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 >

第131章

民国之文豪-第131章

小说: 民国之文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霍英愿意的话,是能让自己很有风度的,再加上他一口流利的英文非常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这桩生意谈的非常顺利。
  就是……他可能赚不了多少钱。
  这些英国人要求用羊毛呢来做军装,这样既轻便又保暖,但他的工厂现在还不能生产毛呢……前期购置机器,就要花一大笔钱。
  好在他有门路,机器的事情,已经有眉目了,以后有了机器,生产出更多的毛呢来,一定可以大赚特赚。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霍英直接签了契约,然后就去了自己的工厂。
  他之前去日本买机器的时候,还从日本那边,找了一些有本事制作机器的工人回来。
  此时的日本,底层百姓的生活,其实并不比他们国家的人好多少,在给了足够的利益之后,愿意来中国的人还是有的。
  他们并不住在霍英的工厂,而是被霍英安置在了别处,如今,已经陆陆续续为霍英做了一些简单的机器了。
  霍英让他们设法制作出能生产毛呢的机器来,然后又让人去招工,去购买毛呢料。
  霍英这边做的热火朝天的,上海的那些日本人,现在一个个却还气得不行。
  自从甲午战争胜利,他们就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了。
  去年逼迫中国签了二十一条,又占了山东之后,中国在他们眼里,更是成了一盆随时能吃的菜。
  在这样的情况下吃了个大亏,他们又怎么可能愿意善罢甘休?
  土肥原四郎联系了国内,发誓一定要给支那人一些教训。
  而这个时候,旅顺大屠杀的事情,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
  北京。
  北京和上海离得很远,火车单趟就要好多天,寄信最快也要十天才能寄到。
  当然了,现在有了更快更方面的电报,但发电报非常贵,普通人除非有性命攸关的大事,不然是不会用电报的。
  上海这边霍英和日本人起冲突的事情,北京的某些人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后来旅顺大屠杀的事情,他们也都早早知道。
  但因为他们没有宣扬的缘故,北京绝大多数人,其实还不知道这件事。
  便是北京这边的报纸,也因为政府方面打过招呼的缘故,并没有刊登这件事。
  在杭州南京等地的报纸上登满相关文章的时候,北京这边还非常平静。
  北京大学。
  此时的北京大学,是全国最好的学校,更是自由的象征,后来的很多革命人士,都是被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
  而这会儿,一些北大的学生,正在读书读报。
  正读着,有人道:“距离我们上次买到希望月报,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新的希望月报,是不是就要来了?”
  “应该是的。我很喜欢《传染》这个故事,迫不及待地想看后面的。”
  “这部小说的作者,字里行间对日本充满偏见,我觉得这种书,我们不该去看。”
  “日本侵占我国许多地方,对这个国家有偏见,这再正常不过。”
  ……
  众人议论起来,突然有人道:“我得知了一个消息,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什么消息?”有人问。
  “我听说,日本人在旅顺,制造了一场大屠杀。”那人道。
  周围人闻言,纷纷追问起来。
  差不多的对话,在很多地方发生了。
  北京这边的政府,一开始是想要让霍英和日本人和解的,可惜没成功。而等后来曝光出来旅顺大屠杀……他们在日本人的逼迫下,没敢宣扬。
  可惜这些消息,并不是政府想压就压得住的。
  北京这边,也有像新城月刊这样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革命或者其他原因办的刊物。
  前几日,他们并没有证实旅顺大屠杀的存在,不敢胡乱刊登,但这会儿,他们已经确定了。
  两家报社还有一个周刊,同时刊登了旅顺大屠杀。
  而有他们起头,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刊登跟大屠杀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人刊登了一些不实消息,比如说霍英被日本人报复,已经身受重伤生命垂危之类。
  北京是这个国家文化气氛最为浓郁的地方,北京的学子非常之多,很多在后世赫赫有名的文人或者大师,这时都住在北京,其中不少人还在北大之类的大学任教。
  得知这个消息,这些人一片哗然。
  而与此同时,报贩蔡松山带着很多希望月报来到了北京。
  上海那边新一期的希望月报上市之后,蔡松山立刻就启辰来北京了。
  火车上不能收电报,他压根就不知道上海那边闹起来了。
  他只知道,刚来到北京,他就被人团团围住,然后手上的希望月报便销售一空,最后的那些还卖了高价。
  大家这会儿都已经知道了,上海那边闹事的源头,就是《传染》这本书,而这本书,是在希望月报上刊登的。
  既如此,他们肯定要看看。
  而看过之后……很多人都怀疑,这个天幸是霍二少的人,而他写《传染》这篇文章,就是因为知道了日本在他们国家犯下的累累罪行!
  天幸和霍二少,在北京名声大噪。
  穆永学的住处,穆永学正在看《希望月报》。
  外面很多人,觉得《传染》这书写地痛快,穆永学却对这书非常不满。
  “若不是这事是二十多年前发生的,现在那些学生,说不定已经组织起游|行来!”穆永学对妻子道:“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霍英偏要把它挖出来,也不知道存着什么心思!”
  “还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吕绮彤道。哪有战争不死人的,她觉得日本人杀人,肯定是有原因的,哪能一面倒地怪日本人?
  “如今日本那边很不高兴,到时候说不定又要我们给赔偿……那些人怎么就不能安分一点?”穆永学又叹气。
  穆永学和妻子对霍英挺不满的,聊了聊之后,穆永学道:“政府那边已经打算找人去上海了,我到时候会申请一下,跟着过去一趟。”


第146章 吕绮彤
  “你要去上海?去做什么?”吕绮彤笑着问道; 一颗心却是提了起来。
  朱婉婉和她的儿女,就在上海!
  吕绮彤和穆永学在一起的时候; 就知道穆永学在老家有妻室。
  她当时没当回事; 毕竟按照穆永学的说法,他妻子大字不识一个,就是个乡下女人; 在她看来,这样的女人,是比不上自己的,更配不上穆永学。
  等她和穆永学在一起了,那个女人自然就该识趣地退位让贤。
  于是; 她和穆永学在日本结婚,她还给穆永学生育了儿女。
  后来; 穆永学带着她; 还有她生的孩子回了穆家。
  她还记得,她去的时候,是完全没把朱婉婉这么个乡下女人当回事的,毕竟穆永学的一颗心; 全在她身上。
  结果到了穆家,穆永学的父亲穆道明竟然让她给朱婉婉敬茶,说她是妾!
  后来,穆道明还说穆家的财产; 将来都是要给穆昌琼的。
  那老头子将穆昌琼当成了眼珠子,却把她的儿子当成了鱼眼珠!
  这也就算了; 穆道明还不肯给她和穆永学钱。
  那时她父亲出了事,需要一笔钱打点,偏偏她家里没钱了,就盼着穆家能资助点。
  她去日本是跟着自己父亲哥哥一起去的,当时他们一家都去了日本,在那边住了很多年。因为来自同一个国家的缘故,她的母亲时常请孤身一人的穆永学到他们家吃饭,对穆永学多有照顾……
  他们家对穆永学有恩,穆家给他们一笔钱,这是应该的。
  然而穆道明不愿意。
  穆道明甚至觉得当初穆永学随随便便写封信回家就跑去国外,中间几次写信回来还都是要钱的行为,是大不孝。
  当时,她和穆永学拉下脸来求穆道明,但穆道明怎么都不肯给钱,她最后只能含恨离开穆家。
  正是因为当时没有打点好,她父亲郁郁而终,她的哥哥和弟弟也一直发展的不好,如今甚至比不上穆永学。
  这笔账,她一直记在心里,这些年更是没少在穆永学面前说。
  被她说多了,又总记起当初自己的父亲看重自己儿子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事情,穆永学对穆昌琼这个儿子,也就越来越不待见。
  后来穆道明去世,他们从穆家的地窖里挖出来一万银元并七万两银子之后,穆永学对自己父亲的不满,更是达到了顶点。
  早些年,他们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
  穆永学的工资虽高,但每月也就一百个大洋,攒不下什么钱来。
  最初穆道明不愿意给他们钱,他们还当穆家也没钱,不曾想穆家祖祖辈辈,竟然攒下了那么多银子!
  那些钱,可以在北京买下许多房子铺子用以出租,存在别人家商铺的柜上,更是能拿很多利息。
  他们都不用动用本钱,就已经能靠种种收益在北京过上极好的生活了。
  家里明明有钱,偏偏不给他们花……他们哪能不怨?
  好在,当时穆昌琼还小,这些钱到底还是到了他们手里。
  但朱婉婉还有穆昌琼穆昌玉被穆永学带来了北京,这一切却让她丢尽脸面。
  原本,她是人人羡慕的穆永学的妻子,她的子女是穆永学的继承人,但突然冒出来朱婉婉母子三个,她也就成了笑话。
  更何况,她很清楚,穆昌琼这人,真的很聪明。
  要是让他出头了,她的子女将来还能落下什么?
  好在,穆永学也讨厌朱婉婉他们三个。
  到了北京之后,不仅另外租了房子给他们住,还不给穆琼走关系送他去好的学校读书,后来,穆永学更是如她所愿,找理由把这三人赶走了,赶走的时候还只给了他们几百个银元。
  不过,就算这几百个银元,她也是不想给的,穆昌琼被赶走前盯着她的目光,更是让她非常不舒服。
  穆昌琼说,总有一天要她好看,要把她赶出穆家。
  她觉得,她不能任由这个祸害安安稳稳地回苏州——穆昌琼回去之后,若是得了苏州那边穆家族人的看重,最后出息了,到时候一定会因为她之前的诸多算计,来报复她。
  于是,她就以穆永学的名义给苏州那边的穆家族人写了信,让他们不要收留朱婉婉母子三人,随信送去的,还有一些财物。
  这也就算了,她还让自己的兄长安排了人,在朱婉婉母子三人刚到苏州的时候,抢走了他们的钱。
  没有钱,没有宗族的支持,没有住处……她就不信这母子三人的日子,还能过得好。
  而穆琼再聪明,没钱读书生活困苦,就什么都不是了。
  果不其然,这三人去上海投亲之后,就没了消息。
  不过,就算如此,她也没忘了这三人,现在穆永学要去上海……
  吕绮彤看向自己的丈夫,等一个答案。
  “上海那边最近新办了几所大学,又出了教育月刊这么个刊物,我要过去看看。”穆永学道:“我还想见一见楼玉宇。”
  “永学,我和你一起去?”吕绮彤道,只要她在,就算穆永学遇到了朱婉婉他们,也出不了什么事情。
  “你跟我一起去了,昌月昌才他们怎么办?”穆永学皱眉。
  穆永学和吕绮彤一共生育了两子一女。最大的穆昌明今年十二岁,第二个是女儿,叫穆昌月,才十岁,至于最小的穆昌才,只有七岁。
  这三个孩子都已经读小学了,但还是要有人看顾着的。
  “让几个孩子一道去?他们还没去过上海,去见识一下也好。”吕绮彤道。
  “我过去是有正事要办的,带着一群孩子算什么?”穆永学皱眉,他虽然对吕绮彤所生的三个儿女非常看重,但也是不乐意带孩子的。
  拖着几个孩子,他哪还能办事?
  吕绮彤垂下眼睑道:“这倒也是,小孩子太闹了。”
  穆永学从头到尾没有提起朱婉婉母子三个,但恰恰因为这样,吕绮彤更加担心。
  上海说大很大,说小却也很小,穆永学这样的人去了上海,报纸上肯定是要刊登的,到时候若是穆昌琼看到了,找上门来……
  当初穆昌琼年少气盛,面对穆永学的时候没一句软话,才会让穆永学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喜欢他。
  可要是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对穆永学服软……他们到底是父子,兴许就冰释前嫌了。
  吕绮彤是不愿意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
  第二天,吕绮彤的弟弟就找上门来,有事请穆永学帮忙。
  吕绮彤的兄长和弟弟跟穆永学的关系都很好,当初在日本读书的时候还是同学,现在他有事,穆永学自然是要留下帮忙的。
  而就在这时,北京这边的人,开始抵制日货了。
  很多商铺的门口,都挂上了“勿用仇货”这样的标志,还有一些爱国商人将自己店里的日本货烧掉,引来阵阵喝彩。
  更有许多爱国人士聚在一起,决定去山东,进行反日斗争,弄得政府方面焦头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