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夫夫孩子热炕头 >

第130章

夫夫孩子热炕头-第130章

小说: 夫夫孩子热炕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石宏大远离家乡,当年只顾着打仗训练往上爬,根本没打听过这些事儿。
  而他服役地方,离北方远着呢!
  一行人上了三楼,果然是新开的客栈,三楼的房间很大,有朝阳,走廊都打扫的很干净,有一点点松木香气,是建筑材料自带的,这个时候虽然穿越前辈也要求环保和禁止砍伐,不过某些建筑材料还是可以出自林海的,只是价格很昂贵。
  从侧面可以证明,这家客栈的经济实力很雄厚。
  六间上房,是石宏大老早就提前预定的,可能是这家客栈上方比较贵,实际上于良吉他们是头一个入住的贵客。
  “因为小店新开张,这上房贵客是头一位入驻,可给小店增光添彩呢!”店小二很会说话。
  这三楼的上房,住着的全是科举考试的,甭管文举武举,只要是考生,都喜欢听好话。
  所以不管客人是山长还是先生,哪怕是跟来的石宏大等人,一看就不是读书的,倒像是武师,店小二也一律称呼为“贵客”。
  哪怕是看着巴图爷俩儿跟着赶车的,也张嘴就叫“贵客”。
  “您请进!”店小二打开了房门。
  于良吉头一个迈进,手牵着于宝宝,石宏大跟在他们俩身后半步的距离,之后是八个孩子,结尾的是巴图和巴多。
  上房虽然只有六间,但是每一间都是一个卧房一个客厅,卧房都是小炕,客厅是八仙桌,太师椅,还有个小供桌,墙上挂着孔仲尼和姜子牙的画像。
  还有个香炉,旁边放着烛台和檀香。
  这是不知道入住的是考文举还是武举,干脆跟学堂一样,把两位仙师都供在了屋里。
  桌上放着一壶茶六个茶杯,两碟点心,一碟干果。
  往里头走,卧房的小炕能睡下三四个大人,有炕桌和炕柜,窗户上挂着窗帘,炕上铺着新的炕席,打开炕柜,里头是新的棉被棉褥子和枕头等寝具。
  这个客栈可真是新,从里到外的新!
  “您若是要沐浴,可以去里间,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浴室和洗手间,冷了可以叫炭盆儿,这几日天气热了,掌柜的停了暖,不过晚上可能有点冷,若是觉得冷了,千万别客气。”小二很是体贴:“热水是全天供应的,茶水的话,各房都有茶炉,一楼是饭店,若是嫌弃一楼吵闹,可以直接叫饭到房里吃,这一层算上小的有七个人,三个人轮班,一个人总管兼替补,保证什么时候您叫人,都有人应声。”
  店小二很尽责的介绍了一番。
  “嗯,不错不错。”于良吉对住宿环境很满意,除了客栈是全新的之外,还有就是这里的服务条件也很不错,而且很安静。
  二楼是普通客房,但是能住普通客房的人,也都是有两个钱的,当然,也有考生,所以二楼也自动消音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说话也很小声。
  只有一楼的饭厅,因为吃饭的原因,倒是闹哄哄的,吃饭的还罢,喝酒的就是想不说,可酒劲上来了,也压不住嗓门儿啊!
  “这是给你的赏钱。”石宏大丢给店小二一个荷包,里头装着一两银子。
  “谢谢客官!谢谢客官!”店小二很高兴,他的月钱才三两银子,平时全靠贵客们的打赏攒钱。
  现在客栈刚开业,他们这边都没什么人入住,但是预定了很久时间,提前入住,光看二楼的那些小子得赏钱,虽然少了点,可也有个进项啊。
  不过他这一个赏钱,就足够他们那帮人所有的赏钱了!
  因为二楼给的打赏都是铜板,还不是打钱,一千个铜板,也才一两银子啊!
  店小二走了后,于良吉就告诉八个孩子:“两人一个房间,最边上的两间,东边的巴图巴多住,西边的我俩带着宝宝住。”
  “是,山长。”八个孩子很有规矩,都自动自发的两个人一组,住到了一起。
  “先去放下东西,大家想下去吃,还是?”于良吉很民主,问大家的意见。
  “山长,我们想在屋里吃,外头的人太多,很闹。”他们不想下去,有功夫还多看看书的好。
  “这样,在我屋里用餐,多放一张桌子。”于良吉看出这些孩子的紧张,也不强迫他们非要下去跟大家一起吃饭。
  不过不是头一次来县城了,上次毕竟是童生试,和这次不一样,这次是考秀才,大家压力大了。
  石宏大出去点的菜,店小二给加了个桌子,客厅很大,放得下两张桌子。
  点的菜都是很符合于良吉口味的,于良吉听门外石宏大点菜,就坐在屋里喊了一句:“点一些大菜,给孩子们吃!”
  他口味清淡,于宝宝可能随了他,但是石宏大他们可是无肉不欢的主儿,而且孩子们本来就压力大,再不吃点有营养的东西,于良吉怕他们熬坏了身体。
  “那就再来个红烧排骨,白切鸡。”石宏大加了两个菜。
  “是,主食是米饭还是大饼?”店小二开始询问主食。
  “馒头。”米饭孩子们吃不惯,大饼石宏大觉得小于举人不喜欢,因为油大,家里也不经常做,所以也不要大饼了,这地方做的大饼,肯定比家里的油还大。
  反倒是馒头不错,软和,养胃。
  “哎哎,两合面的还是纯面的?”价钱不一样。
  “两合面的,再给每个人来一碗紫菜鸡蛋汤。”石宏大给了对方五两银子:“多了算是你的,少了找我补。”
  “哎哎,够了,够了!”店小二很高兴的收了钱,石宏大点的菜,最多四两,因为他们四个大人九个孩子,点了九道菜一道汤。
  五道都是素菜,四道荤菜,一个汤,两合面的馒头也没多少钱,他起码能剩下一两银子。
  “我点了馒头做主食,两合面的,吃完消消食就回去睡个午觉。”石宏大进来跟他们道。
  “行,大家赶紧去洗一洗手和脸,一会儿就吃饭了。”于良吉指挥大家先找点事情做,让他们没时间紧张。
  等他们洗完脸,净完手之后,这些饭菜也搬到了屋子里,上房的服务就是好,这点完菜才多久啊?这就能吃了!
  于良吉给宝宝加了块鱼肉,石宏大很及时的给剔了鱼刺,还给浇了一勺汤。
  “这鱼做的好熟啊!”于良吉一夹鱼肉,竟然骨头跟鱼肉都分开了。
  “他们说,这是什么锅塌鱼,他们这里大厨的拿手好菜。”石宏大没听过这道菜,他只听过锅塌尖椒。
  “这个好,吃鱼的时候最怕刺儿了。”于良吉又夹了一块鱼肉,沾了沾汤汁自己吃了。
  石宏大默默的记下了,回头让黄大厨就这么做鱼好了。
  吃了饭,于良吉给孩子们讲了讲临盛县,其实就是临盛县的县志,简化版的,讲完了也下午一点了,干脆让他们回去睡午觉,睡到两点起来。


第237章 逛逛大街
  下午的时候,一个个都精神了,于良吉直接带着人,拿着钱,拎着布兜子,让巴图赶着一辆马车跟在后头,一伙人去逛集市了。
  以前的章节就说过,临盛县的分布是东街富贵,西街勤俭,北衙办公,南面坊市。
  也就是说,东边住着的基本上都是本县富户,西街则是平民老百姓,北边是衙门的地盘,南边则是做买卖的地方。
  他们去的就是南面的坊市,如今正是准备春播的时候,很多人都来县城买东西,种子也需要挑选。
  当然,种子站是在县衙那边,于良吉打算等孩子们考试的时候,他就去选种。
  此时的坊市很热闹,人来人往,因为要考试了,里头还有不少穿着儒服的文生,和穿着利落的剑袖的武生。
  于宝宝,在有记忆以来头一次逛街!
  看什么都新鲜啊!
  小孩儿觉得一双眼睛都不够看了!
  这个时候天气暖了,街上不会有人卖糖葫芦了,因为糖浆会化掉,糖葫芦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卖的,一般都是在冬天,这个时候要想吃点什么,那只能是糖山楂这一类的干果拌糖浆,还得用牛皮纸袋包装。
  于良吉带够了钱,石宏大腰间一个鼓鼓的钱袋子,里头装着小银锭子,大钱和铜板。
  “这个是什么?”于宝宝指着一个卖风筝的摊子,花花绿绿的很好看,尤其在春风一吹的时候,风筝尾飘啊飘,特别吸引眼球。
  于良吉告诉他:“这是风筝。”
  “这位客官,你认的太好了。”那小贩一开口就让人听出来了,他是个外地!
  “东北这边很少有人放风筝。”其实说白了,是农家没人放风筝。
  这东西北方没人做,也就南方喜欢,北方的春风,说句不好听的,倒春寒已上来,春风到入骨寒,谁傻呵呵的跑出去放风筝啊!
  农家孩子天气暖了,不是帮家里人送肥去田里,就是忙着到处挖个野菜,或者学堂不放假,都得在学堂里学习。
  谁还让他们玩儿风筝啊!
  “小的这些本来是要送出关卖给那边的,可是如今关卡都限制了,只有大型的有上百护卫的那种商队能通过,我这样的就不行了,互市都暂时停止了呢,我来这边卖一下,可这边人都不认啊!”小贩也一肚子苦水。
  他这风筝虽然没多少底子钱,关键是他来回路费不少,也是趁着农闲的时候弄的,以往都是卖给草原上的孩子们玩儿,这种小玩具,既不犯忌讳,也不是什么战略物资,草原上的孩子没见过,一个风筝都能换个小银碗,回来卖钱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
  他都走了好几年了,眼看着就攒下了一大笔家业,这次走完他就能回去娶个媳妇儿当个富家翁了,谁知道这边关关闭了。
  现在他也不求赚钱了,只求不赔路费钱就行!
  “这风筝多少钱一个?”于良吉看着那些风筝摸了摸,手艺不错,扎得结实,颜色漂亮。
  “一个大钱一个,便宜处理!”小贩一边比划一边道:“我就要个路费钱就行,反正公交马车一站一站走下去,车费钱没多少。”
  “宝宝喜欢吗?”于良吉低头问于宝宝。
  “宝宝不知道,这个怎么玩儿?”于宝宝眨巴大眼睛看着于良吉。
  “这个啊,小叔会玩儿,等咱们回去了,小叔教你们玩儿,怎么样?”
  “可以多买两个吗?”于宝宝还记得那些同学们。
  “当然可以!”于良吉一口就答应了。
  “我要十只风筝,你给包好。”于良吉很大气,花一两银子给学堂买了十只风筝。
  “好嘞!”小贩很高兴,他的风筝都是打包好了的,直接拿了十个包装结实的给了巴图提着:“您放心,你您了这么多,我送你两只小风筝,当搭头!”
  今儿真是开门红!
  他这些风筝,竹篾是自己家后头种的竹子劈成的,纸是自己家做的超薄风筝纸,就连线都是老娘自己纺出来的结实麻线。
  本钱算上车费也就十两银子,这就回来了一两,十分之一,很好,他以为这个春天他都卖不出去一两银子了呢!
  “好啊!”于良吉笑眯眯的答应了。
  “小叔,这个怎么玩?”于宝宝拿着小风筝看了看,发现不知道怎么玩儿。
  “这个啊,要在空旷的地方,有风的时候,放飞到天上……。”于良吉拉着孩子继续逛。
  看到有个以字作画的摊位,这个于良吉在现代很常见,在古代却少见了,立刻兴致勃勃的给每个人都写了一幅字。
  “每个人说一句,写一个横幅回去!”于良吉指着八个孩子。
  “这个,要多少钱一幅字啊?”这些孩子来的时候,虽然家里也给带足了钱,可于良吉都没让他们带钱出门。
  “一个横幅四个字,一个大钱。”写字的是个中年人,有着一把漂亮的胡须,很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气质,但是他明显不是道士,更不是和尚。
  于良吉花了十五个大钱,一人一幅字画,巴多背着个大竹筐,直接将字画一卷,都放进竹筐里背着。
  “这是什么?”于宝宝看到一个摊位上头一串一串的贝壳。
  “这是用海边的贝壳做成的风铃,当风吹过的时候,它就会哗啦啦的响。”于良吉看到做工精美的贝壳饰品,这个惊讶啊!
  一问,好么,跟那个风筝小贩一样,都是小规模的单人倒腾货品,结果边关那边暂时闭关,他们还要着急回去,就地处理了,很多人都在东北府那边,他们是没到地方就听说了,就没去,直接到哪儿,就在哪儿买卖好了。
  这个时候,正好一阵风吹过,风铃全都响了起来!
  与宝宝的大眼睛亮亮的,小于举人的大眼睛也跟着闪闪的,石宏大干脆掏了银子:“多少钱?”
  “大的五个大钱,小的十个铜板,都是用海边最干净漂亮的贝壳做成的,您放心,只要不摔,挂个百八十年说不上,但是十年八年还是能办到的,若是您家有结实的麻绳,过个两三年你沿着这线的走向重新穿一遍绳子,还能挂个十年八年的!”小贩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