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探幽录 >

第361章

大唐探幽录-第361章

小说: 大唐探幽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弦皱眉不语,正此刻崔府的门人因发现有陌生车辆停在此处,便过来询问,猛然间见是阿弦,忙躬身行礼:“女官大人!”
  又道:“快请入府中。”
  阿弦回头看了看崔府门首,此时却已改变了主意,她匆匆道:“不必了,我忽然有点急事,改日再来。”
  “这……”门人大惊,“女官……”
  阿弦却已转过身,沿着街边,快步离去了。
  ………
  到底是不系舟的人知道了她就是那个侥幸活命的小婴儿,还是其中另有原因。
  而不系舟的人让阿倍广目透露消息给高宗,意图又为何?
  阿弦当然无从知晓,可是只要想一想不系舟存在的目的……仿佛却又已经知道了。
  他们是想向武后复仇。
  从当初在桐县,被苏柄临发现身份之后,苏大将军就有借她这把刀的意思。
  如今不系舟的人当然也是同样的意图。
  也许,他们是想借助高宗之力,向武后发难。
  毕竟普天之下,能够克制皇后的,也只有当朝的皇帝陛下了。
  忽然想到——如果安定思公主还在人间的这个消息,先从市井内散播的话,就算侥幸传入了高宗耳中,他又如何肯信?
  所以借王皇后的阴灵之力,向高宗吐露真实。
  真真可谓是一记极为准确而有力的招数。
  高宗对于王皇后萧淑妃两人的遭遇,本就有些芥蒂难消,由王皇后以诉说冤屈说明真相,正是一举两得。
  且阿弦先前进宫见高宗,并未发现有任何鬼灵,何况天子本身有帝王龙气护体,等闲阴魂怎敢贸然侵袭,所以才出动了阿倍广目。
  雪冷冷地拍在阿弦的脸上,她却不躲不避。
  不多时,整个头脸已经冰凉,风雪街头看来,宛若一个移动的雪人。
  但是心底却也似乱雪纷飞,冰冻三尺。
  ——现在高宗已经知道了真相,他的态度,决定了以后事情会如何发展。
  但是至今高宗并未表露出要说穿此事的意图,那么……或许他也想要将此事的真相掩埋隐藏。
  如此一来,不系舟的图谋岂不是就落空了?
  但如果高宗按捺不住,张扬出去,昔日王皇后因杀害小公主的罪名遭受一切磨难,名誉尽毁,甚至连累娘家以及长孙无忌等力保王皇后的大臣……这般般件件势必也要翻天覆地的。
  而武后……先前她的夺权干政,虽因高宗的默许而逐渐令群臣缄默、习以为常,但她就像是坐在一个架满了柴火的高台之上,稍有不慎,火光从低端燃烧而起,只怕……
  且武后上位的重要转折,就是王皇后倒台,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那么臣民只怕要追问,王皇后因何被废,因何被残虐,矛头将直指武后,唾骂之声必不绝于耳。
  再加上不系舟的人推波助澜,为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翻案,亦指日可待。
  而这,只怕才是不系舟的真正所图。
  雪下得越来越大,街头上的人也越来越少,渐渐地,天苍地白,天地之间却仿佛只有她一个人了。
  阿弦恍惚间,脚下滑了一跤,几乎跌倒。
  ——阿弦从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或许会“认祖归宗”。
  从小儿就不认得父母,骨子里虽有天性,但又因知道这般家族,并非寻常百姓人家,不是说多一个子女,就能随意多一个的。
  何况她的身份,偏又如此尴尬而敏感。
  可想到高宗这两次召见时候的举手投足,言语神情,阿弦忽地觉着脸颊上生冷地疼。
  正闭了闭眼睛,脚下复又踩空,整个人往前趔趄,僵手僵脚地摔在地上。
  阿弦试着要爬起来,手脚却有些僵硬难动,双手抓着厚厚地雪,雪地里便出现几个凌乱的手掌印。
  眼前却又迅速地模糊,大概是先前雪入了眼里,化成了水。
  阿弦呼了口气,白茫茫地气息在眼前寸寸消散。
  这琉璃雪地,忽然让她想起在豳州的岁月,那里的冬天格外漫长,雪下得也多,是她最熟悉不过的场景,但是那时候虽然被阴灵追踪所困,可也并没有现在此刻,这种不是阴冷入骨,却是阴冷入心的难受之感。
  阿弦摇了摇头,索性不急着起身,她顺势翻了个身,躺倒在雪地里,眼前是飞雪乱舞的天际,跟豳州何其相似,她或许可以假装是在豳州,阿弦眨了眨眼,大概是冷到了极致,身上竟没有了之前战栗的冷意,阿弦长长地吁了口气,竟想着,索性在这雪地里睡过去罢了。
  不知过了多久,耳畔听见嘎吱,嘎吱的响动,像是有人踩着雪靠近。
  阿弦懒怠去看,只听那声音到了自己身旁,逐渐停了,而原本不停覆盖下来的飞雪,也因此立止。
  阿弦缓缓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先是一把伞,然后,是崔晔注视的目光。
  ………
  “阿叔,”阿弦想叫,却只是在心底喊了声。
  崔晔望着她,长长地叹了口气,他一手举着伞,一边俯身,向着阿弦探手:“起来。”
  “我不。”眼珠乌溜溜地转动,仍是在心中回答。
  崔晔却仿佛听见了她的倔强:“起来。”他重又说道,语气虽然温和,眼睛里却飞出了东西。
  阿弦索性闭上双眼,假装没听见,也没看到。
  耳畔又听见一声无奈的叹息,然后身体腾空而起,阿弦忙睁开双眼,却见崔晔已将她拦腰腾空抱入怀中。
  伞已被放在雪地上,飞雪从天而降,有几片顽皮地贴在他的鬓边,看着苍苍然,却更添古韵雅致,阿弦盯着看了会儿,莫名想到他将白发苍髯的模样,不禁露出笑容。
  崔晔垂眸看她,抱着回身,原来他是乘车而来的,车夫跟侍从等候间,见那伞被风吹的打旋,忙跳过来捉住。
  不多时,马车重又冒着风雪沿街往前。
  ………
  怀贞坊。
  虞娘子按照崔晔吩咐去做了滚滚的姜汤水,因见崔晔时而咳嗽,便又忙又亲自去熬枸杞银耳汤。
  阿弦用热水洗了手脸,把头跟脖颈都擦了个遍,回头看崔晔之时,却见他坐在桌边,正襟危坐地也并未看她,玄影紧紧地贴在他身旁趴着,舒服的眯着眼。
  阿弦将帕子扔了:“阿叔在想什么?”
  崔晔这才回过头来,却见她新洗了脸,脸色才透出些健康地红润来,眼睛却仍是湿漉漉的,嘴唇也有些晶莹微光。
  崔晔轻声道:“在想你又胡闹。”
  阿弦笑道:“我哪里胡闹了?”
  “大雪天里在地上滚,难道是正经了?”
  阿弦不以为然道:“之前我在豳州,还小的时候经常跟人这样玩闹,在雪地上随随便便滚十几个来回,衣裳都湿透了也是有的。”
  “还说,”崔晔皱眉,“怪不得你的身子时常不好,寒气入骨,如何会好?”
  “我知道阿叔是担心我,”阿弦凑近了些,望着他的星眸,道:“怎么了,是因为这个真的生气了吗?”
  “不是,”崔晔眼神变了变,道:“我是想问你,怎么去了府门口,却又转身走了。”
  阿弦道:“我原本也是没什么事……觉着不必再进去搅扰,所以就回来了,你为何竟追出来?”
  “我若不出来,你要在那里躺多久?”
  “不知道,”阿弦托腮想了会儿,“也许到天黑也没人发现,就冻僵了,成了……”
  “阿弦。”崔晔轻轻地唤了声,虽然听似是寻常的口吻,但是底下却有怒意翻涌。
  阿弦笑道:“我玩笑的罢了。何必这样紧张。”
  崔晔目光沉沉:“说实话,为什么过府门不入?”
  阿弦吐了口气,低头:“我原本……在少卿府里听说了一个消息,有些心乱才想去找你的。”
  “什么消息?”
  “听人说,皇后娘娘会把我许给武承嗣。”她的双手交握,手指胡乱拧在一起,“我不知真假。”
  崔晔敛眉:“据我所知,皇后的确有此打算。”
  阿弦屏息:“是吗?”
  崔晔抬手把她乱动的手指握住:“是因为这个才去找我的?那怎么忽然又走了?”
  阿倍广目似笑非笑的脸又出现眼前,阿弦停了停,道:“我听说阿叔这两日咳嗽,不想让你操心。”
  崔晔眼神越发暗沉几分:“是吗?”
  阿弦笑笑,垂下眼皮。
  正虞娘子先送了姜汤进来,又道:“天官稍坐片刻,我已经熬上了枸杞银耳汤,这样冷的风雪天,多亏了你送她回来。”
  崔晔道:“有劳了。”
  虞娘子见阿弦发呆,便轻轻地抬脚踢了她一下。
  阿弦抬头,这才发现托盘上是两碗姜水。
  虞娘子又拨了拨暖炉,退出之后不忘将门带上。
  “阿叔喝了,驱驱寒气。”阿弦先端了一碗汤水给崔晔,自己也不怕烫,端起碗来先喝了半盏。
  等她一碗见底的时候,崔晔尚且未动。
  阿弦道:“姐姐的心意,阿叔怎么不喝?”
  崔晔淡淡道:“不想喝。”
  阿弦道:“难道是觉着不合口味,不如府里的好?”
  “心里有什么堵住了,喝不下。”
  阿弦笑道:“人家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阿叔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怎么会有什么堵着了?”
  崔晔横她一眼,忽然倾身过来。
  在阿弦的唇上轻轻一碰,舌尖便尝到一丝甜而微辣的滋味。
  “你说是什么……占在我心里了?”他哑声说道。
  阿弦不做声。
  她只是以动作代替了回答——阿弦主动靠近过去,顺势吻住他的唇。
  玄影本极惬意地享受靠近崔晔身旁的时光,忽然见两人如此……长嘴一抬,眼中透出惊讶之色,圆溜溜地望着面前的两个。
  良久,阿弦有些气喘吁吁:“阿叔,喜欢我吗?”
  崔晔身上竟有些微热:“当然……喜欢阿弦。”
  “阿叔想娶我吗?”
  “日思夜想。”
  “我……我愿意跟阿叔……”阿弦未曾说完,只是直直地望着崔晔,“愿意……”
  崔晔这般聪慧机变的性情,起初却还只当她是愿意“嫁”,但对上阿弦炽热的双眸,他陡然明白过来!
  刹那间,如云似雪般白皙的脸上,竟染了一层轻粉淡霞:“你在说什么?”声音里有些微颤意。
  阿弦在他脸颊上轻轻一吻,樱唇靠近他耳畔,低低说道:“我想……”
  那一句话入耳,荡气回肠。
  阿弦望着他有些微红的耳朵尖儿,正要再吻过去,崔晔已经转开头去。
  “别……”气息有些紊乱。
  崔晔不敢看阿弦,只转头看向旁边一脸呆滞的玄影:“阿弦,不要这样。”
  “……”阿弦看着他,“为什么,阿叔不想吗?”
  “我想,但是……”崔晔缓缓调息,耳朵上的红更重了一点:“除非阿弦成为我明媒正娶的妻子,否则、在此之前,绝不会委屈了阿弦。”


第276章 赐婚旨意
  这日; 高宗传召数位朝臣,包括三省六部的几位大人。
  ——这在本朝来说是有些罕见的; 因为自从朝政大半都交给武后处理后,高宗便每日悠闲自在; 醇酒美人、修身养性而已。
  他极少主动在上朝之外面见臣子; 甚至就算是臣子们有要事求见; 一再恳求进宫面圣,都会屡屡遭到皇帝的“避而不见”。
  其实不仅是大臣们,连武后也不免惊动了。
  高宗传唤大臣,先前竟并未跟她商议过,对武后而言这也是个不同寻常的讯号。
  但是事后,在武后旁敲侧击问起的时候; 高宗却只轻描淡写地说道:“倒也没什么; 正是年下,这些又多半是老臣,倒要见一见他们笼络一下君臣之情。”
  而据武后派人暗中调查; 果然也跟高宗所说没什么两样,只是在麟德殿内跟几名臣子赏花吃茶,吟诗作赋; 多半闲聊家常而已,丝毫未曾涉及军政大事。
  但是武后所派之人却忽略了一件事,——在高宗召见群臣的间隙; 他单独见了个人。
  崔晔。
  ………
  那时; 高宗召集几位大臣们; 一起赏玩那据说来自域外的一盆金盏银台,又称水仙。
  当时在唐来说是极少见的花卉,生在水中,亭亭秀丽,在座的大臣们几乎都未曾见过,围绕周遭,啧啧赞叹。
  高宗道:“朕知道爱卿们都是饱学之士,也不乏才高八斗诗情纵横之能人,今日年岁正好,又得此佳惠,不如众卿就以这水仙为题,为朕做一首应景的诗赋如何?”
  众位大臣虽觉意外,可见高宗兴致如此高昂,连脸色也比平日的好,可见龙颜欢悦,龙体康泰,因此群臣彼此甚是欢喜,忙都躬身领命。
  高宗又命宦官将众位大臣领开,一人守着一张桌子,准备了笔墨纸砚等,令他们静静寻思。
  进宫的群臣之中,崔晔也自在列,随着宦官来到下手,正要提笔酝酿,却见高宗贴身的内侍向着自己使了个眼色。
  因这会儿群臣都聚精会神地想自己的题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