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624章

逆水行周-第624章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文亮要拉拢京兆韦氏,壮大宗室的力量,而韦家也得为自己子弟重入仕途想办法,尉迟丞相那边排不上队,只能试着靠宇文亮来‘死灰复燃’。

    相互帮忙,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所以两边一拍即合,年纪比宇文亮还大的韦世康,就要和年纪如同儿子般的宇文温结成亲家。

    韦福奖要娶宇文娥英,按辈分是表叔娶表侄女,也就是异辈婚,听起来有些荒唐,可在这个门阀政治为主体的时代,异辈婚再正常不过。

    尤其权贵、世家、高门之间联姻频繁,各种异辈婚层出不穷,一切都是为了家族利益。

    更别说大周公主宇文娥英,早已在八年前就‘死’了,如今嫁给韦福奖的,是西阳王宇文温继女‘宇文玉英’,明面上以血缘来说和宇文家无关,无论是名讳还是生辰八字,别人都无法从中联想到当年的周国公主。

    改名是理所当然,改生辰八字,则是杨丽华决定的,一切都是为了掩盖身份,不能让人知道窃国逆贼杨坚的女儿、周国前太后杨丽华还活着。

    其中利害关系,杨丽华和女儿仔细交代过,这种事情不是闹着玩的,一旦事泄,就连宇文温都未必保得住母女俩。

    “恭喜女郎,贺喜女郎!那位韦家三郎君,长得是一表人才,三岁便会读书写字,四岁便会背诵千字文。。。”

    媒人正施展三寸不烂,向杨丽华和宇文娥英介绍起未来女婿和夫君来,说着说着,拿出一副肖像画,上面画的就是韦福奖的肖像。

    杨丽华接过画像仔细看起来,画像上的人五官端正,至少不难看,至于言谈举止和品性什么的,自然是无从亲眼得见,见着女儿在一旁低头绞着手,她便将画塞了过去。

    宇文娥英拿着画,如同拿着个烫手的铜壶,但是心中又十分期盼,扭捏了一阵还是展开画卷看起来,杨丽华见着女儿的模样,心中即无奈又惆怅。

    宇文娥英的肖像画,之前已经让媒人带给男方家,对方无任何异议,也不知是真心要娶,还是为了讨好杞王宇文亮而如此行事。

    话说回来,富贵之家的女郎,哪个的婚姻不是如此?当年的杨丽华,就是因为联姻,才嫁入宫中成了太子妃。

    韦福奖虽然是幼子,但好歹是嫡出…

    想到这里,杨丽华看了看女儿,一股愧疚感涌上心头。

    如果可以的话,她真想亲自为女儿挑夫婿,可这不现实,她和宇文娥英的身份永远都不能公开,所以,宇文娥英只能是西阳王的继女宇文玉英。

    宇文温先前为了宇文娥英的婚事,托媒人四处说媒却屡屡碰壁,如今有出身不错的郎君做女儿的夫婿,杨丽华知道这已是难能可贵,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京兆韦氏是名门望族,杨丽华觉得女儿能嫁给韦家嫡子,也是老天保佑了。

    “女儿,感觉如何?”

    听得母亲发问,宇文娥英红了脸,说话声如同蚊子叫:“全听母亲安排…”

    见女儿没抵触的情绪,杨丽华松了口气,她示意侍女拿来红包然后亲手交给媒人,婚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就要准备嫁妆,待得男方来迎亲,跟着宇文娥英一起出门。

    宇文温临行前说了,宇文娥英的婚事,杨丽华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

    宇文温的态度很明白:虽然宇文娥英没了公主的名分,但西阳王要嫁女,嫁妆绝不会少,免得夫家看不起人!

    在王妃的安排下,府里已经为宇文娥英备下丰厚的嫁妆,杨丽华只希望女儿嫁到韦家之后,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

    至少,夫君能对她好些…

 第一百五十四章 我回来了

    巴陵,陈国巴州州治所在,被填了大半的护城河,多处崩坏的城墙,损坏严重的无数攻城云梯,被鲜血染红的城头,横七竖八的尸体,都彰显出战斗的激烈程度。全本小说网https://。

    周军围攻巴陵,守军依托城池坚强防守,而其他郡县的陈军也竭尽全力向巴陵靠拢,双方围绕巴陵的攻防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后,决出胜负。

    周军已经入城,城内到处都有士兵在维持秩序,虽然人员损失有些大,但周军入城后并未展开报复,只是将降兵另行看押,而城中陈国文武官员则集中看管。

    州衙,江南西道行军元帅宇文明,正召集众将议事,巴陵这块难啃的骨头啃下来后,剩下的就是湘州这块肥肉了。

    巴州仅一个巴陵郡,而湘州有长沙郡、湘东郡、衡阳郡、邵陵郡、岳阳郡等十个郡,物产丰饶,盛产粮食竹木,油蜜脯菜,每年都要将这些产出大量运往下游的建康。

    湘州和江州一样,境内有巨大的水军造船场,源源不断的木料,可以用来建造金翅等大型战船,是南朝历代水军的重要造船基地。

    东晋时卢循之乱,蛰伏岭南的卢循,就是从广州一路北上,兵分两路进入湘州、江州,利用两州的造船场短时间内建造大量战船,接连击破晋军水师,然后浩浩荡荡顺流直下兵临建康,差点就改天换日。

    如今的周军只要拿下湘州,那么便能就地解决粮草问题,无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江北运送粮草,而有了湘州作为根据地,接下来对其西南侧桂州的进攻要方便很多。

    “诸位,刚收到的战报,西阳王已攻占江州全境,安成郡已在官军手中,安成步道已断,湘州再无援兵!”

    宇文明刚说完,在场众将先是一愣,随后面露喜色:如此一来,湘州腹背受敌,军心不稳,仗就更好打了。

    “元帅,不知岭南道行军,有无攻入湘州地界?”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岭南道行军只用一月时间便占领江州全境,此时需要固守防止沉渣泛起,所以,湘州还得我军来解决!”

    说到这里,宇文明反问:“莫非诸位希望即将到手的功劳,被岭南道行军给抢了去?”

    “当然不行!”

    “那就好!湘州于我军,如探囊取物,十个郡,比江州还少了两个郡,诸位有没有信心在一个月内拿下?”

    “有!”众将齐声答道。

    他们当然有信心,江南西道行军的兵力可比岭南道行军要多,如今对方居然只花了月余时间,就攻占了江州全境,人争一口气,在场的将军们可不甘示弱。

    忽有一将上前,行礼后高声说道:“元帅,末将愿立军令状,为大军做先锋,率军直取临湘城!”

    宇文明定睛一看,却是行军总管贺若弼,见着其他总管们纷纷上前请战,他开口问道:“贺若将军,立军令状事小,耽误战局事大…”

    “巴陵与临湘之间,尚有岳阳郡间隔,如今岳阳陈军依旧负隅顽抗,贺若将军有何信心能直取临湘?”

    “元帅!末将当年与先考在湘州苦战一年,山川湖泊道路,皆已铭记在心,愿立军令状,克日攻拔临湘!”

    。。。。。。

    巴陵城外周军营寨,十余骑疾驰而来,翘首以盼多时的贺若怀廓,看清来人之后迎上前去:“父亲!”

    贺若弼扯住缰绳,策马停在儿子面前,“快,马上回营准备,明日一早便出发!”

    “我军是先锋么?”

    “对!目标就是临湘!”

    贺若怀廓闻言右手握拳,兴奋的一挥,转身便往军营里跑去,贺若弼看着儿子的背影,眼睛忽然一花,时光流转。

    今年,他四十四岁,儿子贺若怀廓十七岁。

    那年,父亲贺若敦四十四岁,他,十七岁。

    同样是在巴湘之地,同样是尸横遍野,鲜血染红战旗,贺若父子身先士卒,冲向如潮的陈军。

    周国武成二年,陈国天嘉元年,周将贺若敦领军渡江,攻克陈国巴、湘二州,直接威胁到陈国的生存,陈军大举反攻,击破周国水军,将贺若敦阻断在长江以南的巴、湘。

    退路已断,再无援军,贺若敦孤军深陷敌国腹地。

    辗转数十战后,周军被陈军围困在湘州州治临湘,城中百姓心向陈国,人心不稳,而城外百姓更是踊跃向官军(陈军)送米送鸡鸭。

    不会有援军,不会有百姓支持,没有回到家乡的希望,城外的陈军越来越多,而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士气即将崩溃。

    年轻的贺若弼当时亦在军中,他知道了什么叫做绝望,但他的父亲贺若敦,却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粮食不够,就堆起土丘,撒上薄薄一层粮食,故意让陈军细作看到,让对方以为自己存粮充分,足以据守临湘许久。

    城外百姓犒军,贺若敦便派士兵扮作百姓,以送米之名接近陈军然后突然袭击,一来二往之后,陈军见人靠近就放箭,从此再没有百姓敢来送米。

    有士兵骑马偷跑投降,贺若敦便派人诈降,趁机偷袭陈军,如此折腾了数次后,陈军再也不敢接受周兵的投降。

    没了退路,周军将士反倒有了背水一战的勇气,施展各种计策之后,贺若敦成功让陈军将领误以为他们还能守上很久,而时不时的出击袭扰陈军粮道,为周军带回了宝贵的粮食。

    贺若敦凭借孤军、孤城,硬是和陈军耗了一年,耗到对方几乎也快要撑不下去,陈军主帅万般无奈之下,与贺若敦定下君子之约,礼送周军出境。

    劫后余生的周军将士平安回到江北周国,但执政的晋王宇文护却以“兵败失地、伤亡惨重”为由,将贺若敦除官。

    贺若敦不服:若不是水军战败后路断绝,巴、湘哪里会被陈国夺走,我带着将士们苦战一年,没有投降而是平安回国,不说功劳也有苦劳。。。

    晋王不公!

    牢骚话传到宇文护耳中,因言引祸,贺若敦被其逼令自尽。

    贺若敦临死前,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扎出血,告诫儿子从此慎言,贺若弼牢记在心,而父亲念念不忘的湘州临湘,同样牢记在心。

    往事如烟,时隔将近三十年后,贺若弼再次踏上了江南巴、湘之地,如愿成为大军先锋,他抬头望向南方的天空,似乎要透过层峦叠嶂,看到那座父亲无法忘怀的城池。

    临湘,我回来了。

 第一百五十五章 近忧

    大庾岭,塞上,行军总管杨济正和将领们看舆图,他们如今位于大庾岭的顶端,沿着斑驳古道继续向南的话,就能翻过大庾岭正式进入岭南了。(全本小说网,https://。)

    一如西域在这个时代惯称为碛西一般,岭南在这个时代又称岭表,而所谓岭南即五岭之南。

    五岭,始见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五岭之戍,即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这五县的镇戍。

    秦时五岭,除了大庾位于大庾岭外,其他四岭无具体所指,到了汉时五岭有了确切指称:大庾的大庾岭,桂阳的骑田岭、都庞岭,临贺的萌渚岭,始安的越城岭。

    大庾岭为五岭之中最东端,杨济领兵走的大庾岭古道,自古便是往来岭南岭北的要道,到了宋代,此古道又称梅岭道,所谓梅岭即大庾岭别称。

    “总管,我军虽然尚在岭上,但早已进入东衡州安远郡地界,南朝梁时,本是始兴郡地界。”

    行军总管长史周法明,开始介绍起大庾岭的情况来,他当然没来过岭南,但自从得知宇文温要任命他为行军总管长史之后,出征前便做足了功课。

    “梁末侯景之乱,陈霸先经此古道挥师北进翻越大庾岭进入江州,陈国建立后,分桂阳郡的汝城县为卢阳郡,分衡州之始兴、安远二郡,合三郡为东衡州。”

    “东衡州州治和始兴郡郡治同城,俱在曲江,安远郡就在大庾岭南麓,郡治是始兴。”

    “嗯?怎么始兴郡郡治不是始兴,安远郡郡治却是始兴?”

    众将闻言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他们难以理解陈国如此设置郡县的用意是什么。

    “犬牙交错,相互制衡,一如梁州汉中,身为蜀地门户,绝不可为益州管辖,以防益州闭门自立。”

    杨济开始向部下解释,政区划分涉及到历代朝廷的制衡之术,所以陈国才会在大庾岭一带有如此行政区划,让人匪夷所思。

    “一如黄州,大家都说惯了山南黄州,只是大象元年时,朝廷从陈国那里攻下淮南及江北州郡后,设立的黄州总管府,从地域划分上却是隶属于淮南的,你们可知为何?”

    “呃,莫非为了掣肘山南?”

    “对,黄州总管府下辖各州,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西南麓,若与山南荆襄连成一体,可以切断大别山各处通道,成为荆襄的东侧门户。”

    许多将领闻言恍然大悟,他们是虎林军成长起来的将领,如今虽然离开虎林军加入军府,但依旧是‘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