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529章

贞观帝师-第529章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先生,正因这本县与夔国公素来交好,又同仁实兄台相交甚好。所以,本县得多问上一句。”夏鸿升想了想,对刘泰说道:“贵家管事之人,为何要修这条路?”

    “哈哈哈,就知道这等由头,岂能瞒得住县令大人?”刘泰笑道:“这主意,其实是我家公子出的。县令大人有所不知。池阳之地,不如泾阳。既无煤可挖,又无石灰石可用。唯有足下之黄泥,乃是一宝。用池阳的黄土烧出的砖瓦,不但结实,且吸得牢靠。比旁处的都要好。我家公子说,县令大人您到了泾阳来做县令,泾阳必定要大变模样。您定然会在泾阳营建不少东西。而观县令大人您所设计之诸般建筑,多喜砖石。往后您在泾阳营建,泾阳之人,也会争相模仿。池阳烧出的砖最好,在泾阳一定大有销路。且,从池阳到长安,若是用水泥路连同泾阳,借泾阳的水泥直路走,快马加鞭只消两个时辰便能抵达,车队拉上砖石,也能一日便到。而若是走原先的路,拉上砖石只怕三五日也到不了长安。”

    听了刘泰的话,夏鸿升顿时恍然。什么他娘的造福百姓,这分明就是在给自己修商路嘛!

    这刘仁实眼头还真活泛,料定自己会在经营大建,也料定自己会带着改变泾阳人修建房屋的习惯,也正好趁着泾阳修路,也在池阳修一截,好给自家的砖窑开扩市场。若是这路修成了,那不管是夏鸿升自己,还是泾阳的旁人,一旦要用砖石,那肯定是要他家的砖窑的了。不为别的,就为了中间路好,运送的快。而且,这条路若是连通了泾阳,也就相当于连通了长安,他家的砖石就可以直接从池阳往长安扩张了。

    “原来如此!”夏鸿升笑了起来,说道:“好,回头告诉仁实兄台,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改日得空,本县去找他耍,再行细谈!”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912章 成书《千金方》

    日子在不知不觉间,周围的人、事、物,以一种潜移默化般的姿态,在不知不着的过程里面,也日益变化着。

    直到某一天,你环顾四周,聆听左右,再回想前后,才恍觉周遭的一切,连同自己的生活,都已经不知道何时何处的,已然大变模样了。

    而在那一刻之前,人们在这种润物细无声一般的变化之中,将这些变化,一点点的变成了自己的日常。

    说的正是现如今。

    清早起来,出门走走跑跑,能让人真切的就觉得对身子有好处,对一天的心情也有好处。因此,成了当下的时兴。刚开始,是觉得既然皇帝和大臣们都这么做,肯定是好的,于是也学着做了。到后来,则是真得觉察到了自己身体在变好,于是就兴起来,成了不少人的习惯了。

    晨练回来,拐到西市头喝碗豆浆,或者那叫胡辣汤的,羊肉汤的,不翻汤的种种汤品,吃些个包子生煎鸡蛋灌饼之类的早点。也是不少人的习惯了。

    天下美食出长安,长安绝味在泾阳。

    这已经是一句传遍了天南地北的话了。

    夏鸿升本也没有想到,他作为吃货而带来的种种东西,反而比他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一个大唐的科技先驱,所造成的影响更广。

    看来不愧是能够将“吃”,吃成一种文化的伟大国度。

    我爱这个国度啊!

    夏鸿升喝了一口羊肉汤,顿时感到一股暖意顺流而下,又由胃升起,蔓延到了四肢百骸,立刻浑身暖意。

    冬天还就得喝羊汤啊!

    夏鸿升一边吃着早饭,一边摊开了一张报纸。

    一边吃早饭,一边看报纸的人,还有很多。

    夏鸿升翻开报纸,翻到头版下面。那里有一篇文章,优美的楷书字体,印着四个大字来——县官日记。

    下面是整整齐齐的隽隽小楷,印着那文章的全貌。

    夏鸿升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的读者,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那文章就是写了一个朝中高官,被贬做了县官之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同他之前身为朝中高官的时候,对这些事情的不同之感受。里面的对比,突显了作为县官的时候实际看到的情形,与在朝中身为高官时候设想的这种情形之间的对比。

    这就是夏鸿升铺垫。

    夏鸿升会在报纸上面,每日发布一篇县官日记。在这些文章里面,着重表现同一件事情上面,朝中高官的脱离实际的看法,和县官眼中真正的经验。如果两者分开,就不过只是各自的眼光。可若是这朝中高官同县官是同一个人,那么就会形成强烈的对比。

    对比越是强烈,就越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越能让人注意到朝中高官脱离实际的现实问题。因此也就越能够体现朝中高远有过县官经历的重要性。以此,来作为铺垫,引发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这话说得不错。”已经有人看完了报纸,开始评论了:“既不知民,如何治民?朝廷命官,为君而牧天下者,若是根本就没有深入过民间,见识过百姓,又如何敢说他能够治理天下之民?”

    夏鸿升在旁边笑了笑,乐于听到这种言论。

    见人们会因为这篇文章而交谈看法,这就够了。

    夏鸿升喝完了碗中的最后一口汤,然后起身,离开了西市。

    报纸上的铺垫,需要时间来酝酿,也需要由浅到深,由轻到重。

    夏鸿升又来长安,是有其他的事情。

    从西市出来,夏鸿升没往旁处去,而是去了在玄都观旁边的一进院中。那院中是道教中人开设的利民之所。道士们在那里给人诊病抓药。病人若是觉得药到病除了,可以捐个资财,多少不论。若是病人没个资财,也就算了。这是道教为自己积累声望的公益之举,也算是夏鸿升当初给袁天罡出的法子之一。

    号称养疾院,自打这里开始诊治以来,就从来没有人少的时候。

    因为孙思邈住在里面。

    还有他那一帮道士学徒们。

    寻常的小病,自然有其他人来诊治,但若是恶症、急症,孙思邈就要亲自出马了。

    夏鸿升进入里面,直接去了后院。一直走到最后边,一处幽僻的院中里面。

    走进去之后,发现孙思邈已经收拾妥当了。一身素净整齐的道袍,果真是一副仙风道骨。

    只是神色却肃穆庄重,但眼睛里面却激动难耐。

    “孙道长,在下这这里恭喜孙道长,也替天下万民,替后世医者,谢过孙道长了!”夏鸿升走到近前,笑着抬起手来,对孙思邈行了一礼。

    “七年了……”孙思邈叹了一口气,声音却有些颤抖。

    夏鸿升看看孙思邈,说道:“孙道长,走罢!”

    孙思邈点了点头,二人一道出了养疾院,往皇宫过去。

    到了宫前,已经有几辆马车在那里等候,孙思邈神情更加激动,三步并作两步的快步走上前去。

    夏鸿升上前同监门卫说话,放行了马车。

    过了宫门,去太医署。

    太医署中连太医及学子三百余人,都已经在那里等候。

    夏鸿升和孙思邈到了近前。

    孙思邈走上前去,何太医站在最前,迎了过去。二人一语不发,却相视之下激动不已。

    “诸位七年来不分昼夜,不辞劳苦。为辩医方熬尽寒暑,为集药材踏遍天下。”夏鸿升深吸了一口气,提气朗声说道:“今日,这本《千金方》,总算是刊印完毕,问世而出了!犹记得七年之前,孙道长与何太医,以‘人之一命,胜于千金’,为此书取名《千金方》。诸位七年来之辛劳,又何如不胜于千金?升替天下黎民,替后世医者,拜谢诸位!”

    说罢,夏鸿升弯腰下去,对这些太医们,深深的鞠躬行了一礼。

    似是往热油锅里面猛然倒入了一滴冷水,场面便登时炸开了锅。那些太医们大笑,大哭,行若癫狂。

    “圣人至!”王德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却也压抑不住那里面又笑又哭的声音。

    李世民出现在了众人眼前,太医们躬身行礼,口中呼喊着,不知是喜是悲。不知是终于成功的喜悦,还是回想心酸的悲苦。

    “陛下!成了!成了!终于成了啊陛下!”何太医抹泪喊道。

    “朕知道!朕知道!”看这三百人又哭又笑,李世民也不禁动容,两手伸过去挽住何太医的手臂,将他扶起:“七年了,太医署大多只精力全在此事上面,朕看在眼里。如今此书既成,卿等之名,必随此书流芳千古,配享万世之殊荣!”

    “陛下!”孙思邈已经拿出了一本来,散发着油墨气息的书籍,展开在了李世民的眼前——《千金方》!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913章 大医精诚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李世民手中拿着那本新印制出来的《千金方》,开始只是默念,看着看着,却出声诵读了起来。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读至此处,李世民不禁拍案振奋:“好!好一句‘是吾志也’!大医精诚,孙道长不愧于神医之号,不愧于百姓之拥戴!设使天下医者,皆能有如孙道长之志,我大唐百姓,又如何还愁病无所依?”

    “是啊,所谓医者父母心。大抵说得便是孙道长这样的人了。”夏鸿升点了点头,叹道。

    “此书既成,乃由古至今医术之集大成者,当为天下医者之全典。后日早朝,朕便下旨将此书行刊天下,各地凡所设医官,无论公私,皆须习此医书。”李世民合上了书本,沉声说道:“太医院一众属官,当有所赏赐。”

    “陛下圣明!”夏鸿升对李世民行了一礼,笑道:“这下泾阳书院的医学一科,也算是有了教材了。陛下,臣还有一个请求!”

    “甚子请求?”李世民看向了夏鸿升,说道:“先说来听听。”

    夏鸿升行了一礼,答道:“是这样的。陛下,为了编纂这本《千金方》,太医署中已然是七年的时日,没有好生休息过一天了。如今这本书终于问世,太医们心头终于释下重负。臣想请求陛下准许,明日让太医署告假一天,使得他们好生休息,收拾心情,以待后日朝会。”

    李世民听了一愣,随后又沉吟一下,说道:“这太医署中的人,也的确许久没有过旬假了。方才朕在那里,观其癫狂之举,当是心中狂喜所致。休息一日,倒也说得过去。不过……倘若宫中万一有个需要,却总不能一个太医都找不到啊。”

    夏鸿升想了想,答道:“让何太医安排几个人值守,如何?”

    李世民又想了想,点了点头,答应道:“好罢!这七年来心里头一直压着这件事情,也辛苦他们了。朕便准了。只是,值守之人,却少不得。”

    夏鸿升大喜,立刻躬身行礼:“臣替太医署的太医们谢谢陛下!”

    李世民摆了摆手,又说道:“此书能成,于你也有不少的功劳在里面。只是,如今你方才被贬谪为县令,朝中之人眼下还瞅着你,朕却不能连你一同封赏,以免又将朝堂上的注意力引到你身上去。等河间郡王归来,你这些大小功劳,再一并封赏罢!”

    “小婿向来不大在意封赏的,岳父大人您也是知晓的。小婿一心奉献于大唐,这些东西全然不放在眼中……”

    “好,那便省却了朕一件事情。不赏便不赏罢!”李世民没等夏鸿升话说完,直接打断了说道:“贤婿真乃我大唐之诚臣耳!”

    “呃……”夏鸿升愕然一愣,不是这个套路啊!

    却见李世民看着夏鸿升愕然愣住了的样子,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哈,你这个臭小子也会有吃瘪的一天!”

    夏鸿升只得尴尬的赔笑。

    见夏鸿升尴尬,李世民笑的更甚:“哈哈哈哈……好了好了,莫作可怜,该是你的,朕半分也不会少与你。”

    “臣多谢陛下!多谢!”夏鸿升连连行礼,又说道:“岳父大人,小婿还有个小小的请求。”

    “说!”李世民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