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护国公 >

第267章

护国公-第267章

小说: 护国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龙兴天子已经登上马车。

    这辆杨庆进贡的四轮马车在四匹马拉下,连同那些随行大臣的,很快驶出了皇宫,李自成没跟他们,而是返回自己的秦王府。当然,龙兴天子和他的大臣们也不关心他,谁都知道双方是什么关系,兴致勃勃的龙兴天子一行很快出了长安城,继续向北直奔新建的渭桥。

    御营当然不可能在长安。

    李自成又不傻,怎么可能让五千大军驻扎自己身旁,他还怕哪天炮轰秦王府呢。龙兴天子的车驾迅速驶过渭桥,在一片绿色中直奔泾阳,那里才是他的御营驻地。

    此时已经初夏,被泾惠渠灌溉的关中大地正在麦收,放眼望去一片繁忙,甚至一些已经完成收割的麦田中已经开始抢种新一季作物。谷子,地瓜,甚至还有高价从杨庆手中购买的玉米,虽然这个奸商至今不肯教李自成如何治种,但羡慕于其产量的李自成还是不惜高价购买。不过夏季作物的主力还是地瓜,冬小麦和地瓜的轮种是李自成这里的标准做法,但也有部分早熟谷子,高粱,甚至糜子和荞麦,这个视灌溉情况而定。

    泾惠渠的灌溉面积,是不可能像它的前身郑国渠一样,能够达到数万顷的。

    这个时候降雨量和秦汉没法比。

    哪怕李自成倾尽全力重修,只是能够灌溉不足五十万亩,整个关中八惠加起来才过百万,但这已经是干旱的关中赖以活命的了。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的小块水源便利区能够实现一年两熟,绝大多数地方只能种地瓜高粱之类抗旱作物,就连两年三熟的都很难实现。

    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李自成已经禁止种棉花。

    反正他可以买。

    也不能怪李自成卖皇帝。

    他也没办法,要想不饿死人就得大量购买粮食,要想在不准种棉花情况下不冻死人,还是得从杨庆那里购买棉花布匹,他的确有在北方抄家的大量白银,可仅仅这几年时间,这些白银就已经消耗得所剩无几。

    而关中的气候没有本质改变。

    虽然他拼尽全力,甚至不惜向西域扩张,也对抗不了这个冰河期。

    他能依靠的只有银子。

    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方式,能通过贸易获得,他就让自己的商队一直走到遥远的西伯利亚,能够通过掠夺获得的,他就让自己的军队数千里远征血洗叶尔羌,甚至连贩奴都干。能够以笑脸换来的,他就去和张献忠继续称兄道弟,只要后者卖给他的粮食能便宜点。能不要脸获得的,他就拿皇帝当商品出售给杨庆,总而言之他就是以一切手段换来银子,然后把这些银子转手交给那两个坐拥膏腴之地的对手,换来粮食和棉花分给自己的那些公社。他只求老天开恩,能让他带着关中和山西这几百万遗民,支撑到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干旱结束。

    不过这些年已经开始好转,至少比崇祯年间好了许多。

    事实上他已经看到了希望。

    明末大旱是逐步转移,从西北开始向东向南转移,这几年多尔衮那里最惨,不过最大的干旱区反而转移到杨庆那边。但杨庆那边最惨的河南已经基本没人根本不在乎,山东也大部分没人,剩下的有救济,湖北和淮河上游是新作物的最大推广区,而且人口也没恢复到过去水平。

    实际也在旱灾覆盖下的江浙……

    江浙怕个鸟啊!

    江浙的旱只是下雨少,又不是说没水灌溉,也就是山区缺水,但杨庆这些年的水利工程也不是白建,再加上新作物推广,鸟粪肥的应用,放到关中足以饿死人的干旱,在江浙无非就是给杨庆制造点麻烦。

    局部需要从湖广和江西买粮而已。

    实际上江浙的干旱从崇祯十三年就很严重了。

    尤其是衢州金华一带。

    甚至嘉湖平原都旱过。

    但整体上讲,这场原本历史上毁掉了大明朝的持续干旱,已经基本上到了尾声,至少就关中来讲,已经可以用挺过来形容了。至于说旱,这地方就这样,根本就没有不旱的时候,只是严重不严重的问题,风调雨顺什么的,对这里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遥远的传说。

    伴着一路新麦的香味,龙兴天子一行到达泾河南岸,早就得到命令的御营已经集合完成。

    五千大军列阵迎驾。

    一个个六列方阵在空旷的平原上排列整齐,普通士兵穿半身甲,军官穿四分之三甲的倭奴军昂首挺胸。他们的盔甲是江浙产,张献忠以给自己部下使用为名订购,然后通过栈道运输过来。虽然倭奴们身材矮小,但穿上这些明晃晃板甲,戴着带盔缨的笠盔,或者拿着长矛或者拿着燧发枪看上去也很威武。

    他们实际上改良了。

    因为燧发枪射速远超火绳枪,所以纵队降到了和明军一样,由原本十列降为六列,同时大幅减少了长矛兵的数量。

    总之这已经接近古斯塔夫或者说明军山地步兵标准阵型。

    当然,龙兴天子没准备真打仗。

    他这一个旅的御营,只是作为他的近卫,为他提供最大限度的安全保证,他没指望一个旅就能用武力为他夺回江山,杨庆手下有上百个这种级别的旅呢!但这样一支近卫却可以为他个人提供足够的保护,万一有人想以盗杀他,他能自保,万一杨庆要自己动手弑君,他身旁有足够的武力能够阻止。就算没有这些,到南京后锦衣卫不听话,他也能绕开杨庆直接以武力做一些事情,他当然知道自己指挥不了南京任何一支武装力量,但这些人可以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这才是御营的真正用途。

    换乘一匹骏马的朱慈烺,在群臣簇拥下,缓缓在阵型前走过。

    他面前的士兵威武雄壮。

    虽然矮了点,但气势还是很足的。

    看看他们面前的大炮,看看他们身上那片钢铁的反光,看看他们手中如林的长矛,看看他们肩头那一支支燧发枪。他们头顶旗帜招展,他们两旁鼓声震天,骑兵营的一匹匹战马正在发出亢奋的嘶鸣,马背上的骑兵高举着他们的刀。

    这是他的军队。

    真正属于他的,只听从他命令的军队。

    他的大业就从这里开始,他的帝国就从这里开始,他的如画江山就从这些人脚下展开,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任何人的傀儡,他是真正的天子真正的皇帝……

    他是大明帝国的主宰者!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身后的水太凉振臂高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些大臣们振臂高呼。

    呃,下面没有了!

    那些倭奴士兵还没学会汉语!虽然他们的军官都在广东学会,这些军官会的是粤语。

 第三五八章 徽州农村调查报告

    (全本小说网,HTTPS://。)

    就在龙兴天子雄心勃勃检阅他的御营时候,杨庆和坤兴公主也再次离开了南京,他们的目的地是……

    徽州。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你就是杨继云?”

    杨庆看着面前的瘸腿老兵。

    后者趴在地上都激动地说不出话了。

    这个引发释奴令的导火索,最终以正当防卫无罪释放,反而方家的那几个家奴,因为故意伤害关押。但鉴于他们是家奴属从犯,所以方家愿意缴纳保释金就可以放出来,方家不愿意交保释金就罚苦役。最终方家当然不会为他们交保释金,那几个家奴被押往江西铜矿当三年苦役,至于死了的方家少爷就只能算咎由自取,虽然他是主犯但已死不论。

    方家和徽州的那些士绅们对于这个结果保持沉默。

    但他们买国债居全国之冠。

    毕竟徽商是扬州盐商的核心,这些家伙还是很有钱的,这就是上次徽州事件的最终结果。

    因为已经解除奴隶身份,杨继云也放心地迁居山下,而且被那些奴婢们视为偶像。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奴婢主动脱离士绅,然后加入到皇庄成为民兵,那些士绅对此无可奈何,毕竟从法律上他们手中掌握的那些卖身契已经变成废纸。

    “你是杨孙氏?”

    杨庆目光转向他身旁抱着一个小孩的女人。

    后者惶恐地低着头。

    “你的事情我知道,我们的政策是祸不及家人,你能重新开始新生我也很欣慰,回头我让人查查你其他那些亲人都散落何处,亲戚间该走动还是要走动的!”

    杨庆说道。

    “民妇叩谢监国,信公厚恩!”

    杨孙氏低着头说道。

    “这是监国和我的一点心意!”

    杨庆满意地把一袋子皇宫特产种子递给杨继云说道。

    “这是甘蓝,西洋传过来的,和咱们的白菜差不多,尤其适宜冬储,也算给你们添一份衣食!”

    他随后解释道。

    现在监国和信公就喜欢拿种子赏赐给别人,不过的确更受欢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种带着他俩噱头的新作物不管是否真有用,都一样会广受欢迎的,事实上也都的确有用。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出售这些东西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像甘蓝这样的种出来拿到集市上加个宫廷御用品的名头,肯定会获得追捧的。

    南京的饭店都这么干。

    无论他们的种子是赏赐,宫女太监偷出来的,还是山寨品,只要冠以这种宫廷御用的名头立刻身价倍增。

    杨庆就这样用不到一斤大头菜种子和里面一份种植手册,打发了杨继云两口子,反正他老婆识字,好歹也是咱大清礼部侍郎,赠太傅的孙女。哪怕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面黑腰粗的农妇,但骨子里也是琴棋书画的,教她男人按照种植手册种菜肯定不成问题。

    “这女人是谁?”

    坤兴公主疑惑地低声说。

    “孝陵前剐了的那个枭獍之獬的孙女,她爹在淄川组织民团,跟着建奴一起死守,被攻破淄川的谢迁给剐了。”

    杨庆说道。

    “这样处置最好了!”

    坤兴公主也有些感慨地说。

    的确,杨庆主政后哪怕反对他的对这一点也是多少带些敬意的,尽管杨庆对士绅们手段凶残,但事实上仔细算他极少杀人。就算抄家灭门也只杀主要成员,男丁绝大多数流放,哪怕流放台湾海南岛也是保住性命,而女人更是没杀过一个,打入奴籍也不会当官妓,基本上都是官配给一个民兵。虽然需要自食其力劳动,但相比起过去习惯的扔到教坊司当官妓,终究也算是一个好结局了。

    “二位师尊!”

    他们身旁一个年轻人说道。

    杨庆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从他手中接过了一摞文稿。

    “这就是你考察的结果?”

    杨庆看着最上面徽州农村调查报告八个字说道。

    “回师尊,是的!”

    那年轻人说道。

    “走,找个地方看看你的收获!”

    杨庆满意地说道。

    旁边皇庄庄头赶紧带路,他们一行到了皇庄的公所,坤兴公主在一群侍女簇拥下到隔壁小学找小朋友玩了,杨庆则在皇庄公所,检查他的这个学生在徽州农村考察半年的结果。他那些扔出去考察的学生,多数都在徽州,衢州,金华这些地方,还有一些跟着土改队去了广西实习。

    “徽州实际上是半商半农,这里的山区众多田地有限,已经无法承担目前的人口,但徽商控制着淮盐,可以通过淮盐的利润从外界购买。尤其是饶州这些产粮区是他们主要贩粮地,为此甚至经常和当地士绅冲突,比如徽商的运粮船时常有被毁的。这种方式使得各大家族对地方的控制力极强,故此如上次一有事就迅速集齐数万人甚至敢动武。就是因为这些豪绅以盐业利润购粮补宗族的不足,宗族青壮跟他们贩盐,在家的同宗缺粮接受其救济。这就像过去咱们的军队一样,盐商豪绅是将领,宗族是其家丁,控制着数量更多的佃户和农nu为炮灰。

    这样形成一个严密组织。

    组织内部以家法族规为约束,形成一个个近乎国中之国,而当这些豪绅的族人通过科举,甚至干脆纳捐,最终进入官场后,就不仅仅是影响地方,连朝廷都受其影响。

    因为他们有钱。

    他们可以出钱扶持一个和他们一伙的官员集团,比如像东林党这样的,他们的财力保证这些人的升迁,这些人的升迁保证朝廷制定更符合他们心意的制度。比如上次的事情发生后,几乎满朝文官全都支持方家,甚至部分武官也保持回避态度,如果不是师尊在圜丘突然发布释奴令,学生可以保证就算大都督府军法处的审讯,结果很可能也是给杨继云定罪。

    这样方家在地方的权威依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是师尊救了他。

    朝廷的制度没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