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窃听系统 >

第215章

崇祯窃听系统-第215章

小说: 崇祯窃听系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关内的流贼,据说也被明国皇帝御驾亲征给灭了。”多铎说这话的时候,脸上还带着诧异之色,他是怎么都没想到,明国皇帝这么能打仗?
  有关河套土默特部全军覆没的消息,皇太极同样封锁了消息,要是传开了,他怕其他蒙古部族会受到影响。对于他稳定辽东的统治,特别是那些汉人,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因此,多铎和豪格都还不知道土默特部已经除名的事情。不过他们两人没有多想,因此审问出来的情况,早已在军中传遍了。
  普通的满清军卒,是不知道八大晋商对于满清的意义,因此,他们关注地不多。
  反而是明国皇帝,在他们看来,应该是个懦弱躲在皇城里的狗皇帝而已,怎么就会御驾亲征,还把流贼全都剿灭了呢?
  这个话题,在军中倒是讨论地热烈。
  在大多数满清军卒看来,这应该是那些明国官员和将领的功劳,而明国皇帝什么都没干,只是坐享其成而已。
  一天之后,满清军队来得快,去得更快,直接就撤走了。
  这个情况,让祖大寿等人感到有点惊讶。要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建虏肯定要耀武扬威个把月左右,没有任何好处可拿了,才会撤走的。这一次,竟然这么快就走了?
  在夜不收跟着建虏的军队后面,确认建虏撤走之后,祖大寿才算是放心了。
  于是,塔山城内,都是喜气洋洋,这一次,就感觉这些建虏急匆匆地跑来,送给他们一场功劳,然后就又急匆匆地走了。
  “不是说建虏凶残,很厉害的么?我怎么就没这感觉?”
  “呵呵,那是以前,这一次,还真是奇怪,这些建虏是转性子了么?”
  “是啊,要是以前的话,他们拼死都会抢回尸体的,可这一次,丢了几百个首级,却连屁都没有放一个,就这么灰溜溜地走了?”
  “你们不知道,建虏刚出现在城外的时候,我当时好紧张。塔山可不是锦州,要是建虏狠下心来,都不知道会怎么样?现在想来,还真是被吓到了,哈哈!”
  “……”
  对于普通军卒,他们不知道更多的消息,只是以他们的认识,来看到刚发生的战事。
  有一点非常明显,原本根植在他们心中的对建虏的恐惧,正在悄悄地淡去。
  当然了,这必须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因为这么一次战事,就完全不怕建虏了。如果之后建虏又接连赢得战事,那说不定又会恢复对建虏的恐惧。
  至于未来如何,他们现在不可能知道。
  祖大寿等人也是高兴,祖大成更是高呼,快点向总督,向皇上报捷,大捷啊!得到了两百多个首级,他们以前可从来没有过的:“大哥,这次杀敌五千,建虏损失惨重,狼狈退军,这样如何?或者杀敌六千五好了,凑整数有点不妥……”
  他还没说完,就被祖大寿打断了。只见祖大寿的脸上没了笑容,严肃地说道:“不行,不能谎报夸张,要不然,一旦总督和皇上知道了,反而对我们改变印象的事情有影响。就据实禀告。”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又道:“这一战要是发生在天津之战之前,那说不定真是大捷了。可有天津之战在前,我们这,还能算大捷么?”
  那一战,可是杀死杀伤建虏前锋将近三万人,夺回被建虏掠走的人口牲畜共二十来万,又岂是眼前这一小小的攻城战可比。
  听到他这话,顿时,祖家人的高涨情绪,一下便回落了下来。其中祖大成低声地说了一句:“真是扫兴!”
  几天以后,一份捷报便摆在了孙传庭的面前。听着辽东巡抚方一藻连声说大捷,他却只是淡淡一笑。
  大捷不大捷地另说,这一次的胜利,也算是他担任蓟辽总督之后的一份功绩,不管怎么样,总算是个好事来的。
  因此,他也写了奏章,和这份捷报一起,发往京师报捷。
  而此时,京师这边,有关十月发生的几件事情,还是讨论得非常火热。


第284章 陪读的诱惑
  不管是核查官绅优免限额,还是催缴欠赋,又或者,让皇子们包括太子在内,都要去学《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这些可都是归于匠人的,皇上这是要干什么?
  这几件事情,都非常具有话题性,酒楼茶馆,茶余饭后,成为了京师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
  在他们议论纷纷之时,忽然皇上又一道旨意下来了。
  “你们听说了么?皇上有旨,今年立下大功的那些文臣武将,只要他们家孩子的年龄合适,就可以自己选择,要不要去陪皇子读书!”
  “什么,还有这事?能去陪皇子读书,那岂不是求之不得,还用自己选择,肯定去啊!”
  “听说是陪皇子读《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啊,而且啊,听说还要搞什么实验,就是按照书中所写的,让他们实际去做一遍。”
  “啊,真得么?有点难以想象啊!皇子和那些功臣之后,一起做木匠活?做铁匠的事情?这……这没搞错吧?”
  “所以才说,可以自己选择去不去陪皇子疯啊!”
  “这……肯定去啊,陪皇子,还有太子疯算什么,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也照样去啊!”
  “……”
  很显然,皇家的这个号召力,还是无与伦比的。哪怕是去做一些士大夫看来很低贱的活,也一样让他们很羡慕。
  “三大总督那是皇帝最信任的,而且建虏肆虐的时候,也出力甚大,他们没问题。三大营的总兵,也有这个资格。不过我听说,连五省总督陈大人,还有三边总督郑大人也可以送自己儿子去,这就有点运气了啊!”
  “可不是,谁在他们的位置上都有那个功劳的,毕竟是皇上亲自指挥的功劳,是不是?”
  “其实,他们这几个总督也就算了,你们知道不,一个闽地南蛮子的儿子,也被皇帝钦定可以陪皇子读书,这真是走了狗屎运!”
  “这个我也听说了,据说朝堂上的诸公,有人有意见,已经上奏说不公平,说自己家的孩子绝对适合陪皇子读书,连那些总兵的儿子都有资格,那他们的儿子也想要陪读!”
  “竟然还有这事?不过也难怪,毕竟太子也在,陪太子读书,那可都是太子的班底了!为了自家孩子的将来,豁出去不要脸,好像也是能理解的!”
  “……”
  确实如同坊间传闻,朝堂上的六部九卿,内阁和皇宫勋贵,听说皇帝招了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孩子陪皇子,或者在他们眼里,可以干脆说是陪太子读书,都是眼红了,管你教得是什么,只要能陪太子一起读书就行,都去给皇帝为自己家孩子求情去了。
  对于这个情况,崇祯皇帝其实是乐于看到的。他就是要用这个陪太子读书的由头,让官宦世家的下一代,都自觉前来接受科学技术的熏陶。用这种手段,比起强制各家要去学科学技术知识,阻力不要少太多。这不,都求着要来学了。
  虽然崇祯皇帝心中很乐意,不过他还是拿捏了一番。最后,好像是实在受不了那些臣子的聒噪,最终就都答应了下来。
  好家伙,最终一统计之后,竟然有两百人陪太子读书!
  这个结果,让所有知道地人,包括宫内宫外,文官武将,全都目瞪口呆。
  这么多人陪太子读书,那还有多少份量?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总是有个机会了不是!
  因此,各家都教导自家的小孩,让他在里面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脱颖而出,和太子打好关系。只有这样,将来太子登基为帝,才会获益匪浅。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崇祯皇帝把这两百个人编为十个班,每个班二十来人,虽然同样是由张子龙和宋应星授课,可却没有和皇子在一个班。只不过在有实践课的时候,才有可能会一起。
  如此一来,谁都想引起太子的注意,对于张子龙和宋应星的提问,一个个都是抢着回答,就是想要在难得和太子一起上课的时间内,表现优秀来引起太子的注意。
  崇祯皇帝暗中观察了几天,发现这种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不由得很是满意。
  不过有一个情况,还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那就是张子龙和宋应星两家,大明的高级文武官员,只要有小孩在陪太子读书的,全都找着机会上他们两家的门。
  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份,比起内阁首辅或者六部尚书的府门口,都还要热闹好多。
  崇祯皇帝听着王承恩的禀告,不由得笑着摇头,问道:“他们上门,一般是干什么?”
  “奴婢派手下人了解,有一些是平日自己在家教导孩子,遇到了难题,就不得不上门求教,然后好回去教自家孩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两位大人授课之时,就能学得很轻松!”
  王承恩脸上带着微笑,说到这里时,发现皇帝露出了高兴的笑容,便心中有底一些,就继续说道:“还有的人,是上门明里暗里夸自己孩子聪明,示意两位大人可以多提问他们,多考考他们的孩子,保证不会让两位大人失望!”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忍不住又是一笑,这学习热情的高涨,都有点赶上后世了。孩子在学校成绩的好坏,直接和家长付出的心血成正比。也正是难为这些文官武将了,散衙之后还得操心这事。估计要是换了以前,就很少有这种事情吧!
  陪太子读书,还正是一个好诱饵!
  崇祯皇帝一边听着王承恩禀告,一边不时笑着,对于这些现象,他都很乐意看到。
  就在这个时候,山海关的捷报便到了。
  虽然有天津之战的大捷打底,可这个时候,对辽东建虏的大捷还是太少,因此,多少还是稀罕的。这捷报很快在京师传开,也立刻引来的议论。
  “听说了没有,连建虏的巴图鲁首级都有,两百来个,关宁军那边,竟然也开始打胜仗了!”
  “真不容易!以前的时候,有个首级有多难,总是说建虏会拼死抢走尸体,所以才没有首级。这一次,可是有两百来个首级,厉害!”
  “其实,你们发现没有,自从皇上在太祖托梦之后,就一切变得不一样了。以前难得打一次胜仗的,如今,就连关宁军都斩首两百多首级了。”
  “对啊,关宁军那边,不就是皇上封了孙总督过去,这才多久时间,不就一个胜仗了么!”
  “这么算起来,搞不好我们有生之年,还真能看到辽东建虏下场?”
  “那肯定了,也不看看皇上还年轻着呢!这么下去,迟早有一天,大明必定重返辽东!”
  “……”
  京师的百姓,纷纷乐观起来的同时,更是由衷地敬佩他们的皇帝。因为他们感觉到了皇帝英明给他们带来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希望,给他们带来的自豪。
  如此一来,京师这边,以前有人喝多了还会骂皇帝无能,民不聊生什么的。甚至还可能引来别人的附和,因为很多人对于时事的崩坏感同身受。
  可从去年底开始,就是传言太祖入梦之后开始,一切都慢慢地变了。皇帝越来也英明,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由此,酒楼茶馆,街头巷尾,不少人都转变了观念,不但骂皇帝的人少了,甚至连替辩解皇帝的人都在越来越多。
  皇帝的政策,终归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受益。远得不说,就说最近,皇帝派人去核查官吏优免限额,去催收欠赋,这个事情,肯定有很多人的利益受损,他们会不抱怨?绝对有!
  可是,如今这个时候,要是有人敢公开抱怨,那官吏优免限额的敢公开说得少,主要都集中在催收欠赋上。就有人说某地有某人真得很穷,交不起才欠下赋税,可是皇帝派人去,还要催收欠赋,那是把人往死里逼,这有伤天和,老天爷在看着的呢!
  对于这种类似的说法,都不用便衣的厂卫去办,就有百姓自发地开始驳斥。而且要是在公共场合下的,还往往会引来一群人的声讨,从各种角度,就比如说到底有多穷,穷成什么样?又有人说皇帝派人去催收欠赋,那都是有田产一百亩以上的,这种人还穷,骗鬼么?
  群情汹汹之下,就算这些抱怨的人真有理,也往往会被路人百姓给喷得抱头鼠窜!
  没办法,没有几个人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本事,一大堆口水喷过去,夹杂着大嗓门,还有老大的拳头,真没人能顶得住。
  时间转瞬就到了十二月份,没有多少天,崇祯十二年就要过去了。在京师百姓以为这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的时候,崇祯皇帝又开始搞事了。
  一道圣旨明发天下,是有关宗藩制度革新的。
  就从崇祯皇帝这一代开始,皇亲爵位不再世袭,而是采用隔代降级的方式继承。这也就是说,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崇祯皇帝都会封为藩王,但是,崇祯皇帝的孙子,哪怕是世子,也就是长子,也只能是郡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