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非常情爱 >

第58章

非常情爱-第58章

小说: 非常情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午的时候,他常常去黄河边晒太阳。由于学校地处郊区,这段黄河还是被遗忘的角落。没有什么规划,也没有多少污染。黄河两岸,种满了桃树,穿过那片广阔的桃树,就看见了黄河。但这段河面很宽,裸露在外的河床很大,必须走过将近两三百米的石子铺成的河床,才能将手插进清凉的黄河里。在黄河的中央,有一片小岛。说是岛,当然不算岛,但到这里的人都把它叫岛。在那片小岛上,长年生长着一片高高的芦苇。平时是到不了那儿的,只有等到水位退下去后才能到那儿。也不知是哪位有心人,用石头垒起了条通往小岛的石路。张维常常踏过那条小路,到芦苇岛上去游玩。在那个巴掌大的小岛上,有好多小动物。不仅仅有野兔,有水鸟,还有蛇和好几种他叫不上名字的生命。一般的大学生都不敢到那里去。一来是怕那里的蛇,二来是因为在那座小岛上,曾经死过好几个大学生,其中有一对恋人,所以很少有人去。张维不怕。张维偶尔在黄昏时分会去那儿。因为在黄昏时分,那儿是最美的。黄河在那时不仅仅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愁容,还有“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分的芦苇丛也是最美的。夕阳斜照着芦苇,风轻轻摇动着它的身子,远远地看上去一片金黄在抖动,一片金黄在流淌。那个时候的黄河看上去是最清的,似乎没有了白天的浑浊。一群水鸟低低地从水面上掠过来,落在不堪重负的芦苇之上,荡着。眼看着芦苇弯下了身子,它们就会马上飞起,又荡起另一枝芦苇来了。往更远处看,就看见黛色的青山和浓雾中的广厦。黄河的雾气和附近农家的炊烟以及城市的污染在黄河上渐渐堆起浓浓的雾幕来。等夕阳落下之时,整座城市就悄悄地被掩盖了起来。在那个时候,一股愁情渐渐从心中升起,悲从中来。得回去了。张维便又穿过那块长长的河床,又一次顺着那条清冷的马路回到住处。
他发现了诗(2)
  更多的时候,张维在那张躺椅中度过。到了深秋,下午五点左右,张维就会坐在那上面,静静地看书,或者写作。那时候,阳光还是暖暖的,但不是很热,披着那阳光,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屋子里往往放着一盘平和的轻音乐带子,音乐是那种很容易将人带入平静和古老的气氛中的那种,有弦乐,有钢琴声,有轻轻的口哨,有大海的呼吸,有鸟鸣。到六点左右,阳光染红了天穹,在西边天上,静静地飘浮着一大块一大块彩色的云霞,渐渐地,它们变成青色,最后与天色融为一体。他常常静静地贪婪地看着落日一点点地落下山去,那落日像是小时候冬日里烧红的炭,红得让人欢呼,红得让人惊奇。太阳都落下去了,他还是久久地注目于西天,因为他想起了无边无际的童年。
  天还没凉的时候,张维还是会坐在那里,等着秋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等着月亮出来走过树梢。一到天凉的时候,张维就会离开那儿。去了哪儿呢?去踏秋,踏落叶。在楼下那条路上,秋风会把杨树发黄的叶子送到地上,把梧桐硕大的落叶打在地上,它们互相商量着把整条路都占了。有几个孩子在拿着叶子玩。张维也会轻轻地欢欣地踩上去,慢慢地走过那条路。他要细细地回味,回味的似乎不是现在的感觉,而仍然是那童年在乡间的感受。
  他在心中默念着,这就是诗啊!可是,他无数次地想把这种感觉写成诗,都没完成。哲学无法完成这种诗意的描述,只有诗能够描述,但他无力完成。他突然感到天才的有限。这是一种深深的失落,然而现在的这种失落对张维来说,是那样幸福,因为他觉得有很多创造是人永远无法比拟的,也是人永远无法言说的。能言说的,能描述的,都是有限的,这有限的知相比于那无限的无知,真的是太渺小了,太有限了。能够认识到这种有限的人有福了。他抬头凝望着深深的苍穹,第一次觉得他与这苍穹是息息相通,互为一体,第一次用那样神圣而深情的目光注视着那黑暗里最光明的地方对自己说:也许那里真的有另外一番人生,也许那里真的有神在居住,也许那里会有另一个他在同样凝视着地球上的他。感赞神圣吧,无论它是否向你显示了奇迹,也无论你在过去是如何地诅咒它,它都毫无例外地在你心中存在,在暗示着你,在给你启示:不要在否定人的时候,把你自己迷信;不要在否定神的时候,又把科学和技术迷信,只有神和物共同存在,才是完整的,幸福的,请不要在否定精神的时候,又把物质的迷信树立在人们心中,这显然是荒谬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宽容,发现,向你生命和生活的所有领域去重新探视,向你人性的深渊里纵身跳下,把那不可告人的告诉世界,把那忽视了的或被时代蒙蔽了的真实告诉人们吧。生命被一些荒谬的言论禁锢得太久了。砸碎它们吧!让生命重新显示奇迹,让世界重新显示奥妙,让真的为真,善的成善,美的方显美!
  现在他最怀念的人只有易敏之。他似乎明白了易敏之为什么在年过半百之后就不著一字了,也明白了易敏之视那些文字为垃圾的原因,同时,深深地体会到易敏之为什么要隐居的深刻之处。他常常想起和易敏之一起下棋时的那种幽远的感受。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真正地在心中肯定有永恒这种现象,也才真正地体会到平静、和平、无我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是很容易的,他过去就太过冲动,过去他要的是激|情,是功名,是战争,是流血与牺牲,是树立自我。现在他明白了,那些东西对他都成了过去,成了他到达彼岸路途中必须经历的魔鬼和磨难,现在他都一一把它们战胜了。他想起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中的那些英雄,觉得他们仿佛就是过去的自己。情魔,病魔,功名之鬼,自我之妖以及死亡之神,他都一一见过它们,并战胜了它们。应该说,他成了英雄,然而他不再这样认为了,他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凡人,成了真正的英雄。
  他不知道把这些感受给谁诉说,要是易敏之活着的时候,他会去找他,告诉他自己的这些感受,现在他只好自己给自己说,只有给风儿说,给月亮说。
  半年就这样悄悄地在内心中滑过,似乎是风,把那在北京上学时的燥热一点点地吹去了,把那内心长久的忧伤一点点地风干了。它似乎又是雨,把他荒掷着的内心的良田灌溉,把他枯萎了的人性之树唤醒。
  他常常在校园里转着,有时去看看自己的学生。他们都很崇拜他。过去他需要这崇拜,现在不需要了。他多么希望跟他们一样,平常,有简单的物欲,是的,人应该有适当的物欲,过去他可没想到会有一天连自己都承认人应该这样。他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常常发现过去的自己。他原谅了,宽容了。
  春天又来了。易敏之的书稿一直放在桌上,有些篇章他几乎能背下来。远离北京后,他也能够真实地客观地来看易敏之了。有一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易敏之是我走过的一座大山,现在我终于翻过,而最后一座山便是我自己。
  他再也没有写与易敏之的对话文章,他只是有时候随意翻翻易敏之的书稿。他甚至无心去读书,也无心去写作。他多么想隐居起来,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这是他过去一直批判的,而今却成了一种盼望实现的理想。


他发现了诗(3)
  他常常想起卢小月来,想起卢小月给他朗诵的那首小诗:
  ……
  尘世中没有什么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去妒忌
  无论遭受了怎样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
  我的身体里没有疼痛
  直起腰,我看见蓝色的海和白帆
END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