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完美男神成长记 >

第26章

完美男神成长记-第26章

小说: 完美男神成长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报纸,真正的威力,就在于左右舆论,从此之后,民间百姓信的,就不再是所谓读书人的口口相传了!你说谁好,不是真的好,报纸说了好,那才是真的好!
  可即便明白到这威力,吴桭臣还是认为这情形持续不了多久。因为周报如此便宜,成本却十分高昂,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周报用的纸,比官府书局用的纸更好,印刷的字更整齐清楚,看得出来是用了上好的印墨,还要雇请那么多秀才报童以及车马,如此种种,算下来一份才十五文,还能挣钱?买报纸的人越来越多,薄万青或者是薄万青背后的人,即使知道报纸的作用,又能支撑多久呢,除非这周报是朝廷所办,那又不同,但显然,周报和朝廷无关。
  但后来吴桭臣大吃一惊,因为薄万青又出了新招,他在周报上刊登消息,表示以后的周报将印五张大纸,并留出整整一页,用来给商户们将自家的货品告知天下,取广而告之之意,这一页就叫做广告专版!
  消息一传出,江南轰动,茶商,绸商,粮商,盐商,糖商等各路商家,都以重金参加报社举办的所谓投标会。最后广告专版最大的版块被扬州盐商曲家以五千两银子的价钱竞下一月,专门介绍曲家新产出的上等珍珠盐。这广告确实厉害,自广告刊登后,江南稍微讲究些的人家,吃用待客都要用曲家的珍珠盐,否则传出去就是丢了脸面。
  吴桭臣曾私下估算过,广告专版一共十四个版块,就算是最小那一块,只刊载七天,如今也须七百两银子,所以别说报纸本身还要卖钱,光是那广告版的竞拍费用,拿出一半,就够支付报纸成本以及文人们的润笔费用了。可以想见,随着报社扩张,买报的人越来越多,广告竞拍费肯定会越来越多,这报纸,实在是又能挣钱又能得名啊!
  自想通所有关节后,当然也有人学着办甚么周报,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请的人参差不齐,又有清平谈先入为主,薄万青还隔不久就出个新招,因此始终都成不了大气候,反而因一开始就收费,又大办印刷作坊,结果纷纷被挤垮,连原来的本钱都拿不回来,使得如今还是清平谈一家独大。
  吴桭臣一直在猜测薄万青后面的人到底是谁,能有如此奇才不仅谋划出报纸,还用最初免费,只刊登民间趣闻的办法来吸引人心,最后成功把报纸经营起来。他想过许多人,唯独没想到苏景身上、
  当苏景说出他是清平谈幕后主人时,吴桭臣先是大惊,继而大喜!
  仔细想想,清平谈出现,正是眼前这位端贝勒认祖归宗,被万岁带回京城之时。如果创办周报,不是为求财,而是为掌控江南舆论,暗中收揽人心,那这位端贝勒就实在太过老谋深算了!这是在决定回京之后就在江南留下了最精妙的一步棋啊!
  这样处心积虑,必然所谋甚大!身为龙孙,生来自有荣华富贵,能算得上所谋的,还有甚么?
  若说先前是慑于苏景的地位,这会儿,吴桭臣就是拜服苏景的手段了。
  他往起身深深一拜,“小人但凭驱策。”

☆、第39章 清圣宗

  “好!”苏景抚掌一喝,从桌案中拿出一份文稿,递给吴桭臣,“我有意以盛京为基开设盛京周报,囊盖辽东与关外,想请先生坐镇主持,不知先生可愿。”
  “关外……”既然已经明白报纸的作用,成为一家总报社主管会有多大的权利,吴桭臣自然不会不明白,而且,这必然是心腹才能担当的责任。他才到京,苏景就委以重任,吴桭臣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之感,但听到这报社要覆盖关外,他犹豫了,“敢问主子,关外,可包括宁古塔?”
  苏景看了他一眼,肯定道:“大清边界之事,当为新闻之重。”
  在根基最厚的江南率先创办报社,积累经验后他可以选取两广,选取四川西南地界,为何独独要挑中东北,就是因为他此时更看重东北的边界。沿海地带,欧罗巴也好,倭寇也罢,这些国家的实力在康熙朝还不足以匹配上他们的野心。但东北,疯狂的沙俄,这头巨大的北极熊对这片土地无时无刻都保持着旺盛的食欲,最终他们也成功了。后世人们撵走了一切的侵略者,唯有被北极熊吞没的土地,永远无法赎回,它们在地图上被一道道冰冷国界线划分成异国他乡。
  他或许不是一个狂热的爱国者,可来到这个时代,他要成为统治阶层一员,他要达成完美成就,那么他就要护住自己碗里的食物!
  现在人们还不重视那片广博寒冷的土地,不了解那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下掩埋着什么样的财富,所以朝廷不会重视,满朝文武都想东北太平,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压制中原,压制蒙古,保住满人的富贵江山。所以他得先造舆论,把边塞军民的痛苦呐喊出来,告诉人们严寒的关外,甚至是宁古塔这等流放之地都有值得重视的地方,都可以为大清谋取利益,那里也是大清的疆域,如此,日后他再落子时,阻力自减,助力自升!
  盛京日报就是他边塞棋局中最重要的一步!
  苏景很明白吴桭臣为何沉默。
  关外,宁古塔,是吴家人的噩梦,是吴家人屈辱的源泉所在。然而也正是宁古塔,促使吴兆骞写出了无数人人称颂的诗词。
  但吴桭臣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有名望,能带着自己的学生前往盛京,盛京,可不像江南那样,要找个秀才都不容易,而要让生活在中原地界的文人士子前往关外苦寒之地,没有如吴桭臣这样的人号召领头,哪怕给再多银子,这些人都未必会愿意。再者,吴桭臣生于宁古塔,长于宁古塔。别小看宁古塔,那里虽然有许多流放罪臣,但同样驻防有朝廷大军,吴兆骞当年被流放到那儿后,因才学备受当地武将推崇,宁古塔将军色和托甚至聘请吴兆骞教导自己的嫡长子英砳,而英砳长大,因才干于三十九年被任命为黑龙江将军,一手掌管当地的军政与民政。吴桭臣,与英砳,正是同门师兄弟。
  或许黑龙江将军在京城中除了来京面圣时几乎不被人提起重视,但黑龙江将军是个手握重兵与重权的正一品!
  因在江南官场无人依靠,江南又素受京城重视的缘故,苏景在周报所刊登的消息上一直小心翼翼,他最想的,其实是能在周报上品评当地官员的施政,然而,此时他只是一个端贝勒,所以他只能从商户的利益开始撬动,一步一步试探底线。但若吴桭臣能答应去盛京坐镇盛京周报,凭借其与英砳的关系,借助英砳在东北的威望,盛京周报可以做到他在江南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苏景猜的没错,尽管吴家人在宁古塔过得并不是真正的囚犯生活,相反,读书人在那里,是很受敬重的。但宁古塔,依旧是吴家人的伤心之地,以致关外甚至辽东这个词,对吴桭臣而言,提起来都有切肤之痛。
  但苏景让他去的目的,他大约也能猜到。
  可以不去么,自然是可以的,而且还能继续在端贝勒府做一名幕僚,面前这位端贝勒,哪怕是将他当作千金马骨,也会敬重他,赏他一份体面。可他千里迢迢从吴江赶来,丢下自己苦心经营出的书院,为的不是在端贝勒府做个立起来的牌坊!
  所以盛京,他不得不去……
  片刻犹豫过后,吴桭臣一抱拳,道:“小人愿往盛京,为贝勒爷经营北方!”他要过去,不是真的就只管好一家报社。
  “先生肯去,关外与辽东,我自此无忧了。”苏景认为吴桭臣当得起这句盛赞。投桃报李,苏景问起吴桭臣的儿孙,“不知先生家人如何安置,吴家书香传家,想来先生膝下子孙当有科考为官之人。”
  吴桭臣闻言一愣,他自然明白苏景的意思,不过只能苦笑,道:“贝勒爷见笑了,小人发妻早逝,之后一心教导学生,五年前唯恐绝了香火无颜面对先祖,就收了身边的丫鬟为妾,眼下只有个三岁的幼子。”
  这倒是有点出乎苏景意料。吴桭臣,可都四十七了啊,别说是在眼下这个时代,就是后世,结婚早的人,都有可能做爷爷了。
  “如此……”苏景有点明白吴桭臣之前的沉默怕不止是不愿去伤心地,也是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再在那种地方长大。他想了想,问道:“先生可是打算将爱子带到盛京?”
  吴桭臣不假思索,道:“自然,小人家中已无近亲长辈,他生母又只是个丫鬟,如何能教导他?”甚至根本就没有教导的资格!至于托付友或族亲的办法,一生经历颇多的吴桭臣连想都没想过。
  苏景略一思索,提出个建议,“雍亲王府的九阿哥,乃年侧福晋所出,今年正是三岁,我阿玛正打算为他挑选两个玩伴,等他开蒙后,就做他的哈哈珠子。先生若舍得,不如把爱子送到雍亲王府。”
  把孩子送到雍亲王府,往后做王府小阿哥的哈哈珠子?
  所谓哈哈珠子,就是伴读,其实也是奴才。但吴桭臣知道,能做雍亲王府小阿哥的哈哈珠子,都得雍亲王门下心腹之子才行,一个汉人之子,想要做上这位置,绝对是面前这位端贝勒的厚爱。他不是不舍得让自己儿子去给人做奴才,自从满人入关,皇位上换了人,天下都是爱新觉罗家的奴才了,要真的计较,所有汉人都活不下去,更别说入仕做官。
  他所虑的,是这位九阿哥,可不是面前端贝勒的同母弟啊!
  猜出吴桭臣的想法,苏景转了转手上的扳指,笑道:“先生大可放心,年侧福晋,是位性情温顺之人,小九也素与我亲近。这孩子,身子略微羸弱,却无大忧又活泼可爱,必不会无缘无故欺辱身边人。”
  “多谢贝勒爷好意,往后就有劳贝勒爷与年侧福晋了。”听这话,吴桭臣哪还不明白,当即不再犹豫。
  这事就算定下,苏景相信,依照平日年氏鼓动儿子亲近自己的做法,让自己身边得力门人的儿子去做福宜的哈哈珠子,年氏一定不会拒绝的,不仅不会拒绝,年氏还会想尽办法在四爷面前促成此事。
  年氏也果然没有给苏景来个意外的惊喜。
  得到苏景通过下人传来的暗示之意后,她在四爷问起来时就竭力打消四爷的顾虑。
  四爷虽然也用汉人,但让一个外头才投靠儿子之人的儿子做小儿子的哈哈珠子,他的确很不放心。
  年氏也并未直言劝说,而是给四爷亲自捧了茶过来,柔声道:“爷尝尝这茶如何?”
  四爷对吃喝一贯不上心,随意喝了一口,道:“不错。”
  年氏捂着嘴笑,“爷怕连这茶是甘是苦都没品出来罢?”
  对宠爱的年氏,四爷少不得宽纵些,闻言不以为意,点了点年氏,道:“知道爷不计较这个,还敢拿来打趣。”
  “妾身哪是打趣,这茶,还是咱们府里大阿哥让人送的,平日妾身自己还舍不得用呢。”年氏嗔了一句,又道:“说叫云顶金针,泉州那边的茶山上一年才得五斤,大阿哥给王府送了两斤过来,剩下的都进上了,自己都没留。”
  四爷面色舒缓,既欣慰儿子的孝心,又满意年氏与长子相处的好,笑道:“你若喜欢,明年让弘昊再送些来。”
  “爷放心,妾身是长辈,可不会跟大阿哥客气。”
  年氏这般毫不见外的口吻很明显取悦了四爷,四爷舒畅的笑了声,把年氏拉了在怀里坐。
  年氏满面娇红,与四爷絮絮叨叨说起些家常,说着说着,就提到儿子找哈哈珠子的事情。

☆、第40章 清圣宗

  “府里阿哥们的事儿,原该是爷和福晋做主,只是福宜他们受我这额娘的拖累,打小身子就不好,妾身实在忍不住,想逾越说几句。”儿子羸弱的身体素来是年氏心病,说到这个,她半真半假的红了眼圈。
  四爷叹了口气,拍拍她的背,“你是亲王侧福晋,福宜他们的额娘,他们的事情,你自然管的,可是府里有人说闲话?”
  一面问,四爷一面盯紧年氏的面庞,看她到底要说些甚么出来?
  年氏对四爷审慎的目光恍若未觉一样,擦了擦眼角,笑道:“哪里有人说呢,爷这般宠爱我,府里还有谁不开眼?”
  对年氏这一点点的娇纵,四爷只是笑笑。
  年氏心里松了一口气,“爷,福宜他们身子不好,性情又文弱,妾身的意思,这哈哈珠子,也不必请甚么了不得的,只要活泼些,身体结实爱动,知道本分,能跟着福宜学字读书,不挑唆他胡闹,妾身心里就喜欢的厉害。”
  四爷不同意,“福宜是你所出,爷的子嗣,如何只能认几个字就行?他的哈哈珠子,更不能随便选择。”他想了想,道:“常赉次子今年五岁,与福宜倒是相差不大。”
  年家当年把年氏送到雍亲王府,乃是为了从龙之功,对年氏的教导自然不会轻忽,进王府后,她独得宠爱,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