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280章

皇宋锦绣-第280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平常,北宋还是期望,能够签署这个协议,但是这一次,在韩琦等枢密院的推动下,准备在西夏和辽国战争之中查手,所以,哪怕西夏急切的推动,他们也云山雾罩。

    太极推手,对于北宋政坛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之前是他们追着西夏去说,在这样谈论的过程之中,被西夏占据了不少的便宜,现在一点点的还回来了。

    如果说,之前,枢密院还担心,这个仗打不起来,可是现在,已经明白无误了,西夏已经确定要打这么一仗了,否则没有必要这么急匆匆的签订庆历和谈。

    全方位监控西夏和辽国的关系,西夏和辽国的关系,逐步的恶化了起来的。

    辽兴宗一直都警告西夏,不要招募在辽国境内的党项部落,可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实力,元昊一直都置若罔闻,一直都坚持不懈,特别是辽朝内党项族叛乱,辽朝派军前去镇压,元昊派兵救援,竟把辽朝的招讨使也杀掉。

    到了这种程度,别说是辽国,就算是北宋,也不能忍受啊,西夏和辽国都开始了准备,一战在所难免。

    历史上,在西夏干掉了辽国招讨使的同时,推动着这个合约的签订,当时,北宋没有想到,双方会大打出手,一直以来,朝野都在推动,跟西夏和谈,毕竟,长时间的西夏战争,对于北宋的消耗是绝大的,单纯越来越多的西北军费,都让他承受不起。

    北宋资金充足,无论是给辽国的岁币,还是跟西夏的何谈,都是几十万贯而已,对于财大气粗的北宋来说,这些都没有问题,反倒是军费,在庆历年间,军费迅猛的增长,特别是西北,从几百万贯,到超过千万贯,北宋的破产,跟这个西北有直接关系。

    西夏跟辽国大战开启,是在1044年的10月份,超过30万兵力,哪怕是在国外开战,你说北宋会不知道,那是骗人的。

    只不过,因为合约已经签订了,一直以来的道德底线,让北宋在犹豫之中,错过了这个机会。

    哪怕是再怎么好的机会,因为这样撕毁合约,不但会引来西夏的仇视,万一把两个国家,都打到一起了,那就是更加得不偿失了。

    可是这一次的,不一样合约没有签订,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一战必然会进行的时候,再签署协定,那不是脑残么?

    在枢密院,最少有成百的人员,在分析这一战,这也是赵信向韩琦建议的。

    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参谋这样的方式,对于北宋的战争,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可是两者都是敌人,不管怎么样,都可以随便的说说。

    北宋对于西夏和辽国的了解也很深入,在越来越多的条件出现之后,从表面,走向了深入,越发的发现,辽国没有胜算。

    辽国的准备,虽然不是以北宋的情况来准备的,可是辽国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就食于敌。

    辽国,虽然拥有幽云十六州,这样盛产粮食的地方,可是辽国地处北方,有喝酒的习惯。

    所以,辽国那边的烧酒,可是很流行的,本就粮食不怎么够用,还大量的的酿酒,这样够吃么,他们也是没办法做出的选择。

    辽国自以为最为强大,在三国之中,所以在这方面也不在意,特别是元昊这边,一直都是跟着他的小弟,虽然准备教训了,却没有做出应有的布置,也就是说,整个的情报系统被穿的筛子一样,他的调动,他的兵力,甚至粮食状况,早就被西夏一清二楚了。

    这点不但西夏知道,就连北宋,稍稍费点功夫,也就打听出来了。

    粮食并不够,还是10万骑兵,还不采用坚壁清野的方法。

    实际上,辽国跟西夏接壤的这部分区域,本就是一片不怎么富饶的区域,甚至还有大片的沙漠,在毁掉了一定的水源和坚壁清野之后,简直就是一片绝地。

    辽兴宗此时还丝毫未觉,甚至没有做出应对方案,这已经是败军之像了。

    棱堡和长弓的出现,再加上韩琦的提点,枢密院从做出方案,就是削弱西夏。

    或许三国之中,西夏最弱,可是西夏的侵略性更强,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对于北宋敌意最大的就是西夏。

    削弱他,最起码要占据夏州。

    这是在一片沙漠之中的军州,只要占据了这个的,就拥有了一个节点,从夏州到兴庆府的距离,会减少一半,而且建立大量的棱堡,也会如同一个巨大的楔子,镶嵌在西夏身上。

    西夏从庆历四年开始,一直都在推动着合议,谁也没有想到,一向软弱的北宋,居然玩起了太极,他们刚开始还没有意识到,毕竟,一直以来,都是北宋主动,他们不会想到,北宋还有这样的想法。

    背后的元昊不知道啊,他一直都在催促,三国之中,西夏最弱,他已经打算跟辽国打一仗了,没有这个能力,在跟辽国开战的时候,再跟北宋交恶。

    北宋虽然嗅觉比较迟缓,可是在知道了这一战必然会发生,而且西夏已经坚壁清野,准备诱敌深入的时候,肯定会做出选择,以国家的力量,在加上西夏和辽国特殊的环境,10万石的粮食,还有大量的弓箭等军械,足以装备2万人,被运送到了沙漠地区。

    为此,动用了最少120个商队,慢慢,通过4个多余月的时间,现在还没有运输完毕。

    放置的地点,在西夏的腹地,这里,或许在几个月之后,会成为辽西之间,决战的地点,可是现在,只是一片沙漠,在有心隐瞒和贿赂之下,这些东西顺利的运到了。

    而韩琦也已经抵达了陕西,悄无声息的开始扩军备战,一方面,借助着长弓的帮助,扩大西北弓箭手的数量,并且大规模的搜罗马匹,另外一方面,做好战斗之前的准备,这是一场影响整个北宋国运的战斗。

 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

    皇宫之中,仁宗正在苗贵妃的宫中,因为赵信的事情,仁宗出现了一些改变,原来喜爱美女的他,不然也不会宠信张淑媛,可是张淑媛的事情,给他敲了一个警钟,他完全没有想到,在他绝对控制的宫中,内外结合会是如此的可怕。//全本小说网,HTTPS://。)//

    一想到赵信,从出生到现在,经历的磨难,他就暗暗自责,难怪,他只有女儿长大,也就是女儿,没有任何的威胁。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赵信已经成为定海侯,知定海军去了,虽然他很有信心,赵信未来的发展会更好,可是多多少少有些难过。

    最捷径的道路不走,反倒是走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就这一点上面,他这个父亲就有些不够格。

    仁宗贵为皇帝,特别是现在,从政20多年,独掌朝纲也已经十几年了,对于朝堂的控制,对于人性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深入,30多的人了,什么美女没有见过,还是守着这些嫔妃吧。

    能够在现在留下来的,特别是大清洗之后,都是他有把握,在宫中,默默的控制,等待着赵信崛起的那一刻。

    不过,现在,仁宗已经享受到了赵信的好处了,那一场声势浩大的拍卖会,他也有所耳闻,叶清臣,韩琦,曹刿,这三个可以说在北宋都算的上是屈指可数的人物,联袂参加,这个拍卖会的规格就很高。

    更别说,还有80万贯这么一个珍宝。

    实际上,仁宗是很生气的,他一个皇帝,加上叶清臣一个三司使,每每为资金而困扰,有时候,可能为了挪用几十万贯的资金,就殚精竭虑,焦头烂额。

    可是在民间,这些大商人掌握的资金居然这么可怕,80万贯的玩物,说给钱就给钱了,还这么的爽快。

    生气归生气,仁宗也不是无道昏君,会直接的插手民间的这些财富,只不过有些郁闷而已。

    贵为皇帝,天下都是他的,却是最穷的那种。

    叶清臣从大名府回来的时候,专门神秘的来拜会了一下他,本以为,叶清臣是要把大名府的一些东西汇报过来,谁知道,叶清臣会带来这么一份大礼。

    200万贯啊,这不能说是仁宗见都没有见过的巨大财富,却也是一笔足以让他动容的财富。

    让辽国看成是命脉的,甚至每年都不惜动武来获得的岁币,最开始,不过是30万贯左右,后来富弼为了瓦解西夏跟辽国的共同进攻,提升了20万贯,达到了50万贯。

    就这样,辽国都欣喜若狂,甚至为此,不惜跟西夏撕破脸,在富弼出使之前,西夏可是准备跟辽国,共同进攻北宋,要在北宋身上要下一块肉,可是富弼出使,只是拿了20万,就解决了问题,看起来是卑躬屈膝了,可实际上,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对北宋来说,不成问题。

    或许,对于辽国和西夏来说,动员一场战争,花费不高,可是对于北宋而言,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耗费都要超过800万,更别说,跟西夏常年的战争,西北军费迅速的提升到了2000万贯,甚至更多的程度。

    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钱却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从赵信的影响力扩大开始,赵信就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整个北宋的格局。

    铁料只是其中之一,但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铁料,就让三司预计可以节约800万到1000万贯,这不是一笔小钱。

    本以为,这是赵信竭力为止,就算是能够赚钱,也赚的不多,之前为朝廷供给铁料,可能要的只是这个官商的名字,而不是赚钱。

    一下子,让铁料的价格,从80文左右,降低到了35文,这样大宗的交易之,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利润。

    可是赵信依然给了2文一斤的利润,这些钱,聚沙成塔之下,居然成为了200万贯这么巨大的数字。

    叶清臣的目的,仁宗相当的清楚,这些年,叶清臣从一个偏偏翰林学士,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被群臣们避而不见之人,原因很简单,他是大宋的守财奴,为了大宋的财政,殚精竭虑。

    现在,有了铁料节约的钱,再加上这么200万贯,可以说,整个北宋的财务状况会出现的明显的改观。

    可是,仁宗不由得想到了之前的拍卖会,如果他真的是坐拥四海的皇帝的话,那个拍卖会,是不是就可以轻易的得到那一件珍宝。

    欲望,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能,仁宗之前,是因为责任和位置,可是现在,有一个这么能赚钱的儿子,他虽然不知道,赵信能够赚多少,可是生意这么大,总不会比他少吧。

    叶清臣没有当场得到他想要的,他也明白仁宗的想法。

    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想过,会一次性的得到这些钱,仁宗也是穷了这么长时间了,之前是完全没有。

    现在,北宋的财务状况,已经向好转换,只要是把铁料节约的这些钱,给扣除出来,接近千万的收益,足以抹平整个赤字,甚至稍微几年,积累一部分,可以开启大型的工程。

    可是,多了200万贯,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毕竟节约的这些,要以年度,甚至是几个年度为单位,才能够节约下来,中间增加的支出,甚至是因为节约而产生的变化,这些都会让最终的笑过打点折扣。

    现在,对于三司来说,支出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

    之所以叶清臣这么的爽快,就是因为,这些钱都是有定例的,现在支出了,等于将来没有支出,实际上,在进行了一个月之后,这样的支出已经逐步的减少,叶清臣也能够抽调出20万…50万不等的资金。

    只不过,这个速度太慢了,200万贯,如果一次性到位的话,他可以开启黄河治理这个大工程,甚至可以完善开启。

    叶清臣早就想要开启黄河工程,这个北宋最重要的河流,只有中段的一段,在北宋的境内,却是最重要的,经过城市最多。

    北宋四京,汴梁不说了,直接在黄河旁边,北宋成立之后,汴梁被淹的不计其数,在历史上的皇朝之中,首都被淹的,也就北宋这么一个特例,还是隔几年一次。

    治理黄河,成为了北宋王朝的重中之重,更别说京冀地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在承载不了这么多人的前提下,必须从外面购买粮食的。

    京杭大运河,贯穿整个北宋几大水系,也成为了南北双方联络重要水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情况,可是伴随着漕运越来越重,这种影响开始出现,如果当运河变成了漕运的话,其他的就会受到影响。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民生方面,黄河治理都势在必行,一次决口,造成的损失,是北宋无法承受的,每一次,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缓过来。

    之前是没钱,所有的治理,都是放在如何节约,如何用最少的钱办成大事。

    可是现在,有250万贯启动,再加上每月增加的50…80万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