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1254章

大明武夫-第1254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知识阶层和军事人员的加入,对体制充满了怨气的流民团队往往会成为威力巨大的破坏者,更不要说,在大明处处都有居心叵测的邪教存在。

从赵进拿起武器到他统一天下,亲身参与大部分战斗和战争的敌人都是流民和邪教团体,等到赵进的团体强大之后,很多战斗已经不用他参与了……

众所周知的是,赵进的第二皇后木淑兰女士是闻香教,也被称为华夏正教教会的圣女,类似于教皇和大牧首的地位,现在的闻香教在教义上和佛教道教区别不大,而组织体系上很接近耶稣教会却更加先进,如今闻香教的教义随着大汉帝国的征服传播各处,且光明正大,但在明帝国时候,却是一个为了敛财和实现野心家目的的标准邪教,但这个邪教几次大的行动都是被赵进破坏毁掉。

我们不是要谈赵进和闻香教的纠缠,而是要阐述一个更大的话题,赵进在这一次次牵扯流民的战斗中壮大起来,之所以牵扯流民,因为每一次大的流民暴动背后总有邪教的影子。

流民本身没有什么战斗力,大量的流民人口会洗掠沿途村镇,流民的死亡会制造疫病,这就是他的破坏所在。

散沙一盘的流民面对稍有组织,装备相对精良的民团和正规军不值一提,但这是平常的情况,有邪教参与其中后就完全不同,以闻香教参与的几次为例,在流民流动的过程中进行极为残酷的筛选,吸纳马贼和盗匪以及流亡军士作为骨干,并且有制式的兵器作为装备,到最后会成为少部分精锐武装裹挟大队前进的行动,这样的情况,已经和明帝国所谓的“大军。”很接近。

在这样的力量面前,区区村镇的自卫力量和县城的官方武装就不值一提了,几次闻香教掀起的行动,如果没有赵进的出现,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动摇明帝国在东南之地的统治。

当然,流民被赵进击败之后,对明帝国的统治造成了更巨大更深远的破坏,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事。

因为种种原因,毗邻徐州的淮安府和凤阳府的面积都十分巨大,而且这两府大多是平原地形,他们的平原面积差不多等于福建和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平地面积,但淮安府和凤阳府两地又没有和土地面积相称的人口,所以有大量的荒地存在。

赵进的一次次胜利并不是敌人杀光,实际上,当击溃邪教组织的武装之后,流民团体就没什么战斗力可言了,甚至没有邪教组织的裹挟,仅仅靠着粮食和安置就可以“击败。”大股流民。

胜利给赵进带来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人口恰好补上了徐州的人力短板。

赵进的一次次胜利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威望,尽管他没有任何官方的名义,可实际上赵进很早就成为了徐州以及周围地域的真正庇护者。

以他的实力,拿到官方名义很简单,但赵进却坚辞拒绝,这也是他有计划的一个证明,从此处来看,赵进早早就有了取代明帝国的心思,他不愿意接受名义,就是不愿意被这些名义掣肘。

回到正题,赵进巨大的威望和实力让临近地域的官方和私人对其敬畏非常,对他含蓄低调的侵入往往报以容忍的态度,也有人开始反抗,不过这批人遭到了迅速和坚决的打击。

赵进对这些“无主。”荒地的占有并不是掠夺式的,而是利益分享,愿意释放出部分的红利,相较于本地地主和商人低效率的经营,赵进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往往比出让的还要大,这让赵进支持者的群体迅速扩充。

还有一点,即便赵进有了压倒性的实力,他也从不明目张胆的行事,一切对土地和财富的占有都有官方的承认,一切的杀戮和打击都尽可能的保密,尽管这些占有和杀戮尽人皆知,但在官方的口径上,这都是合法的,无人可以提出指控,只要面子上过得去,也没有人敢提出什么指控。

赵进身上几乎没有年轻人的张扬和虚荣,许多英雄豪杰都是在这上面遭遇了挫折,但赵进却没有,他在应该张扬躁动的时候依旧保持着老年人才会有的沉稳。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这素质来自于王兆靖父亲王友山,或者还有部分董冰峰父亲董继科的功劳,这二位一位是徐州难得的高级文官,另一位则是中级武将,他们有丰富的官场经验和社会经验,会给赵进提出类似的建议,但这些说法并不那么让人信服,因为在那个时候,身为明帝国臣子还是既得利益者的的王友山和董继科,没有任何理由会对明帝国怀有异心。

要知道当时赵进的那些举动已经超出了赚取财富的范畴,更是实际上的割据。

明帝国政府的昏聩和无能在赵进的侵夺上反应无疑,地方官僚的反应是既然没有侵犯到实际的利益,既然城市还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既然地方上的有力人士没有任何反应,那么就没没有任何事发生,何必多此一举,况且大家都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好处,流民的危机被解除,灰色收入大幅增加,为何要去阻止。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进在明帝国的核心地带成功的实现了割据,他用的法子看起来和明帝国的卫所制度并无区别,但却将这些人口利用的极为高效,更关键的是,赵进建立了庞大的工商业,酿酒业、铁业、纺织业、造船业、盐业以及等等等等,这些规模巨大的工场一方面为他创造了巨量的财富,另一方面在工场中做工的劳力会被训练,会适应纪律,他们之间优秀的会成为赵进体系的骨干,其他人会是合格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大汉帝国是个实用主义的帝国,他对典籍是持轻视态度,对传统中鄙视的吏学和工商之学则很推崇,大汉帝国初代的文武官员,大多出身于赵进的工场,大多在法理上曾是赵进的“奴隶”。

这些被明帝国抛弃的难民本来会猪狗不如的死去,他们稍有姿色的妻女会被当成牲畜一样的贩卖,但他们因为赵进的收容有了温饱,然后在新的体系内有了自己的富贵和价值,自然会对赵进忠心耿耿,成为大汉帝国最坚实的基础。

第1705章大汉太祖赵进研究(5)

几乎所有研究赵进心路历程的文章,到最后都会变成赵进成功事迹的展示,本文看起来也未能免俗。

一个十岁的少年,受过惊吓的十岁少年,接下来只在徐州这个穷苦荒僻的城市长大,活动范围没有离开居住的几条街道,他的父亲和叔父受过有限的教育,而且还偏向职业士兵,赵进如何能有后来的视野?

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王友山,大汉帝国文臣首席王兆靖的父亲,王友山是明帝国的进士,又做过御史,是明帝国的上层知识分子,这似乎是唯一的原因了,在没有文化风气的徐州,王友山是唯一一个和赵进亲近,并且有传授知识可能的饱学之士。

可按照王友山在明帝国前同事们的回忆,王友山为人正直,但也和当时很多上层知识分子一样,对明帝国很是忠诚,而且在那个时代,也看不出什么不忠诚的理由。

一个明帝国文官体系的受益者,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赵进有什么特殊的影响,而从赵进的成长历程来看,他很早就将明帝国视为对立者,或者用一些文艺作品的话说,将明帝国视为猎物。

这些年又有另外一种论点兴起,他们将赵进的父辈,也就是赵振堂和赵振兴两个人描写为明帝国武将世袭体制的受害者,赵家一直很仇视大明,或许赵进对这样的思想耳濡目染,受到影响。

还有人言之切切,说赵振兴在职业士兵的生涯中,立下了赫赫功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在这漫长而又精彩的生涯中,赵振兴积累了足够多的见识,或许形成了自己的判断,他又把这些传授给赵进,还影响了和赵进一同向他学习的陈昇、王兆靖等人,奠定了大汉帝国开国元勋们的思想基础。

这个论点看似合理,实际上传奇故事的成分颇重,一个地位不高的职业士兵,再怎么头脑清晰,也不太可能形成那么系统的认识,按照对明帝**界的研究,赵振兴教育赵进等人忠君爱国的可能更大。

我们要注意到一件事,赵进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夺取了明帝国,然后就是永不停歇的扩张,从陆上从海上,大汉帝国对领地和港口的渴望超过了华夏世界任何一个时代,甚至超越了蒙元帝国,而且大汉帝国是如此的重商重利,他鼓励他的子民去占领华夏之外的土地,鼓励他的子民去赚取利益,用后来居上的庞大舰队和商船船队在世界各地买进卖出,打垮当地的产业,赚取当地一切值得赚取的。

这样的扩张和重利,和华夏世界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王友山和赵振兴对比同时代的同龄人来说,或许是见识广博,知识丰富,可又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识和见解。

我们应该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他们比其他人更快的接受新知识,也比其他人更快的产生自己的判断,推陈出新。

有些天才持才傲物,有些更高一层的天才则可以带领其他天才前进,那些万中无一的存在则是建立规则,创建新的时代,赵进或许就是这样的天才。

铺陈了那么多的事迹,那么多的分析,最后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推论和分析本身都让人觉得荒诞起来,但事实却只能如此。

人和人的确是一样的,但有些人的确比其他人要强,从体力上,从智力上,甚至从运气上,都要超过同时代的人,这些人或许距离我们很远,但从概率上来说,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又想起了某些宗教团体宣扬的转世或者神授等等理论,但我们同样看到的是,从大汉帝国立国之初,即便第二皇后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但大汉帝国的整体宗教政策是很强硬的无神论,能合法存在,仅仅是合法存在教会组织只有佛教、道教和华夏新教(改良后的闻香教),其他宗教都被严厉甚至残酷的打击,即便来自欧洲的人在大汉帝国体系下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的信仰也被严厉局限在家庭中,即便是合法存在的几个教会,也被严密监视和收取重税。

如果赵进及其家族是地下舆论所宣扬的任何一种,都不会对宗教信仰有这样的态度。

到了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赵进伟大志向的形成或许很早,但这没有任何天启的可能,他只是一个天才少年在长辈和同伴的影响熏陶下,在分析现实环境中得出的,关于对新技术的采用,我们倒是可以采信耶稣会的某些言论,那就是曾有秘密的西方传道者去过徐州,赵进曾和他们有接触,得知了华夏之外世界,毕竟,赵进势力绑架传教士和欧洲专业技术人士是有传统的。。。。。。

我们该说出结语了,赵进和他的帝国,对华夏世界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莫大的幸运,但对于华夏世界之外的,则是悲哀。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