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隋末阴雄 >

第502章

隋末阴雄-第502章

小说: 隋末阴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稍晚渡江的韩擒虎却是趁着陈军主力在与贺若弼所部激战之时,偷偷地绕过战场,直取建康城,抢到了占领陈国皇宫,俘虏陈后主的大功,也抢到了贺若弼费尽千辛万苦,认为理所当然应该是自己的灭陈头功。”

    王世充点了点头,道:“所以贺若弼从此就和韩擒虎结下了梁子,甚至在庆功宴上两人也是差点大打出手。对吗?”

    魏征正色道:“不错,就是因此。其实这事上不能怪贺若将军心胸狭窄,换了任何人碰到这种事都是很难接受的。”

    王世充道:“韩将军后来灭陈之后好象就没什么动静了吧,不象贺若将军那样不停地折腾。”

    魏征笑了笑。道:“主公,你怎么能说贺将军是折腾呢,人家心里有怨气,又没有出将入相,当然想要不断地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了。先皇也知道他是这样的人。所以虽然他闯祸罢官,却也总是让他出席各种国宴,以满足他的虚荣心。”

    “至于韩将军,他比贺若将军懂得低调内敛,灭陈之后,基本上就不再掌兵,挂了个上柱国的虚衔后就一直闲居在家,只有一次先皇接见突厥使者时,才特意把他叫了出来,韩将军面有异相。威严过人,发起怒来如凶神恶煞一般,让胆小的人半夜看了都能吓死。”

    “结果先皇就对突厥的使者说,这位韩将军就是灭了陈国,捉到陈后主的大将,然后韩将军就对着突厥使者怒目而视,吓得那人话都说不利索了,此后数年,突厥果然安分守己,不敢再来我大隋边境上捣乱打劫。”

    王世充笑道:“想不到韩将军一怒。竟然可胜过十万雄兵,让那头草原狼也能老实。玄成,以后我也练练这功夫,手下要是谁不听话。我就来凶谁,怎么样。”想到当年韩擒虎也算是第一个真正看重自己的重臣大将了,若是他能多活几年,罩着自己的话,没准自己这一生也不会过得这么艰难,想到这里他不仅一阵唏嘘。神色也变得黯然起来。

    魏征笑道:“主公,面相由心生,韩将军长得就象个地府阎罗,他的那种威严,你是摆不出来的,即使是主公这样的杀伐决断,跟韩将军也是不能比。”

    魏征突然又想到了什么,脸上恢复了一向的严肃,道:“主公,韩将军最后死时,也颇有些故事。”

    王世充被魏征这样一说弄得醒过神来,说道:“我记得韩将军好象是开皇十二年,在灭陈三年后就去世了吧,当时我还去拜祭过他。”

    魏征点了点头,道:“韩将军在得病之前,有一天夜里,住在他府上附近的一个老妇人,看到有一支气派威严的仪仗队伍,在半夜三更打着旗号向着韩家走去,老妇人觉得奇怪,就远远地问那些是什么人,队伍里有人回答,说他们是来迎接大王的。老妇人正觉得奇怪,一转眼间,这支队伍就凭空消失不见了。”

    “后来过了几天,又有个人病得很厉害,一路走到了韩府,说是想拜见大王,韩府的门卫问他来找什么王,那人说要见阎罗王,韩将军的侍卫都很愤怒,想要打这个人,结果韩将军摆了摆手阻止了他们,说是自己生前能当上柱国,死后能当阎罗王,已经很高兴、很满足了。然后打发那个人离开。”

    “那人走了以后,韩将军就生病了,医生们来看了以后都是束手无策,说是没见过这种怪病,过了没两天,韩将军就此逝世,他的世子韩世谔继承了他的爵位,就是现在的郢州刺史,也是主公你要去接替的人。”

    王世充听完了这个离奇的鬼故事,心中冷笑,只怕这是韩擒虎故意装神弄鬼,靠这种办法来提醒皇帝不要忘了他们老韩家,更不要因为他韩擒虎死了就以为韩家无人,不再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经历过猫鬼事件后,他已经不再信人间的鬼神,但他也知道,世人信这个的还真是不少,即使是杨坚也买了韩擒虎的账,韩家也因此得以继续保持军中的势力和朝中的地位。

    不过王世充还是装着长舒一口气:“幸好现在是白天,若是晚上玄成你和我讲这个故事,没准我会吓得不能安睡呢。不过以我看来,那个老妇也许是眼花或者是做梦,阎罗王之事着实诡异,实在是难以解释。也许是有些好事之徒牵强附会的吧。”

    魏征点了点头,道:“魏某也以为,此事也许是类似以前汉朝的巫蛊一样,是有人在后面操纵,韩将军当年先是得罪了贺若将军,后来攻下建康时又放纵手下士兵奸淫陈朝宫女,抢劫陈朝府库,回京后又曾当面折辱过周老将军,看他眼红的人,跟他有仇的人可是不在少数啊。”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六百七十七章 萧梁世子

    ps:  感谢书友书‘‘‘我的最爱的月票支持。

    王世充叹了一口气,道:“韩擒虎死后,这韩世谔之名我一直没怎么听说过,难道真的是低调到底,闭门不出吗?”

    魏征微微一笑,道:“韩世谔颇有他父亲的风范,相貌虽然没那么吓人,却也是剽悍勇武,身手矫健,魏某曾经暗中查看过他,此人现年三十六岁,一身的好武艺,不喜欢文案事务,也不喜欢读书,每天在刺史府里把手头的事向着斛斯政一交,就带上几个随从出城骑马射猎了。”

    王世充沉吟了一下,道:“这么说这韩世谔和斛斯政的关系非同一般了,斛斯政肯为他效力三年,又甘心让他取走考核评定的大功,肯定是韩世谔给过他什么好处的。”

    魏征微微一愣,道:“主公,你难道知道了些什么吗?”

    王世充摇了摇头:“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玄成,这二人的关系还麻烦你以后多帮我查查,尤其是韩世谔是被谁举荐来这郢州当刺史的,一定要查清楚!”

    魏征信服地回答道:“是,主公。”

    王世充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除了这二人以外,这郢州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人物?”

    魏征道:“除了这二人是关陇军功贵族,魏征认为可以结交外,其他人多是郢州本地土生土长的本地豪强,只是家里有些积蓄,在本地有些关系,却是没有一个能形成朔方梁氏或者是金城薛举那样的规模和气候。”

    “而且郢州地处北周、北齐和南朝三方交界,在整个南北朝时期几度易手,古代春秋时期,地处秦楚交界处的居民经常是早晨挂上秦国发的门牌,晚上挂上楚国发的门牌,还留下个朝秦暮楚的千古笑柄。”

    “这郢州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南北朝和东西魏之间反复易手数十次,甚至曾经有过一段时期南北朝各占了这郢州的四个县。同时设置了郢州这个行政单位。所以此地的豪族并没有什么野心,谁强大就归顺谁,如果真的再有乱世,这里也不会主动出现能称雄一方的豪雄的。”

    “至于本地的官员属吏。由于斛斯政能力超强,又不是太信任手下,所有的事务都要亲自经手过目,所以郡府内没有什么太显眼的僚属,而下面的八个县。则是很有默契地是县令来这里混资历,一切事务都有本县的县丞和典史所打理,只是在抽丁和报税的时候县令过目一遍罢了,当然,那一成的好处是少不了的。”

    王世充奇道:“只要一成的好处?是不是太少了点。出门前裴弘大还说过多出的部分可以抽五成的好处。”

    魏征笑道:“裴侍郎说的是现在,先皇时期可不能这样,因为先皇本性小气抠门,而且自己生活也很朴素节俭,这点主公也是知道的。在开皇年间,他还曾经派侍卫乔装商人。到地方上给官员行贿,收受贿赂的人则直接处死。所以我们大隋的地方官员,多数还是不敢做得太过火的。”

    王世充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我从没有当过地方官,有些在京里的经验还真不能拿来用呢。”

    魏征叹道:“是啊,在京当官,尤其是象杨素这样的国之重臣,一举一动其实都在皇上的眼皮底下,就是手里有点钱。只要不阴养死士,广收门客,其实都不触及皇上的底线,对于京官来说。贪权比贪钱要危险得多。”

    “可是在地方上不一样,皇上看不见这些地方的官员,如果大肆搜刮的话,轻则官逼民反,逼得百姓啸聚山林;重则图谋不轨,在地方上招兵买马。企图自立,杨谅那种身兼四个大州便宜行事之权的大总管,不就是这样吗?”

    王世充正色道:“多谢玄成提醒。”

    魏征点了点头,道:“主公虽然才华盖世,但毕竟没当过刺史,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去感受,去学习的,魏某无论是作为你的下属,还是作为你的同伴,都必须向你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干系,至于如何选择,那是你的事情。”

    王世充感激地看了魏征一些,道:“谢谢,你的这些话我会铭记于心的。依玄成的意思,这些县令和郡府里的官员,都没有什么需要结交,以后能帮得上忙的人?”

    魏征点了点头:“都是些目光短浅之人,势力也有限,他们跟薛举和梁师都之辈不同,并不掌兵,也不做生意,无论是人手还是财力都不足以在乱世中出头,能结成坞堡防守自卫就不错了。”

    魏征说到这里时,顿了一顿,若有所思地道:“只是有一个人,倒是跟别人不太一样。”

    王世充心中一亮,问道:“什么人?是有权有势的大家族子弟?”

    魏征笑了笑,道:“此人是大家族之后,还是很大的家族之后,但并非本地势力,而且他现在只是一介布衣平民,甚至可以说穷困潦倒,只能以给人抄书为生。”

    王世充讶道:“抄书?他既然能抄古书,应该也是很有才学的,再不济去当个私塾先生也没有问题,至于沦落到这个田地吗?”

    魏征脸上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道:“主公难道忘了吗?先皇在开皇末年说太学生成天妄议朝政,不事学习,读书是无用的。加上当时天下的文臣武将多是凭爵位荫子世袭,那些太学生即使学成了也很难捞到官做,于是先皇就宣布解散太学,除了留国子学七十二名学生外,其他天下的学校全部解散。”

    王世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那是仁寿元年刚换太子的事情,当时杨广得位不正,天下的舆论多数是同情前太子杨勇的,而杨坚本人也不喜欢读书,加之隋承魏晋的制度,做官是靠推荐而不是后世的科举,因此杨坚就干脆把天下的学校全给解散了,这样一来,自然也没有多少普通的地主土豪家庭要请教书先生了。

    王世充想到这里,叹了口气:“这样一来,全国九成以上的人恐怕都要不识书不识字了。不仅普通的民众如此,就连有经济能力让子弟们从小读书的一些地方豪富,也不会花那个冤枉钱啦。时间一长,整个国家的可用之材会大大减少啊。”

    “先皇一代明主。却因为立储之事,为了堵天下人之口,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实在是不应该啊。”

    魏征笑了笑,道:“魏某可不这样认为。如果真有远大目光的,自然不会因为没了乡学就不请先生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可是不变的天道。”

    魏征的这番话让王世充陷入了沉思,他点了点头,轻轻地摸了摸自己颌下的短髯,道:“你说得有道理,继续说下去。”

    魏征的一双明亮的眸子闪闪发光,道:“就好比魏征。我自幼家道中落,又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但是照样在我身为农人的叔父资助下从小读书习字,这至少说明,即使是我那个大字不识的叔父心里,也并没有认为读书是无用的,他不会因为我魏家家道中落,就让魏征变成大字不识一个的白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这些真正有见识的乡绅土豪,他们虽然不能直接靠着爵位的荫蔽做官,但仍然可以在县里。甚至是州郡里当那些流外的吏,主公,即使是这些刀笔吏也是需要文化的,如果连大字都不识一个。连算数都不会,又怎么可能做好那些工作呢?”

    “所以有见识的人不会因为天下的乡学给撤了就不再教子弟读书明理。国家目前不会因为你读书识字就去让你当官,可是读书明礼义是对自身的提高,人活一世也不仅仅是为了做官,也不是只有做官这一条路,所以乡学没了。但请先生上门教书的乡绅士族仍然不少。”

    王世充点了点头,道:“确实,一向有走马鲜卑儿,泼墨汉家子的说法,那些胡人也从未因为自己从游牧转为定居而放松了对子弟们武功上的训练,关陇军功贵族的子弟们都是代代习武。”

    “而我们汉人的士族比起胡人的优势就在于文化方面强过他们,不算那些几百上千年的超级世家大族,只说普通的地主们,也都是希望儿子们能读书明礼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