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窃听系统 >

第242章

崇祯窃听系统-第242章

小说: 崇祯窃听系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伍忠听得说不出话来,皇上难不成还真要让自己做成这个事情?
  亏了是皇帝这么说的,要不然,哪怕是李若琏自己说这话,他都有理由怀疑,指挥使大人是不是为了巨额利益而有叛国嫌疑了!
  看到他脸上露出的一丝疑惑,李若琏便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当即严肃地说道:“在我大明,除了晋商这颗毒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毒瘤,皇上也是要除掉的。不过因为有你这边的事情,皇上就顺带着让你这边办了,算是一举数得。时间有点紧,你且听好了。”
  伍忠听了,确认就是皇帝要求,便立刻点点头表示认真在听着。
  就听李若琏对他说道:“南方乃是大明赋税重地,而盐税更是赋税之中最为重要的税赋。但是,在盐业这一块,富得却不是朝廷,而是那些盐商。盐价高昂,百姓却离不得,不得不够钱购买,使之生活更为窘困。然而,朝廷却又收不到多少盐税,这中间的钱全部盐商赚了去。这一点,相信你也知道。”
  事实上,只要有出门过,稍微有些经历的人,就都知道盐商的富有。之所以如此,是明末这个时候,大盐商一般都是徽商。他们就有后世所谓的那种土豪气,喜欢炫耀,喜欢斗富,由此让他们出了名。
  此时的扬州府,有四多。即所谓的“官多,商多,文人多,闲人多”。官多、商多这个容易理解,文人多,是因为扬州府的金主多,养得起文人,同时,也养得起闲人。而有钱的金主,大都是盐商。
  这些盐商的钱多到什么地步呢?
  就说画舫好了,原本是指装饰华丽,用来游山玩水的小船。但在扬州盐商的手中,这些画舫花样翻新:有的高达数层,有的以当时极为罕贵的玻璃进行装饰……如此种种,极尽奢华。而后这些盐商们平日里就在画舫中由名妓美女作陪吟诗作对,品尝美酒佳肴,乐此不疲。
  还有,有一位盐商好“大”,无论房屋、家具各类物品都要越大越好,甚至还专门打造了一个高达五、六尺的铜夜壶,每晚起夜时,都得爬上爬下,极为辛苦,但依然乐此不疲。
  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的话,另外还有盐商,发明了“游菜”的吃法,每顿饭都要准备几十、上百道菜,上的菜式一旦不满意,马上撤掉更换新菜。由此可见,一顿饭要浪费到什么程度!
  至于其他的,就都是小儿科了。
  比如,当时苏州所制作的不倒翁非常精美、价值不菲,而扬州曾有某位盐商花三千多两白银将苏州市面的不倒翁收购一空,全部倒进河里取乐,一度导致河道堵塞。
  还有盐商,想要体验一把“一掷万金”的感觉,便派人用万两白银收购金箔,然后登上高楼,将金箔随风一扔,看着楼下的人哄抢金箔,此人却在楼上哈哈大笑。荒诞无稽么?人家这是有钱任性而已!
  有些事情,甚至都传到了北方,哪怕没来过南方的人,也都能知道。
  因此,伍忠对于盐商的富有,自然是了解的。他脑海中闪过听到的一件件炫富事情,同时,很自然地想起了北方的旱灾,兵灾后的难民,还有那些被掠去辽东的苦难百姓,让他忽然有一种愤怒的感觉。
  此时,李若琏还在说话,他便不说话,继续在听着。
  “这些盐商,他们发家致富,除了盐业只有他们能卖之外,还往官盐中私自混入大量私盐。几乎每个大盐商的手下,都会有私盐队伍。因此,不要看这些大盐商似乎只会吃喝玩乐,暗地里,他们一个个都是为了钱,不怕王法的亡命之徒。”
  “这些人,从朝廷、从百姓手中吸血,手中聚集了大明无数的财富,却只会自己奢华浪费,带坏大明风气。皇上一旦公布盐业革新的话,这些人也必然会群起反对,暗中破坏。因此,皇上的意思,就是要借你这个东风,把这些盐商的本来面目暴于光天化日之下,让所有人都认清他们。”
  “只要能剪除一些大盐商,用雷霆手段震慑之,那么再等皇上推行盐业新政,增加朝廷税收,同时又能让百姓吃到更便宜的盐,就能顺利很多了……”
  听到这里,伍忠隐隐抓住了皇上的意思,想了想,好像确实可以,只要给这些盐商机会,搞不定就是第二个晋商!
  他正这么想着,就果然听到了李若琏对他说道:“你此次就去和那些大盐商接触,许以重利,就不信这些盐商会抵住利益的诱惑。只要拿到他们勾结建虏的证据,皇上就能用对付晋商的手段来对付盐商,同时可以顺势轻松地再次整顿江南官场一次。”
  说到这里,李若琏的脸色变得非常严肃,叮嘱伍忠道:“此事关系重大,也事关江南官场,皇上交代了,就务必要办成。你且放心,我在暗中会配合你的。”


第313章 明末最有为官员之一
  伍忠听了,立刻表态道:“大人放心,此事交给属下便是!奴酋为了能尽快促成和江南商人的买卖,给了属下很大的权力,只要那些盐商中胆子大一点的,就必然经受不起重利的诱惑!”
  “呵呵,哪个大盐商不是犯国法才有他们的现在!”李若琏听了,一声冷笑道,“不过这事比较急,为了让你能节约时间,等回头我会把那些大盐商的消息都给你送过来。”
  说到这里,他便又追加补充一句道:“我奉皇上旨意一路急赶而来,也只是先你到了一天而已。第一件事是和你先联系上,其他事情,也要秘密进行,而官场上又有那些大盐商的同党,因此还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收集那些大盐商的消息的。”
  听到这话,伍忠立刻便察觉,指挥使大人好像确实神情还有点疲惫,只是之前见到指挥使大人太兴奋,都被自己忽略过去了。想着为了自己而如此赶路,伍忠忽然有了很大的信心,有皇上在背后看着,有整个锦衣卫为后盾,那又有什么事情会难办呢?
  他这么想着,连忙便说道:“大人辛苦了,属下在这里原定计划就是要多呆一些天,慢慢来便是!”
  “不能慢慢来!”谁知李若琏听了,又是摇头回道,“你的事情,还牵扯到皇上布局辽东。皇上的意思,你这边要尽快给辽东报信,让奴酋相信,只要他保持海路畅通,就能有源源不断地物资输送辽东,促使建虏把他们手中有限的物资往水师倾斜,能耗他们一些便耗他们一些。”
  说到这里,他又是一声冷笑道:“呵呵,就凭辽东那苦寒之地,看他们能有多少物资可耗!”
  一听这话,竟然还和辽东局势也扯上关系,伍忠心中立刻便感觉,自己的想法压根没有皇上那么高瞻远瞩,通盘考虑,于是,他立刻严肃了脸色,点头坚定地回答道:“大人放心,属下这下明白了!”
  于是,在约好了联络方式之后,伍忠便悄然返回了。这里有锦衣卫在暗中盯着,并没有发现有任何异常,伍忠也就又喝了点酒,好好地睡上一觉。毕竟他也同样在海上那么久,不疲惫就怪了。
  他们这边的事情,崇祯皇帝自然能实时掌握,看到李若琏和伍忠的对话之后,他心中便放心了不少。
  这一条暗线,是针对盐商,还有江南官场以及辽东局势的布局,一石三鸟之策,就算有的鸟狡猾打不到,可要是能打下一两个鸟都是赚的。
  他正这么想着,就听闻司礼监那边又搬来一堆奏章。
  皇帝的最主要工作,就是要不停地审阅奏章,无休无止。
  对此,崇祯皇帝自然又让自己的八个贴身内侍去历练。差不多一年多锻炼下来,有些事情的批阅,已经能让他满意了。
  此次,也跟以往一般,蓝天保、陈宝庭等人都各自分了一堆开始在纸条上写上批复以及理由,并按各自把握程度进行分类。其中一人批复完之后,他们就会互相换着批复,每个奏章经过他们各自之手后,最终又分成好多类奏章。还是按照所有人都没把握,到所有人都有把握地顺序来分类。
  这一次,崇祯皇帝竟然发现有一本奏章,是他们八个人都没把握的。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便顺手要了过来看。
  这份奏章是临清副总兵黄胤思上的,竟然是有关开海运的,并附有《海运图》。
  他在奏章中奏说:南北漕运之事,难易不可不审,险易不可不明,省费不可不较。海之险非一,人所共知共畏为成山。成山之上,则有始皇桥、白浪礁。臣昔过此,知山内有曲径可通,山外更有大洋可行。成山虽险,淮沙船乘风直走大洋,转刘公岛至登州,此险易至明。登、莱陆运每石至三两五钱,海运每石二钱七分,天津除漂失外,每石省或二金一金。
  他所说得大概意思,其实就是说漕运太费钱,而朝廷以前改为漕运的理由,是畏惧大海之险。不过他以前有走过海路,知道绕着海岸线北上,到天津时,哪怕海上有漂没,海运比起漕运,每石也要省一两银子左右。
  崇祯皇帝自然不知道,这个临清副总兵黄胤思,在原本的历史上,是崇祯皇帝在杨嗣昌的提议下,又加征了练饷,北运漕粮就更多了。于是,他在崇祯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就上了这个有关海运的奏章。奏章中最后就辽饷举例,说辽饷三百四十余万石,省四百余万金。
  原来的崇祯皇帝也是被没钱逼急了,看到这个奏章之后为之大喜。可自古以来传下来的大海之险,又让他有点犹豫,就开了朝议商讨此事。
  对于这份奏章,崇祯皇帝的八个内侍,都是打小进宫,对于这种需要阅历的奏章,自然就不知道这个海运主意的好坏,全都没有把握,也就能理解了。
  但此时的崇祯皇帝可不同,他可是来自后世的,自然知道好坏。看到这份奏章之后,不由得大喜。因为他最近正在琢磨重新开海。
  有这份奏章作为引子的话,不管是开海,还是让大明上下克服对大海的畏惧,也都是顺其自然了。
  不过内阁针对这份奏章的票拟,是薛国观亲自写的,说如果真如奏章上所写的话,朝廷改为海运自无不可,但涉及百万军民,此事还需慎重,当廷议之。
  崇祯皇帝看了,想了一会之后,便立刻召开廷议。虽然他知道海运的好处,可有关漕运的,还真不是很熟悉。毕竟后世的时候,已经没有漕运,而在原崇祯皇帝的记忆中,也只有以往奏章上片言只语的相关描述而已。
  文华殿内,崇祯皇帝先让群臣看了这份奏章之后,他首先表态道:“海运便宜的好处,不止黄总兵奏章所言,朕亦知道。不过朕觉得首辅也是老成持重,因此朕想听听诸卿的看法。如果朕决心要改为漕运,有何影响,有何困难,又如何解决?”
  这是定了基调,让这些大臣就在这个框框内商议了。
  众臣互相看看,最终还是薛国观先出列奏道:“陛下,臣非危言耸听。概我大明北方粮食,只说京师所需,还有边关军粮,主要征自南直隶和浙江,约占全国漕粮的六成。除漕粮外,还有白粮,由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五府供纳,岁额二十一万四千石,均系当地出产的白熟粳糯米。如此之多的粮食,全都是通过运河运输。”
  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之后,他才接着又道:“为此,朝廷设漕运总督,领卫军十二总共十二万七千六百人,运船一万一千七百只,承运南粮之责。如此之大的规模,一旦有变,须得妥善处置才好。”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冒出了一个想法:明末一刀切地裁撤了驿站,结果出了个闯王李自成;那要是一刀切地撤了漕运,会不会再出一个闯王刘自成?好像后世有名的一些帮派,最初都是来自于漕帮!
  他正有这个担心,就立刻见到有臣子出来反对了,说漕运关系到大明几百万户百姓军户的衣食,要是动了这个,就等于等了他们的衣食来源,搞不好,又会搞得天下大乱。改漕运为海运的事情,不能做!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眉头一皱,难道没听到自己说了要改海运,有困难没问题,你可以提,但更为重要的是,提出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棍子就打死了啊!
  他正待训斥之时,户科给事中左懋第忽然大声咳嗽一声,而后立刻出列,大声奏道:“陛下,臣以为,此乃危言耸听。居于庙堂之高,不知民情实情,想当然尔!”
  一听这话,刚才说话反对的几个臣子,顿时都是脸色通红,真要反驳他时,却听崇祯皇帝先一步对他说道:“哦,卿有不同看法,且说来听听!”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户科给事中左懋第,就在崇祯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给崇祯皇帝上疏陈四弊: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等。又请严禁将士剽掠、请散米钱,赈济饥民。原来的崇祯皇帝采纳其言,诏令上灾七十五州县所旧练三并停,中灾六十八州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