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仙在大明 >

第137章

仙在大明-第137章

小说: 仙在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与明朝交涉的表文中,安南国王一般使用假名,而在国内则用真名。关于这一点,明朝人已经注意到了。叶向高在《苍霞草》中说:“其君长尤狡狯,有二名,以伪名事中国。自黎氏以来,虽奉贡称藩,然自帝其国中,如赵佗故事,死则加伪谥。”为什么要在表文中用假名呢?这主要是出于维护自尊心的需要,认为向中国进贡、向中国皇帝磕头是件屈辱的事情。于是在国内祭天的时候用真名,但面对中国时却用假名。

    还有缅人与泰人,他们虽然对中国进贡,但所写的表文和后来翻译成汉文的表文意思不同。

    明朝缅人势大,缅甸国王认为自己的地位很高,自称是“水和土地”的主人,天下只要有水和土地的地方都是他的,自称宇宙之王、王中之王、最高之王。所以历史上包括明朝和清朝前期,缅甸是不向中国进贡的。宗主国一说,缅人并不承认。

    而泰人君主历来自认为是世界的主人,菩萨的化身,具有半人半神的属性,其地位不亚于、甚至高于中国皇帝。只不过泰人来自于中原,南迁后又当了近百年的奴隶,所以他们更圆满,为了获得贸易的巨额利益,泰国一直非常现实地频繁地向中国朝贡。开启于1208年的素可台王朝曾前往中国朝贡14次。接下来的阿瑜陀耶王朝(也称大城王朝)在有明276年中,派遣使臣来华112次。曼谷王朝建立后,仍然进贡极为频繁,远超清政府的规定,这是因为朝贡贸易给泰国带来的经济利益太大了。据泰文文献记载,曼谷王朝初期在同中国的贸易中所获得的利润高达300%。

    而朱桂也已经发现了,很多海外商人三五成群地组织起来,随便写一篇表文,假装是一个国家前来进贡,骗了很多钱。比如洪武七年,暹罗商人沙里拨冒称是本国国王令其同奈思里侪刺悉识一起来进贡,因为装得不像,被朝廷识破。

    所以暹罗王在见大明皇子前,心中的忐忑可想而知,他怕朱桂问罪。而大明一旦问罪。一个再也骗不来钱的国王,不要说求大明复国了,就是缅王也不会再留他的小命。

    只不过他想多了。被骗怕什么,只要有面子,这朝贡体系就不会废。如果不是朱桂的到来,大明很快就会给百官开不了工资,只能用朝贡国进贡来的香料、苏木给百官开工资。

    不过朱桂来了之后,就不一样了。

    他建议老朱虚对虚。各种石器、陶器、瓷器,可劲的送。

    只要他们不怕沉船,拼命装是了。

    特别是高大的石器,受西方影响,很受欢迎。越大越受欢迎。

    各种巨大的神像,什么雅典娜、宙斯备受欢迎。越大越好。

    而朱桂只需要命令工匠们在地上挖个模子,扎好竹子,灌入水泥……

    水泥一干,打磨光滑就可以当成大师作品批量发卖了。

    虽然用水泥换人家的香料有些太黑心了,但是想一想西方人用玻璃弹珠换土地,朱桂就一点儿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了。

    他只不过是可惜。由于这时候西欧不够强大,天使什么的没什么人要。只有希腊的诸神受欢迎。甚至人身鱼尾的美人鱼都比天使卖的好。(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69章、暹罗王

    (全本小说网,。)

    饶是暹罗王很担心大明会不会找他算被坑的账,他对明军的到来也是望眼欲穿的,因为明军一旦到来,距离他的复仇之梦就不远了,在亚洲这片土地上,想找个大国主持“公道”,除了大明再无其他。如果运气好一些,说不定大明会帮自己打败缅人,到时候自己又是王了。

    就算大明不出兵,只要搞好了跟大明的关系,自家的小命还是可以保证的。

    然而越人骑兵不断巡视,使得暹罗王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明军的统帅,直到明军开进城中。他也也没有办到。这让暹罗王很不开心。甚至他不无恶意的诅咒:

    是一场宴会?一次密谈?一场争执?甚至是一场谋杀?

    他的双眼盯着明军,眼睛在转动着,眼睛下面的鼻子紧张抽动,寻觅着阴谋或机会的味道,而鼻子下面的嘴巴则一张一合。有心大喊一声“我是暹罗王”,但是他到底没敢。毕竟缅人对大明不是尊敬,更不是恐惧。缅人只是用他朝贡,用他换钱罢了。他不敢赌缅人知道他主动联系大明军队会不会杀了他。

    毕竟与明人交好,与请明军打败缅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

    “你们不是声称很厉害的吗?为什么接近不了?”

    没有成功接近,暹罗王生气了,怒斥身边的忍者。

    忍者是东瀛的特产。战争时,他们会服务与各方大名。但是这个时代的东瀛很和平,他们自己没有开战,也不是找大明开战的丰臣秀吉时期,所以大量的忍者失去了工作。

    这些没有工作的忍者自然要找工作。而手下没人,却又可以年年从大明坑上一大笔钱的暹罗,自然是一拍即和。

    东瀛忍者为其卖命,已经很久了,甚至其第二代、第三代也早就加入了暹罗国,为暹罗效力,但是他们到底还是日本人,依然保持着日本人的习惯与风俗。

    这些日本人内部也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派别持乐观态度,认为大明打败了元人,是他们东瀛的盟友。

    而另一派就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是明人打败了元人,所以元人才不再进攻东瀛,所以他们才没了工作,他们之所以流亡就是被明人给害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全都希望暹罗王向日本借兵,而不是大明。

    暹罗王也知道这点,甚至他明白东瀛人想要土地,但是他不想给的恰恰是土地。

    只不过他还需要日本兵团,所以一直模棱两可的拖着。

    擅长白刃战的日本兵团是他依仗的一支部队,和缅甸人白刃作战的时候,他们手里的长刀非常合适,往往能把缅甸人打的丢盔弃甲,而在这一点上,暹罗人则有所不足,而且他也没有那么多的暹罗人可用。

    日本兵团则非常凶悍,而且不怕死,有他们的带领,往往能让暹罗的主力部队勇气大增,成功反击缅甸人,之前的与缅人的战争里面,日本兵团立下了很大的功勋。就是他自己的小命,也是靠着这仅剩的军队保留下来,他可不愿意失去那么强大勇敢的一支部队。

    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他既不想让缅人占据自己的国土,也不打算分国土给东瀛人,所以他必须与明人联系上,但现在根本连靠近都难。怎么办?

    他甚至怀疑自己的日本兵应该是故意的,是他们阻碍了自己与明人的联系。

    但是这样的疑虑他只能放在心里,不能说出来,否则这支部队可能会直接跑掉,甚至反过来挟持他。

    帝王的疑心很重。只不过这一次,暹罗王的猜测只对了一半。因为他是暹罗,一个会被征服,会被同化的民族,朱桂也自然会打这个民族的主意。

    然而暹罗王本就是在钢刀上跳舞。而且还是不太合格的舞者。

    只见他又道:“你们是我麾下的兵马,属于我国,不属于日本国,你们不用担心。现在大明军队在这里,而不是东瀛军队,为了复国,本王需要他们。”

    只不过日本人一直对登上大陆有兴趣,而这帮日本兵的头目远山次郎更是打着引来日本大军,而他获封大名的好处,所以他直接反对道:“如果陛下愿意引我大日本兵,鄙人保证可以十万大军。”

    日本人在说非本民族语言时非常的生硬,有如态度强硬一般。

    这样的态度可没人喜欢,只不过暹罗王还需要他们,所以他耐心解释道:“我知道你们是勇敢的武士,也相信十万大军,但是十万大军的粮草怎么办?”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虽然忽必烈征服日本失败,第二次试图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时在南方发动的对越南陈朝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而形成国力下滑,这时候红巾军的起义,也让元朝从进攻转为防御。

    日本方面,为了对付元军入侵而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改编使得其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并且整个国家的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元军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继续统治国家的借口而不是将权力交给天皇。他们之后一段时间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的许多军事设施很多年后还有效。由于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幕府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加剧了国内矛盾。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

    远山次郎这帮人的祖上也是因此流亡到了暹罗。所以知晓日本国内情况的他,也只能回去和自己的同胞们商量了。十万大军的粮草,还是跨海而来,绝不是现在的日本国支撑的起的。就是运送十万人的远洋船都没有。

    按照史料,日本国内现在的船只甚至都没有大明的多。

    远山次郎走了以后,纳瑞宣王脸色一变,连忙招来了手下官位最高的华人臣子林遥祝。

    这年头,下南洋的中国商人的文化水准普遍很高,大量商人和商人子弟下南洋做生意购置地产,他们都是在国内接受了基础教育和数学教育的,所以素质普遍高,许多人在东南亚各国都有着官职。

    这也是中原的国情,虽然他们基本上都是读过些书的但他们毕竟是商人子弟,在国内是没可能来熬科举的,能熬科举的谁愿意来这种蛮荒地方做外国的官?(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70章、本地带路党来了

    (全本小说网,。)

    与在国内不受待见,受压迫不同。相对于东南亚来说,这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正是他们所必需的,他们要建立完善的各级政府,要建立统治制度,要做教育事业,那就离不开这些“高素质人才”,宛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海归和外国专家一样受欢迎,很吃香。所以暹罗王更愿意把自己的担忧说给华人官员听,而不是东瀛人。

    林遥祝就是做的官最高的一个,相当于华人在暹罗的领袖。

    他听了暹罗王的担忧,自己也觉得有些害怕,毕竟中原王朝对待他们这些离开故乡到外国生活的华人的态度都不怎么好,觉得他们背井离乡不为人子,至于日本人,他可不在乎,他现在开始在乎自己和在暹罗的华人的处境了。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王,不如我们写一封信派人交给十三皇子殿下,提前询问一下十三皇子殿下的意见,如果十三皇子殿下气恼我们的诈欺。我们道歉就可以了,天朝是不会抓着不放的。”

    暹罗王一听觉得可行,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林遥祝。

    然而林遥祝要说的可远远不止这些日本人的事情,他更关心的是国内如何看待他们这些人。

    对于这些离开故乡去海外生活的子民,中原王朝的态度一直都是鲜明的,因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商人,或者是活不下去的失地农民,去国外生活了也不会给他们提供税收,大明虽然不阻止民众赴南洋生活,但是士人阶层对他们是毫不同情的,这种不同情的态度自始至终都十分明确。

    他们认为商人本来就是四民之末,注重利益,轻视情谊和道理,所以这样的人就是死了也活该,谁让你们非要离开家乡跑到那些地方去的?不去不就死不了了?你想走,我不管你,但是出了事情,你也别指望我救你。

    这就是他们的普遍态度。

    这样的态度不是大明才有的,而是随着儒学的建立,而成为一个普遍的观念。这观念也影响了很多人,大家普遍认为这些远赴海外的人是自绝于中原。

    所以到了万历末年的西班牙人屠杀南洋华人的事件发生之后,万历帝大怒要求出兵征讨,而朝臣却以国库空虚和海外华人自绝生路不属于大明子民为理由驳回了皇帝的意见。

    你也不给中原王朝缴税,还指望中原王朝来救你?民间舆论方面,他们也不占优势,属于被抛弃的海外孤儿一类的人,母国的这种态度和传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存环境,现在大明打败了蒙古人,中原虎声威再起,他们尚且还能狐假虎威,可是等到了近代开始,满清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声威,那个时代的海外华人的日子才叫一个凄惨。

    但是究其根本,在极其注重乡土情结,“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学教育下,除了商人,如果出现了背井离乡远赴海外讨生存的人,那一定是在国内活不下去了才会这样做,土地被兼并了,财产被黑掉了,连饭都吃不上,那还能怎么办呢?为了活命,只能去海外讨生活了,究其根本,还是国内出了问题,逼得他们离开了家乡。

    但是儒生们根本看不见这些,因为害同胞活不下去的主要幕后黑手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