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406章

皇宋锦绣-第406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狄青说破天,贾朝昌就是不同意,他不愿意,狄青也没办法推动,有些事情,哪怕是所有人都看好的,只要他的法理缺乏,就没办法继续下去。

    他更加感兴趣的是元昊的作为,一个强大到无法去对抗,一直以来都是的北宋最为沉重的压力的辽国,居然被元昊的5000骑兵弄的是灰头土脸的,到底这中间,有什么漏洞。

    枢密院作为整个北宋,最高的军事机关,特别是加强了对外基本情报的搜集之后,每天传回来的情报巨大的,在枢密院也是堆积如山,为此,枢密院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对这个情报进行分析的。

    狄青通过一定的检索,把一些情报拿到手之中,通过对元昊进攻路线,一路上面的战果进行分析了之后,最终得到了一个可怕的结论。

    辽国,真的是外强中干的,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的强大。

    没错,辽国的军事实力,在三国之中,是最强大的,能够一次性动员50万以上的骑兵,其中还包括了一半的重甲骑兵,这在三国之中,也只有辽国能够做到。

    就算是成立这么长时间,辽主一直都保持着春秋双猎的传统,一些大规模的,动用几十万军队的围猎,一方面是实力的彰显,另外一方面,也是辽国的习俗。

    大量的权贵和骑兵,浩浩荡荡之下,看起来,相当的威武。

    这些不但狄青听说过,一些驻扎在辽国的使节,还亲身经历过,比如说富弼就曾经参加过。

    可看起来如此的强大的辽国,却被元昊给偷袭了,不说时机方面,辽国相对地广人稀的环境,成为了广阔的空间。

    北宋不以骑兵见长,可是要整合出一只五六千人的精锐骑兵,也不是不行的,携带足够少的给养,以战养战的,熟悉辽国和西夏的一些武器,在保证一个基本的防护之下,所能够发挥出来的战果,应该是比元昊的孤注一掷更大。

    在对辽国的作战,即将成为现实的前提下,从各个方面,打击辽国,才是一个统帅应该想到的东西。

    狄青甚至大受启发,顾不上棱堡和长弓,专注的研究辽国的事情上面了,他的脑子之中,冒出很多的奇思妙想,甚至一些模糊的作战计划,也已经做出来了。

    狄青不在坚持走私武器,这让贾朝昌松了一口气,他就怕狄青这么做,到时候,一旦闹大,还真的不好收拾的,在确定了棱堡和长弓,能够有效的加强,拿下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性之后,枢密院庞大的机器开始开动了。

    当然了,相对于北宋的80万禁军,改装10万禁军的行动,根本就不起眼,每年的换装数量,都要超过这个数字的,在边境大规模的兴建棱堡的,也只是在三司微微的起了波澜。

    叶清臣最近的日子好过了很多,可是北方农田水利的无底洞,还是让本来宽裕的资金,变得紧张了起来。

    特别是有韩琦的对比,越发的显得叶清臣的工作效率了。

    不过,韩琦带来的对比,也不全是坏,有韩琦消耗和数据,哪怕给中原地区的翻了一个倍,也比现在的消耗高的多的多,这就让一些花费有了上限。

    那些底层乡绅,他们那里有那么高的眼光,之前,只是抓住叶清臣的弱点,现在有了明确的例子摆在那里,再怎么的贪得无厌,等待的,将会是可怕的铁锤。

    叶清臣虽然爱惜名声,可是他从来都不是心慈手软的,在入了仁宗的眼,肩负起三司使的重要职责的时候,他可是下了狠手。

    短短的一年时间之中,在最少10个项目之中,扣出来了400万贯,这可不是一个能力能够代表一切的,在他辉煌战果的同时,也到下了最少50个蛀虫,其中绝大部分,都丢官夺职,剩下少部分,还进了大牢。

    北方农田水利建设,预案众多,每年都有类似的项目提上来,可是他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水渠的长度,水渠的难度,水渠的体积,这些的不同,都会带来造价的巨大提升。

    可是有韩琦这么一个例子,在没有对中枢拨款的前提下,依靠着西北的力量,在短短的半年多的时间之中,建立起了一个可怕的水利工程,一旦建成,可以给西北增加数以百万,甚至是数百万亩的庞大土地,这其中,还有绝大部分是水浇地。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韩琦一举奠定了未来西北在整个北方的地位,这么庞大的农田,在加上整个西北数量庞大的牛马,这些天然的牲畜,跟西北一览无遗的平地结合在一起,可想而知的,效率有多好。

    或许,在短时间之中,西北因为地理位置,传统的观念等放面的原因,可能在初期吸引人会困难许多,成百万亩的土地,未必会彻底的发挥出功效,可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之中,这里会成为整个北宋粮食的新的增长点。

    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就代表着民众的安稳,甚至西北辐射整个北方地区,对于整个北方的稳定,都有巨大的好处,这也从侧面,让叶清臣汗颜。

    这个时候,还有这些不长眼睛,一头撞上来,贪得无厌的,想要从已经得到的好处之中,再增加一点的时候,叶清臣能够做到的,那就是一举掀翻他们。

    在经过了长达2个月的调查,再加上一些其他渠道之中,收获的消息,叶清臣开始举起了屠刀,短短17天的时间之中,清查了128个项目,把一些官吏结合,官商结合,甚至是一些小吏同地方权贵上下其手的行为,都给予清理。

    抄家280余户,清理各类官吏4000余人,很是展现了一把狠辣,因此也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可惜,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没办法的,河道已经偏离,甚至是浪费了,总不能挖掉重建,在现有的基础上面,尽可能的减少支出,把这些抄家得到的资金,补充到农田水利建设之中,效率比起之前,最少提升了2倍以上,总体的投资,降低了不少,最起码,三司在北方农田水利上面,只用略微的补充,就可以让他彻底的完工。

    亡羊补牢,也不算太晚,这让叶清臣有些松了一口气,总不至于晚节不保,他手头上面的钱,也多了起来。

    北宋的体量巨大,稍稍的动弹,或者是稍稍的节约,就可以节约出一笔庞大的资金,之前是铁料,现在,则是西北。

    在之前,因为西夏的不停寇边,西北的花费经常是居高不下,在庆历元年开始出现西北边患开始,几乎都是以每年200万贯的数字,不停的攀升,到现在,近乎达到了千万贯。

    如果不是韩琦主导的西北一战,到真实的历史上,到了庆历之后,平均每年会增长到1500万贯以上,甚至在一些极限大战的年份,可以飙升到2000多万贯。

    西北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北宋的一个顽疾,甚至把整个北宋经济拖向了深渊。

    可是这个时空,因为韩琦的出现,因为长弓棱堡和炸药的出现,整个西北问题,出现了一个可怕的拐点,不管哪方面原因,总之,攻破了兴庆府,北宋接壤的从西夏变成了辽国。

    这同样是敌国,却轻松了很多,哪怕最近,西北的交易,西北的建设,并没有缴纳足够的赋税给中枢,可是单纯减少的那部分,几个月的时间,已经不少,在北方农田水利不增加的资金的前提下,这部分钱还累积了几百万贯。

    贾朝昌就把注意打在这里,10万禁军的换装,边境最少250座棱堡的建设,这个消耗的资金,最少也在几百万以上,不从叶清臣哪里拿钱,仅仅依靠枢密院的这些钱,那是杯水车薪。

 第四百四十八章 拨款和事故

    叶清臣手中有钱,却不敢随意的动,之前大撒把一样的,几乎让整个北方农田水利工程给拖住,虽然说,未来很美好,只要整个北方的农田水利工程修建完成,整个北方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程度,就会显著的提升。全本小说网https://。

    这对于一个朝廷的安定,有着巨大无比的作用,一个王朝的稳定,不在于他在丰收的年景,到底会产生多少粮食,而是在歉收或者是自然灾害的时候,到底产出多少粮食。

    前者生产多余的,除了酿酒,就很难有其他的作为了,可是后者,一旦少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缺口,当这个缺口增大,加上社会分配体系出现一点的问题,富人们多占,普通人少一点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发生战争,或者推翻整个朝廷,或者,就是极大的削弱中央政府。

    叶清臣这么做,甚至为了建设,而受到这些乡绅们的盘剥,一直到有了韩琦作为对比之后,这才对他们动手。

    可是现在,有了现在的教训,他不会把手头上面,所有能够流动的资金,都给动用了,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政府做出来的。

    有了这些经验的,他也小心了很多,除非是之前就定下来的计划,否则的话,必须要三司重新研究之后,才会给予拨款,一旦有任何的疑问,都会否决。

    这样下来,等于是多出了手段,可是对于财物安全来说,却是好了很多,一些明显是看到钱眼红,增加消耗的项目,直接就被叶清臣砍掉。

    北宋的财政平衡,就这么的简单的形成了,甚至是叶清臣也做出了一个简单的计划,让三司整理所有需要投入资金的地方,通过轻重缓急,还有其他一些必要支出做一个预案。

    这是一个计划的前提,一旦做出,就会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不过在没有足够的效率的前提下,这个注定会是一个大概的计划。

    贾朝昌知道,叶清臣手中有一笔钱,可是具体多少,不太清楚,不过应该是足够这一次的换装和武装运作。

    不过,为了得到足够的资金,贾朝昌还是用枢密院的形式,进行申请。

    枢密院的这些申请,是有正当的理由,加强河北前线,防止被辽国突破。

    在西北边患大大降低的前提下,整个北方战争的中心,就又回到了河北前线上面,谁都知道,在三国之中,当西夏彻底的灭亡了之后,宋辽之争必然会成为重点,甚至会越演越烈。

    以前还有一个西夏作为缓冲,甚至辽国不会直接上来,而是转而依靠西夏的间接,现在,一切都没有缓冲,西夏的国土属于了辽国,双方只要有任何的摩擦,就必然会产生战争,那么要想保证北方安全,加强是在所难免的。

    已经有3年,河北前线都没有任何增加了,这个理由,也算是正当,哪怕是没有计划,这笔钱叶清臣也会拨付。

    况且不多的,棱堡的强大就在于,棱堡的单独成本并不高,一座棱堡才2000贯的成本,250座,也不过是50万贯。

    这别说是跟以前河北的相比,就算是跟西北相比,都不算什么,贾朝昌只是笼统的写了增加河北城防强度,就这样的通过了。

    同样的,给10万禁军换装,成本同样不高,这个改动,只是在长弓上面进行改动,一把长弓的成本200文,箭要贵一点,一套长弓的箭的成本,包括50只穿甲箭,50只重箭,150只标准长箭在内的成本,大概是1。2贯左右。

    看起来箭的成本,比之前短弓的箭的成本,最少提升了5倍,可是长弓和箭加起来的成本,还不足以前短弓的成本的一半,这样就算10万禁军,需要更换8万套长弓,也不过是12万贯,加上一些准备的费用,贾朝昌一共申请了100万贯。

    听起来,这个绝对数字是非常的大,可是洒在整个河北防线这个大摊子上面,就真的是不算什么了。

    要知道,在庆历四年一年,在西北的总花销,就超过了400万贯,这是对于整个西北驻军的花费,可是单纯城防修补和营寨的修建,就超过了180万贯。

    河北防线,比起西北的防线,更加的重要,单纯一个修补,要了100万贯,这笔钱跟西北军费比起来,少太多了,这些从西北节约的钱,直接补贴到北方防线就可以了。

    叶清臣是一个心细的三司使,也不可能把每一笔钱的花费,都落到实处,这一点到21世纪都无法做到,科技的发达,并不能够完全的把握人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比比皆是,更别说,名义上,贾朝昌没有挪用。

    投入到棱堡上面的钱,本身就是提升整个河北防线强度,而长弓,则是提升禁军效率必然的运作,这些都是有所先例的,并不突兀。

    贾朝昌的野心,就这么的掩盖在了整个枢密院庞大的事物之中,在资金到位了之后,磨刀霍霍的行动开启了的。

    狄青旗下被增加了2万的禁军,一共是8个军,全面的进行了换装。

    在保州的收获,再加上狄青对于长弓的理解,整个换装从一开始,就跟原来计划的不一样了。

    兵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