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烽皇 >

第243章

烽皇-第243章

小说: 烽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为关键的。

    尤其是在江淮这一带骑军不占主流的地区,步军的行军水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战斗力水准的一个代表性标准,并不亚于野战和攻城战力标准。

    江烽给这支军队带来的改变还不仅止于此。

    像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像小队形抬木训练,武装泅渡,夜战实战训练,这都一度让杨堪他们难以接受,觉得这完全颠覆了之前他们在广胜军中的训练方式。

    不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法则还是用到了这上边,杨堪他们采取分步骤和对比式训练来观察效果很快就折服了所有人,没有比较就没有效果,谁也无法否认看到的事实,所以虽然大训练量带来了很多其他因素的开支,但是对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甚至也引起了军队本身的一些变革。

    正如杨堪和丁满等人在与江烽探讨时所提到了的一样,像大梁军中最重视的从军指挥使、军都虞候、营指挥使、指挥副使,顶多到都头一级,这几个层面的武将军官的战斗力基本上就能决定一军的战斗力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准。

    但江烽推行的新式训练方式却对这一标准造成了冲击,随着队列训练和以队、什为训练基本单位的方式推行,加上小股组队合练方式,使得以都头、副都头、队正、队副这种更为低层的基层军官作用就开始凸现出来了。

    盖因队列训练对军队的军纪要求更高,长期训练下来,能够形成远胜于当下其他藩阀军队的军纪和协同能力。

    而像负重抬木这种小队协同训练同样能强化这种小队配合,加上张挺来之后更是将白马寺方面的诸多组队配合攻击作为标准训练来强化训练,所以这使得都头以下的基层军官作用更为明显。

    这也意味着在同等情形下,淮右军平均战力已经高于其他藩阀军队,但是摆在淮右军面前的却是在中高级武将军官,比如都头以上的诸如指挥使、副指挥使乃至军都虞侯和军都指挥使这一层面仍然略逊于对手。(未完待续。。)

第十二节 变化,积累

    这既是淮右军的优势,也是淮右军的劣势。

    优势是通过这种变革性的训练方式来实现了淮右军这种本身在中原江淮这片土地上还排不上号的军队质的飞跃,使得淮右军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尤其是像第一军这支又经了蚁贼围城战和蔡州军来犯防御战两战洗礼的军队,已经具备了和这片土地上任何一支强军抗衡的实力,而第二军、第三军的成长速度一样惊人。

    但劣势一样明显。

    虽然淮右步军的平均实力提升很快,但是这种平均实力主要是体现在防御作战上。

    由于在中高层武将军官上水准略逊一筹,使得淮右步军在野战中突破溃敌、攻城战中攻坚克难的点上能力就有所不足了。

    特别是像后期大批军士都是从颍亳寿三州的流民中招募而来,基本上都没有武道根底,这种士卒通过训练遵章守纪整齐划一没的说,但是一旦面临强敌需要军官率先垂范锐身赴难时就比较棘手了。

    举个简单例子,两军野战对阵,同样两个都或者两个营对阵,对方的营指挥使、副指挥使和都头这一级别的军官技高一筹,武道水准更强,双方冲锋对决,一方多名军官可以冲阵斩将,另一方军官素质略逊不敌,就不得不用更多的士卒组合来应对,可能就会造成这一方更大的损失,在正常情况下,胜负天平自然就会向军官水准更高的一方倾斜。

    这也是目前淮右军战力提升最大的瓶颈。

    之前江烽不遗余力的从大梁招募老卒和基层军官,但是一来数量本身有限,真正高水准的军官流失在大梁民间的也并不算多,二来随着淮右军军力的迅勐膨胀,从一军迅速扩张到五军,其对队正(队副)、都头(副都头)、指挥使(副指挥使)这一级别的军官需求量就更大。

    而从最初的固始军到现在的淮右军通共也不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程,这支军队自己培养出来的军官显然是难以满足的,哪怕有白马寺的援助,有大梁内部的挖角招募,也还有从河朔一带零散的投效,但都仍然难以满足如此大的需求。

    这也是淮右军目前水准的真实反映,一个刚刚成型的藩阀,之前没有任何底蕴根基,其军队战斗力能达到目前这种状态已经殊为不易了。

    不说大梁、大晋、吴国、南阳这些老牌藩阀,就像是泰宁、淮北、蔡州,哪一个没有二三十年的沉淀积累?就算是在很多人看来最为积弱的鄂黄,哪怕其在高端武将的战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其在中低层军官的战斗力积累还是相当厚实的,人家一样也是一二十年积累下来的,也不是淮右这种新冒出来的暴发户所能比的。

    当然并不是说你的中基层军官积累厚实你的战斗力就一定很强,你打仗就一定能胜,限制战斗力发挥的因素还很多,高端武将战力、术法威能、士气、训练程度、后勤保障这些因素在战争中都有可能成为左右一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现在的淮右军来说,巩固强项长处固然重要,但是关键还是需要弥补短板,在这一点上,江烽认为如果能够彻底让梅田郑三家死心塌地的追随自己,那么可以得到一些补充,但是仍然还不够。

    王邈的河朔之行也许能带来一些收获,但是也不能期望值也不太能太高。

    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激烈战争来为这些军官们提供一个在生死搏杀中砥砺提升自己的机会,唯有在生死存亡之际丢开一切束缚顾虑的搏杀才是最能提升自我的熔炉,这一点已经被无数事例所证明,当然其背后的蕴藏的另一半风险就是也许你就会身死当场。

    相较于繁杂而琐碎的政务来说,军务方面还不是最让江烽烦心的。

    毕竟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新式训练方式的效果,哪怕这仍然需要时间来积累磨合,但起码已经有了方向,至于说存在的短板,也只能通过不断的战争来填补。

    但政务方面,就真的是让人焦头烂额手忙脚乱了,这方面人才的欠缺程度更远胜于军队。

    浍州刺史府下辖的诸曹吏员尚未安排到位,寿州又纳入了囊中,吹气一样的膨胀带来的是更多的混乱。

    防御守捉使府搭建在即,许多原本是浍州刺史府内的吏员又需要抽调到防御守捉使府中,连陈蔚、崔尚、杜拓和王煌等人的去处都要重新安排。

    加上寿州方面人事调整也是势在必行之举,还有那霍丘、安丰诸县重建一样需要人事充实,可以说摆在江烽面前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人,缺能马上上手可用的熟手。

    这段时间里在这方面或许带给江烽稍稍好一点心情的也就是许、鞠两家原来的一些旧吏也开始在鞠慎和许子清的招揽下,分别从申州、光州过来了。

    这帮旧吏大多层级较低,多是在县乡一级,即便这样,对于江烽来说也算是雪中送炭了,总胜过那些毫无经验的新人,尤其是在基层的事务管理,若是没有经验,许多事请你不但做不好,而且只能做得更糟。

    江烽深知,要想解决自己在这淮右之地的统治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县乡一级着手,要牢牢抓住这一级的控制权,才能让自己的统治在这淮右之地慢慢稳固。

    说直白一些,自己就是要和这些士绅大族们争夺控制权,只不过自己的夺权名正言顺,而且还要以一种既合作又争夺的方式来进行。

    要让这些士绅大族们明白,自己在三州十县的统治既要依靠他们,但是也不会完全依靠他们,离了张屠户,一样不会吃带毛猪。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用人上。

    “大人,陈大人他们来了。”

    “请他们到厅中一坐,我马上过去。”亲卫的声音将江烽从沉思中惊醒过来。

    许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想办法来予以解决,之前他就把有些问题提交给了陈蔚、杜拓和王煌他们,希望他们也能集思广益,考虑一下面对当下淮右的困局,该如何来群策群力予以解决。

    防御守捉使府的架子江烽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构想,但是要把这个架子充实起来,却是捉襟见肘。

    按照目下防御守捉使府的架构,防御守捉副使可设可不设,现在淮右局面,肯定不可能设,也无人能胜任。

    行军司马虽然是文职幕僚,但实际事务却是以军事为主,非崔尚莫属。

    长史一职仍然由陈蔚来担任,杜拓和王煌二人,江烽有意让二人出任判官和掌书记,算是把自己的文职幕僚架构搭起来,但是这只是大架构,实际上这里边尚缺衙推、衙官、巡官、支使、孔目官、随军、参谋等诸多吏员,短时间内江烽也没有指望能一下子补齐。

    厅堂中,陈蔚三人早已经到了,面色却各不相同。

    陈蔚眉峰深锁,显然颇有心事;杜拓却是眉宇间精明之气溢于言表,顾盼神飞;王煌却是不紧不慢,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

    “今日大人怕是有些主意了,才会招你我几人来,陈大人,那鞠、许二女之事怕是要请你提一提,恐怕是不宜再拖了,另外大人的婚姻一事,也要尽早考虑。”杜拓看了一眼陈蔚,还是没有忍住。

    这件事情在杜拓看来其实早就应该敲定解决了。

    纳妾不是娶妻,哪需要那么多讲究?

    寻个吉日敲定,彩礼一封送上,便能很快办结,哪里还需要这般拖沓?

    可这位长史大人似乎却畏首畏尾,不愿拂逆防御守捉使大人的意思,这让杜拓很是不满。

    这已经不是防御守捉使大人一人的私事,甚至在某种环境下会影响大大局了,作为长史岂能因为担心触怒上官就不进言?

    就像这一次寿州之战一样,许宁的建言便带来不少麻烦,无论如何来处理都有弊端,可若是防御守捉使大人早日能大婚,生下子嗣,便无此麻烦。

    只是这婚姻一事杜拓也知道没那么简单,尤其是正妻选择,尤为关键。

    淮右当前形势微妙,关联多方,可以说正妻选择哪一方,几乎就决定了淮右会和哪一方结盟。

    听闻防御守捉使大人与皇室瑾公主关系密切,若是能娶皇室公主当然也算是一件好事,只是淮右来与大梁关系走得很近,尤其是军中将领大多也来自大梁,倒需要好好斟酌这其中的利弊得失。

    杜拓的意见陈蔚何尝不知?他一样也希望早日能将江烽婚姻敲定,但是他不认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了。

    现在局面还处于混沌状态,瞬息万变,就像这吴地一样,在外人看来这是豪门藩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又有谁能料到也许一年半载之后便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呢?

    若是能稳一稳,看一看,陈蔚更倾向于可多纳妾,生下子嗣,但未必要那么急迫的娶妻。(未完待续。。)

第十三节 务实,固基

    在陈蔚看来,能娶皇室公主固然是一大好事,能赢得诸多助力,但是其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目前来说,淮右的头号敌人恐怕仍然会是蔡州,江烽若是娶了皇室公主,与大梁之间关系势必冷淡,大梁对淮右的猜忌不可避免,若是蔡州再与淮右一战,只怕大梁就要坐山观虎斗了。

    淮右目前好不容易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态势来,进可攻退可守,当下就是韬光养晦蓄养实力的最佳时候,委实不宜再去招蜂引蝶,引发不必要的纷争。

    “邓大人,纳妾一事自然不必说,大人早已过了弱冠之年,理当娶妻纳妾,但娶妻确需慎重,毕竟这关乎我们淮右日后走向,但纳妾却无此影响,所以今日定要请大人将此事定下来。”陈蔚也表明自己态度。

    “陈大人,大人与瑾公主情谊颇深,这等好事若是能成,有朝廷的支持,我们淮右的周边局面定然能大有改观,无论是蔡州还是南阳,若是想要不利于我们,恐怕都要考虑一番吧?”

    杜拓不太认同陈蔚的意见,在他看来,越是局势不稳,越是应当早日将江烽的婚姻之事定下来,而瑾公主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淮右现在就是欠缺底蕴,而娶了李瑾,淮右底气都要足许多。

    “再说了,若是大人能娶瑾公主,光州那边事务便能更入掌握,大人最是忧虑目下淮右无人才,有了这层关系,便可到关中延引招揽,亦可平衡当下局面。”

    杜拓的话已然有些露骨了。

    虽然杜拓是从大梁过来的,但是作为京兆杜氏的旁支,自幼便虽父母迁移到洛阳,其实杜拓已然和寒门庶族无异了。

    在大梁苦苦打拼十余年,虽然胸中万般抱负,但是却也只能在政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