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金缕 >

第23章

黄金缕-第23章

小说: 黄金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比别处,但凡少个一两件儿,都是要银子堆的。”
  苏一明白,冲他应声是,“你快去快回吧,待会来了客人我也忙不过来。师父往李大官人家去了,向来与他最是投机,不闲说个把时辰是回不来的。若再是添个小酒小菜的,喝上小半日也是能的。”
  “我省得。”陶小祝晾干了手出铺子。
  苏一也没那心思往他身上搁,不知他干什么去了,也想不起问他去。谁一日里还没几件儿私事呢,没有桩桩件件儿与她说的道理。但交代了时辰,她心里有个明白,也就成了。
  铺子里冷清下来,苏一无事可做,自去拎了茶吊子到后头添水,再到前头来煮茶。这烹茶吃茶的闲雅事儿,都是跟陶师傅学的。别看他是个手艺匠人,背着手穿大褂儿来来去去像个谁家的太老爷,风雅起来却也是个行家。他说茶圣是陆羽,较真儿起来应是个茶痴,不但遍尝了各地名茶,还著有《茶经》一书。
  苏一不懂这些个,陶师傅还要拿了《茶经》与她看。她便笑了,说:“师父您这是抬举我,我才识得多少字儿,眼面前儿的那些不成问题,吃的喝的用的,咱铺子的首饰我都写得出来,看看话本子也成,叫我看这些个,就是难为了。”
  因也没再细揪这些个,只通了些烹茶煮茶吃茶的门道。是以平常才会去片子坊小憩,口头上与人打客套,也爱拿“片子坊吃茶”说事儿。但她这只是表面儿功夫,叫她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那就不成。之于白茶、黑茶、绿茶、红茶、毛尖儿之类,她也说不出门门道道儿来。
  这会儿自己煮了茶吃,坐在交椅上做样子。但吃了两杯,又发起怔来了,伸手摸进绣袋里。香囊自然是没丢,还随身儿带着。她又在心里琢磨,要不鼓上些勇气将东西给人送去吧,把要说的话儿挨着顺序说一遍,那些要给人当牛做马伺候一辈子的话就不说了,余下的甭管人爱听不爱听。王爷怎么想怎么看,也都不管了,尽了自己的心意就是。他要是见也不乐意见自个儿了,那便留给小白,偷了空儿将东西转给他,带表达她的感激之情。若是见了,就是最后一面儿,她便多瞧瞧王爷,刻个形象下来,在心里留个念想,往后就再不提了。
  想得入神,叫陶小祝回来一声“又发什么怔?!”惊得一个激灵,坐直了身子。
  她晃了一下脑袋儿,瞧向陶小祝,“师哥你回来了,我才刚煮了茶,坐下吃两盅。”说着拎了茶吊子给他烫杯,斟满了端去他面前儿。
  陶小祝转身打了下短摆袍面儿,在交椅上坐下,接下她的茶杯往嘴边儿送,“你今儿是怎么了?三魂丢了俩,有什么事想不明白的,跟你师哥说说。”
  王爷的事儿能与他说么?少不得又要变了性情来酸她,指着她眉心儿叫嚣没出息,说她不该还犯贱攀人高枝儿。因道了句“真没什么”,起身去自己小桌边儿。但走了两步,又回身儿,软声儿问一句:“师哥若是心里总想着一人,见她不见?”
  陶小祝听了这话嘿嘿,搁下茶杯来,“你这是心尖儿上有人了,人却不知你的用意,自个儿在这发憨呢!”
  苏一白他一眼,往桌边儿上坐了,“我是拿你当自己人才说呢,这会儿便罢了,你也别出声儿了。”
  陶小祝却不依,起了身往她面前儿去,“与师哥说说,谁这么倒霉,叫你瞧上了?真的成了亲,三日一小打,五日一大打,那人准没日子过。想来也不敢应承你这事儿,你才在这里犯愁呢。”
  苏一吊了一气白眼儿,到底是一脚把他踢开了。他偏栽了个跟头才说:“想见就去见,有什么了不得的。成与不成,旁的且往后说。你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大了些。”
  苏一仍是冲他翻白眼儿,心里想着,要不就依他说的,上府上见这一面去。这般一直思想到晚间歇了铺子,也没下了决心。然去与不去,不过就在一念决定之间。
  心里没下了秤砣,腿上倒是不听使唤,直抄了小道儿往王府那处去了。偏在还离百八十米时,又走不动了。苏一远远地躲在王府正前的一小巷里猫着,在那犹犹豫豫。直犹豫到暮色沉下,四周蒙上黑来。府里的小厮出来点起府前挑着的两盏西瓜灯,酝红了一截道儿。有些马车行人三两地过去,这会儿便显得甚为冷清。
  苏一打不好主意,低头瞧见旁侧墙根下生出的长瓣儿小黄花,便伸手折了一朵,在那揪花瓣儿——
  去……
  不去……
  去?
  不去?
  去!
  不去!
  作者有话要说:  小菊花:你考虑过我的感受么?
  第二更的话,傍晚18:18:18来看看
  作者深知红包可能玷污乃们高洁的灵魂(¬_¬),其实是因为作者很穷很穷也发不出多少钱(¬_¬)
  但!还是决定给大伙发趟儿红包,本章随意留言,来呀~~
  ☆、梳妆
  花瓣揪得慢; 目光不时往府前的角门上瞧两眼。晕开的红色光影下,可瞧见进出的婆子、丫鬟和小厮,三三两两; 再无别的人。
  花瓣揪到最后是个单数,那便是去了。苏一丢下手里的秃茎,深吸了口气。俗语说;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既然横竖都要挨这一刀; 那便不如挨得痛快些; 洒脱些; 也有面儿些。
  思及此; 她便迈出步子要往府门上去。却是刚伸出脚,忽见得府上侍卫急匆匆地一列出了角门,到墙角打了个弯儿。再眯了眼仔细瞧; 便瞧见那些侍卫从王府旁侧巷道里捉住个人,仍是暗坑里捕到的。忽叫她想起早些时候自己掉那坑里的事儿来; 因把迈出去的脚又缩了回来。
  这会儿是真醒了脑子了,她抬手捂住额头; 又拍了一下; 转身换道儿回家去了。这里不是她该来的地方,如何还会鬼迷心窍想再进去一次?远着罢。或再惹出什么事来,她便是渭州城也没脸再呆下去了。
  眼见着天色越发暗,苏一快起步子,一路上小跑着到了家。到了院门儿上扶着门框只顾喘气儿; 胸口噗通噗通地跳。少不得在心里庆幸一回,心道还好才刚没上门去。
  她在院门上平了平气息方才进院子,嘴上道一句“爷爷我回来了”,到了正堂前却瞧见家里不止她爷爷一人。红漆三扇太师椅上迎客坐着的,还有一个鬓边戴躲红花的妇人。脑门心又围一抹额,中心嵌着蓝宝石,衬得整张脸粉白。那是脂粉抹多了的效用,实在不是很美观。
  苏太公招呼她进屋,跟她介绍,“你不认识,这是咱们镰刀湾出了名的冯嬷嬷。这会儿过来,要与你商量商量,哪一日合适,定下日子地方来,她好给人带话。”
  苏一听明白了,这人是媒婆,给她说媒来了。因抬了步子进正堂,坐下了与她说:“不知冯嬷嬷给我相的什么人家?人材如何,性情怎样,能不能先说道说道。”
  冯嬷嬷是有备而来,数着手指头道:“咱们镰刀湾地界上有一个,赵二,家里杀猪卖肉的,是个好营生,一年到头吃不完的精肉臊子。他大哥不爱这行当,便由他来接他爹这衣钵。还有两个出了咱们镰刀湾,一个家里田亩甚多,是个大地主。小儿子正愁说亲,要找个模样儿水灵周正的。另一个呢,是个书生,还未考上生员。家里穷些,但糊口不成问题。哪一日若发达了,连带一家子得道。姑娘瞧瞧,先相哪一个。”
  苏一朝她看看,“那赵二貌丑,因才没娶到媳妇儿呢,也不必瞧了。那两个我是不认识,但对家贫书生不甚欢喜,都是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的。不知那地主家的小儿子,缘何没有娶亲。这是富贵人家,不愁才是。不若,就先相这个吧。”
  都是要苏太公安心的,先相哪一个什么所谓,索性胡乱定一个便是了。苏太公和冯嬷嬷瞧她配合,也是欢喜,又与她说:“那便三日后,在碧波桥下湖心亭,你与那地主家的小儿子见上一见。到时穿漂亮些,不过是远远瞧上一眼,得先入人眼,往后才好说话。”
  苏一应下这话,又坐着听冯嬷嬷说了些其他闲话,便与苏太公把她送走了。
  这事儿既约了下来,就得提上日子。苏天公上心得很,第二天就上街给苏一买了胭脂水粉。这东西他还是年轻的时候给苏一的奶奶买过,好些年未曾碰了。这会儿再买起来,瞧着颜色甚多,便挑花了眼。叫了掌柜的来,与他介绍几个,也就拿了。
  那掌柜的瞧着苏太公穿的贫酸,出手却阔绰,又招呼他说:“涂了脂粉不画眉怎么成?您想想那一脸儿白的,眉毛瞧不见了,像不像妖怪?”
  苏太公也不大懂这些个,只问她,“那画眉的什么好呢?”
  掌柜又嘚嘚,“画眉自然要用螺子黛,到时沾水一描就成,不像回回青,要磨开了才能画。”
  苏太公想想,拿也就拿了罢,贵是贵些,到底是为他孙女儿买的,他舍得。因买了一袖袋涂脸的玩意儿,也不知有用没用。后又去成衣铺挑了身衣裳,粉粉嫩嫩的广袖百褶高腰襦裙,还带一桃色披帛。最后买了一双粉白翘头履,并一组玉簪和一套金花钿头。
  置办了齐全,拿回家去,晚上回来交给苏一,着实把她吓了一大跳。瞧着是像下血本的,这会儿便更不能叫他失望了。因到那一日,早早儿起来洗漱一番,绾个随云高髻,髻下簪着金花钿头,略施脂粉,点上口脂。眉尾扫得极细,弯弯两片柳叶儿一般。她原就生得好,这么一捯饬更是明艳不可方物。
  这样儿去到南大街,一路上惹人侧目。有人瞧出她是谁的,也不敢胡乱相认。直等她进了陶家金银铺,陶师傅和陶小祝也怔了个目瞪口呆。
  她有些不好意思,拽了拽腕上披帛,去与陶师傅说:“今儿折腾这身行头,有些晚了,师父莫要怪罪。”
  陶师傅清清嗓子,总觉得她这行头一换,说话的味儿都变了。他也不好说什么,只道:“没什么要紧,收拾收拾干活吧。”
  这会儿苏一的手掌已是好了,不必再压着手里的活。小白那花囊也就还剩道穗子,串起来扣上去,也就成了。
  她拢好裙子在桌边儿耐心串穗子,那侧陶小祝轻着动作过来了,到她对面儿坐下,猫着声儿问她:“你今天这副打扮,可是要去见昨儿个说的那个人?”
  苏一摇头,“晚上歇了铺子,要去相亲。媒婆牵好的,先瞧上一眼怎么样。”
  陶小祝明白过来,也便不再揪着她问。起身要走却又落回身子来,与她说:“你这身儿一定成的,听师哥一言,与人相处,一定要敛着脾气。”
  “谢师哥。”苏一低头串珊瑚珠,敷衍两句,把他给打发走。成不成的她没想,先叫苏太公瞧出她上心就够了。
  等做好了金累丝花囊,便拿去给陶师傅瞧。陶师傅这会儿乐意指导她,拿了她的花囊仔细地看。先是夸赞一番,不过说“原当你是个女娃不顶事儿的,这会儿瞧着,倒是师父小瞧你了。”又把上头但需要注意的都给她挑出来,哪里做得不甚满意,也都告诉她。往心里记了,下一回自然就会注意到。
  到了晌午,陶师傅仍叫陶小祝去买吃的。买回来些鲜虾卤猪蹄儿,三人围坐在桌子上剥虾壳,仍是与往日无异的氛围。陶师傅知道苏一晚上要去相地主家的儿子,在桌上也与她一番嘱咐。说的也都是苏太公惯常会说的,瞧得差不多就定下来,成了婚是要紧。她年岁大了,拖不得了。
  苏一嘴上应下,心里想的什么自是不全抖落出来。这事儿着急不来也强求不来,需得缘分自个儿到了才成。
  吃完饭仍是陶小祝收拾的碗碟,收拾罢了就与陶师傅打了招呼,急忙忙地又出去了。这几日苏一在铺子里,瞧着陶小祝都是这般,一天要出去两三趟儿,也不知为的什么。早前没放心上,这会儿觉得蹊跷,便问陶师傅:“师哥这阵子瞧着很忙,都干什么呢?”
  陶师傅坐去交椅上歇晌,闲闲地回她:“他啊,魔怔了,给人挑豆腐去。”
  苏一去自己小桌边儿,这会儿穿的繁琐,走坐站停都要端着样子,实在不方便。她也没多想,嘴上顺了话就问:“给谁挑豆腐去?”
  “还能谁?周家。”陶师傅椅到竖条儿靠背上,挺了挺肚子,找个舒服的姿势,“那周家丫头也不知给他灌了什么迷魂汤,日日叫他挑豆腐去。他家不是没儿子,倒把他当儿子使,他还乐颠颠儿的。说了也没用,脑子挨驴踢了。想我这么精明一人,怎么养出这么个儿子。”
  苏一低头理百褶裙面儿,倒也不惊奇,闲闲道:“师哥最是瞧不得旁人受苦受难,他是有颗菩萨心肠的。”
  “屁!”陶师傅哼哼,闭上眼睛,“随他去罢,翅膀硬了都是要飞的,谁管谁一辈子呢。”
  是啊,谁管谁一辈子呢。苏一转过身儿去,也俯身趴到小桌上。脸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