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613章

皇宋锦绣-第613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在10天之内,甚至是半个月之内,能够有战斗力的,也就只有折津府的1。5万人。

    之前,狄青组织的任何的战斗,都是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不给辽军报讯的机会,当然了这种限制,短时间可以,比如说,拖延个几天的时间,可是时间长了,就算是普通民众,没有马,也可以走到折津府去的,他又不是杀人狂,就算是涿州,也没有杀个血流成河,更别说是底下的乡镇了。

    虽然一天的战斗略显激烈,可是真正动手的时间并不长,动用的人员不多,狄青经过了调整,把一部分人留下,如果真的韩琦命令他开拨,他可以携带3万多人,先离开,以两倍的人数,围住折津府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这样就断绝不了讯息了。

    别说是3万多人,就算是把北伐在三关附近的全部兵力,都给动用起来的,20多万大军,把折津府团团围住,也未必能够隔绝消息。

    涿州是涿州,那只是一个州郡,断绝几天,甚至半个月的联系,这没有什么,可是折津府,是辽国南京,不但是整个幽云的核心,也是辐射周围的重要所在,真的封锁了几天,周围都会知道出事了,除非把周围都给断绝,从幽州到山海关。

    断绝联系,只是取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谁也不会把消息全部都给灭绝,类似元昊的手段,那是多方面的结果。

    草原上较为荒僻,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链,都是部落的结合体的,另外一方面,元昊也够狠,除了归附他的,其他都干掉,半年的时间,消息禁绝了,人也杀的不少,那已经不是的血流成河了,那是尸山血海,如果任何一个北宋将军,敢这么杀的话,喷都被喷死了。

    既然只是手段,那么禁绝传讯是一种方式,不禁绝是另外一种方式,时间还有,就算是折津府第一时间,传出消息,等到辽军支援,到山海关,最少都需要20天,更别说山海关还有完善的防御,以此来算,他最起码有20天到30天的时间。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还有炸药这么一个大杀器,还攻不下一个折津府,区别只是在于伤亡的多少。

    夜晚,信使把韩琦的命令带到,狄青认真的看了之后,回复信使,大军会在涿州停留一个晚上,明日清晨,开拨直指折津府。

 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临折津府

    第二天的一早,狄青就携带大军出发了4万军队,由重骑兵护卫,开始快速的进发,涿州跟折津府之间,也不过是120里左右,按照每个时辰40里的速度,可能三个时辰就能够抵达。(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实际上,整个行军的速度不可能那么的快,虽然保证了每个人一匹马,却不能轮换,马除了托人之外,还会携带一些补给,武器,在全速行军的时候,最多每个时辰的速度,不超过25里,并且每隔2个时辰会休息一番。

    从涿州出发的时候,是清晨,天几乎还没有亮的时候,这样,整个上午,就走完了差不多一半的路程,可是越是靠近折津府的时候,就越是发现,人口明显的增加。

    幽云十六州,在目前辽国的境内,已经算是比较发达的地方,特别是元昊清理了草原之后,就更加的凸显出来,经济发达,人口众多。

    虽然说,辽国和契丹,有游牧的传统,可是农耕带来的收益,也不会放弃,只不过契丹人和其他的部族,他们都不会种田,也不会去学,那么整个重担就压在了北地汉民的身上。

    比起游牧,农耕的容积率更高,单位面积的土地,养活的人口更多,这些北地汉人已经越来越成为了辽国的支柱,这也是辽国不会放弃幽云的关键。

    靠近折津府,这个也就是后世京津平原的位置,本身土地的条件非常的适宜,再加上基础非常的好,这里一直都是重要的农业重镇,在隋末的时候,支撑了河北强豪窦建德,就算是李唐占据了整个天下,最终征讨河北的时候,也吃了大亏,不但李神通被俘,连大名鼎鼎的李世绩也因为父亲李盖被俘而投降。

    辽国对于折津府的周围,也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后面的逐步重视,现在折津府的周边,已经成为人口稠密,如果不看位置,几乎跟北宋差不多。

    在出兵的时候,狄青还考虑着,一路的保密,争取能够在秘密的前提下,抵达折津府,能够趁乱攻击城门就最好。

    可是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密密麻麻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如果宋军一路的杀过去,或许一个两个不耽误多少的时间,可是多的前提下,肯定会耽误时间,说不定,在折津府周边,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在经过了短暂的考虑之后,特别是目前折津府周围的现状,狄青决定,直接冲向折津府。

    折津府,这是辽国在幽云最大的城市,也是辽国的四京之一,虽然落入到辽国的手中,超过了百年的时间,可是从澶渊之盟开始,就没有受到多少的威胁。

    可是在汉唐时期,这个是北地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无论是东汉镇压东北的游牧民族和朝鲜,还是隋唐时期,出征朝鲜,这里都是重要的基地。

    很多时候,一个城市,在建立的历史上面,已经彰显了他们的地位,这个地位,不但是地理结构决定的,也同样是历史决定。

    狄青从来都没有小看折津府,这个目前他最大的一个目标,也是整个北宋,情报机关调查的最多的一个目标,很多的情况都在掌握之中。

    从城市的规模上面,折津府的规模,是大于大名府的,底蕴还在,可是缺少了一系列的修缮,最近的依次修缮,要追溯到40多年前的澶渊之盟。

    最初宋真宗出兵的时候,对于辽国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当时紧急的调动,修缮了折津府,可是后来,北宋快速的战败,这个工程也不了了之,之后,因为折津府被定为南京的时候,又重启修缮,可是防护强度并不是很高,投入的资金也很少。

    折津府的老底子,如果经过一系列认真的修缮之后,恐怕是有了炸药,都未必能够轻易的拿下,可是现在,辽国疏于修缮,很多地方的城墙都出现了破损,有些甚至还遭到了坍塌。

    换成之前,哪怕是目标,北宋也不会调查这些细微的东西,可是经过了改进,情报机关不但得到了大量的资金,还无孔不入的获得了一系列的情报。

    关于折津府坍塌的消息,是通过一个老汉民的聊天,得到了线索,然后通过走访,特别是亲自到了实地,折津府的城防并不严密,走到城墙之下,也没有问题,果然从中间找到了坍塌的痕迹。

    辽国对于城防的重视,远没有北宋这么的深入,修缮城墙,也只是在上面加盖的,甚至没有使用糯米酱这样的东西,只是用泥巴来涂抹。

    这样的城墙,对于和平时期,没有问题,看起来依然很威武和雄壮,可是在战争到来的时候,别说是炸药,就算是投石器,也可以轻松的干掉它。

    这样的隐患,在折津府的城墙上面不止一个,这些都被狄青一一的记载,准备等到攻城的时候使用。

    跟涿州比起来,折津府更大,各方面,也更加的完善,密密麻麻的人口,算的上辽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在北宋到达附近的时候,就被辽国发现了。

    底层的这些基础的官吏,吃惊为什么,北宋的军队,会这个时候,抵达到折津府的周边,可是出于职责,他们还是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了折津府留守。

    如果换做几十年之后,折津府的留守,也就是整个辽国的南院大王,这是跟北院大王相对的高官,可是在这个时代,折津府只是一个留守而已,虽然也是契丹皇族的成员,可是身份上,不是南院大王,低了很多。

    第一时间,得到了北宋攻击的消息,他第一个想法,是听错了,北宋时什么,那是被辽国威逼,几乎如同小花猫一样,想要什么都要什么的国度,居然会开战,而且是不宣而战。

    可是如果一个人是骗人,两个人是,接二连三的消息,并且距离折津府越来越近,那就不是骗人了。

    这位留守也算是当机立断的,立刻派出了近百位信使,派遣骏马,向着辽国中京报讯,古代比较落后的通讯条件,他在南京,基本上掌握不到中京发生的事情,更不会知道,辽兴宗已经御驾亲征了。

    按照这个来说,就算是这些信使能够顺利的通过山海关,前往中京,也见不到辽兴宗,更别说,还是有山海关这么一个大的关卡,100多信使,能够过去的有多少。

    在派出了信使之后,折津府也开始封城了,此时此刻,宋军最起码还在50多里开外。

    并不是说宋军不够迅速,实际上,从涿州出发,一路上没有耽误什么事情,就算是最初,在保证的情报不泄露的时候,耽误了一点时间,可是后续,都快马加鞭的补回来了。

    骑马的步兵,再怎么的说,都是骑马步兵,他们跟快马加鞭是无法相比的,一方还要保证,有足够的体力,应对战争,另外一方,则是为了紧急报讯,他们甚至可以无视马是否能够活下来。

    这种情况下,最近的一波抵达折津府的时候,宋军还在最少50里开外,根本无法隐瞒。

    八个城门,全部关闭,跟涿州比起来,折津府的城墙更加的高大,而且守军更多,装备和守城的各种器械也更多,这也是守军的底气所在,有这样的坚城,就算是北宋攻击到附近,也可以收下去。

    距离城外20多里,狄青在一个稍稍高的土包上面,看了一下折津府的情况,望远镜就是一个好东西,可以距离很远看的清清楚楚。

    以往,要调查折津府到底发生了什么,必须要到近处,说不定遇到埋伏,说不定会遭遇到袭击。

    可是现在,只要在20里,甚至是30里之外,就可以清清楚楚的把折津府的一切都给看的清清楚楚,这样利器,对于战争的作用是巨大的。

    折津府的城门紧闭,城头上面,也已经是戒备森严,虽然还没有看的很清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方已经得到了消息。

    “立刻停下来,安营扎寨!”在狄青下达了命令之后,迅速通过传令兵传送给了各个部队的统帅,然后4万大军,迅速的安营扎寨。

    如果说,折津府没有防备,狄青或许会派人,去试探一下,进行攻击,现在折津府都有了防备,当然不能这么冒失了。

    长弓跟炸药的组合,从理论上,是可以攻破任何的城池的,可是依次为仰仗,胡乱的进行攻击,那也会出乱子的。

    之前对涿州的攻击,那是杀鸡用牛刀,一共就500人的正兵,还守一个破城池,5万人压也压死了,直接堵住四方,团团围住,然后进行攻击。

    可是折津府不一样,他的整个周长,比起大名府都不遑多让,这么庞大城,4万大军根本无法完全的围困住。

    再说了,城里面围困的不是别的,那是辽军啊,哪怕南京在辽国四京之中,是不怎么重要的一个,他也是京城之一啊,这里的守军,就算是比不得铁林军这样的强军,也绝对是一流的。

    1。5万辽国精锐骑兵,这是什么概念,只要狄青想要分散包围,哪怕一个城门留下1万人,也挡不住这样的军队的冲击。

    狄青的计划很简单,首先,在其中一侧驻扎,最多分成两个部分,开始修建大营,当营垒牢固了之后,再驻扎少量的守军,占据其他大营。

    这样的做法,也就是后世曾国藩的做法,结硬寨,打呆仗。

    别管最终战果如何,把营垒建设牢固了,首先就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的方法,实际上是大部分文臣掌握的方法,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在防范边患的时候,都会修建大量的城市,以防备无孔不入的游牧骑兵。

    这样的方法也不是不好,通过营垒,把农耕民族的优势发挥出来,避免野战,用城市进行消耗,分割,让游牧民族按照农耕民族的方法让来战斗,这等于是以强凛弱,这种情况之下,很容易就取得胜利的。

    之所以没办法持续下去,连连的遭受失败,不是因为这个政策不好,而是因为这个政策太费钱了。

    吏治,从古到今,就没有多么清明过,一些小的费用,或许严格的吏治之下,不会有人太贪,可是大的资金,特别是这种,关系到生死安危的,没有多少人敢于查问的,那不贪就怪了。

    城池的耗费太大,效率不高,再加上四处下手,让十份之中的资金,可能一两份用上了,再加上建城真的是耗费巨大,也就是北宋撑住了,却因为耗费巨大而财政紧张,一旦遇到了一些昏君,直接就出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