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 >

第247章

民国之文豪-第247章

小说: 民国之文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好,英国这边很想让《传染》这本书的热度降下来……他们干脆就示意了电台报社去宣传这本书。
  很快,报纸上就出现了《爱德华游记》里的一些节选故事。
  报纸本就是选了这本书里的精华来刊登的,看报纸的人,自然也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好……这本书卖得更好了!
  普通民众节衣缩食来购买这本书,在这个堪称悲凉的时期寻找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就连贵族,也开始购买这本书。
  不知道有多少有钱的夫人小姐,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泣不成声,然后捐出去许多钱。
  之前《传染》那本书,就已经让中国劳工的处境好了很多了,现在这本《爱德华游记》出来,中国劳工受到的待遇就更好了。
  甚至有人专门去找这些中国劳工道谢:“谢谢你们对这个国家的帮助。”
  “感谢你们的到来。”
  “上帝会保佑善良的你们。”
  ……
  这些洋人依然不怎么看得起中国人,但他们的感激,却也是真心的。
  最后,也就剩下那些中国劳工满头雾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洋人怎么突然对他们这么好?他们最近吃的面包松软了很多不说,竟然还有肉汤喝了!
  如今也是有不少中国人在欧洲留学或者游学的,那些劳工大多不认字不看报,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那些留学生,却是知道的。
  他们看过《爱德华游记》之后,少不得有点埋怨,觉得这个爱德华骗人——别的不说,那些劳工,肯定就不是自愿来的。
  但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对他们国家,是有利的。
  其中一个一直试图游说英法两国,让他们帮中国从日本手上要回青岛的人,来拜访岳朝郢的时候,就说起了《爱德华游记》。
  “岳先生,您看过《爱德华游记》吗?这本书虽然美化了英法两国的卑鄙行为,却能让英法两国的百姓对我们国家产生好感,倒是间接地帮助了我们。”那人有些激动。
  这人跟岳朝郢是老相识了,岳朝郢是相信他的人品的,又需要他的帮助,这时候道:“这本书,是我从国内带来的,也是我找人将之在英法两国出版的。”
  “岳先生?”那人满脸吃惊。
  “我们想要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想要别人帮助我们,就要先让别人了解我们。”岳朝郢道。
  “先生大善!”那人敬佩道。岳朝郢真的太聪明了!竟然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写出这样的书来!
  岳朝郢道:“你不用夸我,这法子不是我想出来的,这书也不是我写出来的。”
  “这书是谁写的?”那人问。
  岳朝郢道:“天幸。”
  “原来是天幸先生的大作!”那人的脸上露出崇敬来:“若是能见一见天幸先生就好了!”
  “我也想见一见他,若是能回去见他一面,我就死而无憾了。”岳朝郢道。
  “老师!”韩禛听到岳朝郢的话,吃了一惊,岳朝郢好好的,说什么死?!
  “好了,不说这个了……关于这本书的来历,你们出了我这扇门之后,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岳朝郢道。虽然这件事就算传了出去,别人也不一定相信,但最好还是不要传出去。
  那个来拜访岳朝郢的人,还有留在岳朝郢身边的韩禛纷纷应是。
  岳朝郢这时候,却是拿出自己从中国带来的书,然后开始做翻译。
  他翻译的,是穆琼的《丝乡》和《蜕变》。
  很多洋人的书被带到他们的国家出版,甚至因此影响了他们国家的人的思想……既如此,他们国家的书,是不是也能在国外出版,进而影响到国外的人?
  穆琼的这两本书,写的故事国外的人同样能看懂的,毕竟他们曾经历工业革命,他们的女性,更是正在努力为自己争取权益。
  岳朝郢这么想着,更加认真地翻译起来,还把霍英派来的人拉壮丁了——霍英派来跟着他的人里,有些人国文学的很一般,英文却学的非常好,完全是可以帮他翻译的,翻译之后,他们还可以相互校对,取长补短。
  岳朝郢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两本书就能出版了。
  只是……这版税,他是不能给穆琼了。
  欧洲物价贵,需要钱的地方又多,他卖了房子带来的钱和自己以前的私房在送了几次礼之后就花得差不多了,现在甚至在花《爱德华游记》的版税,等以后,怕是还要花穆琼这两本书的版税。
  岳朝郢正在打穆琼的书的版税的主意,就被告知,又有人送钱来了。
  《爱德华游记》里的爱德华,按照穆琼的设定是一个美国人,而现在,有眼光很好的美国商人看中了这本书,打算买下这本书的版权,送去美国出版。
  与此同时,法国那边,也有出版社联系了岳朝郢找的代理人,希望能出版这本书。
  岳朝郢为了让这些公司帮他宣传,要了不高的版税,却在宣传方面提了很多要求,要求这些出版社竭尽全力帮他宣传。
  对此,所有的出版社都不意外。
  这个“爱德华”能远去中国买西林,肯定是个不差钱的,自然不在乎版税,至于为什么要求他们大力宣传,肯定是为了名声!
  谁不想要个好名声呢?有了好名声,以后不管是做生意还是从政还是从商,都能得到好处。
  当然了,这人真的挺不错的,他们很乐意帮他宣传!
  这些出版商很乐意帮“爱德华”出版他的书,而英法两国的政府,已经在琢磨着等以后,可以给“爱德华”颁发一个奖章,给予一些奖励了。
  他们喜欢这个可敬的美国商人。


第248章 戒烟药
  穆琼在《爱德华游记》里写的“我”; 是个很普通的人,他有自己的小偏见; 他会抱怨旅途无聊; 他会不着痕迹地去欣赏一个美丽的女孩,也会在面对炮弹的时候拔腿就跑。
  比如说这部小说的后面,就有写到:“我见到炮弹朝着我飞过来; 转身就跑,它在我身后爆炸,我往前一扑趴在地上,感觉到无数碎石泥土落在我的头上身上,将我埋了起来……我觉得我的心都要跳出胸腔了; 泪水从我眼眶里涌出,染湿了我脸下的泥土; 我无声地呐喊出声:‘我活下来了!我没有死; 我活下来了!”
  此时报纸上报道的英雄,都是悍不畏死的,爱德华却不同,他是个普通人; 但恰恰因为这样,他更加讨人喜欢。
  他曾经学过医术,但一开始是个商人,见过战场的惨烈之后; 才开始上战场,当一个军医。
  他虽然害怕死亡; 却也会在危险的时候背着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士兵逃跑,他虽然恐惧炮火,但也会冒着枪林弹雨帮人包扎伤口……
  爱德华这个人,一时间有了很多粉丝,甚至还有人开始寻找爱德华。
  欧洲的事情,穆琼一无所知,他这会儿,还在忙着拼音的推广,或者说,是国文的推广。
  一个国家,若是连语言都不能统一,真的很不方便。
  现在那些年纪大的,就算去学国文,也已经学不好了,但不管是穆琼还是蔡兆炎,都希望那些孩子可以说好国文,希望这个国家的语言可以统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年清明,穆琼又去了一趟苏州,祭拜自己的祖父祖母。
  他当初做的事情,是有成效的。
  他让穆家的族长办了族学,因而穆家宗族里的人都对他非常感激,他在穆家的名声,竟是越来越好。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只在苏州待了一天,便回到了上海。
  上海这边,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做。
  穆琼回到上海后不久,就遇到了一桩事情——上海商会的会长捐赠了很多金银给他的学校。
  近来,因为欧洲那边顾不上中国的缘故,他们国家的商业蓬勃发展,到处都有人办工厂,而商人们为了自保,最后就聚在一起,组成了商会。
  古往今来,这个国家的商人地位一直很低,而商人们为了寻求庇护,习惯于给人送钱,比如说给当官的送孝敬,又比如说修桥铺路建族学之类。
  上海的商会建成之后,这样林林总总的事情做了不少,这次给穆琼学校的捐赠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还有商人提出,可以让穆琼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以后去他们的工厂或者商铺工作。
  穆琼自然不会拒绝,但也说了,那些学生的去留,都由那些学生自己决定,他并不会干涉。
  当然,他也不会白拿这些商人的钱——他将这些商人的名字刻在石板上,立在了学校里。
  让学生形式主义地去表达感谢,穆琼觉得没有必要,但让学生知道感恩,穆琼却觉得有必要。
  他的学生,应该是知恩图报的,而不应该是一群白眼狼。
  这社会,最少不了的就是吃饭,等事情商量完,那些商人就邀请穆琼去吃俄国菜。
  鉴于最近俄国菜正时兴不好定位子,还贵,他们这样的邀请,可以说是对穆琼非常看重了。
  穆琼欣然前往。
  穆琼在上海这边陆陆续续认识了不少人,但多是文人,还真没怎么跟地道的商人相处过,这会儿和这些商人一起吃饭喝酒,他才意识到商人和文人的不同。
  那些文人,聊天的时候关心的都是国家大事还有思想文学,这些商人,聊天的时候关心的都是各地物价生意往来。
  不过他并不讨厌,也不觉得俗气,还挺感兴趣的,毕竟这些都是素材。
  而且,他从不觉得商人就低人一等了。
  穆琼这样的态度,无疑赢得了这些商人的好感。
  绝大多数时候,商人都是任人宰割的,即便他们这些家财百万的商人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努力交好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团结在一起组成商会……但他们依然不怎么受人重视,尤其不受文人的重视。
  他们给穆琼的学校捐钱,其实也是为了交好霍二少霍三少——虽然霍二少和穆琼的风流韵事是假的,但霍二少和霍三少是关系极好的朋友这件事,却在霍三少去穆琼学校听课之后被所有人知晓。
  他们以为穆琼会跟别的文人一样看不上他们,却不想穆琼比他们以为的,要好相处很多。
  穆琼的态度让这些商人都很高兴,对穆琼也多了些亲近:“楼玉宇先生,你的小说我一直都很喜欢,家里的孩子也爱看!”
  “我也一样,我是做生丝生意的,先生的《丝乡》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最终下定决心,去买了一些机器回来!”
  “看先生的小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
  这些商人都是非常擅长说话的,夸奖穆琼的时候特别真挚。
  “诸位夸奖了。”穆琼道。
  “并不是夸奖。先生的小说有很多都是发人深省的,我最喜欢的是《换子记》,看过之后,我关心了我家那臭小子,这才发现他竟是被养歪了!”一个姓孙的商人道:“他现在才十七八岁,就已经沾染上鸦片了,以后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先生可有什么法子管一管他?”
  穆琼在《换子记》里,写了不少教育孩子的事情,以至于这个商人,这会儿竟是来跟穆琼讨要主意了。
  穆琼听他把自己儿子吃鸦片的事情当众说出来,周围人还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心里少不得有点沉重。
  此时抽鸦片烟的人非常多,正是因为这样,大家倒是很坦然了。
  蔡兆炎为了修订字典,请了一些文人来帮忙,而其中一些,每天都会定时聚在一起抽鸦片,言谈间提起鸦片来,是云南的好还是印度的好,他们一清二楚各有所好。
  穆琼道:“鸦片不是什么好东西,肯定是要戒的……若是你愿意,可以将你儿子送来我的学校,那学校是封闭式的,里面绝对没有这种东西,可以帮助戒烟。”除了帮助戒烟以外,这种人有时候就该吃点苦。
  穆琼的学校还是办的不错的,但里面的条件在这些商人看来,实在有点艰苦了,这商人舍不得儿子吃苦,一开始有点迟疑,但考虑过后,却一咬牙道:“那就多谢穆先生了。”
  “不用谢。”穆琼道,这些人给他捐了不少钱,他是愿意帮帮他们的。
  于是第二天,就有一个看着就桀骜的少年连同五千大洋,一起送到了穆琼面前。
  穆琼直接就把这位孙少爷,安排到了他学校的精英班里。
  这学校里的孩子,一个个都是不怕吃苦的,怕吃苦的那些,早就被他送回家里去了,而精英班里的学生……别说不怕吃苦了,他们那是争着抢着想要吃苦!
  这些人是喝水都嫌浪费时间的,毕竟喝了水,还要上厕所呢!
  穆琼觉得,把这个小小年纪吃鸦片的人送到这个班级,应该能然他有点长进。
  穆琼把人送去的时候,跟学生说了这人的父亲先前捐了五千大洋,为了让孩子来学习又捐了五千大洋的事情,希望大家能看顾着他一点,当然了,看顾归看顾,他们不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