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仙在大明 >

第91章

仙在大明-第91章

小说: 仙在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行人进了南京城,而聂就要把柯奇带走。这是皇命。

    “柯道友,这是?”一边一直不出声的元师神色一变。

    “柯道长现在为朝廷工作,以后或许会同朝为官,主持钦天监的工作。”而聂代为回答。

    “啥?”

    柯奇错愕的看向而聂。

    他一直以为皇帝是要差他这“饿兵”。自由已是奢望,更不用说钦天监了。

    那可是钦天监。除长生之外,最惹眼的位置了。

    冷祈兰也忍不住开口道:“你这是要加入朝廷了?不是道门和朝廷有协议相互不干涉的吗?”

    柯奇解释道:“冷道友是家学渊源,所以可能了解的不多,协议是相互不干涉,但是也有附议,如果朝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特聘我们帮忙,当然,他们会根据任务的难度,给予报酬。”

    这也是历任道门与朝廷的关系了。天下争龙,总有成功、失败者。成功者不可能灭绝道门,有些事也确实需要道门的帮手,所以也就有了这样的协议。

    而对于争龙失败的传承来说,有口汤喝,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强。

    冷祈兰沉默片刻又问道:“这特聘,无法拒绝?”

    她不是怀疑协议是否存在,而是怀念柯奇是否出自本事。

    要知道自古以来,打修士主意的皇帝不要太多。或许他被软禁了?

    今天的他,一点儿也不像他。

    冷祈兰猜中了情况,却没猜中柯奇的小心思。他是被软禁了,但那又如何。他的目的自打一开始便是为了门派的发扬光大。成了钦天监,自然称的一句“发扬光大”。

    所以柯道长主动帮着解释道:“也可以,毕竟修士也不是万能的,若是力有不及,也可以拒绝,朝廷也不会强求。不过这特聘在道门也成了一种流行,毕竟朝廷是最大的,资源收集方面,不是单独的门派能够比拟,相互合作,各取所需,已经成了惯例。”

    夸!很劲的夸!不狠狠夸上一把,怎么表现他的得意。

    当然,光夸朝廷也不行,他还要发扬光大他自己的门派。所以顿了顿,继续狠夸自己道:“再则说,修行之人,追求的是大道,但是追求的前提是这片土地能够平安无事,让我们能够安心求道。所以一旦出现了普通人无法处理的问题,道门中人也会出手相助,平息事端。”

    这道德水平够高的,一下子便占据了道德的至高点。

    弄的冷祈兰只能赶紧道:“柯道友不要误会,我倒不是想拒绝,只是习惯了自由自在,对朝廷这样限制极大,牵涉极多的地方心里有些不喜欢。不过你说的对,修行之人,追求大道,但是在追求之前,修行之人也是人,也是这个国家,这片土地养育长大的,我们能够入道,能够修行,就对这片土地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不管干什么,这道理都是不可以丢的。

    话说这正道与魔道的区别,也就在这里了。

    “好,好!诸道友既然来了,我当招待诸位……”

    当然,这不等于正道就不会骗人,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了。

    就像是现在,柯奇分明是借众人之口,把自己钦天监的事定下来。

    这样的事,除非是朝廷不要脸面了。否则只要是传了出去,不是他的,也要是他的。

    至于他自己……

    诏狱住了这么久,还要什么脸啊!先把位子占了再说。

    “十三皇子,陛下召你进宫。”这时有小黄门找来。

    “他还真的是皇子?”冷祈兰他们全都看向柯奇。(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79章、继承人

    (全本小说网,。)

    朱桂随小黄门进宫先不说。

    冷祈兰他们这时候是异常诧异朱桂的身份。

    “咦?我没介绍过吗?我一直是殿下,殿下的叫的。”柯奇说。

    冷祈兰说:“可你也说过,入赘。”

    “这有什么不对吗?我家传承不凡,十三皇子又爱修道。虽然皇子尊贵,但又怎及的上大道的尊贵……”

    我怼你的脸!

    你信不信我抽你个不要脸的!

    入赘又称入舍,意即进入女家屋舍,成为女家的人。中国传宗接代的思想是入赘的主要原因,入赘俗称招婿,它是男方到女方家入户,孩子随母姓。原为母系家族婚制,这是从妻居、服役婚等古婚遗俗的发展。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二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

    不说堂堂皇子有没有入赘的必要,单单他是皇子,就是不可能的事。

    而这个不要脸的,简直是摆明了用传承道法勾引。也不怕激怒了帝王,抓他坐牢。

    另一边,朱桂进了宫,看到朱元璋正在宫女和太监的服侍下练箭。

    老实说,这朱元璋的武力值,也就是一般。如果是后世的游戏,老朱能有七八十的武力值,已经是高的了。大多也就给个60。不是不可以更低,实在是过分低了,这个游戏角色就没有建立的价值了。

    不过朱桂知道皇帝本身是一个政治人物,他在这儿练箭给自己看,绝对是有其政治目的。很大的可能是自己的折子,他已经看到了。

    朱桂反复盘算着说辞,希望老朱可以同意自己的请求,毕竟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他要是不同意,估计朱棣上台也不会用他这个十三弟。

    朱桂一边等着,看老朱练箭,表现的一点儿也不急。

    只是这一看,他瞳孔一缩,因为他看到在老朱身边的竟然是朱允通与朱允文,以及太子宫的一帮属官,唯独没有太子。

    这是怎么回事?是祖孙情深,还是他已经知道了?

    这时候,老朱练完弓箭,放下。

    朱桂就向朱元璋跪下磕头,道:“儿臣拜见父皇。”

    朱元璋以一贯慈祥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儿子,道:“起来吧。你们接着说。”

    然后,他示意孙子们继续。

    朱允通是老大,整了整衣服,拱手道:“皇爷爷,孙儿以为李密失败的原因无外乎两点:第一是杀翟让,失了瓦岗寨众人之心;第二是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致使人心离散,众叛亲离……”

    很大的可能,老朱已经知道了太子将死的事。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在五更。

    老朱没有找自己,大抵上是信了“神通难敌天数”。是很可能是在挑选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没想到朱元璋听了他的这番宏大的议论之后,脸色并不是很好,甚至有了一丝丝不满。

    允通这是故意说给朱元璋听的,甚至有可能是请了名家大儒背的功课。

    然而老朱是在选继承人,不是选儒家的道德文章。因为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知道,如果按照儒家的道德文章做事,他的天下早就不知道丢了多少回了。终其一生,老朱对文人都是很轻视的,因为他心里清楚的很,要是让这群光说不练的人大行其道,大明朝也就到头了。

    而事实上也证明了,信了他们邪的帝王大多会坑到朝廷。就像万朝来邦一样,每年都在让大明失血。

    但是,朱元璋也明白,天下的舆论掌握在这群人手里,要是得罪了他们,他们不知道会给你泼多少脏水。

    历史上的昏君,有多少是真的就那么昏?

    最典型的就是商纣王,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父皇帝乙欢心。但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除了商汤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以外,其余的多数时间国运不济,君与臣、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杀戮。在经历了“九世之乱”之后,到了帝辛即位时期,已日薄西山,积重难返。当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时,一个国势如日中天的诸侯国(周国),正对商朝虎视眈眈。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偷袭击败商军,帝辛见大势已去,便躲进鹿台(今河南鹤壁),将多年来搜刮的美玉宝器堆在身边,命人放火焚烧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但在他们的舆论下,帝辛成为了昏君,而周却是顺天应人。

    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弄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养起来,好让他们为自己歌功颂德。但朱元璋心里清楚,国家的支柱从来不是这群人。所谓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国家的强盛靠的是那些死命为他打仗的军队——所以他建立卫所制度,允许大小军官世袭;以及奋战在征税第一线的粮长、里长——所以他给了这些人一些特权,并且对他们的工作十分关心,经常和太子朱标一起接见他们。

    有一个叫严震直的粮长,每年按时押粮万石至京师,从不延误,朱元璋十分欣赏他,特地封了他一个五品官,后来做到了工部尚书。

    一个家庭兴旺与否看的是存款、财产。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看的是国库的存粮以及边防的军备,跟那些个文人有个毛关系。

    所以朱元璋看重的是那些努力种地,努力收税,努力打仗的实干家,对这些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空谈家是十分鄙视的。

    大封功臣的时候,公侯伯三等爵位除了刘伯温这个事智者以外都是武将。李善长虽然不是武将,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朱元璋筹集粮草养活军队,也是一个实干家,是朱元璋的萧何。朱元璋把他排在第一位可见他对钱粮这一块的重视。

    朱允通的功课做差了,杀翟让就会输?老朱还杀了韩林儿呢,还杀了郭子兴的儿子呢。古来成大事的有哪个是仁义君子的?只要有了自己铁打的班底控制住了局势,有一些人不服又如何?杀了他们派自己的人接手就是,死了张屠夫还有李屠夫,怎么会去吃带毛猪呢?地球离了谁不会转?

    至于亲近小人远离贤臣就更可笑了,在腐儒的观念里,凡是不跟他们保持一致的都是小人。但是在朱元璋的观念里,凡是给他卖命干活的都是贤臣;那些个什么都不干还瞪着眼睛老是挑你毛病的臭老九就是贤臣了?养着这些人除了恶心自己以外还能有什么用?

    老朱养他们是装典门面,并不是真就信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80章、收割一波

    (全本小说网,。)

    朱允通也注意到了朱元璋的脸色,但他还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为了不拖父王与舅舅的后腿,他已经很努力的在读书了。

    到底哪儿不对?自己说的话可是历代圣人的教诲啊,爷爷怎么会不高兴呢?不知道“标准答案”为什么错的他,只能直愣愣地站在那里。

    朱元璋扫视了一下众人,道:“你们呢?都有什么见解?”

    他没有让朱允文作答。应该是继承人上没他的份。

    这就奇怪了。到底是老朱在玩政治,还是历史已经变了。

    朱允炆的好基友黄子澄倒是立即站了出来,道:“陛下,臣以为皇孙所言甚是。圣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李密为人不正,故而众叛亲离,败亡理所应当。”

    这便是教义。在教义上,只要符合儒家的贤君标准的,就是在为帝国培养的优秀的继承人,是应该感到自豪,并必须站出来维护的。

    至于对错与否……圣人之言,是允许“错”的吗?

    敢说“错”,豁出去命,也要与他拼了。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了,都是你们这些腐儒把老子的孙子给教坏了,蒙元入侵中华的时候杀了多少人,他们的身就正了?在马刀之下你们不还得乖乖听命?

    建文帝被朱棣打成屌丝的三友之一方孝孺站出来,道:“皇孙所言有一定道理,但依儿臣来看还与李密所处的位置有关。李密是在王世充和宇文化及的夹击下灭亡的,如果他和李渊一样一面临敌,或许会……”

    说着说着说不下去了,因为他突然想到自己的老子朱元璋当年也是处在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夹击之下,不也一样赢了?

    但是作为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圣人之言是不许“错”的。也就是这个时代,如果换一个时代,他们绝对能扯出“错”的是朱元璋等一百个他不应该赢的理由。

    这就是一场闹剧。

    虽然朱元璋的想法是好,太子要凉了,要下去主持大明阴廷,于情于法,他都要保证太子的传承有序。

    这本是很严肃,甚至很伤心的选择,但是这帮人,愣是给弄成了闹剧。

    太子宫的文官谋臣,以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为首一批饱读诗书的士大夫,才智平庸,也就是说这三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