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仲谋天下 >

第1376章

三国之仲谋天下-第1376章

小说: 三国之仲谋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内阁的另一个大殿之中。

    荀彧也在召集了内阁之中的几个嫡系亲信,正在商议此事。

    “这是谁的手笔,切入点很合适,轻而易举的把迁都的事情弄的天下皆知道,为我们节省了不少功夫啊?”

    荀彧明显也被这一阵阵的舆论打了一个满天星,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才刚刚策划迁都事宜,自然没有这么强大的能力去策划爆发在大吴朝的舆论。

    当舆论爆发起来的时候,他也大吃一惊。

    “前几天,御书房政务参谋长司马朗去了一趟锦衣卫和宣传司!”

    如今已经入住大吴钱庄的诸葛均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眯着眼睛,悠然的说道。

    “应该是陛下!”

    钟繇轻声的道:“唯有陛下,方有如此能耐,一手翻云,一手覆雨!”

    “这么说,陛下也希望迁都的事情能赶紧完成?”户部尚书荀湛眸光之中有一抹玩味的光芒。

    “外界传言,迁都是我们所提出了,但是在座的都知道,迁都从来不是我的主意!”

    荀彧想了想,轻声的说道:“陛下这是在催促我们,让我们必须尽快完成迁都事宜,因为一座都城的安定对大吴朝未来的战略部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这边已经准备好了!”

    诸葛均道:“工部已经完工的未央宫城的修筑,而长安外城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修建!”

    “那就动手,开始动起来,必须让迁都之事,在半年之内完成!”

    荀彧眸光变得凌厉无匹:“是时候打响我们站稳朝廷中枢的第一仗,迁都事情必须要顺应民意,要做的让所有人心服口服,最重要的是让陛下看到我们的能力,让陛下认为,我们是又能为陛下分忧解难的!”

    “明白!”

    几人闻言,面容变得凝重,这事情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之中的,关于朝廷即将要迁都的舆论风暴,越演越烈。

    四月上旬,一个内阁官吏站出来辟谣,否认朝廷有迁都意向。

    四月下旬,金陵城万民上书,请求朝廷的放弃迁都的打算。

    舆论开始转向。

    “迁都之事,必然是劳民伤财,朝廷怎可如此行事!”

    “金陵为都,不过十余年而已,当初为了修建金陵城,我江东之人,为朝廷贡献何其之多,如今朝廷说放弃就放弃,至我江东万民何在!”

    “上奏陛下,必须反对那些好大喜功的谗臣挑挑拨离间!”

    “反对迁都!”

    “……”

    金陵城开始揪起一阵阵民意的反对声音。

    当然有反对就有赞同。

    关中之地百姓自然也开始联名上奏,请求朝廷迁都长安城。

    关中和江东开始打起了口水仗。

    可是到了五月份,这一个舆论的风向再一次改变。

    商界的数十商会突然之间联名上奏,以金陵城已经阻碍朝廷未来发展,不足以拓展朝廷未来发展战略为理由,请求朝廷迁都长安城。

    这些商会之中,不仅仅南北皆有,就连江东大地上的几个领导商界的商会都参与进去了。

    这引发了可不是一丁点的民意。

    这些年因为工部修筑各州道路的工程层出不穷,打通连朝廷与地方连接的道路,而且海路畅通,丝绸之路爆发,商业越发繁荣起来了。

    自然而然在百姓之中的影响力也就增强了。

    大吴把田地落户到家,佃户这个职业开始进入夕阳阶段,从而增加的是工人这个职业,如今多少人都是在依靠着商户而吃饭。

    商界的反击,让迁都的事情进入的高潮对持。

    五月中旬,荀彧在朝廷议会的月会之上,正式上奏,请求陛下迁都长安城。

    当时就引发了整个朝廷议会的争论。

    以内阁首辅朱治为首的江东系大臣自然是不遗余力的反对。

    双方之间争论不休。

    ……

    六月,朝廷议会已经对迁都之事进行了第三次的讨论,依旧没有一个结果,第四层的讨论,最后以李儒的反水,让荀彧他们占据上风。

    孙权开始拍板,直接派出一组稽查处,赶赴长安城,勘察长安城是否有为新都城的规模。

    稽查处的组长和副组长最后花落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吕岱和宗人府的宗正孙静。

    八月,吕岱和孙静返回朝廷,上奏孙权,长安城修建的规模无论是城墙上的修筑还是内外城街道的规划,都已经远远超越如今金陵城的规模。

    九月,孙权正是下令,迁都长安。

    迁都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消息一下,整个长安城便是洛阳纸贵,一寸土地一寸金,各地世家商户都纷纷落户长安城。

    龙策二年,十月一日,孙权于钟山封禅台上的祭天。

    十月三日,中央军团和禁卫军开始护送朝廷北上长安,一条一条长龙一般的队伍从朝阳门开始离开金陵城,仿佛金陵的鼎盛和繁荣就此逝去。

    十一月二十七日,孙权率朝臣抵达长安城。

    十二月七日,刘晔于长安城郊修建祭天台。

    十二月十五日,孙权率文武百官登临祭天台,上奏苍天,表朝廷定都长安城。

    大吴迁都事宜,就此结束。

    金陵城作为从江东时代就开始为都城的任务也结束了,大吴未来的政治方向正式的定在了长安城之中,也是连接西域的最近地方。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跨时代的发展 一

    迁都虽然完成了,但是后续的工作依旧很多,新的大吴都城依沿用了昔日的名字长安城,但是相对与昔日的长安,这是一座全新的城池。

    这一座新长安城的占地面积已经几乎是旧长安城的两倍以上,其中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皇城,内城,外城。

    皇城就是昔日的未央宫城。

    本来皇城应该是未央宫城连带这长乐宫城才算是完整,但是长乐宫城在早年重修长安城第一期工程的时候,就被当时的雍州总督诸葛均割舍出去换取巨大的的财帛。

    这一座攻城已经被分割城一座座府邸然后重修,成为了依靠在未央宫城边上的一片府邸群,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这个时代最高档的别墅,没有之一。

    作为前朝汉室的皇城,突然之间改为普通的府邸,售出于普通人,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沾染天子之气的一个机会,甚至倾家荡产不惜花费高价来的购买,真是寸土寸金,这让当时的雍州总督府赚的盘满铺满。

    未央宫城在重新修筑之后,在面积方面虽然比不上前朝的奢侈浪费,但是也足够了,如果论起气势雄伟,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前殿为议会大殿,内阁大殿,军机大殿,御史台大殿,左右为朝廷八部的行政大殿,后面才是内殿,也就是后宫。

    而内城,就是昔日的长安城,沿用昔日城墙和城门,包裹着皇城在内,只是重新规划了一下内城街道,罢去一些房舍,完成统一的规划分区,纵横之间的四条贯通全城的街道为主,形成一个井字形的内城规划,条条有礼。

    至于外城,如今还在修建之中,东面直接延伸霸上,南面直通蜀道,西北两面横贯渭水之上,如今依旧在不断征召民夫而修筑之中,这个工程绝对的前所未有。

    在当今的世上,无论远东还是西欧,孙权可以直接拍着直接的胸口对任何人说,没有任何一座城的规模能与长安城媲美,哪怕是昔日的都城金陵,都比不上如今的长安城。

    这一座城如果完成修建完成,足够成为历史上的第一古城。

    ……

    龙策二年的岁末,长安城。

    寒冬腊月,大雪飘飘,所有的城墙和房舍之上,皆然都裹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雪衣,大街小巷之上皆然积雪很厚,骤然看上去的画面煞是唯美。

    今年算是大吴迁都长安的第一年。

    长安城之中的百姓此时此刻都表现的很高兴很兴奋,毕竟从此之后长安城的百姓可就是天子脚下的子民了,在这个时代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而且在短短半年之中,长安城的居民最少多了一倍以上,这不断的涌进来的四面八方的大吴百姓多不胜数,内城早已经饱满,外城也在不断的修建房舍。

    这让长安城更久的热闹繁荣起来了。

    到了一年的岁末时期,朝廷之上的事情就会特别的多,而今年还是迁都的一年,所以事情更加多了,内阁,军机处,御史台,朝廷八部,都显露出忙碌的如同一条狗,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的景象。

    孙权这个大吴皇帝自然也不例外,他每天除了不断进行的一场一场会议,军事会议,内阁会议,还有批阅一份份奏书,连手都辛酸的举不起来了。

    “伯达,把这些奏书全部都给朕打回内阁去,你告诉他们,如果这点小事都要呈报上来,那么朕会考虑一下需不需要罢免内阁!”

    椒房殿之中,孙权突然发脾气,有些生气的把一堆奏书丢在递上。

    “诺!”

    司马朗走出来,连忙把这些奏书捡起来。

    “记住,告诉他们朕的原话!”

    孙权冷冷的道。

    这个朱治的胆魄还真的有些不行,他有能力,但是却不敢太过于抓权,大小事情皆然上奏,这对孙权来说是一个很苦闷的事情。

    “臣遵命!”

    司马朗一看,连忙抱着奏书离开椒房殿。

    “陛下,工部尚书刘晔殿外求见!”

    “刘子扬?他一天来三次,这个讨债鬼可真难缠,在这么下去,别说诸葛均和荀湛他们,就朕都要被他折磨疯了!”

    孙权闻言,脸庞上顿时微微的苦笑。

    刘晔的工部已经成为了当今朝廷一个巨大的吞金部门,多少钱投进去都打不起一个水漂,特别是今年以长安城为中心规划的十二主干驰道,需要的巨额投资,差点把诸葛均糜竺荀湛等人都这么疯了。

    “陛下,这可是你亲自订下的三年发展计划,想要致富,先要造桥修路,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人力,不惜一切财力,在三年之内,打通全国驰道的通畅,他刘子扬的就等于拿来圣旨来了!”

    庞统走出来,微笑的调侃孙权。

    “话说的漂亮不是想要激励他们的士气吗?”

    孙权道:“可他刘子扬也不能好像一条疯狗一样逼朕,现在的朕也变不出钱来!”

    在上半年的朝廷会议之上,他订下了一个大吴未来三年大发展的巨大战略,是想要趁着吴军休养生息的这几年时间之中,把大吴朝的发展提高一个档次,让大吴国力爆发到巅峰,才能让他更有把握更有能力征服罗马帝国。

    “那见不见?”

    “见!”

    孙权给自己壮胆,大声的说道:“朕害怕他刘子扬不成!”

    刘晔很快就走进来了。

    他俯首向下,行礼说道:“臣刘晔,拜见吾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子扬,无需多礼,起来,坐吧!”

    孙权从御案后面走出来,扶起刘晔,坐在旁边的小型会客厅之上:“来人,上茶!”

    “陛下,臣此番前来……”

    “先喝茶,尝一尝,这是今年才发现的一种新茶,东治商户特别上贡的,味道甘甜醇厚,十分难得!”

    孙权迅速的打断了刘晔的话。

    刘晔看了看,君王所辞,不可不受,于礼不合,于是乎他端起茶,抿了一口,这茶还真的不错,苦涩之中带着甘甜,茶香味很浓烈。

    “陛下,臣……”喝了一口茶之后,刘晔开始切入正题。

    “子扬啊,这茶感觉如何?”孙权在此打断了他的话,循声问道。

    刘晔闻言,皱皱眉,不过还是回答了:“陛下,认为此茶香味独特,而且甘甜,味道醇厚,可为贡茶!”

    “朕也是如此认为,以后它就是贡茶了!”

    孙权笑眯眯的道。

    “陛下,臣有事……”刘晔看迈过了茶这个讨论话题,继续开始切入正题。

    不过孙权花样特别多,迅速的打断了刘晔的说话:“子扬,你来的正好,鹿门山书院的黄承彦上贡了几幅画,让朕去鉴赏一下,朕寻思着,他向来对朕有怨言,多半是看朕的笑话,取笑朕的才学,不如你替朕好好看看!”

    刘晔乃是一个聪明人,顿时明白孙权的意图。

    他额头上飘过几道黑线,一张脸黑乎乎的,眼眸幽怨的看着孙权:“这天下人都知道,朝廷工部的尚书刘晔虽能画出几张工事图,却不懂字画,有墨家之能,却无儒家之艺,陛下让微臣去鉴赏儒门大家黄承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