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农园似锦 >

第151章

农园似锦-第151章

小说: 农园似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哥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他在这码头混了这么多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看到这阵势,面不改色地迎了上来,冲着头头模样的人拱了拱手,道:“敢问这位大人,来唐古码头所为何事?”
  那头头模样的人,虽身着便装,举手投足间却透出一种官威。他淡淡地看了六哥一眼,问道:“你就是这个码头的负责人?”
  “在下正是!不知大人是打算装船,还是卸货?请到我们事务所,登个记。在下会给大人优先安排!”六哥从来人身上并未感觉到恶意,便试探道。
  那位大人向六哥示意,带他来到一处相对僻静之地,压低了声音道:“我乃京中侍卫统领,奉皇上密旨,来迎接出海返航的小郡王。阳郡王已经事先传来消息说,他们这次有上百艘货船,都是从南洋西洋运回的珍贵物种。所以……你要提前做好安排!”
  阳郡王前年出海的排场,和引起的轰动,六哥就是想忘也忘不掉。时隔一年半,阳郡王这还没靠岸呢,排场可真不小啊。这个所谓的侍卫统领,带过来的侍卫少说也有五六十,看这架势是要把码头给封锁了似的。
  也对,据说当今皇上未登基前,就重视海外物种的引进,尤其是那些高产的粮食。番薯的引进,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大明百姓。当今皇上在金銮殿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朕登基的第一个十年目标,就是让大明百姓人人有饭吃,人人能吃饱!”
  这样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为了搜寻更多的高产粮食,授以年仅十五岁的阳郡王重任,远赴西洋。这次,阳郡王胜利归来,当今圣上自然重视。
  这单生意关系重大,一个闪失有可能小命不保。可要是做好了,在阳郡王面前露了脸,以后码头这块肥肉,别人要想咬上一口,也得掂量几分。港口没两年差不多就能建成,如果把整个港口都抓在手中,到时他六哥在唐古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富贵险中求,这生意,他接定了!!
  ——————
  努力存稿,争取七月份整月双更!!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又逢

  碧海蓝天,白云悠悠,几只海鸥在海面上时上时下地飞翔着。水天相接的地方,浩浩荡荡地驶来一支船队。领头的是一艘庞大的三层航船,设计古朴之中透出大气,巨大的船帆扬起,顺着风势破海而来。穿上一面绣着盘龙的明黄色旗帜,是当今皇帝御赐之物,见旗如见君,百官皆需跪拜。
  船头上,立着一位器宇轩昂的少年,身穿一件深紫色素面锦袍,腰间系着银色朱纹金缕带,一头鬓发如云,在海风的吹拂下,几根发丝调皮地贴在他的面颊上。一双凌冽明澈的双眸,迸射出迫人的寒光,让人不敢直视。挺拔的身形,如同一把即将出鞘的利剑。
  遥望着越来越近的唐古码头,朱俊阳冷硬的面部线条,略显柔和起来。终于回来了!他的首次远航,终于凯旋归来。这一年半的海上行程,给了他更多的历练和思索。
  虽然,一路上并不太平,经历过海盗的掠夺,风暴的袭击,不过在船队数千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平安回到了故土。他相信,这些难得的经历,将成为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塑造他更完善的人格,成就他未来的辉煌!
  十六岁的少年,略显稚嫩的脸上,双眸中却闪过成熟和睿智。同样是冷着一张俊脸,比起一年多前,他的身上平添了几分气势,一种令人折服的气概。
  “我朱俊阳……回来了!”少年轻叹一声,淡淡地吐出几个字。
  他身后的白面无须的老者,上前一步,用略显尖细的声音道:“阳郡王,此次下西洋还算顺利,成功带回了皇上所说的几种农作物的种子,就是不知道在咱们大明朝,能不能种出来。”
  朱俊阳用寒星般的眸子,眺望越来越近的陆地,本来急切的心情却越来越安宁。他缓缓地道:“那是户部的事了,与我何干?”
  刘福生大总管笑容满面,眼角的皱纹都挤出来了:“小郡王,难道您就不想把自己千辛万苦带回的种子,亲手种下去,看着它们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朱俊阳面色一寒,顿时一种逼人的压力,朝着刘福生涌来。饶是刘福生自诩大内第一高手,犹被照顾威势逼得冷汗连连。他连忙跪地赔罪道:“老奴失言,请阳郡王赎罪!”
  虚岁十六的朱俊阳,经过此次远航的历练,自觉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诸如“小郡王”之类的称呼,他已明令禁止。上次一个侍卫称呼错误,被恼怒的阳郡王扔海里喂鲨鱼了。打那以后,随行的数千人都知道“小郡王”这个称呼,是他的逆鳞,不可触碰。
  悄悄抬眸偷窥到自家主子冷厉的表情,刘福生心中打鼓似的七上八下。自阳郡王出生起,刘福生就跟在他身边,见识过他小时候可爱逗逼的模样,也见证了他从萌软小男孩慢慢成长为一个挺拔俊秀的少年。阳郡王的武艺,大多是他传授的。十几年的陪伴,造就了他们亦师亦友亦仆的关系。但主仆毕竟是主仆,哪怕是他,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朱俊阳面无表情地看着低头认错的刘总管,十几年的相依相伴,哪怕是个小动物,也有了感情。他不可能拿刘总管当做骇猴的鸡,那样势必会冷了一大批人的心。要想属下忠心,就要恩威并施,这个道理还是刘总管教给他的。
  “知道错了,回京后自动去领罚吧!”阳郡王的好心情,似乎被刚刚的小插曲冲破了,霜雪似乎又染上了他的眼眸。他身后的侍卫统领,看了偷偷用袖口擦冷汗的刘总管,秉着少说少错的原则,眼观鼻鼻观心地装桅杆。
  “来了!来了!!”码头上看到浩浩荡荡上百艘巨船,立刻像炸了锅似的。整个码头都进入的戒严状态,来接船的是皇上亲派的亲卫军统领,跟阳郡王身边保护他的御林军统领,差不多级别的。自己贴身的军队统领都分派给阳郡王了,可见皇上对这个少年郡王有多恩宠。
  遥望着码头上林立的人群,刘总管欣慰地道:“主子,皇上派人来接您了!好像……是皇上身边的亲卫军。”
  御林军方统领一眼就看到自己的“死对头”包勤明,嘴角微抽了抽,附和道:“的确是亲卫军!包勤明那家伙也来了!!”
  朱俊阳神色淡然,仿佛岸上的人和事,跟他毫无关系似的。沉默了半晌,他突然道:“我母妃……此时可还在唐古?”
  刘总管忙道:“是的!收到的信件中说,靖王妃在唐古住得还算愉快,秋末时王爷亲自来接王妃归京。开春刚刚变暖,王妃又驾临唐古,暂住在吴老大人小儿子在唐古的别院中……”
  朱俊阳皱了皱眉,道:“母妃又任性了!春寒料峭,唐古临海,寒湿较重,对母妃的身体并无好处。”
  “信中说,王妃娘娘自从来了唐古,跟房夫人来往密切。房夫人的干女儿善烹药膳,居然妙手调养好了房将军的旧疾。算算,房夫人下个月也该临盆了。王妃娘娘时不时地召见那小姑娘,用了她几次药膳,从春末到入秋,都未曾发过病。”
  “胡闹!母妃的身体自有太医在,哪能随随便便让一个小姑娘给调养?若是有个闪失……谁能负起这个责任?母妃也是,怎能随随便便相信她人?”朱俊阳对于靖王妃的感情,是三兄弟中最深的,闻言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寒星般的眸子中闪过一丝担忧。
  刘总管忙安慰道:“主子担心的是!那小姑娘开的药膳,都经过随行太医严格把关,确定对王妃娘娘的身体有益才同意的。而且,药膳的烹制,道道工序都有人监督着。而且,王妃娘娘的身体确实好了不少。郡王不必忧虑!”
  朱俊阳的眉头这才微微舒展开来,他思忖片刻,道:“照这么说,这小姑娘还算有点本事!为何归京时,不把她带上。调理身体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刘总管弓着腰,解释道:“那小姑娘是东山村人,父母不舍得年幼的女儿离开身边。王妃善良仁慈,不忍她们骨肉分离。再说了,小姑娘是房将军的干女儿,看在将军和夫人的面子上,也不好强迫人家不是?”
  东山村?听到这个地名,朱俊阳的眉头又蹙成一团。东山村对他来说可不是好的记忆。他这辈子最狼狈的时刻,就发生在东山村。想起被海水包围似的绝望,呛水时的痛不欲生,被救时迷迷糊糊间看到的那双黑白分明的明眸……本以为被遗忘的回忆,又变得清晰起来。
  “对了!那小姑娘主子您也见过呢!”刘总管悄悄抬眸看了小郡王一眼,继续道,“说起来,她也算是您的救命恩人呢!”
  救命恩人?果然是她!朱俊阳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那个瘦瘦小小,却拥有一双充满灵气的大眼睛的小女孩,不但救了他,还替他母妃解除病痛……他出海前,貌似施恩似的赏了小姑娘一包银子,咳咳……现在看来,是他莽撞了。
  正思忖间,船队已经陆续靠岸了。皇家船队归航,其余船只皆须避让。因此,此时的码头除了船队,看不到一个船只。
  停船靠岸后,朱俊阳一马当先下了船。在海上漂了一年多,真是一刻也不想在船上呆了。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
  包统领快步迎上来,带着手下数百人,向阳郡王见礼。那声势,还挺壮观的。
  余小草远远地看着,心中不由唏嘘:万恶的阶级社会啊!有权有势真是好!瞧瞧人家这阵势,万众瞩目啊!
  码头虽然戒严,却没有驱赶限制那些做小买卖的,经过严格盘查,余家的面摊和卤菜摊,被允许继续营业。本来嘛,这么庞大的船队,要卸货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了。要是码头上没人卖吃的,那些搬运工总不能饿着肚子干活吧!
  其中还有个小插曲,亲卫军的包统领被小草家卤菜的浓香吸引来,要了一碗炸酱面和一盘卤猪头,吃得满嘴流油。包统领跟太上皇身边的贴身护卫之一关系密切,他早就听他那兄弟说,太上皇每到唐古,必吃码头上余家的卤菜,吃上一顿能记一辈子。
  包统领出身武将世家,自诩什么美食没尝过,码头上一文一份的粗陋吃食怎么可能入太上皇的法眼,怎么可能让他兄弟记忆深刻?所以,接到这差事的时候,他就想着一定要尝尝码头上的卤菜,是不是被他兄弟夸大其词了。
  百闻不如一尝,猪头肉软糯香浓的口感,肥而不腻、香而不油!对他们这些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武将来说,往嘴里塞上一块卤肉,再配上一口劲道的面条,那滋味别提多爽了!本来不怎么饿的包统领,一口气吃了两大碗面条,一大盘卤菜,这才捧着肚子意犹未尽地离开。他寻思着,这趟差事结束前,一定多打包些卤菜带走。他爷爷肯定会喜欢的!


第二百二十五章 玉米?

  天边的晚霞,染红了海水,大地披上了一层绯色的锦袍。本该渐渐沉寂的码头,此时却一片喧闹。装卸工人们来来往往,肩头扛着,背上背着,一包包货物从海船上卸下,装上了一辆辆马车。
  一个个身着黑衣劲装的汉子,巡逻在码头四周,一双双如炬的眼睛,警惕地注视着周围。上百艘船,上面除了一些大明朝没有的稀有作物外,还有些从西洋南洋带回来的珍贵货物。
  物以稀为贵,大明朝常见的丝绸瓷器,运到西洋价格能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同样的道理,在西洋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拿到大明朝都价值不菲。皇上说了,除了他单子里列的东西,其他的货物都归阳郡王所有。这趟下来,阳郡王绝对身家百倍!那么多名贵的东西,自然要防止宵小窥视。
  阳郡王似乎也很重视这些货物,拒绝了包统领先护送他去镇上的提议,坐在码头事务所简易的房屋前,看着一包包货物装进马车。他神情淡淡的,嘴巴习惯性抿成一条线,星眸中闪着寒光,给人一种生人勿进的感觉。
  “咕噜……”一声轻微的异响,在四人静默地对坐中,显得那样清晰,让人难以忽视。
  包统领用眼角偷偷看了阳郡王一眼,他的表情没有一丝异样,似乎那声腹鸣跟他没有一丝关系似的。
  刘总管察觉到包统领的视线,轻轻咳嗽一声,拉走了他的注意,捂着肚子轻声告罪道:“主子见谅,老奴日间在船上胃口不好,这还没到晚饭时候呢,肚子就抗议了。”
  阳郡王当然知道大总管是怕他面子上过不去,给他解围呢。这刘大总管当他还是孩子心性呢,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这有什么好尴尬的?
  他星眸转动,看了刘总管一眼,又望向包统领,淡淡地道:“包统领,这码头上有什么能填饱肚子的吗?”
  这个问题让包统领为难了。唐古码头原始而又简陋,卖吃食的大都是附近村子里的农人农妇,食物简陋不说,还不知道干不干净。阳郡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