾与时公一起饮宴,时公感喟颇多,但对郡公却是赞不绝口。”尉迟燕侠接上话头,“郡公与时公和平交接徐州,实乃徐州士民之福。”

    “是啊,某也希望这世间少些纷争战事,只可惜好像这有点儿不切实际了。”江烽摇摇头,“胡汉之隙,利益之争,哪一样都能让人为之打生打死,这天下如何能安定下来?”

    见江烽和尉迟燕侠话题绕来绕去,李瑾也有些好笑。

    对于此次来徐州,使团规模骤然扩大不少,李瑾也是有些明晓诸家的意图的。

    关中局势不稳,党项人的威胁日增,这让一直沉迷于安乐中的公卿世家们都意识到了战火的临近。

    寻找一个更可靠的依靠,或者一个能够在危急时刻出奔的去处,就成了各家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放眼望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