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牛男_报纸糊墙 >

第156章

牛男_报纸糊墙-第156章

小说: 牛男_报纸糊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喝酒呢,没你们什么事儿。”罗蒙朝楼上喊了一句。
    “啥酒啊?我们闻着分明就是罐头嘛!”小崽子们装傻充愣。
    “下来。”郑博伦冲他们招招手。
    “嗷!”这些臭小子们嗷嗷就冲下来了。
    “把这个拿去分了吧。”郑博伦把自己刚吃了两口的鸽肉端给他们。
    “嗷嗷嗷!!!”这些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儿,接过郑博伦给的鸽子肉以后,一边吼吼一边往楼上跑。
    “给我一块!给我一块!”
    “我就说!一早就闻到这个香味了!”
    “喂!给我留口汤啊!”
    “没了没了……”
    “吸。”一直没说话的万良山这会儿突然抽了一下鼻子。
    “咋了?”林春玉问他。
    “想起我们小学班主任来了,那时候我们学校很多学生和老师中午都是带饭吃的,那年头家家户户也不富裕,没几个饭盒里能见肉的,我们班主任他媳妇每天中午给他煮俩鸡蛋,都叫我们给分了,从头到尾,都没见他自己吃到过一回。”万良山说道。
    “唉,你们班主任可真不错,我从前一个班主任,就因为我师父是个摆摊算命的,又没爸没妈,还没给她送过礼,可瞧不起我了。”柳茹华愤愤地说道。
    “我读小学的时候也有一个班主任,好几回我没做作业都被他领回家去了,连晚饭都是在他们家吃的。”侯胖子一句话,就把刚刚有点伤感起来的气氛冲了个一干二净,这丫除了吃还能记住点啥?
    “哎,郑博伦你从前是干啥的啊?是不是当过老师啊?”林春玉这时候就问郑博伦了。
    “嗯,当过。”大概是今晚气氛比较特别的关系,一直对自己的过去避而不谈的郑博伦竟然正面回应了林春玉的问题。
    “教小学还是初中啊?”罗蒙他们也都挺好奇。
    “小学初中都教,那地方偏得很,一所学校二十几个孩子,年龄从七八岁到十七八岁都有,当时就我一个老师。”郑博伦说道。
    “那你后来咋走了呢?”侯胖子问他。
    “后来找到其他志愿者了,我就走了。”郑博伦笑了笑。
    “志愿者?原来你从前是干志愿者的啊!哈哈,咱可都当你是流浪汉呢!”边大军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那可就你一个。”马小爷爷摇摇头,也不知道这边大军的眼睛怎么长的,郑博伦这年轻人吧,看气质看举止,哪一点像流浪汉了?这分明是好人家长出来的苗子。
    “当志愿者,去过不少地方吧?”肖树林对这个好像也挺感兴趣。
    “西边,北边,西北,西南,都走过一些地方。”郑博伦喝了一口枇杷酒,说道。
    “啧,这酒不错!”马家老爷子也喝了一口枇杷酒,嘴里啧啧有声,摇头晃脑地惬意得很。
    “你们当志愿者还干些啥啊?”纳茂成的妻子牛红霞好像对这事也挺好奇。
    “本来也不是志愿者,就是到处走走,看到有困难的就帮一把,后来认识了几个人,他们经常在一个论坛活动,要是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情况的时候,发到论坛上,也可以获得一些帮助,特别是像一些失学儿童,比较容易得到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的认捐。”郑博伦喝着枇杷酒,话也多了起来。
    “说说,你们都遇上了些啥?”虽然这个话题略带伤感,但是在座的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所以对郑博伦的遭遇感到很好奇。
    “嗯,最多的就是穷,没办法的那种,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生病的生病,要么就是大字不识一个,老实巴交的村民,根本没办法从大山里走出来,一点脱贫的路子都没有。”郑博伦说着摇了摇头。
    “那你们都做些啥嘛?”边大军又问。
    “生病的就给买药,有医护专业的志愿者同行的话,还给看病检查身体,有小孩子的,就想办法给送到学校去读书,没学校的就给修学校,那一回碰到没老师的,就只好自己顶上去了。”郑博伦眯眼笑了笑,低头又喝了一口酒。
    “对了,还有一回碰到一个村子,他们那儿有条河,但是没有桥,每回一到下雨的时候就特别危险,还出过人命。我们当时募捐了一些钱,不过还是不够,为了省钱嘛,上网咨询了几个路桥专业的,然后又买了些钢筋水泥,自己把桥给造出来了。”
    “你们自己修桥啊?”边大军一听,那也太能了!
    “不止是我们几个,好多村民都来帮忙了,吃住都在他们家,中午还有人送饭。”郑博伦这会儿酒劲好像有点上头了,两颗黑黝黝的眼睛亮亮的还带着笑意,留着大胡子的脸庞上也显得明朗了许多。
    “哎!太佩服你了哥儿们!来,干一杯!”边大军举起酒杯跟郑博伦碰了碰。
    “没啥。”郑博伦跟他碰了杯,又喝下去半杯酒,摆摆手说道:“帮不上忙的时候更多。”
    “说说。”罗蒙喝了一口枇杷酒,说道。
    “有一对兄妹,我前些年刚遇到的时候,他们都还小,现在哥哥读小学了,已经有人认捐,妹妹年纪还小点,家里还有母亲和爷爷,父亲已经过世了,爷爷七十多,还在干农活,母亲有尿毒症,每个月透析加吃药最少都要一千多。”郑博伦顿了顿,又说:“一千多在咱眼里没多少,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
    一个钟头以后,酒席散去,罗蒙拿着郑博伦写给他的一个电话号码,和肖树林默默走在回他们自己小屋的路上,无奈苦笑道:“以后卖鸽子的钱都不是咱自己的了。”
    “!”肖树林咧嘴笑了笑,抬手就把罗蒙的脖子夹到自己咯吱窝下面。
    “晕!晕!我头晕啊!”罗蒙连连喊道。
    “那就赶紧回去躺着。”肖树林用另一只手搓了搓罗蒙的头发,就跟搓他们家东南西北似的。
    “哎,轻点,脖子扭到了。”罗蒙一边大呼小叫,一边在心里暗笑,他们家小树林表达感情的方式还真是特别。
    
    第161章 
    
    既然要做好事,罗蒙和肖树林觉得还是应该做得彻底一点,起码得亲自过去实地考察一番,了解一下他们当地的基本情况。以及每个月给多少钱才能帮他们渡过难关,又不至于让自己当冤大头,这也是需要仔细度量的。
    为了这事,罗蒙和肖树林决定要出一趟远门,牛王庄上的事情有陈管事等人看着,倒也不需要太担心,就是特别交代一下纳茂成边大军他们,让他们没事的时候多巡巡稻田,别让里边的螃蟹跑了,另外就是水库那边,也安排了人每天过去给撒一些饲料。
    店里卖菜的活儿就暂时交给肖老大和罗老汉刘春兰了,阿芸婶最近还在赶工,不能过去帮忙。罗蒙让陈建华每天早上安排人手把要卖的瓜果蔬菜运到镇上店里,让几个老人看着卖就行了。
    这次郑博伦介绍给罗蒙的这一家人姓谢,生活西南山区一个叫谢家村的小山村,那边交通相当不便利,罗蒙和肖树林上网查了一下,从他们这边坐车的话,要转四五趟才能到,两人一合计,决定还是自己开车,顺便带点打包带什么的过去。
    用打包带编篮子虽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手艺,但只要能给没有经济来源的村民每个月带来哪怕一点点的收入,对他们的生活多少也能有些改善,靠别人的资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出发这天,罗蒙和肖树林一大清早就出门了,他俩轮流开车,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进入那家人所在的省份。从前罗蒙还觉得自己的故乡水牛镇已经是很偏远的山区了,等进入这片大山才知道,他们那儿完全就是大山外面的世界。
    “对面那条公路,你看,咱要多久才能开过去?”罗蒙握着方向盘,对一旁的肖树林说道。
    肖树林看了看山那边的公路,皱眉想了想:“起码半个钟头。”
    “记住那边那棵歪脖子树,咱开开看。”这时候罗蒙刚好看到山那边的马路边上长着一棵很特别的歪脖子树,就这么跟肖树林说了。
    结果半个钟头以后,他们还在深山里转悠,完全没有经过刚刚他们看到的那颗歪脖子树,还当那条公路跟他们现在开的这条完全没关系呢,结果等他们又开了半个多钟头,竟突然在路边看到了那颗歪脖子树,罗蒙停下车子看看山的另一边,也是一条蜿蜒的公路,一个多钟头前,他们就已经到那里了。
    “换我来开会儿吧。”肖树林拍了拍罗蒙的肩膀,打开车门从副驾驶座跳了下去。
    “先歇会儿吧。”罗蒙也从车上下来,顺便把水壶也拿了下来,这壶水是出发前罗蒙准备的,里面装着的全部都是灵泉水,喝一口神清气爽,比红牛还好使。
    “这地方你说,交通困难成这样,不穷才怪了。”罗蒙用杯盖给肖树林倒了一杯灵泉水。
    “土壤也很稀薄。”肖树林接过杯盖,一口把里面的水喝完了,又看了看附近的大山,摇摇头说道。
    “你肚子饿不饿?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到他们镇上。”罗蒙接过肖树林递回来的杯盖,给自己也倒了一杯灵泉水。
    “咕噜噜噜噜……”回应他的是一串响亮的长音。
    “你要不要先吃点饼干垫垫肚子?”罗蒙不厚道地笑了。
    “不用了,走吧。”肖树林伸手摸了摸鬓角的几根短发,若无其事地爬上了驾驶座,等罗蒙也上了旁边的座位,一踩油门就把车子开了出去。
    他俩当天傍晚好容易才赶到附近的县城,随便找了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馆子吃了一顿热饭,然后又在一家简陋的旅馆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开了三个多钟头的车程,才终于到了那家人所在的镇上。
    说是一个小镇,其实也就是马路边的一排砖瓦房,附近还有几块平整的农田,零散地住着一些农家。
    听说从镇上去谢家村的那一段路汽车只能开到一半,罗蒙和肖树林只好把皮卡车放在镇上一户农家的院子里,给了五十块钱,算是停车费,顺便也是让他们帮忙看着点的意思,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他们初来咋到,小心点总是没错,也不敢把车子随便停在马路边。
    罗蒙和肖树林把带来的彩色打包带和一些铁丝整理整理,装进一个黑色大背包里,在镇上叫了两辆摩托车,就往谢家村去了,开摩托车的也是本地的庄稼汉子,其中一个就是罗蒙他们停车的那家农户的男主人。
    车费要得挺厚道,从镇上到村里近一个钟头的车程,一人也就收了十二块钱。
    “收土鸡蛋嘞!谁家有土鸡蛋赶紧拿出来了啊!”这两个开摩托车的汉子一进村就吆喝了起来。
    “一个几毛钱哦?”带着浓浓地方口音的乡下妇人问道。
    “六毛。”
    “前些时候都八毛了,咋现在才六毛?”
    “前些时候是前些时候,最近天热,县里的贩子也来得不勤了,他们要是不来,收回去的鸡蛋我就只好自己吃了。”这两个开摩托车的汉子笑嘻嘻地跟村子里的人讨价还价。
    “我们自己提到镇上,还能卖一块钱哩。”
    “你家能有几个鸡蛋?也值当自己跑一趟?这样,我给加一毛,七毛钱,再多没有了。”
    “七毛就七毛吧,哎呀,你们最近怎么都不来了?”村里这些人像是长期跟小贩打交道的,知道再说下去也是没用的,今天这鸡蛋就只能卖到七毛钱了。
    “天气热嘛,东西也不好卖,再说也没人坐车来你们村。”
    “这两个外乡人是哪里来的?”这会儿就有人注意到罗蒙和肖树林了。
    自打进村以后,罗蒙和肖树林观察这个村子有一会儿了,这是一个坐落在山沟沟里的小山村,山沟里地势平坦的地方,分布着一些田地,地里大多种的都是水稻,不远处的坡地上也都种上了庄稼,大抵就是一些玉米红薯之类的。
    村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木屋,大概是因为本地土壤稀薄不产好木的关系,这里的人也大多都是用细木条拼成的房子,这样的屋子夏天还好,冬天就难熬了。
    也有几家人盖起了红砖黑瓦的房子,大多都只有一层楼,二层楼房总共也就三五间,刚刚罗蒙他们坐摩托车过来的时候,就在外边小路边看到一间,房子看着像是这两年刚修起来的,门窗都还没做,全部都用木条、塑料薄膜、编织袋等杂物自己钉起来,也能起到挡风遮雨的作用。
    “哦,说是找谢应杰他们家的。”一个开摩托车的汉子说道。
    “应杰啊,跟他老妹上山挖折耳根去了。”一个村妇说道。
    “那他母亲在不在家?”罗蒙问道。
    “桂花啊?刚刚还看到她呢,回家拿鸡蛋去了吧,一会儿就过来了。”一个没牙的老头咧着嘴也过来瞧热闹,他们这村里平时很少有外乡人过来,村里人要走出去又特别不容易,所以难得遇到这么热闹的时候。
    “桂花啊!这两个外乡人说是要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